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二月河遇雍正皇帝

2021-02-13 羽戈1982

 

 

我與二月河先生的書緣有一個奇異的開端。少時到舅舅家裡拜年,在表哥床頭撞見一本書,不但沒有封面,前面似乎還缺了幾頁,映入我眼帘的第一個名字乃是甘鳳池:「甘鳳池似乎心事重重,蒼白的面孔上一對濃重的臥蠶眉緊緊蹙著……」此前我讀過梁羽生《江湖三女俠》等,知道甘鳳池系江南八俠之一,獨臂神尼的徒弟,呂四娘的師兄,於是想當然耳,以為手上這本殘書應是武俠小說,大喜過望,捧起便讀。不料讀了兩章,覺得不大對勁,甘鳳池仿如驚鴻,一閃即逝,主角漸漸換成了李衛、允祥、雍正皇帝等,舞臺不再是快意的江湖,而是壓抑的廟堂和幽暗的宮廷;最關鍵的是,當時我雖只是初中生,已經知道雍正奸同鬼蜮,行若狐鼠,這本書卻把他寫得那麼好,有勇有謀,有情有義,未免令人反胃。中午問表哥這是什麼書,他答:二月河的《雍正皇帝:恨水東逝》。

《雍正皇帝》共計三部,《恨水東逝》乃是下部。我竟從下部讀起,足見錯位。待把這三部書讀全,已是大學時期。話說二月河的「帝王三部曲」(他自稱「落霞三部曲」),我讀得最認真的正是《雍正皇帝》;就我所見,爭議最大的也是《雍正皇帝》。相比康熙和乾隆,二月河筆下的雍正,與大清史上的雍正,反差實在太大了。大到什麼程度呢?打個比方,真實的雍正好比一株曼陀羅,二月河所虛構的雍正,則如一朵白蓮花。

曼陀羅是一種毒花。雍正之毒,不是狠毒,而是陰毒,中國古代的皇帝,比他狠毒的一抓一大把,比他陰毒的幾乎沒有。何謂陰毒?從他對付錢名世、曾靜等可見一斑。錢名世與年羹堯交好,雍正剷除年羹堯,殃及錢名世,若是狠毒的君主,一刀了事,雍正卻不殺,只革職,讓他回老家,然後親書「名教罪人」匾額,掛在他家門口,還令朝中文臣作詩聲討其劣跡罪行——這相當於政治表態。其處置之要義,端在一個「辱」字,旨在誅心。對講求名節的知識人而言,怕是比殺頭還難受。如雍正上諭所云:「錢名世諂媚奸逆,特書與匾額,並令諸臣賦詩以昭懲創者,亦非僅為此宵小一人,蓋欲使天下臣工,知獲罪名教,雖腆顏而生,更甚於正法而死,凡讀書之士,皆期仰體朕心,人人爭自濯磨之故也。」——「雖腆顏而生,更甚於正法而死」一句,正可見雍正的險惡用心。

曾靜勸嶽鍾琪造反,旋被供出,謀反是古時第一重罪,論律該殺,雍正照舊不殺,反而放下身段,與其辯論,成《大義覺迷錄》一書。後令曾靜到江南宣講,講什麼呢,講自己罪孽深重,講天子聖明仁義,這說到底,還是一個「辱」字。後人曾總結執政者治理知識人的招數:「……是先辱後殺,後是辱而不殺,再後,直教讀書人自取其辱,乃至不覺其辱,甚而以辱為榮,反辱同儕,競相作辱人者的同道。」這在雍正王朝,早有先例。

對待知識人,主旨是辱,對待官員,主旨則是疑。雍正駕馭臣子,可謂用人要疑,疑人要用,且用且疑,且疑且用。這一方針或帝王心術,絕對是臣子的大不幸。在其治下,不做事不行,能做事也不行,那些為他立下汗馬功勞的重臣,如隆科多、年羹堯、嶽鍾琪,往往難得善終。以前我曾說過:「臣子往往不怕明君,明君好侍候,不怕昏君,昏君好糊弄,甚至不怕暴君,暴君好決裂,最怕雍正這樣的疑君,根本不知道他希望你做什麼,卻也不能什麼都不做,在此情境之下,不僅仕途,連生存都只能歸結於運氣。」

說罷士與官,再說民。有一種為雍正辯護的流行論調,稱其以嚴酷手段整頓吏治,目的是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這不僅一廂情願,甚至是典型的奴才心理。在家天下的時代,百姓不過是芻狗,好一點的帝王,使他們「暫時做穩了奴隸」,壞一點的帝王,則使他們「想做奴隸而不得」。雍正反腐,根本目的是洗牌權力,充實國庫,倘有利於民生,則屬意外的恩惠。進而言之,雍正時代的民生,未必稱得上良好。如你所知,清朝有康雍乾盛世之說(有時作康乾盛世,略去雍正,的確不大公平),其鼎盛時期,應推乾隆朝,然而張宏傑先生經過考證,判定乾隆朝的實質是「飢餓的盛世」——這是一種雙重飢餓,不僅指物質,還指精神。乾隆朝如此,雍正朝自然等而下之。

如此雍正,在二月河筆下,卻是一副正大光明的面目。《雍正皇帝》末章,雍正臨終長嘆道:「朕為扳回聖祖爺晚年朝局頹敗之風,得罪了多少人?兄弟,大哥二哥三哥、八弟九弟十弟,還有……十四弟、年羹堯、諾敏,楊名時、嶽鍾麒、張照……天下所有的讀書人,天下所有的豪門大戶!今人視朕為鐵腕皇帝,後人必有的指斥朕為暴君獨夫——是的,小民百姓說朕好,賤民也會說朕好,因為朕不許貪官汙吏苛剝他們,朕除掉了他們的賤籍……可這有什麼用,有什麼用?!他們沒有筆,也沒有口,後世誰能知道朕?」——假如不知雍正的底細,也許會為這番慷慨陳詞感動不已。事實上,「小民百姓說朕好,賤民也會說朕好」與雍正全無關係。而且,雍正絕不會口稱「八弟」「九弟」,在他稱帝第四年,已經把此前與他爭奪皇位的八弟允禩改名「阿其那」,九弟允禟改名「塞思黑」,二者都是滿語,前者意為豬,後者意為狗,以示折辱。

《雍正皇帝》結尾,二月河安排雍正自殺身亡,「……在極度的燥熱、興奮、憤懣與痛苦中再次高高舉起剪子,對準自己的心窩猛地刺了下去」,這更是荒唐。雍正之死,按《清史稿》《清世宗實錄》等記載,系病逝,野史則傳言其暴死,如遇刺。不過無論哪一種,都無自戕一說。因為以雍正的自負與強橫,絕不會為一生的舉措而愧悔,則無自殺之可能。二月河讓雍正自殺,實為他殺,用他的明君/聖主情結殺死了雍正。

從體例上講,《雍正王朝》屬於歷史小說,既然名曰小說,當然允許虛構,而不必是歷史的投影——歷史小說的看頭恰在於真實與虛構之間的張力——只是虛構應有其度,不可完全拋開或顛覆歷史。歷史本是黑色,你虛化為灰色,這沒問題,塗抹成白色,問題就來了。如果說《康熙大帝》近乎把黑色美化為灰色,《雍正王朝》則把黑色美化為白色,所以後者所引來的爭議遠遠大於前者。

不妨再做對照。同為歷史小說家,二月河常被拿來與高陽先生相提並論。高陽名作《慈禧全傳》,寫的也是帝王,幾乎可作信史來讀,「帝王三部曲」顯然無此功效,誰若以此為信史,只怕腦子裡有些貴恙。這背後,潛在一大原因:高陽在平視甚至俯視皇帝,通過皇帝寫歷史,二月河則在仰視皇帝,拋開歷史寫皇帝。若謂知識人的使命是「不為君王唱讚歌,只為蒼生說人話」,二月河則屬「只為君王唱讚歌」,《雍正王朝》正可視作「一曲忠誠的讚歌」。只是二月河所忠誠的既非歷史,亦非現實——他扭曲了歷史,同時遮蔽了現實——而是他自己的心魔:明君/聖主情結。

吾國有句老話:使李將軍,遇高皇帝,萬戶侯何足道哉?其意在悲嘆一個人生不逢時。有時我想,二月河這般謳歌雍正,假使把他投放到雍正朝,結局該當如何呢?一般而言,會頌聖的人,日子過得都不差,不過在一個「避席畏聞文字獄」的時代,頌聖亦有風險,拍馬必須謹慎。雍正五年初,太常寺卿鄒汝魯作《河清頌》,以「聖人出,黃河清」之意頌聖,不料馬屁拍到馬腳上,雍正下旨道:「太常寺卿鄒魯進《河清頌》,內有『舊染維新,風移俗易』之語。不知其出自何心,亦不知其何指!今茲河清之瑞,朕並未令臣工進獻詩文。若不善文詞,何必陳獻?乃於所進冊頁內出此悖之語,顯屬譏訕,甚屬可惡!著交與九卿共同嚴審定擬具奏。」大臣商議,以死刑報批,雍正為了顯示自己的仁慈,改作「革職,從寬免死」。更倒黴的是乾隆朝,常有草民頌聖,企圖謀得一官半職,如王肇基作「恭頌萬壽詩聯」,「實系我一腔忠心,要求皇上用我」,卻換來乾隆一句「知道了,竟是瘋人而已」,「此等匪徒無知妄作,毀謗聖賢,編捏時事,病廢之時尚復如此行為,其平昔之不安本分、作奸犯科已可概見,豈可復容於化日光天之下?」傳諭「立斃杖下」。這些悲劇,二月河們不得不引以為鑑。

「使二月河遇雍正皇帝」只是無聊的假設,惟願已經飛升天堂的二月河永遠不要遇到他所歌頌的雍正皇帝——有雍正的地方,絕非天堂,而是地獄。

 

2018年12月17日

 

供《中國經營報》

補記:明君/聖主情結與清官情結,屬於一條線上的螞蚱,並無高下之分。不過縱觀古今,清官易見,明君/聖主難尋,這不僅因為官員基數大,清官出現頻率高,還取決於官員與君主的生產機制之差異,官員選拔,無論察舉或科舉,至少能保證一定公正性,皇帝選拔,無比殘酷,實質上是一個運氣問題——假如把希望寄予運氣頭上,其實相當於不抱希望。不難發現,在運氣規則的支使之下,中國古代約五百位皇帝,都是什麼貨色,明君/聖主屈指可數,而以庸人與愚人居多,若論這些人的平均智商,必定在及格線以下。最關鍵的是,帝制本是大惡,君主本是大賊,縱為明君/聖主,亦難更改其本質。

相關焦點

  • |二月河|乾隆|雍正|文字獄|康熙|清朝
    2018年12月15日凌晨,著名作家二月河在北京病逝,卒年73歲。二月河,本名凌解放,河南南陽人,因帝王系列《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走紅。2006年,他的版稅收入達1200萬元,可見其暢銷程度。他的小說開啟了人們對清朝歷史的新認識,也改變了人們對滿清的看法。正如有網友評論:二月河作品越暢銷,危害也越大。
  • 《雍正王朝》:雍正皇帝怎麼死的?被呂四娘刺殺還是道士的毒仙丹
    一直沒有說道雍正皇帝的原因有一個特別重要,因為我覺得大家對這位皇帝都特別熟悉。首先是作家二月河的皇帝三部曲,講的就是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位皇帝的故事。最主要的是他特別勤奮,可以說是皇帝中的勞動模範,宵衣旰食朝乾夕惕這八個大字用在他身上一點也不為過。這是一個精明過人的皇帝,眼裡面絕對不揉沙子,所有的大臣們的一舉一動都在他的洞察之中。為了不辜負皇阿瑪的殷切希望,為了給後世的子孫一個太平天下,作為大清朝的統治者,他也真是辛苦了。二月河寫雍正皇帝的小說有二十年的時間了吧?
  • 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同為二月河小說改編,但二者的風格截然不同
    1999年,二月河的《落霞三部曲》之一的《雍正皇帝》被改編為電視劇《雍正王朝》。該劇以雍正為主角,重點講述了其九王奪嫡獲得帝位,並推行新政,革除康熙時代弊政的故事。《雍正王朝》展現了古代皇權之下的政治鬥爭的最高水平,極具觀賞與啟發性。
  • 《雍正王朝》雍正皇帝最初飾演者是張豐毅,唐國強原定飾演配角
    1999年,一部劃時代意義的歷史電視劇《雍正王朝》橫空出世,這部劇一經播出就引發觀眾強烈反響,該劇由胡玫導演,二月河、劉和平編劇,劇情上該劇講究符合歷史事實,劇中的每一個角色都被傳神的表演出來,直到今天《雍正王朝》依然是歷史劇中的最高水平之作,在豆瓣平臺上的評分高達9.2分。
  • 二月河說《雍正王朝》可以打80分,為何對《康熙王朝》無話可說?
    雍正王朝是歷史劇的巔峰之作,演員表演到位,劇情跌宕起伏,非常好;而康熙王朝中的陳道明的表演非常做作古板有耍酷的嫌疑,陳總共沒演過幾部片子,圍城還可以,英雄裡的秦始皇更耍酷,最後一直在教育觀眾,太膚淺!康熙王朝沒有雍正王朝拍的好,我個人喜歡雍正王朝。
  • 《雍正皇帝·九王奪嫡》走近馬來西亞讀者
    湖北日報訊(記者韓曉玲、通訊員韓澍東)11月29日,記者從長江文藝出版社獲悉,經過長達4年的精心翻譯和打磨,《雍正皇帝·九王奪嫡》馬來文版面世,由馬來西亞國家語文局出版。《雍正皇帝·九王奪嫡》是已故著名作家二月河的長篇歷史小說《雍正皇帝》第一卷,也是中國當代歷史小說的典範之作。2016年,在馬來西亞湖北傳媒周期間,長江文藝出版社與馬來西亞漢文化中心達成合作,就該書的馬來文版項目進行版權籤約。長江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植介紹,如今,《雍正皇帝·九王奪嫡》馬來文版面世。
  • 逝者已矣,二月河的作品具有怎樣的地位!
    二月河先生的正面照。魯迅曾說過:有些人活著,其實他已經死去;有些人死了,他們依然還活著。金庸和二月河先生,就可以說是雖死猶生的精神人物。其實,根本沒想到,二月河先生會在2018年離世。二月河原名凌解放,1945年出生於山西省昔陽縣。關於他的筆名二月河,其實也是一個比較有趣的淵源。二月黃河冰凌齊放,萬排齊發向東。這個河,特指我們的母親河——黃河。也因二月河先生在兩歲時,隨父母渡黃河,幾經輾轉,最後定居在河南南陽。在我們的印象中,能成為知名作家的人,都是很有才華的,至少應該也是大學畢業,然而二月河先生,僅僅是高中生。
  • 今晨,著名作家二月河病逝
    二月河40歲時開始文學創作,因其筆下五百萬字的「帝王系列」:《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三部作品,被海內外讀者所熟知。在中國作家圈,二月河算是一個特例:21歲高中畢業,沒上過大學,卻是大學的博士生導師。40歲開始寫作,卻大器晚成,寫成《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成為歷史小說中難以逾越的豐碑,被拍成各種影視劇廣為流傳。即便紅遍半邊天,這位「帝王作家」至今仍住在河南南陽的一個農家小院中。
  • 二月河作品《九王奪嫡》推出馬來文版本
    中新社吉隆坡11月26日電 中國已故歷史小說作家二月河代表作《雍正皇帝》的第一部《九王奪嫡》26日舉行馬來文版線上推介儀式。
  • 40歲才寫作,二月河曾用菸頭燙手腕,寫就500萬字「落霞三部曲」
    提及二月河老先生,也許許多人對他並不了解,二月河是他的筆名,也有人稱呼他為二老師。他一生所獲頭銜頗多,他是中國著名歷史小說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多次擔任人大代表,著名反腐作家。二月河一生著作尤其之多,其中三部長片大作《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影響了無數人,被海內外熟知,這一清宮帝王系列文字多達500萬字,被稱作「落霞三部曲」,成為中國史學領域經典之作。
  • 二月河走了,王岐山曾引為知己
    新華社照片 朱祥攝二月河本名凌解放,40歲時開始文學創作,他因其筆下五百萬文字「帝王系列」:《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而聲名遠播;他是鄭州大學文學院院長,在高校講學育人;他是一名全國人大代表,從2003年至今連任三屆;除此之外,他還是兩會上備受關注的「反腐作家」。
  • 二月河是怎麼煉成的:初戀另嫁、仕途幻滅、名師情結
    1965年,二月河的母親去世,年僅45歲,二月河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常常自己念叨著,母親是累極了,才會早早的去休息,深夜裡,也會回想起母親的身影和她堅強的品格。還沒有收拾好母親去世的心情,1966年,特殊時期到來,二月河的家被抄了,生活的浪濤一波接著一波。
  • 《雍正皇帝•九王奪嫡》馬來西亞文版線上推介儀式成功舉辦
    馬來西亞漢文化中心主席拿督吳恆燦會上,馬來西亞漢文化中心主席拿督吳恆燦表示,經過雙方四年的共同努力,《雍正皇帝》這本重要的長篇歷史小說終於在馬來西亞最重要的國家官方出版機構國家語文局出版了。這象徵馬中兩國在文學交流史上又創造了新的歷史階段,《雍正皇帝·九王奪嫡》的馬來文版是繼馬來西亞國家語文局出版中國四大名著後的第五本最重要的中國文學經典著作,讓海外讀者了解了清朝雍正皇帝波瀾壯闊的一生,從文字中讀懂中國故事。
  • 雍正皇帝去世後,清朝的名臣李衛,下場到底如何?
    《雍正王朝》這部電視劇想必大家都看過,這是根據二月河《雍正皇帝》小說改編而成,在1999年1月3號播出後就廣受好評,並且拿下各項大獎。當雍正還只是親王的時候,李衛在各種機緣巧合之下,投入到四爺的府內,和年羹堯一起成為了雍正的奴才。雍正皇帝在奪嫡的過程當中,李衛也是有很多參與,並且為雍正出謀劃策。就像電視劇演繹的那樣,為了能使得自己奪嫡成功,很多親王都讓自己的部下和奴才到各地去當官,主要就是培養勢力。
  • 二月河與姚雪垠:歷史小說誰是第一人
    如果說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歷史小說的傑出作品有哪些,最具知名度的一定是姚雪垠的《李自成》和二月河的"落霞三部曲"。18年作家二月河的去世,使得歷史題材的小說話題熱度重新高漲,同時對不同作品褒貶不一的評價也層出不窮,要對比兩部作品的優劣就要涉及到作品的人物形象、藝術特色、敘述手法等方方面面,筆者也會在文中儘量客觀的進行對比。
  • 《康熙大帝》作者二月河病逝 曾稱當今反腐力度在二十四史裡難找
    二月河原名凌解放,1945年11月3日出生於山西昔陽。1967年高中畢業,次年入伍,在部隊歷任戰士、宣傳幹事、連副指導員。1978年轉業,任南陽市臥龍區宣傳部科長、區文聯主席。40歲時,二月河利用業餘時間開始文學創作,隨著「帝王系列」的《康熙大帝》《雍正皇帝》先後被改編為熱播電視劇,被海內外讀者熟知。
  • 《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哪個更經典?
    《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哪個更經典?《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是兩部口碑都很好的電視劇,雖然與歷史真實或許有點兒差距,但是卻在很大程度上展現了歷史的複雜性。《雍正王朝》改編自二月河的長篇小說《雍正皇帝》,由胡玫執導拍攝,唐國強、焦晃、王繪春、杜雨露、徐祖明、杜志國、趙毅、李穎等主演,演繹了雍正皇帝一生的風雨經歷。該劇於1999年1月3日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播出後廣受好評,並創收視率新佳,拿下各項大獎。
  • 十全十美的雍正皇帝,雍正皇帝真正的死因是什麼?
    雍正十二年,大清跟準噶爾的戰爭陷入僵局,雙方議和,經過一年的談判最終議和以杭愛山作為分界線,以東歸大清,以西歸準噶爾。但是也就在這一年雍正十三年,雍正皇帝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那麼怎麼總結雍正皇帝一生?
  • 《雍正王朝》的「精分」人設,掩蓋的究竟是「真相」還是「心機」
    再觀《雍正王朝》,除了電視劇、小說中九王奪嫡的勾心鬥角,滿腹權謀,除了皇權之下,飄忽難測的親情、愛情、兄弟情,我又看到了滿滿的心機。無論是電視劇《雍正王朝》,還是二月河的原版小說《雍正皇帝》,兩部家喻戶曉的作品並不能代表全部的歷史,也無法代表歷史的全部,當然,它們不是紀實文學,也不是正史,所以有虛構也無可厚非,所以說這兩部作品不能代表歷史的「真相」。
  • 二月河,一代文學大家,還是清宮戲的始作俑者?姚雪垠痛罵羞辱
    二月河一生,寫了過千萬字的稗官野史「傳奇」,而他自身真實的傳奇其實也是並世無兩的。十多年前偶過南陽,發現這個小城處處都是「二月河」的影子,滿城百姓差不多都是拿他作「國寶」看待的,可謂殊榮備至。也受此局限,他的小說,從早期的《雍正皇帝》到晚近的《胡雪巖》,30餘年來迎曉送昏縱筆生涯,可永遠都難以擺脫這樣的弊端:文不求其雅,詞不避其俗;事常越於常軌,人多過分虛矯;說屢濫用懸疑,解亦過分嘮叨;速則失之急躁,緩則原地迴繞;情往往輕寫淡描,境每每虛構捏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