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諸軍團簡介
羅馬軍團的命名是件複雜而又有趣的事,它們的序列由其建立的先後順序決定。在羅馬的歷史上,羅馬軍團的序列數字從第一到三十,其中二十五、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四個數字從沒有使用過。羅馬軍團的綽號也很有特色,其中很多來源於該軍團曾經獲得過榮譽的行省(例如第五「馬其頓」軍團),當然也有以指揮過軍團的著名將領的名字命名的。比較早期的帶綽號的軍團有穆基那戰役中從屬屋大維一方的第四「馬爾斯」軍團(見阿庇安《內戰史》第四卷第一百十五章),還有就是凱撒的那支「雀翎軍」:第五「雲雀」(Alaudae)軍團。軍團的名稱並非是一成不變的,一段時間後原有的稱號就有可能被新的所取代。在軍團稱號中常會出現一些專有詞彙,這些詞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這個軍團的歷史。比如Gemina這個拉丁詞彙的含義「雙」,如果一個軍團的的稱號中出現了這個詞就是說此軍團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前軍團整編而成的。Augusta的意思是莊嚴、偉大,這同樣是屋大維成為皇帝後的稱號,因此獲得這一稱號的軍團是無比光榮的。Pia Fidelis則是忠誠的意思,它往往作為榮譽稱號被賜與那些在兵變和叛亂中保持對皇帝忠誠的軍團。Victrix毫無疑問是勝利的意思,這是所有軍團在每次重大戰役勝利後都能獲得的榮譽。
在共和時代擁有正式名稱的軍團只有四個,即第一到第四軍團,它們並非是常備軍而是每逢戰事由元老院徵發羅馬公民組成,戰事一但平息就將被解散。隨著羅馬版圖的日益增大,原有的軍事體制無法滿足擴張的需要,馬略的軍事改革尤其是蘇拉獨裁後,軍團逐漸成為有力將領的私人部隊,羅馬的各路大小軍閥憑藉這手中的軍團互相殘殺爭奪對羅馬的支配權。在整個公元前一世紀,由於內戰頻繁導致軍隊數量激增。在後三頭時期,三巨頭手中的軍團就達到了四十三個。公元前43年的腓力皮會戰中,安東尼、屋大維一方和布魯圖斯、卡西烏斯一方各有軍團19個。戰後軍團數量曾一度被削減為28個,然而由於馬可.安東尼與屋大維的迅速對立,羅馬軍團的規模再次急劇膨脹,雙方各自擁有空前絕後的四十個軍團。(參見阿庇安《內戰史》第五卷第五十三章)屋大維一統天下後,有鑑於將領擁兵自重的危害,他裁汰了大量的軍隊,並把軍權牢牢的掌握在元首一人手中。又制定了大量的條令來約束和管理軍團,使得軍團完全成為了羅馬國家的正規軍。自屋大維起直到塞維魯王朝的兩個半世紀的時間裡,羅馬的軍事體制基本保持不變,軍團的數量也少有變化。
羅馬各軍團簡歷:
第一「奧古斯塔」軍團是凱撒在日耳曼徵募的,這個軍團參加了「四帝內戰」(公元69-70年),公元70年由於串通巴達維亞人首領奇裡維斯謀反而在平亂後被解散。
第二「奧古斯塔」軍團由屋大維建立,參加了公元43年徵服不列顛的戰爭,此後成為駐不列顛的常備部隊,據史料記載該軍團最後於公元419年撤離不列顛。
第三第三「奧古斯塔」軍團於公元前59年或更早由凱撒徵募,參加了凱撒的高盧戰爭和大內戰。公元前46年解散,公元前44年屋大維重建了軍團。整個帝國時代它成為羅馬駐北非唯一的正規軍團,其常駐努米底亞達二百餘年。公元238年由於謀反而被戈爾迪安三世解散,後在公元253年皇帝瓦勒良重建了這個軍團。公元260年在敖德薩城下,軍團的全體官兵和他們的統帥——皇帝瓦勒良一同成為了波斯王沙普爾一世的階下囚。
第九「西班牙」軍團在所有的羅馬軍團中也許是名氣最大的一個,如同它的稱號所表達的,這個軍團是凱撒於公元前46年或45年在西班牙徵募的,公元前41年或40年屋大維又對該軍團進行了一次整編。對第九軍團的記載非常詳細,它參加了公元43年的不列顛侵攻,在公元61年的波狄卡起義中軍團遭到了重創(幾乎全軍覆沒)。此後關於第九軍團的記載不多,它有可能於公元120年在約克附近被殲滅,另據在敘利亞發現的一些史料證明第九軍團最終在公元165年的塞琉西亞戰爭中被帕提亞人消滅。
第三「昔蘭尼加」軍團顧名思義是在昔蘭尼加省募集的。該軍團參加了公元115-117年圖拉真的東徵。
第七「馬其頓」軍團徵募於公元前59年或更早 。公元前44年屋大維整編了這個軍團 。在達爾馬提亞總督斯克裡波尼亞努斯的叛亂中保持了對克勞狄皇帝的忠誠(公元42年)。在「四帝內戰」中,作為多瑙河軍團站在了韋伯薌一邊。
第八「奧古斯塔」軍團由凱撒徵募於公元前59年或更早,該軍團參加了凱撒的高盧攻略和於龐培的「大內戰」。凱撒的第八軍團在公元前46年解散,但在公元前44年屋大維又重建了一個全新的第八軍團。公元前43年,第八軍團隨屋大維在高盧的穆基那城大破馬可.安東尼,因而後來它又被稱為第八「穆基那」軍團。
第十一軍團是凱撒在公元前58年建立的,並在公元前46年解散。後來由屋大維重建,在在達爾馬提亞總督斯克裡波尼亞努斯的叛亂中保持了對克勞狄皇帝的忠誠(公元42年)。在「四帝內戰」中先是從屬於奧託,後又擁護韋伯薌,公元70年在凱裡亞利斯的指揮下鎮壓了奇維裡斯的叛亂。
第十二「擲閃電者」( Fulminata)軍團於公元前58年由凱撒在高盧徵集。公元前44年到43年接受整編後,在馬可.安東尼麾下轉戰亞美尼亞和約旦。公元62年在凱森尼烏斯.帕伊圖斯的指揮下,該軍團和第四軍團在亞美尼亞的郎戴亞被帕提亞王沃洛吉西斯擊敗並籤署了屈辱的合約(塔西陀認為這場失敗堪稱「考地烏姆」第二)。在不久以後的猶太大起義中(公元66-73年猶太戰爭),十二軍團不僅被趕出耶路撒冷連寶貴的鷹幟也一度落入了起義猶太人的手中。關於十二軍團的最後記載是在公元170年,這一年該軍團參加了馬可.奧理略抗擊馬可曼尼人和誇地人的戰爭。
第十三軍團由凱撒在公元前57年徵募,公元前46年解散。屋大維在公元前41年或40年重建了這個軍團。現在可以肯定其參加了圖拉真對達西亞的第二次討伐,很有可能還參加了第一次。
第十四蓋米納軍團也是諸軍團赫赫有名的一個。公元前57年凱撒建立了這個軍團,公元前46年被暫時解散。公元前25年阿格裡帕出徵西班牙時再次組建了第十四軍團。該軍團參加了公元43年克勞狄的不列顛之役,並在公元60--61年的「波狄卡之亂」中由下萊茵軍區弛援不列顛立下了大功。在公元70年鎮壓奇裡維斯的戰爭中十四軍團再次建功。公元89年該軍團支持了薩特尼努斯反對皇帝圖密善的行動。在圖拉真的兩次達西亞徵伐中,該軍團都派遣了分遣隊。
第六「鐵壁」(Ferrata Fidelis)軍團,公元前52年由凱撒在山南高盧建立並曾跟隨凱撒出徵埃及。公元前44年該軍團接受了整編,整編後的軍團先是從屬於馬可.安東尼,從公元前43年開始隸屬於屋大維,作為屋大維在敘利亞軍隊的組成部分在亞克興海戰中為屋大維浴血奮戰。在「四帝內戰」中,第六軍團支持了弗拉維家族。後來他們又在塞普提米烏斯.塞維魯對抗敘利亞總督尼格爾.佩斯凱尼烏斯的戰爭中站在了皇帝的一邊。
第五「雲雀」(Alaudae)軍團是公元前52年凱撒在那旁高盧的土著中間徵召的。Alaudae原為克爾特語的一個詞彙,意思是「有頂羽的雲雀」,這是該軍團將士頭盔上的裝飾。公元前44年馬可.安東尼重整了這個軍團,公元前15年第五軍團在高盧抵抗日爾曼人入侵時慘遭失敗失去了鷹幟。在「四帝內戰」中隸屬於維提裡烏斯一派,戰後被韋伯薌永久解散(一說為圖密善)。
第三「薔嶶」(Gallica)軍團由凱撒在公元前48年組建,並參加了羅馬「大內戰」。在「四帝內戰」中屬於弗拉維一派。公元218或219年因為反對埃拉加巴盧斯而被解散,後又為亞歷山大.塞維魯重建,其後該軍團常駐腓尼基。
第五「馬其頓」軍團可能是在公元前43、41或40年由屋大維建立的,其名稱得自於駐地馬其頓。先是在韋伯薌後在其子狄度的指揮下鎮壓了猶太人的大起義。公元162--166年該軍團在馬可.奧理略的共治者L.A.維拉斯的指揮下參加了對帕提亞的戰爭,戰後奉命進駐達西亞行省以加強那裡的防務。
第十「騎士」(後來的蓋米納)軍團,這個軍團可以說是所有羅馬軍團中最負聖名的一個了。該軍團得名自公元前58年凱撒與斯維比人首領阿里奧維斯都斯的會面。(《高盧戰記》:第十軍團的某一個士兵開玩笑說:「凱撒現在做的事情,已經遠遠超過他的諾言,他原來只答應過第十軍團擔任衛隊,現在卻讓他們當上騎士了。」)第十軍團自其建立伊始就一直被凱撒視為最可靠的部隊,在公元前48年與龐培決戰的法塞魯戰場上,第十軍團在最關鍵的時刻決定了戰局。不過,連續的勝利使士兵們驕傲自大,甚至演變為一場譁變。蘇埃託尼烏斯的《十二凱撒傳》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又有一次,在羅馬,第十軍團的士兵鬧事,趁羅馬城處境危險,以可怕的威脅要求退伍和獎賞。儘管阿非利加戰事緊張,他不顧朋友的勸告,毅然出現字士兵面前,答應解散他們。但是他不稱他們為「士兵」,而稱他們為「羅馬人民」(Quirites)。就這樣,凱撒輕而易舉的平息了士兵的騷亂。凱撒遇刺後,由於不服從屋大維的命令,第十軍團曾被解散,公元前44年該軍團被屋大維再次建立用於和安東尼的內戰。在公元89年的上日爾曼統帥盧基烏斯.安東尼。薩特尼努斯叛亂中,第十軍團保持了對圖密善的忠誠。
第十夫累騰西斯(Fretensis)軍團由屋大維在公元前40或41年建立,它的稱號是為了紀念屋大維和塞克妥斯.龐培在夫累克敦.西庫魯姆(Frectum Siculum 今天的墨西拿海峽)進行的一場海戰。該軍團還參了公元66--73年的猶太戰爭。
第四「馬其頓」軍團又是一個以駐地為名的軍團,公元前48年凱撒組建了這個軍團。在「四帝內戰」中該軍團站在維提裡烏斯一邊,戰後被皇帝韋伯薌解散而代之以第四「弗拉維」軍團。
第二十「瓦勒利亞」(Valeria)軍團由奧古斯都在公元前40年建立,有一段時間可能曾被解散,公元6年提比略為了鎮壓伊利裡亞的「巴託起義」緊急重建了第二十軍團。公元43年,第二十軍團作為遠徵軍的一部分來到了不列顛,此後便成了羅馬在不列顛的常備部隊,駐地在切斯特。在公元60--61年不列顛的波狄卡暴動中,第二十軍團和第二軍團在總督蘇埃託尼烏斯的指揮下一舉將叛亂鎮壓。戰後,第二十軍團獲得了尼祿賜予的「英勇與勝利」(Valiant and Victorious)的稱號。在公元89年的安東尼.薩特尼努斯的叛亂中二十軍團保持了對皇帝的忠誠。
第十四「薔嶶」軍團,屋大維在公元前41或40年建立,和前面那個第十四蓋米納軍團一樣同屬於日爾曼軍團序列,公元69年隨維提裡烏斯進軍義大利。在奇維裡斯叛亂中,十四軍團在日爾曼的留守部隊全部投降了日爾曼人。內戰結束後,韋伯薌解散了這個軍團代之以第十四「弗拉維」軍團。
第十五阿波利納利斯軍團的前身是凱撒在高盧徵集的十五軍團,於公元前46年被凱撒解散,公元前41或40年屋大維重新徵募了十五軍團。該軍團初隨韋伯薌後在狄度的指揮下參加了公元66--73年的猶太戰爭。在圖拉真對達西亞的兩次戰爭中,十五軍團都派遣了部分兵力參戰。其常駐地為卡帕多細亞。
第二十一拉帕克斯(貪婪)軍團由屋大維在公元前41或40年建立(不過另有一種說法是在「瓦魯斯的災難」之後緊急徵召的),作為駐日爾曼的軍團在「四帝內戰」中追隨維提裡烏斯,戰敗後又因鎮壓奇裡維斯有功而得以自贖前過。在公元89年的安東尼.薩特尼努斯叛亂中二十一軍團反對皇帝圖密善支持薩特尼努斯。公元92年,二十一軍團在迎擊薩爾馬特人的進犯時被消滅。
第四「斯基泰」軍團由馬可.安東尼在公元前30年前建立,參加了在公元前27--29年對抗黑海南岸斯基泰人的戰爭。
這裡想特別提一下第十七、十八、十九三個軍團,他們均由屋大維於公元前40年建立,都參加過亞克興海戰。在公元9年的條陀堡森林中,三個軍團連同他們的指揮官瓦魯斯盡遭阿爾米尼烏斯所率日爾曼凱路斯奇人屠戮。此後,羅馬軍團的序列中再沒有用過十七、十八、十九這三個數字,因為這三個數字被羅馬人視為不詳之數。在這次慘敗後六年,日爾曼尼庫斯率軍奪回了第十九軍團的鷹幟。
第二十二戴奧塔利亞納軍團原本並非是羅馬的正規軍團,它由加拉提亞的四分領主狄奧多羅斯建立,完全按照羅馬正規軍團的要求進行訓練,在裝備和編制上也和羅馬軍團別無二致。由於這個軍團的優異表現,公元前25年奧古斯都正式將它編入了羅馬軍團序列中,此後長駐紮埃及。公元132--135年的一次猶太人的起義中,該軍團被義軍消滅。另有一個二十二軍團由卡裡古拉於公元39年建立,在莫功提亞庫姆(美茵茨)參加了一次對日爾曼人的戰役。其主力在公元69年隨維提裡烏斯進軍義大利,而留守部隊在維提拉(克桑頓)向圍城的奇裡維斯投降,戰後這個軍團便在羅馬軍隊的序列中永遠消失了。
第一輔助者軍團由尼祿於公元66年或者67年在米塞努姆的艦隊水兵中徵募的用以補充自公元54年以來所損耗的兵力。「四帝內戰」後參加了圖密善對達西亞的戰爭,有可能參加了公元114--117年的圖拉真東徵。
第二輔助者軍團由韋伯薌建立用以補充兵力。
第七西班牙軍團由迦爾巴在公元68年建立,因為是伽爾巴部下唯一的軍隊故其又有「伽爾巴人」的渾名。在「四帝內戰」中第七軍團先是跟隨伽爾巴,伽爾巴死後又成為韋伯薌的部下。公元70年第七軍團和第一軍團合併,此後稱第七蓋米納軍團。
第十六「堅定」(Flavia Firma )軍團由韋伯薌在公元70年建立,用以補充內戰中消耗的軍隊。
第一弗拉維軍團由圖密善在公元83年建立,參加了圖拉真的兩次達西亞戰爭和L.A.維拉斯對帕提亞的戰爭。
第四弗拉維軍團由韋伯薌在公元70年改編自原第四「馬其頓」軍團,參加了圖拉真對達西亞的兩次戰爭。
第十四弗拉維(亦稱「堅定」)軍團由韋伯薌在公元70年建立,該軍團參加了公元114--117年的圖拉真東徵。
第二「圖拉真壁壘」軍團由圖拉真在公元105年建立來用做阿拉伯行省的守備部隊,後來有可能在埃及駐防。
第三十烏爾庇亞軍團由圖拉真在公元105年建立用於對達西亞人的戰爭。
第一義大利軍團由尼祿在公元66年建立,每個士兵的身高都是六羅尺。尼祿將這個軍團稱為「亞歷山大大帝的方陣」,並計劃率他們去遠徵高加索的卡斯比亞關。第一軍團在「四帝內戰」後與第七軍團合併,此後常駐下美西亞省。
第二義大利軍團由馬可.奧理略建立,該軍團參加了公元165年對馬可曼尼人的戰爭,戰後駐地為諾裡庫姆。
第三義大利軍團由馬可.奧理略建立。該軍團同樣參加了公元165年對馬可曼尼人的戰爭,戰後駐紮在裡提亞行省。
第一、二、三「帕提亞」軍團均由塞普提米烏斯.塞維魯建立,並被用於公元193--211年羅馬對帕提亞的戰爭。第二「帕提亞」軍團還因為是第一個常駐義大利本土的行省軍團而聞名。第一、三「帕提亞」則在戰後常駐美索不達米亞。
儘管在帝國時期的羅馬軍團的構成相對穩定,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其變化還是很大的。據亞歷山大.塞維魯時代的著名歷史學家狄奧卡西烏斯在其著作《羅馬史》中所述:在奧古斯都時代羅馬共有二十五個軍團而到了亞歷山大.塞維魯時軍團數量已經達到了三十三個。狄奧的書裡還提到在亞歷山大.塞維魯時代的那三十三個軍團中有十九個是奧古斯都時代遺留下來的,其餘的十四個軍團則是奧古斯都之後的諸皇帝徵集、整編的結果。狄奧為所有三十三個軍團的沿革開列了一份詳細的表格,這份表格成為後代學者們研究羅馬軍團的最寶貴的史料之一。羅馬軍團在塞維魯朝後漸漸走向沒落。騎兵在戰爭中逐漸取代了傳統重武裝步兵的位作用。在塞維魯對帕提亞的戰爭中,歐洲的重步兵軍團在敖德薩城遭到重創的教訓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此外在卡拉卡拉登基後,羅馬軍團的紀律日漸廢弛而且軍隊中的蠻族士兵越來越多。瓦勒良之子皇帝伽勒利烏斯就曾在汪達爾人和倫巴底人中招募了一支一萬餘人的騎兵作為軍隊的主力。最重要的是產生傳統羅馬軍團的土壤——羅馬公民階層不可挽回的沒落了。帝國所面臨的嚴峻的內外形勢需要一支強有力的新軍,終於戴克里先的軍事改革將舊式軍團徹底淘汰,此後的歐洲軍事史迎來了騎兵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