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世子弟百年遵循,雍正皇帝的高明創舉——秘密立儲

2020-12-14 叨叨歷史二三事

一個創舉被後代子弟百年遵循,本身就說明這個創舉確實高明,能解決實際問題,在這一點上雍正皇帝實在了不起,他創立的軍機處和密折制度理順了外朝的管理,秘密立儲制度則給經常被皇位攪得雞飛狗跳的皇宮帶來了安寧。

清朝是關外的滿族建立的,他們並沒有中原王朝的「嫡長子繼承制」觀念,理論上,只要是皇帝的兒子都有機會繼承大統。其實,早在康熙朝時,康熙皇帝已經認識到了繼承人的問題,不過沒有付諸實施。

那雍正帝為什麼創立秘密立儲制度呢?我以為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吸取祖輩的教訓

從皇位傳承的模式上看,在康熙皇帝之前,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是通過八王共制的推選制度繼承汗位的。

皇太極的兒子福臨,基本上也是採用推選制即位的。康熙皇帝幼齡即位,則是孝莊皇太后決策並取得順治皇帝福臨的同意。在他們即位的前前後後,都存在著激烈而複雜的權力鬥爭,雖然最終避免了統治集團內部的分裂,但由皇權傳承而引起的強烈政治震蕩,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清朝統治的穩固和行政效率。

「九子奪嫡」的骨肉相殘的悲劇近在眼前,不能不讓雍正印象深刻。

就包括自己的君位也讓很多人懷疑來得不正,地位長期不得穩固。背負了陰謀篡位的惡名,留下了千古之謎。

康熙皇帝是一位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帝王,他很早即發現了缺乏規則的皇位傳承,不利於皇帝的集權和封建政權的鞏固。此時,又恰逢平定三藩之亂的艱難時刻,康熙皇帝為了國家安定,幾次想親徵,為其推出嫡長子繼承制提供了契機。

康熙帝劇照

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六月宣布以年僅2歲的「嫡子允礽為皇太子」。允礽在嫡子中雖排行第二,但因他的同胞哥哥夭折,遂位序第一。

是年十二月十三日舉行了清朝第一次立儲大典,第二天頒詔天下:「授允礽以冊寶,立為皇太子,正位東宮,以重萬年之統,以系四海之心。」

但令康熙皇帝萬萬沒想到的是,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環境中成長起來的皇太子,日益顯現出偏狹、暴戾、焦躁的性格特徵。而且隨著各個皇子年齡的增長,皇太子成為其他成年皇子覬覦皇位的首要攻擊目標,皇太子感到了威脅,開始結黨營私,於是出現了圍繞皇太子形成的太子黨和與之對立的由部分皇子組成的反太子黨。

而 太子允礽顯然心智不成熟,手下門人肆惡虐眾,貪汙納賄,對皇權產生了威脅;反太子黨尋機攻擊,最終導致了康熙皇帝兩立兩廢皇太子的失敗結果,從此他再未明立皇儲。

但康熙皇帝已經不能遏制皇子們謀取皇位的野心了。 雍正皇帝即位後,從自己爭奪皇位的親身經歷中吸取了教訓,建立了「秘密立儲」制度。

雍正帝劇照

二、借鑑國外經驗。

可能有人會懷疑,學習國外,學習哪個國家?不用急,從書裡學。

據《舊唐書》卷一百九十八《波斯傳》記載:

「波斯王一繼位,就秘密選好德才兼備的皇子,寫上名字,密封好並藏在隱秘地方,等王死後,大臣與王的所有皇子啟開封印,共同審閱,然後奉書寫名字的皇子為繼承人。」

康熙與雍正作為飽讀經史的帝王,對古今帝王術絕對是留心的,他們都可能留意過這條記載,只不過實際情況是雍正皇帝成為了這種秘密立儲制度的實踐者。

在《雍正起居注》中記載了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八月十七日的諭旨。

大致內容是:雍正在乾清宮西暖閣召見總理事務王大臣、滿漢文武大臣、九卿,對他們說:「我聖祖皇帝……命朕纘承統緒,於去年十一月十三日,倉卒之間一言而定大計。……聖祖之精神力量,默運於事先,貫注於事後,神聖睿哲高乎千古帝王之上,自能主持,若朕則豈能及此也。……今朕諸子尚幼,建儲一事必須詳慎,此時安可舉行。然聖祖既將大事託付於朕,朕身為宗社之主,不得不預為之計。今朕特將此事親寫密封藏於匣內,置之乾清宮正中世祖皇帝御書正大光明匾額之後……以備不虞。諸王大臣鹹宜知之。或藏數十年亦未可定,爾諸王大臣等當各竭忠悃輔弼朕躬……留總理事務王大臣將密封錦匣收藏於正大光明匾額後……」

這段記載告訴我們,康熙帝倉促間立了雍正為皇帝,那是康熙能掌控大局,雍正帝明確表示自己沒老爹的英明睿智,對於皇太子要提早打算,但是不會提前公開,而將立皇太子的秘密諭旨由王大臣見證藏在匣內,放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待皇帝駕崩時御前大臣共同拆啟,當眾宣布傳閱,即刻確定獲得提名的皇子的帝位。正所謂公同手啟,立定大統。

秘密立儲因為不過早地宣布皇位繼承人,也不因循嫡長子繼承制,所以有心帝位的皇子,從理論上說都有機會。

他們心存希望,在不知父皇好惡的情況下,便會努力用帝王的標準來塑造自己的形象,以求將自己的名字能寫進匣內。同時,還因為沒有明確的競爭目標,所以也不可能發生、形成龐大政治集團的結黨行為。

此法雖不能徹底消弭統治者內部爭奪帝位的鬥爭,卻避免了公開確立皇儲所造成的皇子之間的血腥爭鬥,以及儲權對皇權的威脅,減弱了帝位之爭的激烈程度,使得皇權得以平穩過渡,也使以後的皇權鬥爭變得溫和、充滿計謀。

關於雍正的秘密立儲制度,你們怎麼看呢?歡迎交流。

相關焦點

  • 雍正生前秘密除掉一人,讓乾隆穩坐江山60年,自己卻背負後世罵名
    而朝廷的穩定,很大一部分程度,也取決於實行與雍正期間秘密建儲制度。這和傳承千百年來的嫡長子繼承制度不同,皇帝在平日當中,詳細考察諸位皇子在作出建立儲君的決定之後,隨即命令心腹大臣,將密折藏在正大光明殿後,以便到時候公布傳位人選。
  • 雍正「秘密」賜死一人,讓乾隆坐穩60年江山,自己卻背千古罵名
    我們都知道,這場政治博弈最終的勝利者是康熙的四兒子後來的雍正皇帝。「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一紙遺詔敲定了皇四子派系的最終勝利,但這幾位皇子之間的政治鬥爭並未因此戛然而止。九子奪嫡的遺毒一直深入到雍正朝,終於還是到了最終清算的時刻。
  • 清朝經歷296年,在位十二位皇帝,為何只公開冊立過一個皇太子
    ▲九子奪嫡派系階段三:立儲成為小秘密(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到了雍正這裡,皇位繼承問題開始變得簡單了。▲雍正畫像雍正作為九子奪嫡的親歷者和勝利者,充分吸取了老爹的教訓,創造性地建立了秘密立儲制度。所以雍正之後,九子奪嫡這種宮鬥盛況,就再也沒有上演過。乾隆、嘉慶、道光和鹹豐這四位皇帝就是通過秘密立儲傳承的。
  • 十全十美的雍正皇帝,雍正皇帝真正的死因是什麼?
    雍正十二年,大清跟準噶爾的戰爭陷入僵局,雙方議和,經過一年的談判最終議和以杭愛山作為分界線,以東歸大清,以西歸準噶爾。但是也就在這一年雍正十三年,雍正皇帝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那麼怎麼總結雍正皇帝一生?
  • 武周時期立儲風波:為何「廢皇帝」李顯成了最後的贏家?
    毫無疑問,作為唐高宗所親自冊立的李顯便是這樣一個「客觀因素」,儘管已經成為了皇帝,可惜卻並沒有足夠的實力能夠與自己母親相抗衡,反而因為一時意氣而被抓住把柄,從皇帝的寶座跌落,被廢為廬陵王,可謂悽慘至極。
  • 雍正死前可能賜死了一個人,讓乾隆坐穩60年江山,此人是誰?
    而整個清朝最興盛的時期就是康熙到乾隆這三代皇帝的時期。其中乾隆壽命最長,在他的治理下,國家也是井井有條,經濟繁榮。但是回顧歷史,乾隆之所以能夠坐穩60年的江山,其中一個人的功勞可謂居功至偉,這個人就是乾隆的老爸雍正。雍正是清朝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之一,原因倒不是因為雍正有多麼的無能,而是因為他實在太勤勞了,沒日沒夜的為國事操勞,導致身體累垮了,壯年就駕鶴西去。
  • 使二月河遇雍正皇帝
    不料讀了兩章,覺得不大對勁,甘鳳池仿如驚鴻,一閃即逝,主角漸漸換成了李衛、允祥、雍正皇帝等,舞臺不再是快意的江湖,而是壓抑的廟堂和幽暗的宮廷;最關鍵的是,當時我雖只是初中生,已經知道雍正奸同鬼蜮,行若狐鼠,這本書卻把他寫得那麼好,有勇有謀,有情有義,未免令人反胃。中午問表哥這是什麼書,他答:二月河的《雍正皇帝:恨水東逝》。《雍正皇帝》共計三部,《恨水東逝》乃是下部。
  • 雍正王朝:康熙賞賜保舉雍正的王掞中藥「斷續」,是在暗示什麼?
    (圖片來源於網絡)王掞第一次勸諫康熙立儲,康熙卻以「續斷」予以了暗示和回應。可畢竟歲月不饒人,康熙的年齡是越來越大,身體狀態也是每況愈下,王掞便認為立儲之事不能再耽擱了,所以他向康熙第一次保舉了雍正。就在康熙即將到達「千叟壽宴」會場的時候,他遇到了王掞,而王掞也向康熙皇帝上疏,希望康熙能將雍正立為儲君。然而,康熙對於立儲之事依然是絕口不提,反倒是將話鋒一轉,問起了王掞的用藥情況:「朕賜你的藥用了嗎?這個藥需要火候,火候不到,藥不見效。」
  • 雍正王朝:康熙賞賜保舉雍正的王掞中藥「續斷」,是在暗示什麼?
    (圖片來源於網絡)王掞第一次勸諫康熙立儲,康熙卻以「續斷」予以了暗示和回應。王掞欣賞雍正不是一天兩天,早在胤礽還在皇太子之位的時候,他就對於雍正頗有好感。可畢竟歲月不饒人,康熙的年齡是越來越大,身體狀態也是每況愈下,王掞便認為立儲之事不能再耽擱了,所以他向康熙第一次保舉了雍正。
  • 悲劇皇帝——嘉慶帝
    在歷史上的嘉慶帝還是比較勤奮的皇帝,只是那時的清王朝內部的矛盾已經顯露,而嘉慶沒有前幾任皇帝的氣魄,對各種矛盾採取避讓分化的方法,從而導致清王朝開始走向衰敗(還有一說法,清朝衰敗起於乾隆)。對於這位皇帝,他也是比較悲劇的一位皇帝。
  • 故宮正大光明匾被金光點亮 牌匾背後隱藏著多少秘密?
    延伸閱讀:     1從清朝的雍正皇帝開始,乾清宮的「正大光明」匾背後,就隱藏了一個天大的秘密。皇帝確立的儲君不再公開宣布,而是藏在匾的背後,待皇帝去世後才能取出公布。     康熙十四年(1675)六月,康熙帝宣布將兩歲的嫡子胤立為皇太子。胤在嫡子中原本排行第二,但哥哥早夭,所以按位序排在了第一位。同年十二月,清朝第一次立儲大典舉行,康熙帝昭告天下:「將胤立為皇太子,居東宮,來傳承基業,維繫人心。」     但康熙皇帝沒想到的是,過早立皇太子,實際上相當於為其他皇子樹立了一個攻擊的目標。
  • 道光皇帝是一個怎樣的皇帝?(一)
    小季就為您細細道來,從清太宗皇太極(努爾哈赤是清朝創立者不用說)到清世祖順治皇帝的皇位傳承是八大貝勒商議制,康熙之所以被立為皇太子是因為自己沒有得天花而夭折,康熙晚年卻因為廢立太子而身心俱疲,最終造成「九子奪嫡」的慘烈局面,最終四阿哥胤禛(也就是雍正皇帝)成為皇位爭奪戰中的佼佼者。
  • 滿清十三帝中性格最中二皇帝——雍正皇帝
    而軍機處,不得不說,雍正皇帝真的很有見解,他建立軍機處,把皇帝的權利發揮到了極致,對此小編不得不說,實在是高明!而九子奪嫡,弒兄奪位一說更是子虛烏有,因為以雍正的才幹,見識以及他對國事的見解來說,雍正無疑是最好的繼位者,雍正在做王爺的時候還多次出宮訪問察看民間,還在自己的府邸開闢了一塊農田,來體會農民的疾苦,對於這一點恐怕就是其他皇子可望而不可即的。
  • 雍正死前「賜死」一人,讓乾隆坐穩皇位60年,自己卻背千古罵名
    說到「殺子」,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雍正皇帝的三兒子弘時,弘時的母親是雍正皇帝的齊妃李氏,出身名門望族。當雍正皇帝還只是王爺的時候,李氏就已經是府中的側福晉,不僅有家族勢力,在雍正面前也十分受重視。雍正的大兒子和二兒子都不幸早夭,所以三兒子弘時就成了長子,由他來繼承皇位也是名正言順的。
  • 清宮密檔曝出雍正批語,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專家:雍正不容污衊
    ,所以康乾盛世應該被稱作康雍乾盛世,肯定了雍正皇帝在位十三年的種種政績,雍正四十多歲才得以登上帝位,比起他的兒子乾隆皇帝來說,雍正皇帝登基實在非常不易。此舉解決了歷代王朝皇子為皇位爭鬥不止的亂局,堪稱是一大創舉。
  • 九子奪嫡:康熙皇帝一手釀成的悲劇,沒有誰是勝者
    康熙皇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沒有之一。康熙皇帝身體健康,精力旺盛,有一個龐大的後宮,也生育了眾多兒女。光是皇子,就有35人之多。其中,有20個皇子活到成年。
  • 不僅被雍正趕出家門,而且還被削了宗籍
    乾隆可謂是非常幸運的一位皇帝,在他十歲時就被祖父康熙看重,親自接到宮中撫養。父親雍正上位後,又秘密立儲,將他的名字藏在「正大光明」匾後。與他相比,三阿哥弘時可就有些倒黴了。雖然他是雍正實際上的長子,但卻無緣皇位。不僅被雍正幽禁致死,而且還被開除出宗族。他到底做了什麼,為何會讓雍正如此討厭呢?
  • 乾隆皇帝手腕有多高明?你看看張廷玉和鄂爾泰的下場,就懂了
    公元1735年,雍正皇帝去世,乾隆登基成為皇帝,在這一年,乾隆年僅24四歲,正處於年輕氣盛的時候,雍正還是放心不下,臨終時囑託乾隆:「大學士張廷玉器量純全
  • 和珅能百般逢迎乾隆皇帝,為啥不提前討好嘉慶皇帝?
    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當全國老百姓還沉浸在過年的熱鬧氣氛中時,乾隆皇帝病逝。 那時候,和珅還負責總管乾隆皇帝的喪事。他做夢也沒有想到,短短幾天之後,自己就被嘉慶皇帝傳旨逮捕,以二十條大罪賜獄中自盡。幸運地是,嘉慶皇帝看在和珅是前朝重臣,又是乾隆皇帝兒女親家的份上,允許他回到家裡,用一匹白綾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