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籍記載,春節在唐虞時叫「載」.夏代叫「歲」,商代叫「祀」,周代才叫「年」。「年」的本義指穀物生長周期,穀子一年一熱,所以春節一年一次,含有慶豐的寓意。又傳,春節起源於原始社會末期的「臘祭」,當時每逢臘盡春來,先民便殺豬宰羊,祭祀神鬼與祖靈,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免去災禍。他們用硃砂塗臉,身披鳥羽,唱跳吃喝,熱鬧非凡。至於互相拜年宴請,則起自漢初,對此《通典》有所記載。
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春節,大家有沒有被寒潮凍壞呢。挺過了寒潮的隊員跟著小編來看看春節要做些什麼吧。掃塵,俗稱大掃除。民諺稱「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其實,人們藉助"塵"與"陳"的諧音表達除陳、除舊的意願。
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迎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迎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這天,往往都會起個大早,為了什麼呢,當然是購置食材。只有充足的食材才能在晚上做出一頓豐盛的年夜飯。中午,大家都會貼春聯,貼門神。你們家都貼了嗎,反正小編家是貼了。
中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門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
到了晚上,豐盛的年夜飯必不可少。曬一下傳說中的滿漢全席。
傳說,古時候有一種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裡出來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頭上摸三下,孩子嚇得哭起來,然後就發燒,講囈語而從此得病,幾天後熱退病去,但聰明機靈的孩子卻變成了痴呆瘋癲的傻子了。人們怕祟來害孩子,就點亮燈火團坐不睡,稱為「守祟」。
在嘉興府有一戶姓管的人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逼著孩子玩。孩子用紅紙包了八枚銅錢,拆開包上,包上又拆開,一直玩到睡下,包著的八枚銅錢就放到枕頭邊。夫妻倆不敢合眼,挨著孩子長夜守祟。半夜裡,一陣巨風吹開了房門,吹滅了燈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頭時,孩子的枕邊竟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縮回手尖叫著逃跑了。管氏夫婦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大家也都學著在年夜飯後用紅紙包上八枚銅錢交給孩子放在枕邊,果然以後祟就再也不敢來祟害小孩子了。原來,這八枚銅錢是由八仙變的,在暗中幫助孩子把祟嚇退,因而,人們把這錢叫「壓祟錢」。又因「祟」與「歲」諧音,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被稱為「壓歲錢」了。
曬紅包
晚飯過後大家聊聊家常,坐等8點的春節聯歡晚會。1983年,央視舉辦春節聯歡晚會應該說是一個偶然事件。但是這臺晚會已經成為了中國人的「新民俗,新文化」,每年除夕夜必看的電視大餐。今年是猴年,春晚少不了猴,可是當年的齊天大聖——六小齡童一個筋鬥翻到美國去了,無緣春晚。春節過後,大家都大了一歲,是不是有點小傷感呢。推送猴賽雷正解:廣東話——好厲害。小編是問了度娘才知道的,你們呢。
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教官隊
責任編輯 葛鑫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