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選繼承人為何立嫡長子而不立賢明?實際上這是一種智慧

2020-12-23 嗔痴文化觀

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任何事情都應該是有規矩的,更何況是面對皇權這種大事情,更是重要中的重要,一旦出現任何差錯,都可能血流成河。

古代幾千年的歷史經驗,最終確定了選太子立嫡長子的制度,自然是有一定道理的,至於道理在哪裡?我接下來為你講一講。

立嫡長子的優勢

古代皇帝的兒子很多,所以需要制定一個規矩,按照這樣的規矩來進行繼承人選擇,特別有利於加強皇權穩定。

而且因為有了規矩,那些皇子就不會一直對太子之位虎視眈眈,這樣一來也就減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很多朝代之所以會產生奪位的問題,比如秦朝還有隋朝、唐朝,最主要的問題就在於太子的權利受到影響,換言之就是嫡長子繼承制度的實施標準不夠明確,導致有人總覺得自己有希望。

一旦有皇子覺得自己有希望,就會有一些大臣在暗地裡支持,誰都想雞犬升天,哪怕冒著生命危險,也在所不辭。

有了大臣的支持,權力就會分散、即使太子登基成為皇帝,權力也不夠集中,存在潛在危險,這對於一個朝代的發展,影響巨大。

但只要嫡長子繼承制度足夠明確,後來的皇子就不會分權,大臣也不會冒險,太子從小接受最好的教育輔導,未來當上皇帝處理朝政也會更加熟練。

立賢明的壞處

所謂立賢明,表面上看是一種最優的辦法,實際上又相當於完全沒有任何規則,因為賢明的標準是什麼呢?不同的人就有不同認識,每個人都會覺得自己才華橫溢,乃是賢明之士,自然都想爭奪一番。

這樣一來,整個朝廷也就混亂不堪了,我們單純看一看清朝康熙時期的「九子奪嫡」就可以略知一二。當時康熙就想任用賢明,結果所有皇子都覺得自己就是賢明之士,你爭我奪,鬧得不可開交。

普通人尚且不願意承認自己不行,何況是皇子,一出生就含著金鑰匙,更是覺得自己無所不能,幹什麼都要去嘗試一下,誰不服就幹,你說這樣的朝代可能會長久嗎?

結語

綜上所述,理想很豐滿,只是可惜現實很骨感,任用賢明當然是最理想的狀態,可惜真正實施下來卻完全不可行。

因為人性的本質就不願意承認自己不行,所以將一個理想目標擺在面前,人們或許可以通過各種坑蒙拐騙短暫獲得勝利,但是從長期而言,這種原本確定的東西卻又會變。

既然沒有最佳方式,那就制定一個規矩,嫡長子繼承,除非嫡長子身體有缺陷或者去世,要不然堅決按照制度執行,也就減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備註: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必刪,歡迎評論留下有趣思想。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古代君王選擇嫡長子為繼承人,而非賢明的兒子
    在這26人中,司馬衷以平庸無能著稱,比他賢明的皇子比比皆是。比如,司馬衷的同母弟弟司馬柬,從小就沉著聰明,膽識過人,器量宏大,受到司馬炎的喜愛。然而,司馬炎最終還是確定了年齡最長的嫡子司馬衷(嫡長子司馬軌早夭)為皇位繼承人,而不是賢明的司馬柬。
  • 古代為何採用嫡長子繼承制,卻不立賢明的兒子?
    很簡單,賢明有標準嗎?一個天子或者皇帝,有好幾個兒子。本人覺得某個兒子賢明,但是別人都不這麼看,你說該不該立他為太子?但如果是以嫡長子為選擇,是有非常明確的界定標準的:正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別以為這是「唯血統論」、該批判的,在古代社會,它是有一定道理的。我是說「古代社會」,不是說「封建社會」。事實上從進入到封建社會以來,立嫡立長還是皇帝隨便立儲,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秦朝並沒有法律規定「嫡長子繼承制」,否則趙高矯令命長子扶蘇自殺,扶蘇不會毫無懷疑的執行。
  • 古代封建王朝為什麼採取嫡長子繼承制,而不是立賢明的皇子
    一旦搞所謂的賢明的標準,這個就很容易引起內亂,因為誰賢明,誰蠢笨,事實上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到時候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就成了爭吵不休了。記得封神演義說起商朝的末代皇帝紂王的時候,特地提到了他不是嫡長子,他只是前代皇帝的第三個兒子。只不過因為他力大無窮,所以當時的皇帝就選了他做繼承人,結果違反了嫡長子繼承制,導致商朝江山最終毀在他手裡。
  • 嫡長子繼承制:為何不立賢而要立長?看似不合理,卻飽含政治智慧
    既然那麼多兒子,為何不選擇一個賢明的繼承人,非要依靠年齒來確立繼承人,這不是傻嗎?答案真的是這樣嗎?或許正好相反。嫡長子養成記嫡長子繼承制是周王朝的新發明,在這之前的商王朝和夏王朝都是兄終弟及制或者沒有穩定的繼承制。
  • 中國古代宗族傳承有序,皇帝廢長立幼風險大
    中國古代的宗族繼承規則在夏朝就基本確定下來,裡面有兩個非常關鍵的問題:1、血統;2、秩序。這兩方面都與賢明、昏聵沒有關係。血統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几千年而從未斷絕過,其中最為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國人注重血統傳承,用血統來拉攏、鞏固關係,整個社會構架幾乎都是建於血統關係上的。
  • 雍正立皇太子,為何選了弘曆不立長子,乾隆告訴我們答案
    自古以來,皇位的繼承就是兄弟相殘的結果,我們都知道古代的帝王后宮妃嬪眾多,所以誕下的子嗣當然也很多,但是皇位就只有一個,最後到底選誰去繼承呢?這個時候就有「立長不立賢」的說法了,按照出生的順序來說,這樣大家就不會有那麼多不滿。
  • 嫡長子繼承制穩定政權,為何五代混亂卻指定繼承人,跳脫「常理」?
    我國的古代皇帝傳位受到儒家的思想以孝仁忠義為先,歷來有「立嫡以長,不以賢」的傳統原則。主要就是選立嫡長子為繼承人,也就是正妻皇后所生孩子中第一個男孩。但是這種繼承制度有諸多的弊端,因此在歷史上有許多皇帝並未遵循這一制度。在五代時期尤為明顯,大多由皇帝臨終指定繼承大統的人選為主。
  • 天下女人千千萬萬,可供皇帝選為妻子,為何劉盈要立外甥女為後?
    西漢的第一任皇帝是劉邦,第一任皇后是劉邦貧賤時娶的妻子,呂雉。劉邦和呂雉育有一子一女,子即漢孝惠帝劉盈,女即魯元公主。天下女人千千萬萬,都可作為皇帝選後選妃的人選,劉盈貴為皇帝,為何偏偏要選外甥女呢?這可能跟古人親上加親的思維有關。拿史書中記載的舜來說,舜的兩個妻子都是堯的女兒,而堯和舜都是黃帝的後人,二人同宗同族,舜娶堯的女兒為妻,既是亂了輩分,也是同姓為婚。
  • 乾隆皇帝17個兒子,為何傳位給了資質相對平庸的嘉慶皇帝?這點是...
    因為吸取了明朝的教訓,清朝在皇位世襲方面不斷做出改革,清朝的皇位世襲制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清初的汗位(皇位)推舉制、康熙時期的立太子制、雍正之後的秘密立儲制和慈禧太后時期的懿旨立儲制。在這四個選拔繼承人的制度中,影響最為深遠、實行時間最長、取得效果最好的就是雍正帝建立的秘密立儲制。
  • 胖子朱高熾能夠做皇帝,因為是長子,還是沾了兒子的光?
    但是跟朱棣性格正好相反,同時病懨懨的,還那麼胖,朱棣不太喜歡。然而,最終朱棣還是選擇了老大朱高熾。胖子朱高熾能夠做皇帝,是被朱棣認可,還是沾了兒子的光?朱棣繼位後,開始商議「立儲「的問題了,當時老二朱高煦獲得的支持還是不少的,其中淇國公丘福就認為朱高煦勞苦功高,應該把他作為繼承人。
  • 為何貪玩的昌邑王劉賀會被選為皇位繼承人
    根據史書記載,這位劉賀不僅不喜歡讀書,酷愛遊樂,嬌縱任性,比如在趕往長安城繼承王位的路上,他不僅命人四處尋找一種可以終日啼鳴的長命雞,作為沿途解悶之用,甚至還讓家奴強搶民女,藏在裝衣服的車廂裡,這樣一位整日不務正業的昌邑王為什麼會被選中繼承漢帝國的帝位呢?
  • 古代皇帝為何信任舅舅卻猜忌叔叔?是因為叔叔面相不好嗎?並不是
    我們可以姑且立一個規則,那就是皇帝如果生下四個孩子,只要大兒子沒犯什麼錯誤,智商也沒問題,情商也沒問題,沒有什麼嚴重疾病,不會影響到帝國的走向,那麼大兒子會當皇帝。哪怕大兒子有某些缺陷,大兒子也會當皇帝,但如果大兒子沒了呢?常規情況下來看,會讓二兒子或者其他兒子來當皇帝。
  • 朱標為何被稱為「史上權力最大太子」?朱元璋手把手教他做皇帝
    為了讓長子一脈繼承帝位,朱元璋不惜大肆屠殺功臣,就怕皇孫鎮不住。這固然是出於對嫡長子繼承制的擁護,但如果不是與朱標父子感情深厚,朱元璋未必能做到這一步。若在民間,父親對兒子有多好都不奇怪,可天家無情,皇帝與太子走到後來基本都成政敵,像朱元璋和朱標這樣的很少見。
  • 在古代的大族人家裡,假如長子去世了,長孫和次子誰的權利更大?
    古代實行長子繼承制,家庭的第一繼承人必須是長子繼承人,也就是妻子所生的第一個孩子。在古代少數民族家庭中,如果長子死了,長子和次子誰的權利更大?    一、長子繼承制  在中國古代社會,宗法制度中存在著長子繼承制。在古代家庭中,戶主可能有多個後代。普通男人也可能有三個妻子和四個妃子。長子的意思是,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妻子,那麼長子就是長子。
  • 順治一共有八個兒子,康熙非長非嫡,為何會被立為皇嗣?
    但是,在這八個兒子之中,長子牛鈕、四子榮親王早夭,特別是四子榮親王,是順治最為寵愛的董鄂妃所生,被他稱為「第一子」,絕對是會被立位繼承人的,結果出生後連名字都沒有取,就去世了,追封為榮親王。剩下的兒子們,從第六子到第八子,年紀太小,都是1-2歲。在當時的醫療條件下,變數實在太大。那麼合適的繼承人,實際上就是皇二子愛新覺羅·福全、皇三子愛新覺羅·玄燁和皇五子愛新覺羅·常寧這三人。
  • 「立嫡以長不以賢」:側面解讀劉邦易太子失敗的根本原因
    一、劉邦為何想要易太子 1、出於保全趙王母子的緣故 自古以來,中國古代帝王作為人間至尊,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對於自己的繼承人,要麼是承襲西周宗法制「立子以貴不以長,立嫡以長不以賢」的原則,有嫡子立嫡,無嫡立長,如李世民就立嫡長子李承乾為太子。要麼是因寵而立,如隋文帝改立愛子楊廣為太子。
  • 皇十子劉徹只是庶出,漢景帝為何會廢掉太子,將他立為繼承人?
    嫡長子繼承制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宗法制,西周時就已經實施。因為這個制度,在西周皇室中,只有嫡長子才有資格繼承王位,其他的子嗣都會被分封出去成為藩王。這種制度到了漢朝的時候,又被人以律法的形式加強了一截。按照漢朝的律法,只有嫡長子才有資格繼承父親的爵位,如果擅自將爵位交給其他孩子,就得接受朝廷的嚴厲制裁。
  • 後宮之謎:千古一帝秦始皇為何一生不立皇后?
    提到九五之尊的皇帝,不能忽視的就是和他相配的皇后。皇后不僅是皇帝的妻子,也是宮廷政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歷史上,許多傳奇的女性憑藉自己的能力或姿色在這個崗位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古代的皇帝均立後,唯一例外的便是秦始皇了。那麼秦始皇為什麼不立後,作為他長子的公子扶蘇又是誰生的呢?
  • 皇太極突然駕崩,長子豪格在有八旗中的六旗支持下,怎麼沒成為清朝...
    除這三個皇子早亡以外,皇太極還有八個兒子。且長子豪格尚在,當時34歲,正是年輕氣盛的年齡。豪格曾跟隨皇太極親徵朝鮮王朝,後又跟隨多爾袞徵討明朝,戰功也是顯赫的。按理說,豪格作為皇長子繼承大清皇位是毫無懸念的,但是他為何與皇位失之交臂呢? 估計很多人知道「宗法制」,在宗法制當中有一條很核心的規定,就是嫡長子繼承制。
  • 「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為何能當上皇帝?後來他又是怎麼死的?
    這就不得不提在他當上皇帝後,有一年鬧災荒,老百姓沒有飯吃,而手下的大臣把這個情況告訴了晉惠帝,坐在皇位上的晉惠帝聽完這個情況以後,經過苦思冥想終於冒出來了一句話:「百姓沒有糧食吃,為什麼不吃肉啊?我天天吃肉,就盼著吃點粗糧,他們的糧食吃完了,肉肯定剩下不少,趕緊吃肉啊,你說他們是不是傻啊?」大臣們聽完他的這一句話後,都紛紛被他的這句話「震驚」到了,而這就是「何不食肉糜」的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