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封建王朝為什麼採取嫡長子繼承制,而不是立賢明的皇子

2020-12-17 平安讀歷史

大家對古代的歷史有所了解的話,就會了解與嫡長子繼承制,在中國古代的封建王朝,那些君王們都喜歡採取這種嫡長子繼承制。事實上不僅僅是中國古代的皇帝們,即使是那些豪門大族,往往也都是採取這種違法制度,把自己的家產家業都傳給嫡長子。嫡長子繼承制的歷史非常的久遠,甚至在商朝都是這樣,因為只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才能夠讓大家都心悅誠服,皇位的交接才會更順利。一旦搞所謂的賢明的標準,這個就很容易引起內亂,因為誰賢明,誰蠢笨,事實上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到時候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就成了爭吵不休了。

記得封神演義說起商朝的末代皇帝紂王的時候,特地提到了他不是嫡長子,他只是前代皇帝的第三個兒子。只不過因為他力大無窮,所以當時的皇帝就選了他做繼承人,結果違反了嫡長子繼承制,導致商朝江山最終毀在他手裡。而紂王則是中國古代昏君的代名詞,他和隋煬帝楊廣兩個可謂是被大家認為是千古昏君。但事實上這完全是冤枉了紂王,紂王並不是昏庸的君主,反而是一個非常有作為的君主。而且紂王當上皇帝,完全符合嫡長子繼承制,而且是商朝非常嚴格的嫡長子繼承制。

紂王的母親在剛開始的時候,只是前代皇帝的側妃,並非正室。而她噹噹側妃的時候,給皇帝生下了兩個兒子,一個叫微子衍,一個叫微子啟,這就是紂王的兩個哥哥。而等到正室去世之後,側妃就扶正,為正室王后,在這之後她生下了紂王,因此大家都認為紂王才是真正的嫡長子,而他的兩個同母的哥哥卻只能是庶子。話說商朝的這個嫡長子,繼承制真是嚴格,因為即使已經當了正室王后,但是她在當側妃的時候生的兒子就不是嫡子,不能夠繼承皇位,這樣算的話,漢武帝劉徹事實上也不是嫡子,也無法繼承皇位才對。

不過嫡長子繼承制確實是一個比較可行的方法,他至少能夠服眾。就例如康熙時期的九龍奪嫡一樣,康熙皇帝在自己的嫡長子胤礽很小的時候,就立他為太子。至少在廢太子之前,其他的皇子還都比較安分,雖然暗地裡有不少的爭奪,但是至少明面上還是比較安靜的。但是一旦到了康熙皇帝因故把太子給廢掉了之後,立馬朝廷引起了軒然大波,很多朝臣甚至站隊不同的皇子,導致康熙王朝後期整個就是圍繞皇位來進行爭奪。九龍奪嫡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慘烈的皇位爭奪戰,由此可見嫡長子繼承制也不能夠輕易地廢除,因為會引發不可預料的後果。

有人說清朝後來所採取的密儲制度似乎相當的不錯,但要知道所謂的密儲制度並沒有真正地實行過。因為雍正傳乾隆的時候,乾隆當時寶親王的地位相當的高,幾乎是公認的繼承人,雍正所謂的密詔只是走一個過程而已。而乾隆傳嘉慶的時候,乾隆還沒有死,只不過因為迫於誓言,不得不禪位而已。嘉慶傳道光事實上一直是一個懸案,因為並沒有找到真正的密詔。至於道光傳給鹹豐,事實上也是在死前就傳了,鹹豐雖然是四皇子,但當時也是活著的長子。至於鹹豐之後的傳位,則沒有什麼意義,因為子嗣太少,根本就沒可沒有可以選擇的了。

事實上賢明這個標準真不好說,因為這個東西很虛,並沒有一個量化標準,要說賢明的話,皇帝兒子多的情況下,可能有好多個皇子都非常賢明。例如康熙皇帝的九龍奪嫡,那幾個兒子能力似乎都不錯,立哪一個也很難服眾。唐太宗眾多的兒子也一樣,當時魏王李泰似乎過於賢明,以至於讓太子都感到了危機,結果太子陰謀發動政變,想提前篡位。而三皇子李恪是庶子,但是卻英武類太宗,以至於李世民一度還想立他為太子。不過唐太宗後來在大臣的勸說之下,還是立了九皇子李治為太子,沒有其他原因,就是因為李治是嫡子,同時也是權臣長孫無忌的外甥。

古代一句話說得好,嫡庶有別,長幼有序。只有有了統一的標準,那麼皇位繼承才會穩定有序的進行。否則一旦採取所謂賢明的標準,那麼皇位的爭奪將是一個腥風血雨的情況。歷史上那麼多帝王都經歷過這些情況,最終他們還是認可了嫡長子繼承這個制度,這肯定是有道理的,只能說明嫡長子繼承制確實是最適合皇位繼承這個禮法制度的了。

相關焦點

  • 古代為何採用嫡長子繼承制,卻不立賢明的兒子?
    很簡單,賢明有標準嗎?一個天子或者皇帝,有好幾個兒子。本人覺得某個兒子賢明,但是別人都不這麼看,你說該不該立他為太子?但如果是以嫡長子為選擇,是有非常明確的界定標準的:正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別以為這是「唯血統論」、該批判的,在古代社會,它是有一定道理的。我是說「古代社會」,不是說「封建社會」。事實上從進入到封建社會以來,立嫡立長還是皇帝隨便立儲,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秦朝並沒有法律規定「嫡長子繼承制」,否則趙高矯令命長子扶蘇自殺,扶蘇不會毫無懷疑的執行。
  • 嫡長子繼承制:為何不立賢而要立長?看似不合理,卻飽含政治智慧
    嫡長子繼承制,是我國歷史上實行了長達2000年的繼承制度,也是被現代人詬病最多的封建糟粕之一。既然那麼多兒子,為何不選擇一個賢明的繼承人,非要依靠年齒來確立繼承人,這不是傻嗎?答案真的是這樣嗎?或許正好相反。
  • 為什麼古代君王選擇嫡長子為繼承人,而非賢明的兒子
    司馬炎雄才大略,勵精圖治,厲行節儉,不但創建了漢朝以後的又一個大一統王朝西晉,還將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開創了比較繁榮安定的「太康盛世」。 司馬炎兒子眾多,生育了26人,其中有名有姓的就有18人。在這26人中,司馬衷以平庸無能著稱,比他賢明的皇子比比皆是。比如,司馬衷的同母弟弟司馬柬,從小就沉著聰明,膽識過人,器量宏大,受到司馬炎的喜愛。
  • 古代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如果生了雙胞胎咋辦?古人的做法很聰明
    從公元前221年秦朝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之後,不管是到了哪一個朝代的時候,男人們都是三妻四妾的,男人們身邊也是圍繞著非常多的花花草草,特別是皇上了,身邊的妃子多到都數不過來了。古代的時候,如果一個人的子女過多,當他過世的時候,那麼家裡的財產應該如何分?這時候不得不誇誇古人的智慧了,他們就根據財產的分配專門設立了一套制度,這個制度就是在公元前1600年開始的商朝就建立起來的嫡長子繼承制。
  • 封建王朝時期,皇太子的冊封原則上都是按照嫡長子繼承為根本?
    自從以血緣親屬為紐帶的宗法制度確立以後,嫡長子繼承制度也為之確立。在大一統封建王朝以前(秦以前),最高統治者在生前就會冊立儲君,也就是未來的繼位者,只不過稱謂不同,有的稱之為世子、有的稱之為儲君、有的稱為太子(秦始皇之前不能叫皇太子)。
  • 為何古人一定要把嫡長子繼承家業?古人的智慧讓人折服
    據史料記載西周初年周公姬旦推崇禮樂制來構建統治秩序,為了緩解王室內部矛盾鞏固周王朝的統治周公開始決定實行嫡長子繼承制。所謂的嫡長子有兩個條件,第1個是必須是正妻所生的孩子。即使妾生的孩子再大也不符合王位繼承的條件,第2個條件就是正妻所生的最大的孩子那他就是王位的第1個繼承人。
  • 古代皇帝選繼承人為何立嫡長子而不立賢明?實際上這是一種智慧
    立嫡長子的優勢古代皇帝的兒子很多,所以需要制定一個規矩,按照這樣的規矩來進行繼承人選擇,特別有利於加強皇權穩定。而且因為有了規矩,那些皇子就不會一直對太子之位虎視眈眈,這樣一來也就減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 嫡長子繼承制穩定政權,為何五代混亂卻指定繼承人,跳脫「常理」?
    我國的古代皇帝傳位受到儒家的思想以孝仁忠義為先,歷來有「立嫡以長,不以賢」的傳統原則。主要就是選立嫡長子為繼承人,也就是正妻皇后所生孩子中第一個男孩。但是這種繼承制度有諸多的弊端,因此在歷史上有許多皇帝並未遵循這一制度。在五代時期尤為明顯,大多由皇帝臨終指定繼承大統的人選為主。
  • 張翔:立長還是立賢,規矩定下來了,要保證五百年不動搖
    3 比如在古代。為什麼會使用嫡長子繼承制度?為什麼最後?歷史選擇了嫡長子繼位的制度,而不是立賢?4 嫡長子繼承制度就是比身份和比誰先出生。5 立賢就是比誰牛逼。誰牛逼?誰繼承?沒有人承認自己弱逼。牛逼不牛逼,要打過才知道。這不利於國家的繁榮與穩定。在交接的問題上,這會造成一定的動蕩和不穩定。
  • 幾千年來,皇子、諸王造反時有發生,為何唯獨清朝沒有發生?
    各個朝代的立嗣方式大多都是根據"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因此在各大朝代當中,他們為了避免讓自己的孩子相互之間發生爭搶皇位的現象,於是就按照出生的順序來任命皇位,以彰顯天命所歸。但是,這種本身出於安定禍亂立嫡長子為繼承人的制度反而經過各大朝代的實踐發現,這種制度會造成更大的霍亂。
  • 古代三妻四妾有多悲劇?男子年過60還要履行義務,一般人無法承受
    二、嫡長子繼承制古代分割家產,往往是採取嫡長子繼承,即大部分家產都分給正室的大兒子。所以,如果你是大戶人家的嫡長子,那就已經贏在了起跑線上。可以說,嫡長子制度使得人生下來就被貼上了高低貴賤、三六九等的標籤,不但缺乏人道主義,還是封建王朝統治不穩的重要因素之一。古代王室的皇子爭奪帝位,多就是因為嫡長子繼承制而起,因為嫡長子不一定是能力最強,最能勝任帝位的人選。
  • 明朝的「立嫡立長」與清朝的「擇賢而立」,到底誰優誰劣?
    「立嫡立長」,保證國家穩定自古得國之正者,無出朱元璋之右。作為「再造華夏」的一代偉人,朱元璋同志在立儲問題上,沒有絲毫的猶豫,選擇了一直被正統儒家所推崇的「嫡長子繼承制」。而嫡長子繼承制,就算天下穩定的核心之一。雖然,後來朱允炆被趕下了臺。但是在篡位者朱棣那裡,他又不得不回歸了「嫡長子」繼承制。光憑一句「好聖孫」,似乎不能解釋,不被朱棣所喜歡的長子朱高熾,為什麼能夠榮登帝位。
  • 根據嫡長子繼承制,如果查爾斯王子先辭世,英國王位由誰來繼承?
    在英國王室也與我國古代封建王朝的嫡長子繼承制是差不多的,強調長幼有序與嫡庶之分。由於基督教提倡一夫一妻制,但是自古以來西方國家王室都是私生子多多,私生子在法律上沒繼承權,當兒子不能繼承王位時候,或者國王沒有兒子時候,女兒就是繼任者,這也是古代歐洲國家女王之多的原因。
  • 古人為何將遺產留給嫡長子,哪怕他不賢能?古人智慧令現代人折服
    早在千年前的古代,關於遺產的爭端,就已經是一個屢見不鮮的問題,小到粟米銀錢,大到江山社稷,總是會有人大打出手,當面對這種情況,長輩要在子嗣繼承權間做出選擇,往往會採取「嫡長子繼承制」的方法,也就是選擇正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但是它真的明智嗎?
  • 後世子弟百年遵循,雍正皇帝的高明創舉——秘密立儲
    清朝是關外的滿族建立的,他們並沒有中原王朝的「嫡長子繼承制」觀念,理論上,只要是皇帝的兒子都有機會繼承大統。其實,早在康熙朝時,康熙皇帝已經認識到了繼承人的問題,不過沒有付諸實施。那雍正帝為什麼創立秘密立儲制度呢?我以為有兩方面的原因。
  • 假如把皇位繼承從立嫡立長,改為立賢,還會有那麼多兄弟相殘嗎
    「嫡長子繼承制」雖說不合理,但卻是客觀環境下,「最不壞」的一個選擇,它對皇權的穩定,保證皇家利益不被分割,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為什麼要有繼承法則古代中國是農耕文明,農業生產的基本要求是足夠的勞動力,同時農耕社會又具有自給自足的封閉特性,這兩個特徵,決定了古人以「家族」為基本單元的社會結構模式,這跟工業文明的今天,以「家庭」為基本單位的狀況截然不同。
  • 朱標被朱元璋立為皇太子,為什麼沒有人敢反對?
    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中國人的普遍傳統思想都是多子多孫,包括古代的封建帝王都一樣,認為多子就是多福,江山後繼有人。「帝王之家是非多」,明太祖朱元璋一生共有26個兒子,16個女兒,朱元璋立儲之事本應勾心鬥角,刀光劍影,為什麼嫡長子朱標被立為皇太子時,其餘的皇子包括野心最大的朱棣,都不敢提出異議呢?
  • 為什麼歷史上多數太子不選擇順利繼承皇位,而選擇起兵叛亂?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皇權的「世襲制」,就是將權力專制,掌握和保持在具有直系血緣關係的家族中,並且一代代傳承下去的封建制度和社會概念。「世襲制」自中國最早的朝代夏朝時期就已經存在,那時候的君王就按照血統關係世代傳承特權和王位,使國土統一不致於分裂,至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滿清結束統治,「世襲制」徹底從中國的歷史中消失,距今已經將近4000年的時間了。
  • 周培公暗示康熙立襁褓中的胤礽為太子,康熙為何瞬間言聽計從了?
    這段歷史在《康熙王朝》中也有提到過,當時皇后赫舍裡氏難產命危,周培公便暗示康熙立襁褓中的胤礽為太子,而康熙聽聞後,略有沉思便應了下來,立胤礽為太子。眾所周知,立太子乃是涉及國本的大事,且清朝又不像明朝那般,定了必須要嫡長子為太子的規矩,他們更多的是通過競爭得出繼承人的人選。那麼康熙為什麼會聽周培公一個漢臣之言,急於立一個剛出生的嬰兒為太子呢?我認為有三點原因:第一,因為康熙皇帝和仁孝皇后感情甚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