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當今這個高速發展的環境下,無論現在還是未來,作為一個現代人,擁有開放的心靈,能夠主動地,充滿熱情地面對這個世界,可以說世界之門也就為之打開,這個世界的秘密將為他完全呈現!
這樣的人必定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世界,必定能擁有充實而快樂的人生。
也可以說,擁有開放的心靈和探索的熱情,是人生成功的必要條件!
我們的孩子可以沒有高學歷,沒有金山銀海,但一定要有一顆開放的心靈,一定要有對世界探索的熱情!
二、
事實上,我們所有的孩子天生就具有這種優秀素質(開放的心靈和探索精神)。
他們主動,熱情地迎接一切對他們微笑的人。他們積極地,無畏地用各種手段探索這個陌生的世界。
他們的創造力和學習力強大到驚人:他們可以同時、快速的掌握多鍾語音!他們可以快速掌握很多高難度的肢體動作,如走、跑、跳!他們可以感受到聲音,色彩的細微差異,並用肢體眼神等表達出來! 等等。
我們的孩子在5歲前所掌握的內容之多,內容之複雜,難道不能說明這是個奇蹟嗎?!這充分證明了擁有開放的心靈對我們人來說是多麼的重要,同時也證明要創造卓越的成功,心靈的打開是多麼的重要!
三、
但是非常不幸:開放和進取的心靈,這種本來是所有孩子都具備的素質,而且是人生最重要的素質,在小學畢業後基本上都沒有了!
一些很乖巧,不假思索地接受老師的教導,主動地迎合老師的學生,這種素質(靈動的心)在小學二三年級就消失了,成為看老師眼色行事,看標準答案回答問題的「好學生」,完全放棄了自己的思維。
至於一些堅持不肯放棄自我的孩子,結局就更悽慘:他們成為學校的差生,成為老師和同學嘲笑的對象,成為家長心頭的痛。小學進校時一張張熱情開朗和積極的笑臉,小學畢業的時候就變成千篇一律的拘謹,缺乏自信和不苟言笑的神情!
我們的學校和家長變著花樣,不遺餘力的來不斷磨滅孩子的靈性。例如我們的重複性作業,題海戰術等,這都是以量取勝的教學思維。
這就是知識教育和心靈教育的最大不同。
四、
知識教育重視的是結果(答案),就是「是什麼?」的問題。但我們對孩子的教育最重要的核心是過程,也就是「為什麼」的過程。孩子在回答「為什麼」的時候會犯大量的錯誤,這是正常的,老師就是在引導孩子解決錯誤的時候讓孩子得出結論,在此過程中,孩子的思維能力就得到了提高!這也是學習真正目的。
由於家長非常關注孩子的成績,這讓孩子也養成了重視結果的習慣。因此在思維方式上首先是「畏懼」:面對新問題時候不是主動地設法解決,而是期待老師告訴他,期待別的同學先回答,自己記住答案就認為學會了。
就算是回答問題,也不肯做更深入地思考,因為其目的並不在於研究並解決問題,而是在於討好老師,猜測老師需要什麼樣的答案,所以就會簡單地把互不相干的答案羅列出來。
真正的教育,是讓孩子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是在學習過程中通過不斷的試錯,通過不斷的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老師的引導,最終將問題解決。
但現在我們的孩子好像只關注結果和成績,而不是關注做得不夠理想是因為什麼原因,因此也失去了改進的良好機會。
其實兒童本來就是從錯誤中學習的,在童年時代嘗試越多,對後期的正面作用就越大。當害怕嘗試,害怕失敗,只關心結果的時候,也就喪失了人生最可貴的素質!
小學階段的成績根本就沒有任何意義,年年雙百分的孩子,競賽的一等獎頭銜,也根本無助於中學成績的優秀。
五、
只有思維的提升,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才是最重要的。關注成績,關注各種比賽不僅沒有意義,還有很嚴重的負面作用,就是敗壞兒童的思維。
因為各種考試都有「標準答案」,孩子很快就會養成思維慣性,以為一切問題都有標準答案,並習慣於尋找標準答案,放棄自主的思維努力,放棄自主地推導出答案的努力。
習慣了這種思維方式的孩子,會養成很糟糕的結果:首先是心靈的封閉,他們的思想僅僅用來關心如何獲取答案,操心的是分數的高低。
同時他們還會養成被動的思維方式,被動地接受老師的「正確回答」,機械地記憶「標準答案」。對無窮世界的探索熱情,被封閉在追求分數的「功利」中。這樣孩子學習的年限越長,思維封閉性也就越強,個性也越消極。最終,孩子失去了最寶貴的思維素質。
在學校裡,這樣的學生是好學生,是老師的最愛,也是家長的驕傲。
但隨著年歲的增長,會帶來心靈更大的壓抑,往往到了青春期,遇到其他問題的觸發,孩子就會以非常不可理喻的方法爆發出來:如現在很嚴重的網絡成癮現象等。很多家長說:原來成績很好,很聽話的孩子完全就變了一個人,覺得不可思議。其實根子就在這裡,就在小學階段!
六、
開放式,體驗式教育卻相反,打好孩子的思維基礎,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保護和開發孩子的探索精神,是這一階段學習最重要的目標。
這種學習模式可能剛開始會很慢,學生可能開頭對學習沒有什麼積極性,思維方式也很簡單,解決問題的方式也很單一。但是隨著學習年限的增長,孩子對學習越來越積極主動,提出的問題也越來越豐富。到了最後,根本就不需要老師教,而是主動地學習和思考,主動提出問題要求老師回答!
這種教育是探索型的教育,老師即使明明知道答案也不告訴學生,讓學生通過犯各種錯誤後自行找到答案。而且老師還經常不提問題,而是讓孩子自己提出問題來考老師和同學,以此來考評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力,老師的作用就是引導,而不是高明的「標準答案專家」,因此學生經常會認為是自己學到的知識和本事。
這樣,孩子就把學習從外在的壓迫變成了內在的自覺和興趣,學習效率和思維素質,遠遠超過傳統應試教育!
如果孩子具備了這種可貴的素質,擁有開放的心靈和不斷探索的熱情,14歲以後的教育,基本上不用家長和老師操心,他會成為一個優秀的終身學習者。
反之,如果孩子學習和成長的每一步,都要家長和老師的扶持,我們可以扶到中學,大學,扶到研究生,可是我們能夠幫他工作和生活嗎?這個社會製造出一大批缺乏思考能力的「思維奴隸」,對於過去極左年代是需要的,可是現代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負責的時代,這種禁錮式思維方式必將付出巨大的人生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