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被稱之為"泰鬥"的人,均是在各領域德高望重或是有卓越成就而為眾人所敬仰的人。比如說中國近代的文壇泰鬥魯迅、老舍;書法泰鬥于右任、沈尹默等等。在中醫領域,也有這麼一位泰鬥,他叫做蕭龍友。
他為我國中醫事業的發展盡心盡力
談及中醫知名人物,人們往往會想到扁鵲、華佗、張仲景等人,而活躍在近代史上的蕭龍友,卻甚少有人得知。實際上,蕭龍友在我國中醫學發展中,同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了"承前啟後"這4個字上。
為何這樣說呢?眾所周知,民國是國人思想與西方思想進行嚴重碰撞的時期,西方的種種觀念、技術等都影響到了許多國人。尤其是那些少部分的"上層人士",他們更早地接觸到西方外來文化,所以有許多人更為篤定,只要是外來文化,就一定比本土文化要優秀許多。
由西方傳入的西醫,也同樣如此優秀。而有替代品出現,中醫自然逐漸式微。但是,蕭龍友卻在這時站了出來,他極力推薦國家成立中醫學院,為我國培養了數百名中醫人才,且中醫相關著作傍身,可謂是為我國中醫事業的發展盡心盡力。便是這樣一位"中醫泰鬥",最初其實並非是一名醫生,而是一位政客。
蕭龍友出生之時,中國的科舉制度還未廢除,同古代許多文人一樣,他自幼便苦讀聖賢書,以求能考取一紙功名,光宗耀祖。
不同的是,蕭龍友在勤奮讀書的同時,也在發展著自身的興趣愛好——學醫。蕭龍友學醫的動機和魯迅是一樣的,均是因為家人生病,而庸醫又甚多,所以產生了學醫救人的念頭。
因而在學習之餘,蕭龍友常常翻閱醫學古書,那些晦澀難懂的文章,他總是看得津津有味。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興趣的加持下,雖說蕭龍友的中醫相關知識都是自學,卻也學出了些許名堂。並且很快,他的中醫水平就得到了驗證。
1892年的時候,川中爆發了霍亂疫情。"霍亂"乃是一種急性傳染病,是我國法定管理中的甲類傳染病,和鼠疫處於同等級,危害性可想而知。
1892年的川中霍亂,單日死亡人數就高達了8000餘人,這種情況下,原本應當一心只讀聖賢書的蕭龍友,卻利用了自身所學的中醫知識,用中草藥救治了感染霍亂的患者,並且取得了很好的療效。這使得蕭龍友在川中地區小有名氣,這一年,他不過22歲。
袁克文不信中醫,直到袁世凱死後才後悔
好名聲沒有讓蕭龍友忘乎所以,他仍舊兼顧著學業和興趣。因蕭龍友天資聰穎又勤奮努力,1897年的時候,他赴京朝考,一舉中第,自此開始了為官生涯。
這時的蕭龍友之所以選擇從政,除了光耀門楣外,還有眼見國家屢遭戰爭紛擾,想為國為民作出自身貢獻的一番決心。因而,他在為官期間,清正廉潔,深得地方百姓敬愛。只不過在亂世當中,蕭龍友這樣的父母官,所能盡到的,也只是一些綿薄之力,改變不了什麼。
而後,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爆發,蕭龍友見證了清王朝的覆滅,也見證了袁世凱竊取了革命的果實。只不過改朝換代沒有改變蕭龍友那顆醫者仁心,即便力量微小,他仍舊在從官之餘行醫治病。慢慢地,蕭龍友的名氣愈來愈大。
沒過多久,蕭龍友"神醫"的名號便傳到了袁世凱的長子袁克定的耳中。彼時袁世凱還在做著皇帝的美夢,只不過他的身體已經無法支撐他九五之尊的身份了。於是乎,袁克定便將蕭龍友請來為父親診治。
據說,當時蕭龍友只是為袁世凱切了切脈,便斷定他所患疾病是尿毒症,並伴有糖尿病等併發症,必須要服中藥靜養。然而,袁世凱的次子袁克文卻並不相信連先進的西醫都無法治好的病症,憑藉 "落後的" 中醫便能治好。
因而,兄弟二人意見出現了分歧,就這樣耽擱著,結果沒過多久,袁世凱就去世了。直到這時,袁克文才後悔不已。只可惜人生並不是戲劇,可以重來。而是身死魂滅,再無重來的機會,讓袁克文去信任一回"糟粕"的中醫的機會。
不過袁克文如何做想,蕭龍友並不關心,他只是繼續做著自己力所能及之事。到了1928年,蕭龍友為了全心的救死扶傷,毅然地選擇棄官行醫,將醫生由一個副業變為了主業。因為蕭龍友高尚的醫德和精湛的藝術,他被稱為民國四大名醫之一。
崇洋媚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不自信導致的
浮名並非蕭龍友所求,他所求的,不過是讓世人看到,中醫也能夠和西醫一樣,治病救人。如此高義,不禁讓人們沉思,吸收外來先進文化固然是好的,只不過卻不能因此全票否決本國的文化。就如同中醫和西醫一樣,中醫在我國傳承了幾千年,怎麼可能會一無是處?
並不是說,非要中醫和西醫分個高低,而是只要能夠救死扶傷,無論是哪一種流派的醫學,都是可取的。就好比如今治病,許多都是將中西醫進行結合治療。取二者精華,互相交融、貫通,這才有了越來越先進的醫療技術。
其實,袁克文之所以這麼盲目信任西醫,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文化不自信。因為自1840年以來中國近一百年的歷史,都是充滿屈辱的。中國籤訂的種種不平等條約,每一次退步妥協,讓列強的野心越來越大的同時,也打擊了國民的自信心。而這種不自信,產生的影響是深遠的。
像是民族不自信,像是文化不自信。包括現今社會,仍舊有一些人去崇洋媚外。比如說將國產產品和進口產品放在一起,即便二者功效相差無幾,且前者比之後者性價比要高上許多,卻仍舊有許多人會選擇購買後者。似乎事物一旦貼上"進口"二字,總會變得高貴許多。
最為可悲的是,國人還願意為這種現象買單。無怪乎西方諸國都知道,中國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實際上,國人不必如此不自信。誠然,中國近代史的確是屈辱無比的。但是這種屈辱,可以是刻在中國人心上永恆的烙印,卻不能成為籠罩在心間不散的陰雲。
烙印是用來吸取教訓的,是避免重蹈覆轍。可一旦產生了陰雲,就像《老人與海》帶給人們的啟示一樣,面臨的將是比毀滅更為嚴重的打敗。毀滅是外部帶來的不可抗因素,而打敗,則是自我放棄。
就好比生活中的種種挑戰和挫折,明知一往無前,成功的機率仍舊渺茫。可相較於直接放棄,搏命而泳,只為求那一線生機。這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不被打敗的勇者之心,才是最為強大的武器。
中國能夠成為現今唯一的古國,中國的復興之路能夠走得如此的迅速,都離不開這樣強大的武器。比如抗戰勝利、兩彈一星工程,這許多在外人眼中仿若不可能成功的事情,中國卻都做到了。
外人尚且在為我國感到驚豔,國人又為何感到不自信呢?所以說,要將屈辱的歷史當作教訓,而不是自卑的源頭。相反,要以此為鑑,明白只有強大起來,才能無懼一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