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創舉被後代子弟百年遵循,本身就說明這個創舉確實高明,能解決實際問題,在這一點上雍正皇帝實在了不起,他創立的軍機處和密折制度理順了外朝的管理,秘密立儲制度則給經常被皇位攪得雞飛狗跳的皇宮帶來了安寧。
清朝是關外的滿族建立的,他們並沒有中原王朝的「嫡長子繼承制」觀念,理論上,只要是皇帝的兒子都有機會繼承大統。其實,早在康熙朝時,康熙皇帝已經認識到了繼承人的問題,不過沒有付諸實施。
那雍正帝為什麼創立秘密立儲制度呢?我以為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吸取祖輩的教訓
從皇位傳承的模式上看,在康熙皇帝之前,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是通過八王共制的推選制度繼承汗位的。
皇太極的兒子福臨,基本上也是採用推選制即位的。康熙皇帝幼齡即位,則是孝莊皇太后決策並取得順治皇帝福臨的同意。在他們即位的前前後後,都存在著激烈而複雜的權力鬥爭,雖然最終避免了統治集團內部的分裂,但由皇權傳承而引起的強烈政治震蕩,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清朝統治的穩固和行政效率。
「九子奪嫡」的骨肉相殘的悲劇近在眼前,不能不讓雍正印象深刻。
就包括自己的君位也讓很多人懷疑來得不正,地位長期不得穩固。背負了陰謀篡位的惡名,留下了千古之謎。
康熙皇帝是一位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帝王,他很早即發現了缺乏規則的皇位傳承,不利於皇帝的集權和封建政權的鞏固。此時,又恰逢平定三藩之亂的艱難時刻,康熙皇帝為了國家安定,幾次想親徵,為其推出嫡長子繼承制提供了契機。
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六月宣布以年僅2歲的「嫡子允礽為皇太子」。允礽在嫡子中雖排行第二,但因他的同胞哥哥夭折,遂位序第一。
是年十二月十三日舉行了清朝第一次立儲大典,第二天頒詔天下:「授允礽以冊寶,立為皇太子,正位東宮,以重萬年之統,以系四海之心。」
但令康熙皇帝萬萬沒想到的是,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環境中成長起來的皇太子,日益顯現出偏狹、暴戾、焦躁的性格特徵。而且隨著各個皇子年齡的增長,皇太子成為其他成年皇子覬覦皇位的首要攻擊目標,皇太子感到了威脅,開始結黨營私,於是出現了圍繞皇太子形成的太子黨和與之對立的由部分皇子組成的反太子黨。
而 太子允礽顯然心智不成熟,手下門人肆惡虐眾,貪汙納賄,對皇權產生了威脅;反太子黨尋機攻擊,最終導致了康熙皇帝兩立兩廢皇太子的失敗結果,從此他再未明立皇儲。
但康熙皇帝已經不能遏制皇子們謀取皇位的野心了。 雍正皇帝即位後,從自己爭奪皇位的親身經歷中吸取了教訓,建立了「秘密立儲」制度。
二、借鑑國外經驗。
可能有人會懷疑,學習國外,學習哪個國家?不用急,從書裡學。
據《舊唐書》卷一百九十八《波斯傳》記載:
「波斯王一繼位,就秘密選好德才兼備的皇子,寫上名字,密封好並藏在隱秘地方,等王死後,大臣與王的所有皇子啟開封印,共同審閱,然後奉書寫名字的皇子為繼承人。」
康熙與雍正作為飽讀經史的帝王,對古今帝王術絕對是留心的,他們都可能留意過這條記載,只不過實際情況是雍正皇帝成為了這種秘密立儲制度的實踐者。
在《雍正起居注》中記載了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八月十七日的諭旨。
大致內容是:雍正在乾清宮西暖閣召見總理事務王大臣、滿漢文武大臣、九卿,對他們說:「我聖祖皇帝……命朕纘承統緒,於去年十一月十三日,倉卒之間一言而定大計。……聖祖之精神力量,默運於事先,貫注於事後,神聖睿哲高乎千古帝王之上,自能主持,若朕則豈能及此也。……今朕諸子尚幼,建儲一事必須詳慎,此時安可舉行。然聖祖既將大事託付於朕,朕身為宗社之主,不得不預為之計。今朕特將此事親寫密封藏於匣內,置之乾清宮正中世祖皇帝御書正大光明匾額之後……以備不虞。諸王大臣鹹宜知之。或藏數十年亦未可定,爾諸王大臣等當各竭忠悃輔弼朕躬……留總理事務王大臣將密封錦匣收藏於正大光明匾額後……」
這段記載告訴我們,康熙帝倉促間立了雍正為皇帝,那是康熙能掌控大局,雍正帝明確表示自己沒老爹的英明睿智,對於皇太子要提早打算,但是不會提前公開,而將立皇太子的秘密諭旨由王大臣見證藏在匣內,放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待皇帝駕崩時御前大臣共同拆啟,當眾宣布傳閱,即刻確定獲得提名的皇子的帝位。正所謂公同手啟,立定大統。
秘密立儲因為不過早地宣布皇位繼承人,也不因循嫡長子繼承制,所以有心帝位的皇子,從理論上說都有機會。
他們心存希望,在不知父皇好惡的情況下,便會努力用帝王的標準來塑造自己的形象,以求將自己的名字能寫進匣內。同時,還因為沒有明確的競爭目標,所以也不可能發生、形成龐大政治集團的結黨行為。
此法雖不能徹底消弭統治者內部爭奪帝位的鬥爭,卻避免了公開確立皇儲所造成的皇子之間的血腥爭鬥,以及儲權對皇權的威脅,減弱了帝位之爭的激烈程度,使得皇權得以平穩過渡,也使以後的皇權鬥爭變得溫和、充滿計謀。
關於雍正的秘密立儲制度,你們怎麼看呢?歡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