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蝗沒走草地貪夜蛾又來?我們的餐桌未來或面臨更多威脅

2020-12-16 中國天氣網

一切最早可能只是巧合。

當2018年阿拉伯海上生成的特強氣旋風暴梅庫納登陸時,沒人能預料到它會成為兩年後沙漠蝗蟲大暴發的開端,並導致超2000萬人面臨嚴重糧食危機。

而此刻屏幕面前的我們,剛經歷了連續第7個偏暖的冬天,新孵化的外來入侵蟲害草地貪夜蛾今年「成功」登上了中央一號文件的關注名單。

這看似毫無關聯的事件,卻為我們揭開了全球變暖影響的隱秘一角:別再浪費糧食了,氣候變暖將讓我們的餐桌面臨更多威脅。

● 巧合?風暴「刮出」近25年來最嚴重蝗災

還記得「10萬隻鴨出徵巴基斯坦滅蝗」嗎?鴨鴨軍團的出徵雖最後被證實是一場炒作,但從今年年初開始,橫跨亞非10國的3600億隻沙漠蝗已不折不扣地成為全球關注熱點。

此次沙漠蝗大暴發是東北非地區近25年來最嚴重的一次。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全球超2000萬人將因此面臨嚴重糧食危機。目前肯亞、衣索比亞和索馬利亞等地的沙漠蝗仍在廣泛繁殖,新的種群正在形成;而如果形勢得不到控制,隨著新一代蝗蟲的繁殖,它們的數量會呈指數式增長:3與個月後增加20倍,6個月後增加400倍,9個月後增加8000倍。

*圖為3至6月沙漠蝗種群及飛徙預測示意圖。沙漠蝗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具破壞性的遷徙性害蟲,1平方公裡大小容納8000萬隻成年蝗蟲的蝗群,一天的食物消耗量與3.5萬人的食物消耗量相當。(圖片來源:FAO網站)

這次蝗災為什麼如此嚴重?梳理時間線會發現,天氣可能是一切的開始。

2018年5月和10月,阿拉伯海上生成的兩個特強氣旋風暴(註:特強氣旋風暴為北印度洋熱帶氣旋等級,相當於我國颱風及以上級)——梅庫納(Mekunu)和魯班(Luban)分別在阿拉伯半島南部的葉門和阿曼沿海登陸,相近的登陸路徑給這片荒漠地區帶去充足降水,棲息於此的沙漠蝗經歷數代瘋狂繁殖,在9個月裡增加了約8000倍;次年,沙漠蝗又成功侵入非洲衣索比亞和索馬利亞,剛好趕上當年12月氣旋風暴帕萬(Pawan)在索馬利亞沿海登陸,導致蝗蟲再次迎來一波繁殖大潮。

*3個熱帶氣旋帶來的降水為沙漠蝗的大量孵化提供溼潤的沙土。

如果我們追溯這幾場「巧合」的熱帶氣旋,會發現在阿拉伯海海域接連出現兩個如此強的熱帶氣旋並不常見。

有研究統計1977-2012年北印度洋熱帶氣旋數據發現,阿拉伯海生成熱帶氣旋的強度7成以上為熱帶風暴級,同時其年生成頻次和強度均呈現顯著升高趨勢。

*1977—2012年數據統計看,阿拉伯海熱帶氣旋年頻數呈顯著增加趨勢。[1]

*1977—2012年數據統計看,阿拉伯海地區熱帶氣旋強度78.2%都是熱帶風暴級,不過自1970年代以來,強度呈顯著增強趨勢,尤其1990年代之後,出現颱風甚至超強颱風級。[1]

尤其隨著未來氣候變暖加劇,海溫升高、厄爾尼諾-拉尼娜事件頻次等因素還將進一步影響熱帶氣旋生成頻次與強度的變化,從長遠看,類似沙漠蝗的極端爆發的「巧合」未來發生的機率會更多。

更多「妖蛾子」?中國餐桌未來也將面臨更大威脅

來勢洶洶的沙漠蝗已至南亞,近在咫尺的它會影響中國嗎?

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潘文博對此回應,我國有完善的監測體系和專業防治隊伍,沙漠蝗入侵我國的機率很小,我們也有能力應對沙漠蝗入侵的風險。

所以大家暫時不用太緊張沙漠蝗跟我們搶糧食,相比之下,曾被國務院點名關注的草地貪夜蛾對我們的威脅更大。

草地貪夜蛾源發於美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是世界十大植物害蟲之一,一隻成蟲一頓就可以吃下接近自身體重的鮮葉,一旦成災,可造成玉米減產20%-70%以上,嚴重時可致絕收。因為吃得又快又準,遷飛轉移迅速,在美洲還被稱為「秋行軍蟲」。

*圖為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環境與植物保護研究所在海南儋州的玉米試驗田中,草地貪夜蛾幼蟲在啃食玉米芯(3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郭程攝

作為一種外來入侵蟲害,草地貪夜蛾2019年1月首次遷入我國雲南,並在剛剛過去的冬季裡成功「定居」我國西南、華南等地。據全國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最新測報,草地貪夜蛾已在南方7省(區)查見幼蟲,累計發生面積76萬畝,目前發生面積近55萬畝。更為嚴峻的是,現在仍有境外蟲源不斷遷入我國,其中雲南近期邊境站點出現蟲量突增現象。

國家氣象中心農業氣象中心首席專家郭安紅分析,今年3-4月華南、西南地區主要受風力較弱的東南風影響,草地貪夜蛾向北遷飛距離不會太遠,主要在長江流域以南危害;進入5月後,隨著南海夏季風爆發,草地貪夜蛾將隨西南盛行風向北向東遠距離遷飛,並有可能深入到達黃淮海和北方春玉米區,可以說今年的發生態勢更加嚴峻,防控任務更加艱巨。

事實上,早在今年1月,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就已連發4條預警,預計2020年我國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發生總體將重於2019年;2月,財政部也預撥農業生產和水利救災資金14億元支持各地做好重大病蟲害防控。

而我們剛剛經歷的暖冬正是這些病蟲害暴發的誘因之一。

據國家氣候中心監測和預測,2019/2020年冬季,全國平均氣溫為-2.25℃,較常年同期偏高1.09℃,達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第五高,為暖冬年份,對包括草地貪夜蛾、粘蟲和各地玉米螟在內的多種病蟲害越冬十分有利。

郭安紅表示,每年氣候條件不盡相同,氣象條件或促進或抑制各種病蟲害的發生發展,所以每年病蟲害發生情況都不一樣;但近年來氣候變化導致我國降水溫度分布格局的變化,以及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幹擾,也導致一些次要或偶發農業病蟲害突發或常發成災。

有學者研究顯示,近50年來年平均溫度每升高1℃,可導致農業病害發生面積增加6094.4萬公頃次,年平均降水量每增加1毫米/天可導致農業病害發生面積增加6540.4萬公頃次,年日照時數每減少100小時可導致農業病害發生面積增加3418.8萬公頃次。

同時全球性的氣候變暖,將對作物病害蟲的發生世代、越冬北界及分布範圍產生巨大的影響,為害將呈加重趨勢。一方面,氣候變暖拓寬了農業病蟲害的適生區域。如與20世紀90年代以前相比,目前小麥條銹病發生的海拔高度大約升高了100-300米,危害範圍明顯擴大。

另一方面,氣候變暖後,多種遷飛性作物害蟲比現在分布更廣危害更大。如中國粘蟲的冬季繁殖氣候帶已從27°N北移至30°N附近地區,造成粘蟲越冬和冬季繁殖面積擴大上億畝。

*2012年我國暴發近20年來最嚴重三代粘蟲危害,內蒙古、吉林、黑龍江、遼寧、河北、山西、京津等地玉米田塊發生面積達361萬公頃左右,危害嚴重的田塊玉米甚至絕收。圖中左側為被三代粘蟲啃食殆盡只剩光杆的玉米田,右側為正常玉米田。郭安紅/攝

*圖中玉米植株被三代粘蟲啃食。郭安紅/攝

儘管形勢嚴峻,但日常生活裡我們很少未察覺到,這是因為一代代「麥田守望者」的堅守。

早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我國就已開始在全國建立農業病蟲害測報站點,之後又建立了全國重大病蟲監測網絡,目前已攜手氣象部門共同形成了從農業部到省、地、縣級較為完善的病蟲測報體系,全年監測病蟲害,一旦發現立即消滅,牢牢守衛著14億中國飯碗的糧食安全。

氣候變暖的大趨勢或許短期內無法扭轉,也許類似蝗災、草地貪夜蛾的「巧合」未來會發生更多,但至少我們知道,在大多數人看不見的地方,「麥田守望者」們正默默保護我們的餐桌。(文/朱茜 製圖/慄藝予 審核/胡嘯 陳曦)

參考文獻:

[1]張霏,吳立廣,任福民,等.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熱帶氣旋活動雙峰型差異及可能成因[J].熱帶氣象學報,2016,32(3):399406

[2]馬麗萍?陳聯壽?徐祥德.2006.全球熱帶氣旋活動與全球氣候變化相關特徵.《熱帶氣象學報》2006年第2期

[3]王麗,霍治國,張蕾等.2012.氣候變化對中國農作物病害發生的影響.生態學雜誌,31(7):1673-1684

[4]霍治國,李茂松,李娜等.2012.季節性變暖對中國農作物病蟲害的影響.中國農業科學45(11):2168-2179.

[5]李禕君,王春乙,趙蓓等.2010.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氣象災害與病蟲害的影響.農業工程學報.26(增1):263-271.

[6]夏敬源.農技推廣促進糧食安全的戰略思考[J].中國農技推廣,2009,25(2):4~11.

相關焦點

  • 「草地貪夜蛾」 那些事兒 | JIA 專訪農業昆蟲學家吳孔明院士
    自2018年12月中旬侵入我國以來,一年多時間蔓延至我國26個省 (市、自治區),對玉米、小麥、高粱、甘蔗等重要農作物的生產構成嚴重威脅。草地貪夜蛾還曾被中央一號文件點名關注,農業農村部近日也印發了《2020年全國草地貪夜蛾防控預案》的通知,持續推進草地貪夜蛾防治,有效遏制大面積暴發成災,努力奪取小康之年糧食和農業豐收。這「么蛾子」的危害為何如此之大?今年在我國有可能會大量發生嗎?
  • 一號文件點名,農業部警告四連,草地貪夜蛾這麼厲害?
    幾乎與此同時,我國農業農村部發出警告:另一種同樣漂洋過海而來的入侵害蟲,正令我國一半以上的玉米種植區域(約1億畝左右)面臨嚴重威脅。它就是被國際農業和生物科學中心評為世界十大植物害蟲之一的草地貪夜蛾。
  • 權威指導:全面認識草地貪夜蛾,這樣防治最高效!
    編者按:近日,在全國草地貪夜蛾防控學術研討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孔明指出,當前,草地貪夜蛾已在我國熱帶、南亞熱帶地區完成定殖過程,2020年春季後將可能進入全面爆發階段,首先會發生在小麥上,其次是玉米和其他作物,面對數億畝的小麥種植面積,如何有效防控將是接下來面臨的巨大挑戰。
  • 防治草地貪夜蛾系列(一)丨農業農村部:嚴防草地貪夜蛾蔓延
    今年1月,我國雲南省首次發現草地貪夜蛾入侵危害。
  • 我市已有草地貪夜蛾入侵
    草地貪夜蛾為多食性,可為害80餘種植物,嗜好禾本科,最易為害玉米、水稻、小麥、大麥、高粱、粟、甘蔗、黑麥草和蘇丹草等雜草;也為害十字花科、葫蘆科、錦葵科、豆科、茄科、菊科等,棉花、花生、苜蓿、甜菜、洋蔥、大豆、菜豆、馬鈴薯、甘薯、苜蓿、蕎麥、燕麥、菸草、番茄、辣椒、洋蔥等常見作物,以及菊花、康乃馨、天竺葵等多種觀賞植物(屬),甚至對蘋果、橙子等造成危害。
  • 防控政策利好不斷,首戰草地貪夜蛾告捷,利好相關概念股丨牛熊眼
    9月18日早盤,草地貪夜蛾防治概念漲勢良好,紅太陽、諾普信、中農立華等多股開盤紛紛上漲。消息面上,農業農村部新聞辦公室9月17日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草地貪夜蛾防控工作有關情況。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潘文博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今年全國有25個省份發現草地貪夜蛾,見蟲面積1500多萬畝,實際危害面積246萬畝。
  • 商丘市國營民權農場開展草地貪夜蛾防控 築牢防線保豐收
    7月中下旬,夏玉米苗受草地貪夜蛾威脅大,是監測防控的關鍵時期。為提早應對草地貪夜蛾及其他重大病蟲可能造成的危害,按照上級關於落實草地貪夜蛾三區三帶布防任務有關部署要求,商丘市民權農場按照「早謀劃、早監測、早準備、早防治」的工作思路,根據草地貪夜蛾的發生發展規律,及時控制害蟲擴散危害,努力實現「蟲口奪糧」保豐收。
  • 草地貪夜蛾實拍高清圖鑑(整理轉載)
    草地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別稱:草地貪夜蛾,偽黏蟲、秋行軍蟲、秋粘蟲、草地夜蛾  蛹中的寄蠅(寄蠅成蟲、寄蠅蛹殼、被寄生的草地貪夜蛾蛹)  寄蠅成蟲 被寄生死亡的草地貪夜蛾幼蟲
  • 「么蛾子」又來了,一夜能飛100公裡!四川西昌打響草地貪夜蛾阻擊戰
    草地貪夜蛾幼蟲「么蛾子」是外來入侵物種,名為草地貪夜蛾,系世界十大植物害蟲之一。去年5月,四川省在涼山州西昌市禮州鎮首次確認發現草地貪夜蛾,當地36個鄉鎮的玉米地深受其害。今年,「么蛾子」捲土重來,出蛾的時間更早,危害較去年提前。目前,西昌已經打響了阻擊草地貪夜蛾的防控戰役,「蟲口奪糧」。
  • 農業農村部:沙漠蝗入侵我國機率很小 中華鱉、烏龜、牛蛙可養殖食用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昨天(5日)召開新聞發布會,農業農村部就現階段如何不誤農時抓好春季農業生產、加強重大動物疫病防控、水生野生動物的管理及沙漠蝗入侵形式的研判與應對回答媒體提問。會上,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潘文博表示,當前農時緊、農事重。
  • 「天府旅遊名縣專欄」宣漢多舉措開展草地貪夜蛾防治
    草地貪夜蛾是外來入侵害蟲,寄主廣泛,可取食玉米、水稻、蔬菜等80多種植物,會給農作物生長造成毀滅性的危害。今年,宣漢縣草地貪夜蛾於5月26日首次發現並確認。截止6月22日,全縣23個鄉鎮均發生草地貪夜蛾危害。
  • 全市草地貪夜蛾等外來入侵生物防控技術培訓班順利舉辦
    為切實做好全市草地貪夜蛾、加拿大一枝黃花等外來入侵生物防控工作,提高外來入侵生物防控水平,保障全市糧食生產安全,近日,市農技中心在無為市舉辦了全市草地貪夜蛾等外來入侵生物防控技術培訓,各縣(市)、區植保站、環保站技術人員及種糧大戶等60餘人參會。
  • 草地貪夜蛾危害玉米水稻作物安全,如何防治?聽聽專家怎麼說!
    1.草地貪夜蛾的特性及危害草地貪夜蛾具有適生區域廣、遷飛能力和繁殖能力強、寄主範圍廣和取食量大等特性。草地貪夜蛾是雜食性害蟲,其寄主植物,包括玉米、苜蓿等 80餘種植物[3]。草地貪夜蛾取食範圍廣,但明顯嗜好禾本科,尤以玉米、水稻為最。
  • 草地貪夜蛾6月在黃淮等地擴散蔓延可能性大!
    草地貪夜蛾每隻雌蛾一生可產卵500-1000粒,甚至可達1500粒,同時在我國的食物充足、專有天敵卻很少,在這合適環境下,草地貪夜蛾從卵到幼蟲到成蟲到再次產卵只需要30天,很短時間就能完成一個世代周期,每一代產生幾何級數的數量增加。而且其發育的速度會隨著氣溫的提升而變快!繁殖能力是另一種知名害蟲玉米螟的3-4倍!
  • 亮劍草地貪夜蛾,中農立華展現農資國家隊的硬實力!
    2016年,草地貪夜蛾首度在非洲出現,並散播至漠南非洲的多數國家,對玉米等農作物造成嚴重破壞。2018年,本種已散播至印度與南亞、東南亞各國。2019年1月,本種自緬甸傳入中國雲南省,並漸散播至南方各省市。
  • 2020年草地貪夜蛾呈重發態勢,我們該如何識別與防治,請看這裡
    據全國農技中心蟲情調度分析,隨著氣溫回升,草地貪夜蛾種群數量進入快速繁殖階段,春季北遷時間提早、蟲量加大。這一次蟲災規模將比2019年更大!計整個2020年我國將有1億畝左右的糧田,遭遇草地貪夜蛾威脅!蟲口奪糧大戰即將拉開! 那麼我們該如何識別與防治這種「么蛾子」,請往下看!
  • 農事提醒:注意玉米銹病及「草地貪夜蛾」危害!
    2、當前我市玉米田銹病、葉斑病發生普遍,隨著氣溫走低,有大發生、大流行、大危害的趨勢,一定要搞好施藥預防;3、市植保站調查:晚播夏玉米(7月1日後播種,目前處於苗期—11片葉),普遍受到「草地貪夜蛾」危害,個別地塊點片玉米已把葉片吃光,一定要堅持「治早治小,全力撲殺」原則,堅決遏制「草地貪夜蛾」危害;
  • 草地貪夜蛾已入侵西南兩廣!正向東北!其特徵、動向和防控方案
    目前雲南廣東廣西已經發現從緬甸入侵的此妖蛾子,預計下一步貴州、海南、湖南、四川、江西、福建可能受影響,6-8月可能集中向東北遷移……儘快轉發相關文章到朋友圈,讓更多人,尤其是讓一線種植糧食作物人員知道並防控!農業農村部嚴防草地貪夜蛾蔓延本網訊 今年1月,我國雲南省首次發現草地貪夜蛾入侵危害。
  • 4000億沙漠蝗蟲逼近中國邊境!恐怖風暴背後的三大懸念
    但是對於蝗蟲幼蟲來說,溼潤地區利於生長更茂密的植被,也就提供了更多的食物。所以一旦蝗蟲在東南亞地區存活下來,幾個月後繼續北上,是完全可以實現的。雖然會遲到,但不會不來。事實上,2019年1月進入雲南的草地貪夜蛾,就是選擇了一模一樣的路徑,從非洲入境中國,甚至韓國和日本。
  • 病蟲和草地貪夜蛾發生...
    為對2020年全市大春主要糧食作物中後期病蟲和草地貪夜蛾發生趨勢做出準確的分析判斷,科學指導防控工作,市種子站於6月10-11日組織召開了全市大春作物中後期重大病蟲和草地貪夜蛾發生趨勢會商會,39個區縣(自治縣)植保植檢站有關業務骨幹參加會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