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月亮上的黑點:說是有個六歲的孩子被原住民砍頭(另有一說,是一位六十六歲的老婦人),於是這個少年就此消逝。他的爸媽很悲傷,於是請求月亮降下來,把這個沒有頭的孩子的衣服帶走。月亮很大方,把他們一起都帶走了,飛上天成了神仙,全天下的人都能夠看到並了解他們的煩惱。
這就是猴猴族的神話傳說,和地球上其他民族的神話傳說比也沒什麼特別的,不過更顯小家子氣。因為這個民族太小了!也不知道那些民族學家是怎麼「發掘」和認定的。
民族到底是什麼範疇的概念?比如傣族,在緬甸就叫撣族了,既然民族學認定這是一個民族,即便不同國家根據自己語言叫法不同,那麼翻譯時候為什麼不能把撣族直接翻譯為傣族?在泰國又叫泰族了。在印度叫阿薩姆族,這語音變化我們是無論如何也聯繫不到傣族什麼去了。在寮國又叫老族了,原來泰國和寮國是一波人的後代建立的不同國家。
一個事物,如此多的叫法真是讓人混亂凌亂。泰國的泰族還細分成大泰、小泰和伊森,而伊森人和老族(寮國人)的親緣則更近。寮國呢,老族又分老龍、老松、老聽三支。
說回到猴猴族。一個大族可以被地理、政治分割得零七碎八的,那麼一個小族又是憑什麼被單列出來呢?有沒有統一的標準?據說,猴猴族被「發現」時,估計也就幾百人,大約也就是一個小村落的規模,而且還是被另一個稍大的民族包圍著。這難道不就是一個小部落麼?
但是民族學家說,這個猴猴族在臺灣島,是居於原住民(所謂平埔族高山族)非原住民之間的一個存在。你說他是原住民吧,他起源不詳,語言和原住民有明顯區別,十七世紀漢族人移民臺灣島後,才最早有原住民這樣相對概念,原住民被漢人稱作土番、野番,猴猴族不見得比漢族人去得早;你說他非原住民吧,可是在漢族人、日本人、歐美人眼裡,他們都是那類文明程度較低的族群,交流中都被歸為一類。其實猴猴族是被一個加拿大人給「發現和單列」的。
臺灣清治末期,猴猴地區為一街庄,稱為「猴猴莊」,隸屬於利澤簡堡。該莊東臨太平洋,南與功勞埔莊、馬賽莊為鄰,西邊為隆恩莊,北邊為成興莊、下清水莊。1901年(日明治三十四年)11月,該莊隸屬於宜蘭廳,編入第十三區。1905年(明治三十八年)7月,該區改名為「利澤簡區」。1920年(大正九年),該莊改制為「猴猴」大字,隸屬於臺北州蘇澳郡蘇澳莊,大字下有「猴猴」、「頂寮」小字名[2]。1933年,蘇澳莊升格為蘇澳街。戰後蘇澳街改制為蘇澳鎮,隸屬於臺北縣,大字亦改制為裡。1950年10月,北、基、宜分治,蘇澳鎮改隸屬於宜蘭縣。本地區發展較早的聚落有猴猴、頂寮等,在日治期初期的官方地圖上已有記載。
那麼,猴猴族到底哪裡來的呢?民族學家們紛紛發揮……最後的結果也大約就是這樣:從菲律賓那邊出海溜達,一下子溜達迷路了,然後船撞臺灣島上了,然後發現這個島不錯,而且還回不了家了,那就住下吧。一開始估計就沒幾個人,2011年2月21日,世界母語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的世界各地母語現況報告中,在臺灣部分,認定猴猴語消亡。也就是說,最後一個說猴猴語的人死了,至於還有沒有不說猴猴語的猴猴族人……其實在1900年代,他們就被原住民擠壓得大約只有百十來號人了,畢竟是外來人,人那麼少還沒有高端武器。
最後,來幾句猴猴語吧:
Han ni ngi ka in bin nus ku 給我好命
Kau ka pai-teh maan ni ru 給我家內快活
Hang ni ngi sa I-a ku 給我心肝平安
Han-pai-ku 我要吃
Ai-mu-na-va-hi 你有先死(這是不是祖安話?哈哈)
學吧,學會了以後可以當風語者。這氣候,可能很快就會有用武之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