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非網 發表於 2019-12-30 09:04:10
隨緣放曠觀凡世,適時潛修讀詩書。中國古人的名聯告訴世人要隨緣就份,適時而動。將目光從古時的文藝拉回到當下的科技,2019 年當市場行情風雪交加之時,更多的公司選擇在此期間潛修內功以圖厚積薄發。因此,2019 年雖然經濟發展失速,但是我們看到了半導體公司仍然在不斷地推陳出新。
作為數據轉換和信號處理技術全球領先的供應商,2019 年的 ADI 一面在創新,一面也在提高產品的易用性。當然,ADI 同樣也在以事觀勢,在動蕩的經濟時局和大趨勢中適時而動。ADI 公司系統解決方案事業部總經理趙軼苗 Morton Zhao 在接受與非網年終專題採訪時表達了這一點。在他的回答中我們看到了 5G 和 AI 這樣的大勢,同樣也看到了 ADI 的順勢而為。
ADI 公司系統解決方案事業部總經理趙軼苗 Morton Zhao
從趙軼苗的介紹中我們了解到,ADI 關注的市場包括 5G、AI、工業 4.0 和物聯網。以下文字整理自趙軼苗受訪回答:
首先是 5G。隨著 5G 時代的到來和 AI 產業的蓬勃發展,人工智慧晶片領域將會是值得關注的新興賽道。人工智慧晶片將作為核心硬體,配合以算法為核心的軟體系統,搭載於智能移動終端。尤其是在 5G 技術的加持下,無論是 IC 設計、晶圓代工、封測還是終端應用都將會迎來翻天覆地的變化。衡量能否進入主流模擬晶片廠商門檻的標準之一就是看其產品線覆蓋率,這是公司底蘊與積累的體現。同時,5G 的商用也將加快車聯網平臺的發展,豐富車聯網的信息服務、安全出行和交通效率等各類業務將是重要發展趨勢。
剛剛落幕的 2019 年世界無線電通信大會(WRC-19)上,確定了國際移動通信(IMT)的全球統一毫米波頻段。包括:24.25-27.5GHz、37-43.5GHz、45.5-47GHz、47.2-48.2GHz 和 66-71GHz。毫米波對 5G 發展的重要性不可言喻。作為頻譜涵蓋從 DC-110GHz 的全球領先的射頻微波技術提供商,ADI 在 5G 射頻與微波技術上具有領先競爭優勢。ADI 公司今年推出一款面向毫米波 5G 基礎設施的新型解決方案具有代表性。這款新型毫米波 5G 晶片組包括 16 通道 ADMV4821 雙 / 單極化波束成形 IC、16 通道 ADMV4801 單極化波束成形 IC 和 ADMV1017 毫米波上 / 下變頻 (UDC)。該解決方案擁有目前最高的集成度,旨在降低下一代蜂窩網絡基礎設施的設計要求和複雜性。此解決方案整合了 ADI 先進的波束成形 IC、上 / 下變頻和其它混合信號電路,這種優化的「波束至比特」信號鏈展現了只有 ADI 可提供的一組獨特能力。
5G 之外,工業 4.0 是當前及未來的產業熱點。促進工業 4.0 落地方面,ADI 今年推出的用於新型 ADI Chronous 系列工業乙太網解決方案的魯棒、低延遲 PHY 技術產品 ADIN1300 具有積極意義。這是一款具有行業領先功耗和延遲特性的低功耗、單埠乙太網收發器,主要設計用於高達千兆速度的時間關鍵型工業乙太網應用,以幫助製造商應對關鍵的工業 4.0 和智能工廠在通信上的挑戰,包括數據集成、同步、終端連接和系統互操作性。在工業環境中,即使一毫秒的通信延遲也可能會對製造商的產品質量、吞吐量和效率產生負面、成本高昂的影響,ADIN1300 致力於解決部署具有低延遲和較小封裝尺寸的工業乙太網連接方面的重要挑戰,以確保實時可靠的工業通信,從而縮短工業乙太網網絡周期時間。此外,ADI 還推出更新版 ADI Chronous 乙太網解決方案套件,從而為工業乙太網速度、可擴展性和一系列多協議支持設立新標準。
同樣是在 2019 年,ADI 收購 Test Motors 這家專門從事電機和發電機預測性維護的公司,此次收購是 ADI 公司繼 2018 年成功收購 OtoSense 後在工業領域的又一舉措,ADI 公司計劃將 OtoSense 的軟體與 Test Motors 的監控功能相結合來創建解決方案,通過捕獲更廣泛的潛在故障為機器提供更先進、全面的健康狀況監測。而工業狀態監測是工業 4.0 落地的重要的一環。
第三個產業熱點是 AI。有行業研究表明:85%的企業執行長(CEO)認為,未來五年人工智慧(AI)將會極大改變他們的運營方式;64%的表現優異的公司認為,產業融合趨勢下未來競爭將來自不同的行業[1]。同時,Forrester 最新的調查也顯示,53%的全球決策者表示,他們已經實施、正在實施、或正在擴大 AI 的布局;29%的全球開發人員在過去一年中從事過 AI/ 機器學習軟體工作。作為將信號轉化為可執行洞察的領導者,ADI 近年來積極布局 AI,將隨著 AI 技術逐步成熟,2020 年實現在汽車、工業和醫療等領域更廣泛的應用。在如何提供更可信、精準的數據,並獲得高效、可執行、有競爭力的洞察也是企業面臨的挑戰,ADI 提供更有競爭力的解決方案使我們的客戶對人工智慧和預測系統的投資更具競爭力。
例如:ADI 2019 年與業領先的 AI 機器人公司 Geek+達成戰略合作,共同開拓智能技術產品的應用及更為廣泛的技術深度結合;ADI 繼 2018 年成功收購 OtoSense 公司之後,再次收購 Test Motors 這家專門從事電機和發電機預測性維護的公司,前者是開發工業或汽車中自動學習和識別聲音或振動的「傳感解譯」軟體的創新企業,ADI 公司計劃將 OtoSense 的軟體與 Test Motors 的監控功能相結合來創建解決方案,通過捕獲更廣泛的潛在故障為機器提供更先進、全面的健康狀況監測;同樣,AI 在汽車上的應用也在加速,ADI 廣泛的汽車傳感器組合,包括攝像頭、雷射探測與測距(LiDAR)、無線電探測與測距(radar)、微機電傳感器(MEMS)、慣性測量單元(IMU)、超聲波和 GPS,所有這些都為汽車 AI 系統提供關鍵的數據輸入,從而驅動真正的自動駕駛車輛;在 2019 年 ADI 和 First Sensor 宣布合作開發 LIDAR 產品加快實現自動駕駛未來。無疑,這些布局將在 2020 年推動 ADI 公司 AI 在汽車、工業和機器人等行業的技術和方案落地。
為此,ADI 在過去的一年發布了具有行業領先優勢的大量產品和解決方案幫助客戶解決這些挑戰。例如很多行業用戶需要通過有效的測量防範實現實時的數據洞察能力,但可能缺乏時間或相關的專業知識,無法吃透相應的數據手冊或進行複雜的固件開發,ADI 在 2019 年推出的 MeasureWare 這套即插即用的硬體測量套件和軟體工具,可幫助滿足多個行業不斷增長的精確測量需求,其中包括精密農業、設備健康監測、電化學和其他需要精確測量的領域。
此外,ADI 通過產業生態合作解決我們面臨的挑戰。2019 年 ADI 公司與業領先的 AI 機器人公司 Geek+達成戰略合作,共同開拓智能技術產品的應用及更為廣泛的技術深度結合。2019 年 ADI 還與 First Sensor AG 合作,開發更小尺寸的 LIDAR 信號鏈以幫助製造商為其自主安全系統注入傳感和感知技術時,能夠實現更高的系統性能以及更小的尺寸、更低的重量、功耗和成本,兩家公司還計劃開發面向汽車和工業製造應用的其他 LIDAR 產品。
最後是物聯網。據賽迪觀察,到 2020 年中國工業物聯在整個物聯網產業中的佔比將達到 25%,規模將突破 4400 億元。工業物聯網是一個多元化整合、不同元素之間相互探索的平臺,能夠將生產現場的各種傳感器、控制器、數控工具機等生產設備連接起來。隨著工業物聯網的發展,連入工業物聯網的智能設備將日趨多元化,網絡互連所產生的海量數據能夠輸送到全球任何一個地方。未來 ADI 專注於工業物聯網市場,基於行業領先的工業狀態監測解決方案、實時確定性乙太網技術、用於工業無線連接的 SmartMesh 技術、靈活通用的模擬 IO、智慧機器人及協作機器人解決方案等等,為工業客戶提供在感知、測量、解讀、通信、網絡安全和邊緣計算等各個環節中領先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從邊緣到雲端,發掘當今不斷變化的工業應用機會。
ADI 受益於新興市場計算機技術和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基於「超越一切可能」的創新願景以及「多元化」的核心戰略,承諾實現「從傳感器到雲端」中每個環節的技術創新,ADI 還將通過整合必要的軟體、算法、甚至數據分析服務,包括通過與客戶和生態鏈合作夥伴的融合合作,未來將持續聚焦以下五個應用領域:汽車無人駕駛、5G 通信基礎設施及客戶端上物聯網、能源領域、工業 4.0 的落地、醫療數位化。
ADI 公司現有 4.5 萬種產品,從傳感、測量、連接,到數據分析處理與系統安全,都有完整的系統級解決方案,而且全部強調高性能、高可靠性與高安全性。ADI 在汽車領域目前主要關注自動駕駛、駕駛艙電子和信息娛樂系統、車輛電氣化。這些領域在中國很大的市場而且具有很高的增長潛力,ADI 有很多汽車電子產品線是為中國市場定製,同時將不斷擴大中國本地服務團隊,為用戶提供更多專業快速的服務。
未來一年,5G 的部署無疑是全球市場最大的熱點,這對 ADI 來說是非常好的市場機會。ADI 公司是業界唯一一家提供涵蓋整個 RF 頻譜的專業知識和技術產品的公司。其次,人工智慧也將作為公司的一個重要戰略方向,一方面是加強模擬數據的採集支撐人工智慧算法和算力;另一方面 ADI 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和算法,提升自身產品的競爭力。此外,汽車無人駕駛、智慧醫療和能源行業在中國都屬於高速成長期的領域,蘊含著巨大市場,ADI 也將繼續在這些領域耕耘,推動各個細分行業中的變革。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