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如果清廷沒有受到西方世界的影響,或許其統治依然可以延續很長時間,畢竟當時的清朝,依然算得上是亞洲霸主,除此之外,朝廷內部也沒有發生什麼變動,既沒有宦官幹政也沒有外戚掌權,繼位的皇帝說不上賢明,但是也絕非貪酷嗜殺之人。
而朝廷的穩定,很大一部分程度,也取決於實行與雍正期間秘密建儲制度。
這和傳承千百年來的嫡長子繼承制度不同,皇帝在平日當中,詳細考察諸位皇子在作出建立儲君的決定之後,隨即命令心腹大臣,將密折藏在正大光明殿後,以便到時候公布傳位人選。
雍正這麼做,當然也是深思熟慮的舉動,當時的他,登上九五之尊的皇位,少不了一番腥風血雨,更是經歷手足相殘的故事,雍正不願意讓自己的兒子步入自己的後塵,除此之外,秘儲制度的形成,同樣也讓各個皇子之間,形成良好的競爭,從而培養出更加優秀的能力。
不過在雍正時期,將第四個兒子作為儲君,早已經成為了朝廷之間心照不宣的秘密,早在康熙時期,當乾隆來到雍親王府,看到了年幼的弘曆,「見而驚愛,令養育宮中,親授書課」,而在後續的奪嫡之爭當中,弘曆更是成為了雍正很大的加分項,因此等到雍正上位之初,他已經將弘曆作為理想中的儲君。
1724年,康熙「再期忌辰」,弘曆竟然作為父親的代表,第二次代替雍正祭祀景陵,足以見其地位的重要性。
值得一提的是,雍正在生前,更是除掉了一人,自己背負罵名,卻讓乾隆坐穩了60年的江山,這就是雍正皇帝的第三個兒子弘時。
由於雍正前兩子早夭,1704年出生的他也成為了長子,但是讓人感到疑惑的是,史書上關於弘時的生平,以及死因,始終是語焉不詳,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和雍正有著十分深刻的關係。
早期的弘時,作為長子,自然也是在雍正的繼承人範圍內,然而《清史稿》卻提到,早在雍正四年的時候,弘時就已經被過繼給胤禩(八阿哥)作為兒子,作為雍正平衡朝廷勢力的犧牲品,然而這無異於直接判處了弘時政治前途的死刑,隨著八阿哥的倒臺,一年過後,弘時更是被削除了宗籍和封號,《清史稿》提到:「弘時雍正五年以放縱不謹,削宗籍,無封。」備受打擊的他,最終也在這一年去世。
從如今角度來看,弘時僅僅因為放縱而剝奪宗籍,甚至連具體的罪名都沒有指出,顯然有些牽強,然而乾隆在後來的聖旨中卻也回憶:「從前三阿哥年少無知,性情放縱、行事不謹,皇考雍正特加嚴懲以教導朕兄弟等使知儆戒。」
這足以說明,對待弘時的態度,實際上是雍正而為之。長期以來,雍正正是因為各種不講情面的措施,而被稱之為「冷麵王」,但是他背負後世罵名,卻也在生前為乾隆除掉一個有力的競爭者,最終讓其坐穩了60年的江山。
正如同弘時的遭遇一樣,不管你是喜歡還是討厭,作為最後一個封建朝代,清朝對於後世歷史的走向,都產生了無比深遠的影響,一道道命令,究竟是如何從慈禧太后的行宮,再傳達到全國各地?雍正乾隆又是用何種手段,恩威並施,來維持自己的統治?這些細節,你也可以在《清朝全史》中所窺見,整本書配以生動的圖案,揭露了一個王朝由盛轉衰的百年曆程,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