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愛吃雞,還把雞尊稱為「德禽」——說雞兼備五德,連十二生肖裡還特意設計一個雞年。尤其是廣東人,在外界看來廣東人似乎以吃生猛海鮮為主,殊不知生猛海鮮只是近年來粵菜館推波助瀾的一種表象,真正和廣東人飲食生活密不可分,成為價值觀體現的還是吃雞。
但即便是「無雞不成宴」的廣東人,乃至全國各地吃雞主義者,都不大愛吃大公雞,這是怎麼回事呢?
全世界的人都愛吃雞,麥當勞肯德基的雞,炸雞啤酒的雞;我國吃雞更是花樣多,東北的小雞燉蘑菇,川香的宮保雞丁辣子雞。。。但,最懂雞的,還是廣東人!被一團麵團裹著丟進油鍋,和晶瑩剔透上餐檯,自然有區別。廣東人去風雨棚大排檔吃雞,去奢華酒肆也吃雞。
一般在市面上通常會看到三種雞:小公雞、大閹雞以及老母雞。這是因為養雞需要花費大量的成本,養母雞是為了下蛋,而雞蛋則是農村貿易的硬通貨。通常等到老母雞無法產蛋時,它就等於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老母雞的肉質吃起來顯得太老了,營養也被貢獻出去了。
同理,養公雞比母雞會更不划算,因為公雞不下蛋,所以它們只有兩種命運:個大體壯會被打種孵化成食用的種雞,以及一早被送到淨身房裡做了太監的閹雞。閹雞在很多地方比較常見,又叫做「線雞」,它膘肥體壯,是市場上經常看到的優良肉食
文化習俗的原因,很多答主都提到,可能是南越王時代有用「公雞」祭典先靈的習慣,但廣東人向來會把祭奠品入肚為敬,事實上廣東人也吃嫩的小公雞以及閹割了的公雞,所以,公雞吃得少,或者更主要還是因其肉質相對粗糙汁少,不符合嘴刁的廣東人而已。
健康角度?
廣東人多崇尚中醫,民間一直認為,公雞偏陽性,熱氣,吃了會上火;而且,屬於發物,容易使舊疾復發(參照本號另一答案「」什麼人千萬不能吃鵝肉」)。
中醫認為藥食皆有其特性,的確認為,生雞(公雞)熱毒,偏燥熱,但也因此有壯陽和補氣的作用,溫補作用較強。因此,是有其宜忌人群:
適合:對腎陽不足所致的小便頻密、精少精冷等症者有很好的輔助療效, 也 比較適合青壯年男性食用。
不適合:高血壓、中風、痛風以及風熱感冒者。
對於「 發物 「一說,雖無明證,但有過敏症、皮膚炎症者還是謹慎。
這裡舉一個公雞藥膳
杜仲煨公雞:選未成年的黑公雞一隻,杜仲30克,公雞去毛及內臟,洗淨,與杜仲一起用文火煨至肉熟,加入精鹽等調料,吃肉喝湯。能補益精力,強壯腰膝,助陽,主要用於腎虛所引起的腰酸腰痛、陽痿者。
產後想吃雞,公雞可能更合適
傳統認為,老母雞營養價值高,能增強體質、促進乳汁分泌,是產後必備的營養食品。但現代醫學認為,產後,母體血液中雌激素濃度大大降低,這時催乳素就會發揮催乳作用,促進乳汁形成。
而母雞體內含大量雌激素,產後若過多進食,會令產婦體內雌激素水平增高,致使催乳素功能減弱甚至消失,導致回奶。
相反, 公雞體內所含雄激素有對抗雌激素的作用,反而可使乳汁分泌增多。
所以,產後吃母雞不如吃公雞。當然,月子其實正常飲食,相對攝入一些的優質蛋白以及水分更重要,並不需要過多油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