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墨香中華」可以關注我哦
猴,在中國,是十二生肖之一,位列第九,所謂「申猴」。
據說,「申」在甲骨文中被刻畫為兩個母猴相對而立的樣子。漢代王充《論衡·物勢》中說:「申,猴也。」我國自商、周以降,以「申」為地名、為姓氏的很多,不知是否與猴有關。
此外,猴子,在中國民俗文化中幾乎無處不在、無所不能,成為最大眾化的「萬能之神」。
猴子有哪些民俗?
炕頭上的「護娃猴」。
山西、陝西、內蒙古等地的農家炕頭上,常有一個用青石雕刻的小石猴(也有炕頭獅),是專門用來拴六七個月剛學爬行的幼兒的。母親將一根紅繩系在石猴腿部的圓孔上,另一頭攔腰拴住娃娃。據傳說,猴能保佑娃娃平安,娃子長大以後精明能幹。
碼頭上的「護航猴」。
上世紀70年代以前,三門峽、陝縣一帶古渡口,在木船靠岸繫繩的木樁上都雕有一隻神採奕奕的猴子,煞有介事地端坐在木樁的頂端,似在東張西望。老艄工解釋說,孫猴子水性好,能潛入東海大鬧龍宮,敬它可保駕護航,人船平安。
拴馬樁上的「避瘟猴」。
陝西、甘肅、山西一帶,特別是陝西的渭南地區,幾乎村村都有拴馬石樁,許多拴馬樁的頂端都雕有石猴,稱「避馬瘟」。
賀壽之神「抱桃猴」。
猴子與「桃」似有天生不解之緣。自然界的獼猴天性喜食桃子;《西遊記》中也有孫猴子偷吃西王母蟠桃的故事。
「蟠桃」在中國民俗傳說中有兩層意思:一曰長壽;二曰「驅邪」。
宋代王安石《除夕詩》中「總把新桃換舊符」,即有以桃木驅邪的意思。猴子「神通廣大」,還被古代的人寄予「祈雨」、「求子」等希望。總之在人民生活中,無論炕頭、牆頭、碼頭、槽頭、口頭,乃至寺廟石雕、居民建築都有「猴先生」的位置。
猴子有哪些典故?
毛澤東生前對猴子頗有好感,他曾以猴自況「深山無老虎,猴子稱大王」,自稱「有點猴氣,也有點虎氣」。
以猴為典入句或修辭,不自毛澤東始。有關猴子的成語典故、俗語諺語和歇後語源遠流長、舉不勝舉。如:
沐猴而冠《史記·項羽本紀》:「韓生勸項羽都關中,羽曰:『吾聞富貴不還鄉,如衣錦夜行。』乃燒宮室都彭城。韓生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果然。』」
朝三暮四《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芋,曰:『朝三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
心猿意馬此為佛教用語。用猿騰馬奔比喻凡心無常而多變,後多用於比喻心神不定。
尖嘴猴腮《儒林外史》第3回:範進中舉後痰迷心竅,他的嶽父胡屠戶罵他:「象你這等尖嘴猴腮,也該撒拋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鵝屁吃。」
殺雞嚇猴比喻懲罰一個人以警告其他人。《官場現形記》53回:「俗語說得好,叫做『殺雞嚇猴』,拿雞子宰了,那猴兒自然害怕。」
樹倒猢孫散宋《說藪·曹詠妻》載:曹詠投靠秦檜,做了大官。秦檜一死,曹就被貶。厲德斯派人給曹送去一信,曹拆開一看,乃是《樹倒猢孫散賦》一篇。
猢猻入布袋歐陽修《歸田錄》卷二:「[梅堯臣]受敕修《唐書》,語其妻刁氏曰:『吾之修書,可謂猢猻入布袋。』」
猿鶴蟲沙《抱樸子》:「周穆王南徵,一軍盡化,君子為猿為鶴,小人為蟲為沙。」教猱升天比喻教唆別人做壞事。《詩經·小雅·角弓》:「毋教猴升木。」
以猴不歇後語就更多了,如:
有關猴的詞彙綴入民間語言,就帶來活潑俏皮之感。如說小孩淘氣,是「猴了巴嘰」;說人機靈「長了毛比猴都精」;勸人不當教師「家有五鬥糧,不做猢猻王」;譏人吝嗇「猴子手裡掉不出幹棗」。
至於「孫猴子跳不出如來佛的手心」,看是誰說,強勢一方傳達的是威脅的信息,弱勢一方則在表達無奈的情緒。《紅樓夢》中賈寶玉要吃鴛鴦臉上的胭脂,猴在人家身上不下來。一個「猴」字,名詞作動詞用,何等的傳神!
來源:微信公眾號「文博河南」
【墨香中華編輯:夏雪】
溫馨提示:掃描或長按下方二維碼也可以關注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