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如果生了雙胞胎咋辦?古人的做法很聰明

2020-12-23 讀文化博今

從公元前221年秦朝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之後,不管是到了哪一個朝代的時候,男人們都是三妻四妾的,男人們身邊也是圍繞著非常多的花花草草,特別是皇上了,身邊的妃子多到都數不過來了。像公元236年出生的晉國時期的開國皇帝司馬炎他就擁有後宮粉黛近萬人,也是中國歷史上嬪妃最多的一個皇帝了。

原本子女多是一件好事情的,但是就連普通老百姓家裡都可能有十來個兒女,這樣因為子女引起的問題就會有很多了,於是在這個時候古人的只會就展現出來了。古代的時候,如果一個人的子女過多,當他過世的時候,那麼家裡的財產應該如何分?

這時候不得不誇誇古人的智慧了,他們就根據財產的分配專門設立了一套制度,這個制度就是在公元前1600年開始的商朝就建立起來的嫡長子繼承制。這個制度一開始,就直接解決了遺產分配的問題,後來一直到了清朝滅亡,這種制度才開始隨著新憲法的頒布而取消,但是算下時間,這種制度也影響了中國3000多年。

既然要維護嫡長子的家庭地位的話,那麼也就說明了在家庭當中所有的財產最終還是歸嫡長子所有,那麼在古代什麼樣的才算是嫡長子呢?其實很簡單,那就是一家之主和正妻生下來的長子,這樣的才算是嫡長子,而一家之主因為納妾而產下來的兒子在家中是繼承不到遺產的。

除非是說嫡長子因為成年後死亡或者是其他的原因完全沒有辦法繼承的話,那麼主妻的第二個兒子就可以繼承家業,以此類推,而妾室的兒子要是想要繼承家業的話,那就除非嫡系裡面沒有一個兒子,這樣才會輪到妾室的兒子來繼承家業。

其實這個制度看上去沒有什麼大問題,但是在古代的時候它也一樣的有很多的缺陷,比如如果只立嫡長子的話,那麼嫡長子就有可能不學無識,反正有家業繼承,而那些真正有才華的不是嫡長子的人可能就啥東西也沒有,這樣長此以往的沒有競爭的上崗的話,這樣就會直接讓一個朝代破滅,不過不管怎麼說,這種繼承制的辦法在現代人看起來可能不是很完善,但是對於古人而言,這種辦法已經是當時的最好的辦法了。

就是因為這三千多年根深蒂固的影響,就連現在也有很多的家庭也是還存有封建制度的影響,比如有很多傳統的家庭就覺得必須要生兒子,只有生了一個兒子這樣才算是香火沒有斷掉,這樣才能夠讓家族延續下去。而且不僅是我們國家,就連很多的亞洲國家也是受到了這種制度餓影響,很多人家裡的企業的繼承,還是採用嫡長子制。

喜歡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我國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大多數人都會覺得,和現在相比,古人的生活肯定是非常落後的,尤其是在思想這一方面,但是事實卻和我們想的恰恰相反,古代的生活也十分多姿多彩,今天筆者給大家推薦的這本《古代人的日常生活》,裡面就講述了許許多多古代鮮為人知的故事,原價128元,現在只需要88元就能買到手,絕對的良心推薦。

相關焦點

  • 古代為何採用嫡長子繼承制,卻不立賢明的兒子?
    但如果是以嫡長子為選擇,是有非常明確的界定標準的:正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別以為這是「唯血統論」、該批判的,在古代社會,它是有一定道理的。我是說「古代社會」,不是說「封建社會」。事實上從進入到封建社會以來,立嫡立長還是皇帝隨便立儲,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 古代封建王朝為什麼採取嫡長子繼承制,而不是立賢明的皇子
    大家對古代的歷史有所了解的話,就會了解與嫡長子繼承制,在中國古代的封建王朝,那些君王們都喜歡採取這種嫡長子繼承制。事實上不僅僅是中國古代的皇帝們,即使是那些豪門大族,往往也都是採取這種違法制度,把自己的家產家業都傳給嫡長子。
  • 為何古人一定要把嫡長子繼承家業?古人的智慧讓人折服
    據史料記載西周初年周公姬旦推崇禮樂制來構建統治秩序,為了緩解王室內部矛盾鞏固周王朝的統治周公開始決定實行嫡長子繼承制。所謂的嫡長子有兩個條件,第1個是必須是正妻所生的孩子。即使妾生的孩子再大也不符合王位繼承的條件,第2個條件就是正妻所生的最大的孩子那他就是王位的第1個繼承人。
  • 嫡長子繼承制:為何不立賢而要立長?看似不合理,卻飽含政治智慧
    嫡長子繼承制,是我國歷史上實行了長達2000年的繼承制度,也是被現代人詬病最多的封建糟粕之一。既然那麼多兒子,為何不選擇一個賢明的繼承人,非要依靠年齒來確立繼承人,這不是傻嗎?答案真的是這樣嗎?或許正好相反。
  • 古人為何將遺產留給嫡長子,哪怕他不賢能?古人智慧令現代人折服
    早在千年前的古代,關於遺產的爭端,就已經是一個屢見不鮮的問題,小到粟米銀錢,大到江山社稷,總是會有人大打出手,當面對這種情況,長輩要在子嗣繼承權間做出選擇,往往會採取「嫡長子繼承制」的方法,也就是選擇正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但是它真的明智嗎?
  • 具備這些特徵的女人,更容易生雙胞胎,雙胞胎不是你想生就能生
    通過影視劇,查看古代書籍,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古代很少有雙胞胎出現,幾乎沒有一個帝王之家的子女是雙胞胎的情況,唯一有記載的就是:「霍將軍的妻子生下兩個兒子,疑似為兄弟」,霍將軍留下了兩個孩子,家中卻因此不得安寧。
  • 在古代的大族人家裡,假如長子去世了,長孫和次子誰的權利更大?
    不管他們是繼承還是掌權,都應該聽從命令。古代實行長子繼承制,家庭的第一繼承人必須是長子繼承人,也就是妻子所生的第一個孩子。在古代少數民族家庭中,如果長子死了,長子和次子誰的權利更大?    一、長子繼承制  在中國古代社會,宗法制度中存在著長子繼承制。在古代家庭中,戶主可能有多個後代。普通男人也可能有三個妻子和四個妃子。長子的意思是,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妻子,那麼長子就是長子。
  • 根據嫡長子繼承制,如果查爾斯王子先辭世,英國王位由誰來繼承?
    在英國王室也與我國古代封建王朝的嫡長子繼承制是差不多的,強調長幼有序與嫡庶之分。由於基督教提倡一夫一妻制,但是自古以來西方國家王室都是私生子多多,私生子在法律上沒繼承權,當兒子不能繼承王位時候,或者國王沒有兒子時候,女兒就是繼任者,這也是古代歐洲國家女王之多的原因。
  • 古代三妻四妾有多悲劇?男子年過60還要履行義務,一般人無法承受
    說起古代的婚嫁制度,很多人的誤解都很深。第一反應便是,古代實行的是一夫多妻制,這讓很多男性都感到羨慕,畢竟能夠被那麼多女性陪在身旁,豈不是做夢都要笑開花了?然而,如果你真這麼想,那可就真是大錯特錯了。古代的男人,可被這一制度折磨的不淺。
  • 嫡長子繼承制穩定政權,為何五代混亂卻指定繼承人,跳脫「常理」?
    從周朝之後的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因為戰爭的不斷,嫡長子繼承制就沒有很好的得到實施。各個國家的諸侯都採取了不同的繼承方式。例如:魯國實行的是兄弟相繼;楚國的皇帝是選立繼承;趙國更是完全依據君主喜好,使用自由指定的方式。時光流逝,到了秦朝這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大王朝,也有幾代君主並不是依照嫡長子繼承制上位的。
  • 古代後宮嬪妃來「例假」,碰到皇上翻牌子怎麼辦?古人做法很聰明
    因為古代女性對於每個月特殊的那幾天都會羞於啟齒。那古代宮中那麼多妃嬪需要侍寢,她們在遇到月事的時候又是如何處理的呢?一來是為了自己的生理健康著想,二是如果妃子不小心在例假期間侍寢,假如中途皇上看見血了會說非常避諱的一件事,據說這樣會減損皇帝壽命,嚴重的可能還會危害國運。當然這都是封建說法,最重要的是這麼特殊的期間實在不適合侍寢。
  • 古代生雙胞胎不吉利?你又被騙了……
    有這樣的「才貌仙郎」相伴,如果再順利生下孩子,薛慧命的人生將增添許多歡樂,真是錦上添花。但是,命運有時就是愛捉弄人。在家人熱切的期盼下,薛慧命受盡陣痛的煎熬,終於誕下一對雙胞胎男孩。正當人們為雙喜臨門而歡欣雀躍的時候,形勢急轉直下——雙胞胎不幸夭折,像兩顆小小的流星,短暫地照亮父母的生活,就匆匆揮手告別,重歸天國。任憑雙親千呼萬喚,也無可挽留。
  • 古代大族人家裡,如果長子去世,那長孫和次子哪個權力更大?說出來你...
    三妻四妾是我國古代婚姻的主要形態,雖然貧苦的百姓家沒有條件迎娶三妻四妾,但是只要條件允許,三妻四妾都會被鼓勵。 可是在濃厚的宗主觀念之下,也衍生出來了很多家族制度,比如說嫡長子繼承制就是主要內容之一。 那麼這時候難題就出現了,比如古代的大家族,長子要是已經去世了,長孫和次子誰的權利更大呢?其實這個問題只要涉及到嫡長子繼承制度的話,那麼一般都很好回答。不論是長子還是次子,哪怕是最小的兒子,只要是妻子所生的孩子,都可以稱為是嫡子。
  • 古代嫡出和庶出的孩子有什麼不一樣?嫡子繼承一切,庶子一無所有
    古代是一個「拼媽」的時代,嫡出和庶出的孩子會受到差別對待,差不多就跟咱們現在說的「親生」和「後娘養的」差不多。在古代,小妾再怎麼受寵,那是死也不敢踩在正妻的頭上往上爬的,因為要是敢這麼幹,絕對就是一個死。而且小妾無論生前多受寵,死後也不能和丈夫合葬。
  • 古代的嫡女和庶女地位差別有多大?
    現在,古代類型的電視劇深受大家的歡迎,尤其是那些後宮爭鬥的戲碼,或者王侯將相府中爭風吃醋的畫面,特別有意思。 比如《甄嬛傳》,小編就看得意猶未盡呀!後宮裡那些跌宕起伏的劇情。 古代封建社會,實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度。
  • 漢武帝實行推恩令削藩,一王爺立刻生了120多個孩子,他傻麼?
    如果搞得好,便可國泰民安,加強中央集權。如果搞不好,便會激起藩王叛亂,令國家生靈塗炭。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如此,建文帝時期的靖難之役也是如此。漢武帝在繼位後,吸取了父親的教訓,採取了一種相對柔和的辦法削藩,那就是推恩令。什麼是「推恩令」呢?簡單來講,就是讓藩王將自己的封國劃分成若干個小塊,每個兒子都繼承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