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最初古時叫「啟蟄」,而到了西漢,為了規避漢景帝劉啟的名諱,改名叫驚蟄,引用至今。驚蟄的由來以及都有哪些民諺呢?
一、驚蟄的由來
驚蟄意味著春天的即將來臨,驚蟄時節,春雷始鳴,春雨萌動,春回大地,萬物更新;動物們開始出來活動,給人呈現一種萬物復甦的景象。那麼驚蟄是怎麼來的呢?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蟄」就是「藏」的意思,冬天到了,很多動物躲起來冬眠,叫入蟄;到了第二年大地回春時再鑽出來,叫做出蟄。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但晉代詩人陶淵明有詩曰:「促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
在此之前,動物昆蟲們都「潛伏」在土裡,故謂之為「蟄」;到了驚蟄,天上隱隱響起春雷,轟隆隆的雷聲驚醒了冬眠的小蟲們,從蟄居中醒來爬出地面,因而,就有了驚蟄的說法。
「驚蟄節到聞雷聲,震醒蟄伏越冬蟲」「春雷驚百蟲」的結果可能是多種病蟲害的發生和蔓延,所以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黴味。
由此可見驚蟄是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一個節氣,實際上,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大地回春,天氣變暖才是使它們結束冬眠,「驚而出走」的原因。
二、關於驚蟄的俗語
「春雷響,萬物長」,驚蟄時節正是大好的「九九」豔陽天,氣溫回升,雨水增多。之後天氣也開始變暖,並會出現連續陰雨的天氣,氣溫變化幅度有點大。
驚蟄雷鳴最引人注意,如「未過驚蟄先打雷,四十九天雲不開」。驚蟄節氣正處乍寒乍暖之際,根據冷暖預測後期天氣的諺語有:「冷驚蟄,暖春分」等。
雖然在驚蟄節氣氣溫已經開始迅速回升,但是在一早一晚氣溫還很低,只有正午時氣溫才會升高,在驚蟄節氣時,北方依然處於數九寒天中,氣溫並不會升得很。
還有有諺語說:「驚蟄過,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因此中國勞動人民自古很重視驚蟄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日子。
從驚蟄這天起,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忙碌的春耕時節,農諺「過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就是說農民開始在田間地頭忙活。
另外,古人還有用驚蟄節的風向,用來作預測後期天氣的依據,如「驚蟄刮北風,從頭另過冬」、「驚蟄吹南風,秧苗遲下種」等說法。其實,這種說法並無科學根據,也不一定準確。各位看官,您說呢?
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分享、點讚、評論、收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