齊軍技擊為什麼比不過魏武卒和秦銳士?

2020-12-16 孔甲丙

國家不幸詩家幸,兵家興,在那一個叫春秋戰國的年代,狼煙四起,戰鼓喧囂,沙場自古為練兵之地,於是那個年代,兵戎絕勝往昔,有操練極嚴、枕戈而待旦的魏武卒,有南徵北戰、踏遍六國河山的秦銳士,有鮮為人知。

但也曾雄甲一時的齊軍技擊,在那一場盛大的交響樂裡,兵戈聲,號角聲,馬蹄聲,接踵而來......

在那個時代,軍事力量無疑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國家的地位。

當時位於齊魯富秀之地的齊國,經濟富足,但因為兵事力量薄弱,所以自管仲齊桓公首霸春秋以來,一直只能偏安一隅,難以西進中原腹地。

因為往西有魏國名震天下的魏武卒,再往西處更是有後來幫秦國橫掃六合的大秦銳士。

但很少有人知道,齊國也曾有過自己的一支「精銳」,那就是齊軍技擊只不過齊軍技擊一直難以與同時代的魏武卒和秦銳士相提並論,後世相比後者更是籍籍無名。

齊國的經濟富甲春秋戰國,按道理應該能養出更精銳的軍隊才是,但培養出來的軍隊卻遠不如國小民寡的魏國,更是比不上地處苦寒之地的秦國,這不禁讓人疑惑不解。

齊國舊址

一、軍功制度不完善

荀子曾說,"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便是因為大秦銳士的士氣強於魏氏武卒,而魏武卒士氣又強於齊之技擊。

曹劌用兵,講究一鼓作氣。而這其中所謂的氣,便是士氣了。故而兩軍對陣,首重士氣。

單個的齊軍技擊,以其裝備精良,單兵作戰未必屬於秦銳士和魏武卒,可是一旦成軍,則士氣遠不如矣。

一方面是因為齊國雖然地理位置優越,但山清水秀的地理環境也導致了文風盛於武風,而秦魏兩地,秦國地理位置不如齊國,但窮山惡水反而養出了彪悍的民風,民眾弓馬嫻熟,天生善戰。

魏國的魏武卒選拔嚴苛訓練殘酷,需「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裡。中試則復其戶。士兵披三重甲」,可見一般。

魏武卒

另一方面,軍功制度也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齊國士兵的作戰士氣。

我們知道,小到一個組織想要良好運作,發揮出最大的合力,尚且需要相應的獎懲制度,那麼大到一支軍隊則更是如此。

齊國的軍隊對此並不吝嗇,凡有功者皆賞之以豐厚錢財,並且軍功越大賞賜也越大,上不封頂。《荀子議兵》中記載「齊人隆技擊,其技也,得一首者則賜贖錙金,無本賞也矣」。

這種賞賜方式確實能夠激發起士兵一定的作戰士氣,事實也證明,齊軍技擊作戰勇猛,是精銳之師。但是僅以金錢作為獎賞,確實能夠激勵將士,提升士氣。

但這只能是在齊軍佔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換而言之,齊軍只能打錦上添花的勝仗,卻不能打硬仗,打死戰。

畢竟錢再多也得有命才能花,這是十分淺顯易懂的道理。而反觀魏秦兩國的軍功制度,魏武卒立功是能夠獲得土地的,這意味著他們在前方奮戰哪怕戰死沙場,也能夠福澤家人,甚至後輩子孫。

而秦軍的軍功制度更是了不得,在戰國首屈一指,後世更是赫赫有名。秦軍的軍功累積到一定程度是可以授予爵位的,這在科舉還沒出現的時代,意味著唯一且前所未有的普通人晉升階級的通道。

可以想像,兩軍對陣,秦魏兩國為了戰功可以不惜死戰到底,而齊國哪怕獎賞的錢財再多也不會以身試險。

所以不敢死戰的齊軍技擊哪怕再精銳,碰到背水一戰的魏武卒,遇到有進無退的大秦銳士,註定士氣遠不如他們,也就難免兵敗如山倒了。

二、齊國的窮兵黷武

自齊桓公在管仲的輔助下成為第一個霸主以來,在之後的漫長的春秋戰國時期中齊國人實際上都有一種心高氣傲,這一點用在軍事上不太好,因為有一個詞叫驕兵必敗

齊軍技擊的確兵強馬壯,奈何齊國之君自齊桓公死後,大多外交上鋒芒畢露,軍事上窮兵黷武,戰爭最終打得是一個國家的底蘊。

縱以齊國國庫之大,齊軍兵馬之盛,卻也耗不起齊國的連年徵戰不休。

原來兵強馬壯的齊軍技擊在一場又一場戰爭中不斷減員,再加上軍功獎賞實在不值得賣命,所以齊軍技擊越打越弱,到了後期沒能成為「百戰之師」反而成了「疲敝之卒」。

而魏國的魏武卒人數一直維持在5萬左右,雖然規模不大,卻懂得「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的道理,在遍地狼煙的中原卻愈加養精蓄銳,到了後期,魏武卒一鳴驚人。

公元前389年,吳起以5萬魏武卒擊潰秦軍50萬餘,盡掠秦國黃河西岸500裡國土,天下震驚,史稱陰晉之戰。

陰晉之戰得益於魏國多年的養精蓄銳,這一點齊國做得就很不盡人意,始終以春秋霸主自居,對鄰國窮兵黷武,致使後來五國伐齊。即便是英勇護國的齊軍技擊也無力回天。

所以為什麼齊軍技擊不如魏武卒和秦銳士,齊國的用兵思想和意識形態其實有很大問題,這一點應當向魏國學習。

三、齊國變革魄力不足

春秋亂世除了兵家大放異彩,還有許多變法者也橫空出世,其中又以商鞅最為著名。

商鞅變法不僅從貴族的手上奪取了土地,用來賞賜有功的將士。最為重要的是,商鞅的變法將軍功賞賜由原來的「人治」改為了「法治」

商鞅變法

軍中明文規定軍功幾許可者封侯拜將,而不再是依照帝王的心思來進行賞罰,看到了切實利益的秦軍將士自然戮力同心,效以死力。而齊國將士的賞罰則出於君王一人之口,捉摸不定,自然比不得秦軍的明之以法。

事實上,早期不是沒有胸懷變革之良策的賢才欲來齊國一展抱負,齊王也願意廣開言路,只可惜最終沒有如秦國那般魄力進行徹底的改革,最終半途而廢。

所以齊軍技擊,不敵魏武、秦銳,非戰之過。

公元前221年,最後一名齊軍技擊戰死於國門之外。這一年,齊國豎起降旗。那些曾經驍勇一時的齊軍精銳,隨著齊國的滅亡,戰國的結束,最終跌倒在歷史的厚重塵埃中。

相關焦點

  • 戰國創立最早的特種部隊——齊技擊,號稱單兵最強,曾擊敗魏武卒
    意思是,齊國的齊技擊不如魏國的魏武卒,魏國的魏武卒不如秦國的秦銳士。雖然給人的意思是齊國的齊技擊很弱,但實際上,作為戰國最早的特種部隊,齊技擊並不如。能和魏武卒、秦銳士在一起比較,本身就說明的齊技擊不弱。齊技擊號稱單兵最強。
  • 老兵不死,只會逐漸凋零;為何強悍的魏武卒不可複製?
    關於戰國時期軍隊的戰鬥力,流傳著這樣一句經典的評判:「齊技擊不如魏武卒,魏武卒不如秦銳士」。 但實際上,所謂齊技擊不過是對齊軍訓練度高,單兵素質高的形容;而秦銳士是在軍功爵位制獎勵下,秦軍展現出的可怕戰鬥力的形容。
  • 秦、魏、趙、齊皆有勁旅,邊騎技擊各有所長
    而今天小編要和大家探討的話題,便是戰國時期陸續出現的4支精銳軍隊「齊技擊」、「趙邊騎」、「魏武卒」和「秦銳士」。至於這4支戰國精銳軍隊的實力究竟孰強孰弱,接下來小編就來給大家仔細的剖析一下。首先,「單兵王者」齊國的技擊之士。眾所周知,齊國的原住民大都是尚武好戰的東夷。
  • 魏武卒有多厲害,為何後期不能重建一支魏武卒?
    吳起指揮魏武卒率先發起攻擊,大破秦軍的步兵主力,五十萬秦軍隨即潰敗,魏武卒創下了以一當十的著名戰役,從此名動天下。魏武卒為什麼能這麼厲害呢?其實這不是偶然現象,我國古代,在缺乏精銳重甲騎兵的情況,重裝步兵可以說是獨步天下。
  • 戰國精銳之師齊國技擊騎士,重創魏武卒,打的秦國割地求和
    荀子評價各國軍隊曾有言論:「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聖人所言好像齊技擊不強,然而,能夠跟聞名於天下的魏武卒,秦銳士相比較,本身也並非弱旅。
  • 魏武卒稱雄戰國,魏國後期為什麼不能重建魏武卒?
    有魏惠王這麼個二百五君主,魏武卒就是再能打,也得被玩死。魏武卒不行了,所以魏國衰落了。但魏武卒為什麼不行了?荀子給出答案是: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宅,是數年而衰而未可奪也,改造則不易周也,是故地雖大其稅必寡,是危國之兵也。
  • 圖解馬陵之戰:魏武卒幾乎全軍覆沒,魏國就此失去霸主地位
    兩國的崛起迅速擠壓魏國的生存空間,為什麼這樣說?文字是很難解釋的,我們比照著圖一看就清楚。魏國出兵伐齊的時候齊軍已經進入魏境了,魏軍要想全心伐齊必須先肅清境內的齊軍。孫臏經過一番考慮之後決定設計聚殲魏軍,通過「減灶計」製造齊軍逃亡的假象。三晉素來輕視齊國,認為齊人膽怯。此番魏國大舉伐齊,龐涓認為齊軍必會惶恐,孫臏將計就計,通過減少爐灶來製造假象。龐涓心想大軍出行總要吃飯吧?你吃飯肯定需要爐灶吧?我看你有多少爐灶就能猜出你有多少人。
  • 秦始皇的秦銳士天下無敵,如果穿越到清末對抗八國聯軍,勝負如何
    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 這是出自《荀子》中的一句話,意思是說:齊國的技擊不可以遇到魏國的武卒,因為遇到就會被擊敗,魏國的武卒不可以遇到秦國的銳士,遇到同樣會被擊敗。齊技擊、魏武卒、秦銳士都是戰國時期的精銳特種部隊,尤其以秦國銳士最為強悍。
  • 戰國第一勁旅「魏武卒」
    對立有大功的不僅升職提拔,對其家屬和子女也予以重賞,一人立功,全家光榮。通過這種方式打造的這支部隊一共多少人呢?《呂氏春秋·用民》稱頌「吳起之用兵也,不過五萬」。《尉繚子·制談第三》說:「有提七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吳起也。」
  • 魏武卒到底有多厲害,為何魏國後期就不能再次重建一支魏武卒呢?
    由此,後世名震天下的「魏武卒」就此誕生。「魏武卒」到底有多強?河西之戰(前419年—前408年),吳起率武卒西徵攻秦,一路勢如破竹,殺得數萬秦軍潰不成軍,克河西臨晉、元裡、洛陰、等地,逼得秦軍只能退守洛水,繼而佔據秦國河西之地,置西河郡。龍澤之戰(前405年),吳起率武卒協韓、趙在龍澤大敗齊軍,殺死齊軍三萬。次年,攻入齊長城。
  • 魏武卒:戰神吳起指揮下從無敗績的鐵血軍隊,真正的職業軍人
    而他足以耀眼後世的戰績,大半是依仗著一支由他培養建立鐵血軍隊——魏武卒。在吳起的指揮下,魏武卒創下了「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勝負難分)」的不敗神話。在陰晉之戰中,吳起使用五萬魏武卒、三千車騎的兵力,打敗五十萬秦軍。魏國依舊憑藉著「魏武卒」的戰鬥力和吳起過人的兵法,奪取秦國河西五百多裡土地,將秦國壓縮到華山以西。
  • 重步兵的先驅——戰國第一勁旅「魏武卒」
    對立有大功的不僅升職提拔,對其家屬和子女也予以重賞,一人立功,全家光榮。 通過這種方式打造的這支部隊一共多少人呢?《呂氏春秋·用民》稱頌「吳起之用兵也,不過五萬」。《尉繚子·制談第三》說:「有提七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吳起也。」
  • 連下齊國七十城的樂毅為什麼沒有成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
    其中戰國四大名將無疑是當時最耀眼的幾位,他們分別是白起、王翦、廉頗和李牧。那麼,問題來了,這幾位能夠入選戰國四大名將們可以理解,那麼為什麼有些武將也很強大,卻無法入選戰國四大名將呢?比如說樂毅,吳起。這是不是就說明樂毅等人不如戰國四大名將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