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喜歡的事,體驗過程而非結果,縱使將來掃大街,若能獲心安,也自認是人生大溫暖。」——北大碩士張天一
北大清華這兩座高等學府是多少學子心中夢寐以求,心之所向的地方,考上了這些學校,幾乎就等於看到了未來的一片前程似錦。
從清北出來的學生,不是進入非常厲害的企業拿著高薪,就是加入國家科研團隊,搞一些科技研究,畢竟這兩所學習出來的學生,能力都是非常強的,是國家的精英人才。
名校畢業,按常理自然應該在各個領域裡做出出色成績,成為頂尖人才。父母把孩子送上大學,是希望他將來在自己的專業上有所作為,特別是上了北大清華這樣高校的孩子,但就有人不按套路出牌,不顧家人反對,毅然選擇了起早貪黑地賣米粉,真的是把父母氣得不得了。
6年前董明珠也怒斥一個北大碩士畢業生,痛批他沒有利用自己所學去幹一番事業而去賣米粉,說這是對國家教育資源的嚴重浪費,如今他怎麼樣了?
一、張天一:北大碩士畢業賣米粉
天才的成長之路都是與常人不同的,1990年,出生於湖南常德的張天一也不例外,從小學習就十分優秀,看書做作業等從來沒讓父母和老師擔心過,天賦異稟加上後天努力,張天一在高考時的成績也不負眾望,但沒有如願考上北大。
本科就讀於北京外國語大學,大二辭去校學生會主席職位,大四畢業,以全國第一的成績考進北大研究生法學院。就讀期間,被評為北大演講十佳,代表北大參加北京市大學生演講比賽獲得冠軍。同時擔任北大法學院研究生會秘書長。
24歲的張天一北大法學碩士畢業後,他本可以選擇去律師事務所,去政府機關或者出國,但最終他不願跟隨主流的選擇,而是返回家鄉湖南拜師,學做牛肉米粉。
學成之後他回到北京,搭上所有的積蓄在CBD一個不起眼的角落裡開了一家常德米粉店——「伏牛堂」,一開始,他的生意並不好,油辣的常德米粉在北方並不那麼受歡迎。
張天一說常德出米粉,想把常德的米粉打出品牌,因此給店名叫做「伏牛堂」,他說:「北京有兩千萬人口,至少有二十萬的湖南人,他們喜歡常德米粉。」
於是他從口味入手,為了保證正宗的常德口味,從老家裡花價錢請來了一位老師傅。然而口味得到了保證,生意依然不起色,鬱悶之下所寫了一篇文章《我碩士畢業為什麼會賣米粉》訴說自己創業所遇到的種種困難,沒想到這篇文章在一夜之間火了起來,引起了國內媒體的廣泛關注,他的創業故事被數百家國內主流媒體紛紛報導。
創業3個月就賣出15301碗米粉,開出第二家店,人員增加300%,場地面積增加400%。他研製出一款速煮牛肉粉,在一個月內,通過網際網路銷售,數量竟然達到驚人的30萬份。同年7月就吸引來了真格基金、IDG等多家頂級投資機構。
二、6年了,不顧家人反對,北大碩士畢業賣米粉的湖南男孩,如今怎樣了?
張天一說:「創業最爽的一件事兒,就是每天早晨騎著破二手自行車,慢悠悠地把一輛輛堵在路上的豐田、奔馳甩在身後。」
賣米粉時,張天一既是創業者,也是親手切牛肉、煮米粉的基礎體力勞動者。如果只是碩士畢業後賣米粉,顯然還不夠酷炫,但張天一想做的,除了賣好米粉之外,還要把更多跨界的想法融入其中,讓買米粉這件事情變得更好玩兒,要把他的米粉賣到全國,都出名。
張天一在幾年時間裡就創辦了米粉品牌"伏牛堂餐館",還開辦了多家連鎖店。連北大的原校長還到店裡參觀,並且鼓勵張天一繼續創業。
如今的張天一已經不再是那個被質疑的少年,他正活成了自己心目中的樣子,也從來沒有放棄理想與追求,而是一個個的去實現,現在他的店面,已經發展了20多家分店,年營收額達2億元,成為餐飲業內的一匹黑馬。
三、功夫不負有心人,伏牛堂戰功赫赫
2014年4月,北京市朝陽區東三環中路1號環球金融中心店開業,第一周日營業額破兩萬。
2014年4月,人社部副部長信長星同志曾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像張天一這樣的學生,是大學生就業觀的的一次轉變。
2014年5月,受邀參加湖南人氣綜藝《天天向上》欄目。
2014年5月,獲得人民日報社會版報導。
2014年6月,張天一入選騰訊90後全球創業家俱樂部,並在騰訊產品家沙龍發表了巡迴演講,在朋友圈獲得百萬級轉發,成為90後創業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2014年6月,北京市朝陽區朝外大街朝外SOHO店順利開業,員工發展至20餘人。
2014年8月,獲得IDG資本投資。
2014年8月,獲得美國華爾街日報、日本NHK電視臺、產經新聞、英國BBC等海外主流媒體報導,在國際上擁有了一定知名度。
2014年12月,伏牛堂長楹天街店開業。
2014年12月,伏牛堂王府井店進入開業籌備環節。
2014年12月,在央視《青年中國說》上,創始人張天一與格力集團董事長董明珠展開交鋒,引起廣泛關注。
伏牛堂=正宗=霸蠻=辣=年輕
霸蠻是一種味道,那就是「辣」,「辣」勾起的感知就是正宗,就是和家鄉聯繫,不改淳樸,不改自我的情緒,霸蠻是一種時代精神,是今天年輕人,特別需要保持和崇尚的生活概念。
如今「伏牛堂」早就成為了全國連鎖品牌,張天一也因此賺了不少,可以說是一個很成功的創業了,北大也非常關注他的創業成果,將他的公司入駐北大創業訓練營,希望通過他給更多想要創業的學子樹立一個成功的榜樣
四、結語
其實,行行出狀元,清華北大畢業不一定就是搞研究,就像張天一一樣,之所以可以成功,也正是北大給予了他翱翔天空的翅膀,把自己所學的運用到了伏牛堂中,他懂得學以致用,在困難面前,勇於挑戰,尋找突破口。
在之前,清華就走出一位種地的天才少女石嫣,北大也有賣豬肉的陸步軒和陳生,並且他們都創造出了巨大的業績,成為行業標杆。要知道成功的路從來都是艱難的,等熬過了那條狹窄的小路,迎接著你的就是一條閃著光的大道。
最後,我想用節選自張天一《你不過是一顆小小的螺絲釘》的一段話來結尾:
「年輕的大學生逐夢者,看不起這個看不起那個,以為自己追求地最正確,以為投行證券,機委,出國留洋,奢侈品夜店豪車,是自己的夢想。可是在我的眼裡,我寧願去佩服那個大學畢業不顧周遭人異樣的眼神,做了自己的選擇去開了自己的小餐館創業的男孩。同樣是螺絲釘,我至少覺得那個來得踏實牢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