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說某日袁府的一個僕人去給袁世凱送茶,不想老袁在床竟睡著了。袁世凱是典型的五短身材,恍惚間小僕看見床上躺的不是袁世凱,而像一隻大蛤蟆,小僕嚇得手一哆嗦,茶杯滑落掉在地上就摔碎了。
見狀袁府的老奴就告訴小僕待會如此這般地向袁世凱稟報,定會平安無事。袁世凱醒後小僕就解釋道:「我剛才給您送茶,誰知我看到床上睡得不是您,而是一條五爪金龍,我害怕所以不小心就打碎了茶杯。」
袁世凱聽後果然很高興,對小童不罰反賞。
從坊間流傳的這個故事中看,袁世凱是很希望人們把他說成是「龍」的,因為只有是「龍」才能成為真龍天子。可見,袁世凱或許早就有了想稱帝的野心,袁克定、楊度等人的鼓吹也或許只是催化劑的作用。
當袁世凱看到真實的《順天時報》時(袁克定曾偽造過該報鼓吹袁世凱稱帝是順應民意),他憤怒地抽打著袁克定,還惺惺地大聲罵道:欺父誤國。以楊度為核心的「籌安會」,此刻也被袁世凱拉入黑名單,也僅此而已。
1916年6月6日,袁世凱病逝,病因是尿毒症,享年是五十七歲。袁世凱雖死,但關於他的故事本文才剛剛開始。
一,龍袍下葬
袁世凱的飯量很大,加上他病逝的日子正值夏季,死後不久他的身體就開始腫脹起來。袁世凱先稱帝後又不得不退位,他的殮服原本計劃是要穿海陸空的大元帥服的,但由於屍體腫脹嚴重,最後只能選擇稱帝時寬大的帝服來下葬。一心要稱帝的袁世凱在死後,又算過了一把帝王癮。
二,選擇安陽
袁世凱祖籍是河南項城,他的墓地卻在安陽,兩地相隔幾百裡,他為什麼要選擇在安陽下葬?清人喜歡用地名來稱呼人,比如康有為有康南海之稱,張之洞有張南皮之說,還有左宗棠的左湘陰等等。袁世凱因此也有袁項城這個別名。
那麼袁項城不選「項城」而選擇在安陽下葬或許有以下兩個原因:其一,清末曾隱居於此,在洹河岸邊攪弄風雲;其二,家族矛盾。「足疾未愈」的故事廣為人知,不在多說。那麼「家族矛盾」又從何說起呢?
袁世凱是庶出,他的生母是劉氏。劉氏在天津病逝後,袁世凱已經是直隸總督。他回項城安葬母親時,沒想到嫡出的大哥袁世敦卻百般刁難,不讓劉氏入正穴。
袁世凱當時雖已是直隸總督,但面對家族的內部的事他也是毫無辦法。只得為劉氏另選墓地。自此後,袁世凱與袁世敦基本就老死不相往來了,福地洹上村也就成了袁世凱的第二個故鄉。
三,下葬
袁世凱死後,由於上文的種種,他的墓地就選擇了洹河邊上的洹上村。袁世凱死的突然,他死時墓地還沒有開始修建。這座由德國人設計、用時兩年的墓地在1916年8月24日就迎來他的主人。此後的一年零十個月裡,袁世凱是「親眼」見證了他墓地的一步步成長。
袁林佔地139畝,耗資約七十多萬兩白銀,至於為什麼叫「袁林」而不是叫「袁陵」有這樣一段記載,說袁克文想用「陵」稱呼,被徐世昌給否了。徐世昌說:
「陵是帝王之墓,令尊生前稱帝未成,且已自行取消洪憲年號,故非帝王,稱袁林不妥。」袁克文只得作罷。
在這一點上不知道徐世昌是否是多慮了,十多年後建成的中山陵(1929年完工)不知又作何解?(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