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獼猴變人」是一個古老傳說。古代藏文史籍《松贊幹布遺教》、《瑪尼寶訓》、《西藏王統記》、《賢者喜宴》、《西藏王臣記》等對此都有記載。
普陀山上的觀世音菩薩,給一隻神變來的獼猴,授了戒律,命它從南海來到雪域高原修行。這隻獼猴來到雅礱河谷的洞中,潛修慈悲菩提心。
後來,山中來了一個魔女,施盡淫慾之計,並且直截了當地提出來:「我們兩個結合吧!」
獼猴答道:「我乃觀世音菩薩的徒弟,受命來此修行,如果與你結合,豈不破了我的戒行!」
魔女說:「你如果不和我結合,那我只好自盡了。我乃前生註定,降為妖魔;因和你有緣,今日專門找你作為恩愛的人。如果我們成不了親,那日後我必定成為妖魔的老婆,將要殺害千萬生靈,並生下無數魔子魔孫。那時,雪域高原,都是魔鬼的世界,更要殘害許多生靈。所以,希望你答應我的要求。」
這獼猴聽了這番話,心中想:「我若與她結成夫妻,就得破戒;我若不與她結合,又會造成大的罪惡。」
供圖/視覺中國
想到這裡,猴子到普陀山找到觀世音菩薩,請示該怎麼辦。觀世音想了想,說:這是上天之意,是個吉祥之兆。你能與她結合,在此雪域繁衍人類,是莫大的善事。作為一個菩薩,理當見善而勇為;速去與魔女結成夫妻。這樣,獼猴便與魔女結成伴侶。後來,這對夫妻生下六隻小猴,它們分別由六道輪迴中的生靈投胎而來,性情各有不同:由地獄界投生的猴崽,面色暗黑,能耐苦;由餓鬼界投生的猴崽,面貌醜陋,貪吃飲食;由畜牲界投生的猴崽,粗笨懶惰,性情頑固;由人間投生的猴崽,見多識廣,細心小氣;由非天界投生的猴崽,身體強壯,容易嫉妒;由天界投生的猴崽,深謀遠慮,性情善良。那獼猴將這六隻小猴送到果樹林中,讓它們各自尋食生活。
徐培晨 作
三年以後,猴父前去探視子女,發覺它們已繁衍到五百隻了。這個時候,樹林之中果子也愈來愈少,即將枯竭。眾小猴見老猴來了,便紛紛嚷道:「我們將來吃什麼呢?」那獼猴見此情景,自言自語道:我生下這麼多後裔是遵照觀世音菩薩的旨意,今日之事,使我傷透了腦筋,我不如再去請示觀世音去。想到這裡,它旋即來到普陀山請示聖者。菩薩道:「你的後代,我能夠撫養它們。」於是,獼猴便遵命於須彌山中,取了天生五穀種子,撒向大地,大地不經耕作便長滿各種穀物,眾猴子得到充足的食物。猴子由於經常蹲在地上採收糧食,尾巴與地面摩擦逐漸變短,體毛也漸漸褪去,又慢慢會說話,遂變成了人。這就是雪域高原上的先民。
獼猴變人的故事,在藏族民間廣為傳播,並記錄在古老的經書之中,還搬上了布達拉宮、羅布林卡的壁畫。那獼猴住過的洞穴,民間傳說就在澤當附近的貢布山上,而「澤當」也因是「猴子玩耍之地」而得名。
哈奴曼,別名哈魯曼,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的神猴,擁有四張臉和八隻手。哈奴曼得道於始祖大梵天的真傳,專為天地冥三界除惡揚善。它的武器虎頭如意金棍在鋤妖鏟魔、扶正祛邪中立下了赫赫功勞,其來歷與去向既令人稱奇,也使人迷惑不解。哈奴曼從小苦練功夫的精神感動了各路神仙,在眾天神的教導和幫助下,它的功夫與法力舉世無雙,天地冥三界中任何妖魔鬼怪都無法與它匹敵,尤其是它的智慧,在正義與勇武的糅合下產生的巨大力量,任何艱難險阻都阻擋不了它。羅摩是大神毗溼奴化身。羅摩之妻悉多非常美麗,被楞伽城十頭魔王羅波那用計劫走。羅摩在尋妻途中助猴王須羯哩婆奪得王位。猴王派手下大將哈奴曼,隨羅摩去尋妻。哈奴曼勇敢機敏,率領猴子軍進軍楞伽島,騰雲駕霧,火燒楞伽宮,盜仙草,殺死十頭魔王羅波那,救出羅摩的愛妻悉多……哈奴曼具有無邊的法力和變幻莫測的本領。它一手能擎山,一步能跨海,還能把太陽神挾在腋下。它幾次救羅摩兄弟生命和拔山倒河的故事令人感嘆不已;它善惡分明,扶正祛邪,除妖滅怪,不僅在印度,在東南亞各國人民的心中亦敬它為英雄。學者胡適認為,《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形象便是來自於哈奴曼。
供圖/視覺中國
蜀山南高山上,有物如獼猴。長七尺,能人行,健走,名曰猴玃,一名馬化,或曰猳玃。伺行道婦女有好者,輒盜之以去,人不得知。行者或每遇其旁,皆以長繩相引,然故不免。此得男子氣,自死,故取女不取男也。取去為室家,其年少者終身不得還。十年之後,形皆類之,意亦迷惑,不復思歸。有子者輒俱送還其家,產子皆如人,有不食養者,其母輒死,故無敢不養也。及長,與人無異,皆以楊為姓,故今蜀中西界多謂楊率皆猳玃、馬化之子孫,時時相有玃爪也。
(晉)張華《博物志》卷三
桓公入蜀,至三峽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緣岸哀號,行百餘裡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絕。破其腹中,腸皆寸寸斷。公聞之怒,命黜其人。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黜免第二十八》
猴盜
夏雪蓑雲,嘗見優人杜生彥明說,向自江西回至韶州,寓宿旅邸。邸先有客曰相公者居焉,刺繡衣服,琢玉帽頂,而僅皮履。生惑,具酒餚延款,問以姓名履歷,客具答甚悉,初不知其為盜也。次日,客酬宴,邀至其室,見柱上鎖一小猴,形神精狡。既而縱使周旋席間,忽番語遣之,俄捧一碟至,復番語詈之,即易一碗至。生驚異,詢其敵。客曰,某有婢得子,彌月而亡,時此猴生旬有五日,其母弊於獵犬,終日叫號可憐,因令此婢就乳之,及長成,遂能隨人指使,兼解番語耳。生別後,至清州,留吳同知處。忽報客有攜一猴入城者,吳語生雲,此人乃江湖巨盜,凡至人家,窺見房室路徑,並藏蓄所在,至夜,使猴入內偷彼則在外應接,吾必奪此猴,為人除害也。明日,客謁吳,吳款以飯,需其猴。初甚拒,吳曰,否則就此斷其首,客不得已,允許,吳酬白金十兩。臨去,番語囑猴,適譯史聞得,來告吳曰,客教猴雲,汝若不飲不食,彼必解爾縛,可亟逃來,我只在十裡外小寺中伺也。吳未之信。至晚,試與之果核水食之類,皆不食。急使人覘之,此客果未行。歸報,引猴撾殺之。
(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