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對古代的歷史有所了解的話,就會了解與嫡長子繼承制,在中國古代的封建王朝,那些君王們都喜歡採取這種嫡長子繼承制。事實上不僅僅是中國古代的皇帝們,即使是那些豪門大族,往往也都是採取這種違法制度,把自己的家產家業都傳給嫡長子。嫡長子繼承制的歷史非常的久遠,甚至在商朝都是這樣,因為只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才能夠讓大家都心悅誠服,皇位的交接才會更順利。一旦搞所謂的賢明的標準,這個就很容易引起內亂,因為誰賢明,誰蠢笨,事實上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到時候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就成了爭吵不休了。
記得封神演義說起商朝的末代皇帝紂王的時候,特地提到了他不是嫡長子,他只是前代皇帝的第三個兒子。只不過因為他力大無窮,所以當時的皇帝就選了他做繼承人,結果違反了嫡長子繼承制,導致商朝江山最終毀在他手裡。而紂王則是中國古代昏君的代名詞,他和隋煬帝楊廣兩個可謂是被大家認為是千古昏君。但事實上這完全是冤枉了紂王,紂王並不是昏庸的君主,反而是一個非常有作為的君主。而且紂王當上皇帝,完全符合嫡長子繼承制,而且是商朝非常嚴格的嫡長子繼承制。
紂王的母親在剛開始的時候,只是前代皇帝的側妃,並非正室。而她噹噹側妃的時候,給皇帝生下了兩個兒子,一個叫微子衍,一個叫微子啟,這就是紂王的兩個哥哥。而等到正室去世之後,側妃就扶正,為正室王后,在這之後她生下了紂王,因此大家都認為紂王才是真正的嫡長子,而他的兩個同母的哥哥卻只能是庶子。話說商朝的這個嫡長子,繼承制真是嚴格,因為即使已經當了正室王后,但是她在當側妃的時候生的兒子就不是嫡子,不能夠繼承皇位,這樣算的話,漢武帝劉徹事實上也不是嫡子,也無法繼承皇位才對。
不過嫡長子繼承制確實是一個比較可行的方法,他至少能夠服眾。就例如康熙時期的九龍奪嫡一樣,康熙皇帝在自己的嫡長子胤礽很小的時候,就立他為太子。至少在廢太子之前,其他的皇子還都比較安分,雖然暗地裡有不少的爭奪,但是至少明面上還是比較安靜的。但是一旦到了康熙皇帝因故把太子給廢掉了之後,立馬朝廷引起了軒然大波,很多朝臣甚至站隊不同的皇子,導致康熙王朝後期整個就是圍繞皇位來進行爭奪。九龍奪嫡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慘烈的皇位爭奪戰,由此可見嫡長子繼承制也不能夠輕易地廢除,因為會引發不可預料的後果。
有人說清朝後來所採取的密儲制度似乎相當的不錯,但要知道所謂的密儲制度並沒有真正地實行過。因為雍正傳乾隆的時候,乾隆當時寶親王的地位相當的高,幾乎是公認的繼承人,雍正所謂的密詔只是走一個過程而已。而乾隆傳嘉慶的時候,乾隆還沒有死,只不過因為迫於誓言,不得不禪位而已。嘉慶傳道光事實上一直是一個懸案,因為並沒有找到真正的密詔。至於道光傳給鹹豐,事實上也是在死前就傳了,鹹豐雖然是四皇子,但當時也是活著的長子。至於鹹豐之後的傳位,則沒有什麼意義,因為子嗣太少,根本就沒可沒有可以選擇的了。
事實上賢明這個標準真不好說,因為這個東西很虛,並沒有一個量化標準,要說賢明的話,皇帝兒子多的情況下,可能有好多個皇子都非常賢明。例如康熙皇帝的九龍奪嫡,那幾個兒子能力似乎都不錯,立哪一個也很難服眾。唐太宗眾多的兒子也一樣,當時魏王李泰似乎過於賢明,以至於讓太子都感到了危機,結果太子陰謀發動政變,想提前篡位。而三皇子李恪是庶子,但是卻英武類太宗,以至於李世民一度還想立他為太子。不過唐太宗後來在大臣的勸說之下,還是立了九皇子李治為太子,沒有其他原因,就是因為李治是嫡子,同時也是權臣長孫無忌的外甥。
古代一句話說得好,嫡庶有別,長幼有序。只有有了統一的標準,那麼皇位繼承才會穩定有序的進行。否則一旦採取所謂賢明的標準,那麼皇位的爭奪將是一個腥風血雨的情況。歷史上那麼多帝王都經歷過這些情況,最終他們還是認可了嫡長子繼承這個制度,這肯定是有道理的,只能說明嫡長子繼承制確實是最適合皇位繼承這個禮法制度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