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諸軍團簡介,我最喜歡的戰術作戰兵團

2021-02-23 師少恆文庫

羅馬諸軍團簡介

羅馬軍團的命名是件複雜而又有趣的事,它們的序列由其建立的先後順序決定。在羅馬的歷史上,羅馬軍團的序列數字從第一到三十,其中二十五、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四個數字從沒有使用過。羅馬軍團的綽號也很有特色,其中很多來源於該軍團曾經獲得過榮譽的行省(例如第五「馬其頓」軍團),當然也有以指揮過軍團的著名將領的名字命名的。比較早期的帶綽號的軍團有穆基那戰役中從屬屋大維一方的第四「馬爾斯」軍團(見阿庇安《內戰史》第四卷第一百十五章),還有就是凱撒的那支「雀翎軍」:第五「雲雀」(Alaudae)軍團。軍團的名稱並非是一成不變的,一段時間後原有的稱號就有可能被新的所取代。在軍團稱號中常會出現一些專有詞彙,這些詞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這個軍團的歷史。比如Gemina這個拉丁詞彙的含義「雙」,如果一個軍團的的稱號中出現了這個詞就是說此軍團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前軍團整編而成的。Augusta的意思是莊嚴、偉大,這同樣是屋大維成為皇帝後的稱號,因此獲得這一稱號的軍團是無比光榮的。Pia Fidelis則是忠誠的意思,它往往作為榮譽稱號被賜與那些在兵變和叛亂中保持對皇帝忠誠的軍團。Victrix毫無疑問是勝利的意思,這是所有軍團在每次重大戰役勝利後都能獲得的榮譽。 

在共和時代擁有正式名稱的軍團只有四個,即第一到第四軍團,它們並非是常備軍而是每逢戰事由元老院徵發羅馬公民組成,戰事一但平息就將被解散。隨著羅馬版圖的日益增大,原有的軍事體制無法滿足擴張的需要,馬略的軍事改革尤其是蘇拉獨裁後,軍團逐漸成為有力將領的私人部隊,羅馬的各路大小軍閥憑藉這手中的軍團互相殘殺爭奪對羅馬的支配權。在整個公元前一世紀,由於內戰頻繁導致軍隊數量激增。在後三頭時期,三巨頭手中的軍團就達到了四十三個。公元前43年的腓力皮會戰中,安東尼、屋大維一方和布魯圖斯、卡西烏斯一方各有軍團19個。戰後軍團數量曾一度被削減為28個,然而由於馬可.安東尼與屋大維的迅速對立,羅馬軍團的規模再次急劇膨脹,雙方各自擁有空前絕後的四十個軍團。(參見阿庇安《內戰史》第五卷第五十三章)屋大維一統天下後,有鑑於將領擁兵自重的危害,他裁汰了大量的軍隊,並把軍權牢牢的掌握在元首一人手中。又制定了大量的條令來約束和管理軍團,使得軍團完全成為了羅馬國家的正規軍。自屋大維起直到塞維魯王朝的兩個半世紀的時間裡,羅馬的軍事體制基本保持不變,軍團的數量也少有變化。 

羅馬各軍團簡歷: 

第一「奧古斯塔」軍團是凱撒在日耳曼徵募的,這個軍團參加了「四帝內戰」(公元69-70年),公元70年由於串通巴達維亞人首領奇裡維斯謀反而在平亂後被解散。 

第二「奧古斯塔」軍團由屋大維建立,參加了公元43年徵服不列顛的戰爭,此後成為駐不列顛的常備部隊,據史料記載該軍團最後於公元419年撤離不列顛。 

第三第三「奧古斯塔」軍團於公元前59年或更早由凱撒徵募,參加了凱撒的高盧戰爭和大內戰。公元前46年解散,公元前44年屋大維重建了軍團。整個帝國時代它成為羅馬駐北非唯一的正規軍團,其常駐努米底亞達二百餘年。公元238年由於謀反而被戈爾迪安三世解散,後在公元253年皇帝瓦勒良重建了這個軍團。公元260年在敖德薩城下,軍團的全體官兵和他們的統帥——皇帝瓦勒良一同成為了波斯王沙普爾一世的階下囚。 

第九「西班牙」軍團在所有的羅馬軍團中也許是名氣最大的一個,如同它的稱號所表達的,這個軍團是凱撒於公元前46年或45年在西班牙徵募的,公元前41年或40年屋大維又對該軍團進行了一次整編。對第九軍團的記載非常詳細,它參加了公元43年的不列顛侵攻,在公元61年的波狄卡起義中軍團遭到了重創(幾乎全軍覆沒)。此後關於第九軍團的記載不多,它有可能於公元120年在約克附近被殲滅,另據在敘利亞發現的一些史料證明第九軍團最終在公元165年的塞琉西亞戰爭中被帕提亞人消滅。 

第三「昔蘭尼加」軍團顧名思義是在昔蘭尼加省募集的。該軍團參加了公元115-117年圖拉真的東徵。 

第七「馬其頓」軍團徵募於公元前59年或更早 。公元前44年屋大維整編了這個軍團 。在達爾馬提亞總督斯克裡波尼亞努斯的叛亂中保持了對克勞狄皇帝的忠誠(公元42年)。在「四帝內戰」中,作為多瑙河軍團站在了韋伯薌一邊。 

第八「奧古斯塔」軍團由凱撒徵募於公元前59年或更早,該軍團參加了凱撒的高盧攻略和於龐培的「大內戰」。凱撒的第八軍團在公元前46年解散,但在公元前44年屋大維又重建了一個全新的第八軍團。公元前43年,第八軍團隨屋大維在高盧的穆基那城大破馬可.安東尼,因而後來它又被稱為第八「穆基那」軍團。 

第十一軍團是凱撒在公元前58年建立的,並在公元前46年解散。後來由屋大維重建,在在達爾馬提亞總督斯克裡波尼亞努斯的叛亂中保持了對克勞狄皇帝的忠誠(公元42年)。在「四帝內戰」中先是從屬於奧託,後又擁護韋伯薌,公元70年在凱裡亞利斯的指揮下鎮壓了奇維裡斯的叛亂。 

第十二「擲閃電者」( Fulminata)軍團於公元前58年由凱撒在高盧徵集。公元前44年到43年接受整編後,在馬可.安東尼麾下轉戰亞美尼亞和約旦。公元62年在凱森尼烏斯.帕伊圖斯的指揮下,該軍團和第四軍團在亞美尼亞的郎戴亞被帕提亞王沃洛吉西斯擊敗並籤署了屈辱的合約(塔西陀認為這場失敗堪稱「考地烏姆」第二)。在不久以後的猶太大起義中(公元66-73年猶太戰爭),十二軍團不僅被趕出耶路撒冷連寶貴的鷹幟也一度落入了起義猶太人的手中。關於十二軍團的最後記載是在公元170年,這一年該軍團參加了馬可.奧理略抗擊馬可曼尼人和誇地人的戰爭。 

第十三軍團由凱撒在公元前57年徵募,公元前46年解散。屋大維在公元前41年或40年重建了這個軍團。現在可以肯定其參加了圖拉真對達西亞的第二次討伐,很有可能還參加了第一次。 

第十四蓋米納軍團也是諸軍團赫赫有名的一個。公元前57年凱撒建立了這個軍團,公元前46年被暫時解散。公元前25年阿格裡帕出徵西班牙時再次組建了第十四軍團。該軍團參加了公元43年克勞狄的不列顛之役,並在公元60--61年的「波狄卡之亂」中由下萊茵軍區弛援不列顛立下了大功。在公元70年鎮壓奇裡維斯的戰爭中十四軍團再次建功。公元89年該軍團支持了薩特尼努斯反對皇帝圖密善的行動。在圖拉真的兩次達西亞徵伐中,該軍團都派遣了分遣隊。 

第六「鐵壁」(Ferrata Fidelis)軍團,公元前52年由凱撒在山南高盧建立並曾跟隨凱撒出徵埃及。公元前44年該軍團接受了整編,整編後的軍團先是從屬於馬可.安東尼,從公元前43年開始隸屬於屋大維,作為屋大維在敘利亞軍隊的組成部分在亞克興海戰中為屋大維浴血奮戰。在「四帝內戰」中,第六軍團支持了弗拉維家族。後來他們又在塞普提米烏斯.塞維魯對抗敘利亞總督尼格爾.佩斯凱尼烏斯的戰爭中站在了皇帝的一邊。 

第五「雲雀」(Alaudae)軍團是公元前52年凱撒在那旁高盧的土著中間徵召的。Alaudae原為克爾特語的一個詞彙,意思是「有頂羽的雲雀」,這是該軍團將士頭盔上的裝飾。公元前44年馬可.安東尼重整了這個軍團,公元前15年第五軍團在高盧抵抗日爾曼人入侵時慘遭失敗失去了鷹幟。在「四帝內戰」中隸屬於維提裡烏斯一派,戰後被韋伯薌永久解散(一說為圖密善)。 

第三「薔嶶」(Gallica)軍團由凱撒在公元前48年組建,並參加了羅馬「大內戰」。在「四帝內戰」中屬於弗拉維一派。公元218或219年因為反對埃拉加巴盧斯而被解散,後又為亞歷山大.塞維魯重建,其後該軍團常駐腓尼基。 

第五「馬其頓」軍團可能是在公元前43、41或40年由屋大維建立的,其名稱得自於駐地馬其頓。先是在韋伯薌後在其子狄度的指揮下鎮壓了猶太人的大起義。公元162--166年該軍團在馬可.奧理略的共治者L.A.維拉斯的指揮下參加了對帕提亞的戰爭,戰後奉命進駐達西亞行省以加強那裡的防務。 

第十「騎士」(後來的蓋米納)軍團,這個軍團可以說是所有羅馬軍團中最負聖名的一個了。該軍團得名自公元前58年凱撒與斯維比人首領阿里奧維斯都斯的會面。(《高盧戰記》:第十軍團的某一個士兵開玩笑說:「凱撒現在做的事情,已經遠遠超過他的諾言,他原來只答應過第十軍團擔任衛隊,現在卻讓他們當上騎士了。」)第十軍團自其建立伊始就一直被凱撒視為最可靠的部隊,在公元前48年與龐培決戰的法塞魯戰場上,第十軍團在最關鍵的時刻決定了戰局。不過,連續的勝利使士兵們驕傲自大,甚至演變為一場譁變。蘇埃託尼烏斯的《十二凱撒傳》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又有一次,在羅馬,第十軍團的士兵鬧事,趁羅馬城處境危險,以可怕的威脅要求退伍和獎賞。儘管阿非利加戰事緊張,他不顧朋友的勸告,毅然出現字士兵面前,答應解散他們。但是他不稱他們為「士兵」,而稱他們為「羅馬人民」(Quirites)。就這樣,凱撒輕而易舉的平息了士兵的騷亂。凱撒遇刺後,由於不服從屋大維的命令,第十軍團曾被解散,公元前44年該軍團被屋大維再次建立用於和安東尼的內戰。在公元89年的上日爾曼統帥盧基烏斯.安東尼。薩特尼努斯叛亂中,第十軍團保持了對圖密善的忠誠。 

第十夫累騰西斯(Fretensis)軍團由屋大維在公元前40或41年建立,它的稱號是為了紀念屋大維和塞克妥斯.龐培在夫累克敦.西庫魯姆(Frectum Siculum 今天的墨西拿海峽)進行的一場海戰。該軍團還參了公元66--73年的猶太戰爭。 

第四「馬其頓」軍團又是一個以駐地為名的軍團,公元前48年凱撒組建了這個軍團。在「四帝內戰」中該軍團站在維提裡烏斯一邊,戰後被皇帝韋伯薌解散而代之以第四「弗拉維」軍團。 

第二十「瓦勒利亞」(Valeria)軍團由奧古斯都在公元前40年建立,有一段時間可能曾被解散,公元6年提比略為了鎮壓伊利裡亞的「巴託起義」緊急重建了第二十軍團。公元43年,第二十軍團作為遠徵軍的一部分來到了不列顛,此後便成了羅馬在不列顛的常備部隊,駐地在切斯特。在公元60--61年不列顛的波狄卡暴動中,第二十軍團和第二軍團在總督蘇埃託尼烏斯的指揮下一舉將叛亂鎮壓。戰後,第二十軍團獲得了尼祿賜予的「英勇與勝利」(Valiant and Victorious)的稱號。在公元89年的安東尼.薩特尼努斯的叛亂中二十軍團保持了對皇帝的忠誠。 

第十四「薔嶶」軍團,屋大維在公元前41或40年建立,和前面那個第十四蓋米納軍團一樣同屬於日爾曼軍團序列,公元69年隨維提裡烏斯進軍義大利。在奇維裡斯叛亂中,十四軍團在日爾曼的留守部隊全部投降了日爾曼人。內戰結束後,韋伯薌解散了這個軍團代之以第十四「弗拉維」軍團。 

第十五阿波利納利斯軍團的前身是凱撒在高盧徵集的十五軍團,於公元前46年被凱撒解散,公元前41或40年屋大維重新徵募了十五軍團。該軍團初隨韋伯薌後在狄度的指揮下參加了公元66--73年的猶太戰爭。在圖拉真對達西亞的兩次戰爭中,十五軍團都派遣了部分兵力參戰。其常駐地為卡帕多細亞。 

第二十一拉帕克斯(貪婪)軍團由屋大維在公元前41或40年建立(不過另有一種說法是在「瓦魯斯的災難」之後緊急徵召的),作為駐日爾曼的軍團在「四帝內戰」中追隨維提裡烏斯,戰敗後又因鎮壓奇裡維斯有功而得以自贖前過。在公元89年的安東尼.薩特尼努斯叛亂中二十一軍團反對皇帝圖密善支持薩特尼努斯。公元92年,二十一軍團在迎擊薩爾馬特人的進犯時被消滅。 

第四「斯基泰」軍團由馬可.安東尼在公元前30年前建立,參加了在公元前27--29年對抗黑海南岸斯基泰人的戰爭。 

這裡想特別提一下第十七、十八、十九三個軍團,他們均由屋大維於公元前40年建立,都參加過亞克興海戰。在公元9年的條陀堡森林中,三個軍團連同他們的指揮官瓦魯斯盡遭阿爾米尼烏斯所率日爾曼凱路斯奇人屠戮。此後,羅馬軍團的序列中再沒有用過十七、十八、十九這三個數字,因為這三個數字被羅馬人視為不詳之數。在這次慘敗後六年,日爾曼尼庫斯率軍奪回了第十九軍團的鷹幟。 

第二十二戴奧塔利亞納軍團原本並非是羅馬的正規軍團,它由加拉提亞的四分領主狄奧多羅斯建立,完全按照羅馬正規軍團的要求進行訓練,在裝備和編制上也和羅馬軍團別無二致。由於這個軍團的優異表現,公元前25年奧古斯都正式將它編入了羅馬軍團序列中,此後長駐紮埃及。公元132--135年的一次猶太人的起義中,該軍團被義軍消滅。另有一個二十二軍團由卡裡古拉於公元39年建立,在莫功提亞庫姆(美茵茨)參加了一次對日爾曼人的戰役。其主力在公元69年隨維提裡烏斯進軍義大利,而留守部隊在維提拉(克桑頓)向圍城的奇裡維斯投降,戰後這個軍團便在羅馬軍隊的序列中永遠消失了。 

第一輔助者軍團由尼祿於公元66年或者67年在米塞努姆的艦隊水兵中徵募的用以補充自公元54年以來所損耗的兵力。「四帝內戰」後參加了圖密善對達西亞的戰爭,有可能參加了公元114--117年的圖拉真東徵。 

第二輔助者軍團由韋伯薌建立用以補充兵力。 

第七西班牙軍團由迦爾巴在公元68年建立,因為是伽爾巴部下唯一的軍隊故其又有「伽爾巴人」的渾名。在「四帝內戰」中第七軍團先是跟隨伽爾巴,伽爾巴死後又成為韋伯薌的部下。公元70年第七軍團和第一軍團合併,此後稱第七蓋米納軍團。 

第十六「堅定」(Flavia Firma )軍團由韋伯薌在公元70年建立,用以補充內戰中消耗的軍隊。 

第一弗拉維軍團由圖密善在公元83年建立,參加了圖拉真的兩次達西亞戰爭和L.A.維拉斯對帕提亞的戰爭。 

第四弗拉維軍團由韋伯薌在公元70年改編自原第四「馬其頓」軍團,參加了圖拉真對達西亞的兩次戰爭。

第十四弗拉維(亦稱「堅定」)軍團由韋伯薌在公元70年建立,該軍團參加了公元114--117年的圖拉真東徵。 

第二「圖拉真壁壘」軍團由圖拉真在公元105年建立來用做阿拉伯行省的守備部隊,後來有可能在埃及駐防。 

第三十烏爾庇亞軍團由圖拉真在公元105年建立用於對達西亞人的戰爭。 

第一義大利軍團由尼祿在公元66年建立,每個士兵的身高都是六羅尺。尼祿將這個軍團稱為「亞歷山大大帝的方陣」,並計劃率他們去遠徵高加索的卡斯比亞關。第一軍團在「四帝內戰」後與第七軍團合併,此後常駐下美西亞省。 

第二義大利軍團由馬可.奧理略建立,該軍團參加了公元165年對馬可曼尼人的戰爭,戰後駐地為諾裡庫姆。 

第三義大利軍團由馬可.奧理略建立。該軍團同樣參加了公元165年對馬可曼尼人的戰爭,戰後駐紮在裡提亞行省。 

第一、二、三「帕提亞」軍團均由塞普提米烏斯.塞維魯建立,並被用於公元193--211年羅馬對帕提亞的戰爭。第二「帕提亞」軍團還因為是第一個常駐義大利本土的行省軍團而聞名。第一、三「帕提亞」則在戰後常駐美索不達米亞。 

儘管在帝國時期的羅馬軍團的構成相對穩定,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其變化還是很大的。據亞歷山大.塞維魯時代的著名歷史學家狄奧卡西烏斯在其著作《羅馬史》中所述:在奧古斯都時代羅馬共有二十五個軍團而到了亞歷山大.塞維魯時軍團數量已經達到了三十三個。狄奧的書裡還提到在亞歷山大.塞維魯時代的那三十三個軍團中有十九個是奧古斯都時代遺留下來的,其餘的十四個軍團則是奧古斯都之後的諸皇帝徵集、整編的結果。狄奧為所有三十三個軍團的沿革開列了一份詳細的表格,這份表格成為後代學者們研究羅馬軍團的最寶貴的史料之一。羅馬軍團在塞維魯朝後漸漸走向沒落。騎兵在戰爭中逐漸取代了傳統重武裝步兵的位作用。在塞維魯對帕提亞的戰爭中,歐洲的重步兵軍團在敖德薩城遭到重創的教訓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此外在卡拉卡拉登基後,羅馬軍團的紀律日漸廢弛而且軍隊中的蠻族士兵越來越多。瓦勒良之子皇帝伽勒利烏斯就曾在汪達爾人和倫巴底人中招募了一支一萬餘人的騎兵作為軍隊的主力。最重要的是產生傳統羅馬軍團的土壤——羅馬公民階層不可挽回的沒落了。帝國所面臨的嚴峻的內外形勢需要一支強有力的新軍,終於戴克里先的軍事改革將舊式軍團徹底淘汰,此後的歐洲軍事史迎來了騎兵的時代

相關焦點

  • 羅馬大盾:軍團作戰的核心裝備
    世界各國文明都有獨具特色的軍隊、裝備,但就算與所有文明國家相比,羅馬軍團的大盾也顯得別具一格。它不僅又大又重,還具備攻擊敵人的功能,甚至就連許多裝備設計、戰術設計都是根據這面大盾來進行定製,可以說,大盾是羅馬軍團戰鬥的核心裝備。
  • 冷兵器時代的秦軍和羅馬軍團誰更強?
    秦始皇的秦軍並不是最強大的軍隊,我反而認為秦昭襄王時期白起統領的秦軍是最強大的軍隊,但是這個時候的古羅馬還只是共和國,很難作出比較,因為古羅馬共和國時期被北非的軍事家漢尼拔打得找不著北呢?兵器:古羅馬兵團的主要作戰武器是羅馬短劍長60到80釐米,寬大概5釐米多,很重。護盾是高1米3寬60釐米的長圓形,木製蒙皮用金屬條加固。兩支兩米多長的標槍,還有弓箭。軍銜:古羅馬的軍銜開始就是百夫長,兩小隊一個中隊長,三個中隊一個是大隊長。十個大隊一個軍團長戰法:作戰時,先來一個標槍齊射,打亂對方的隊形,然後衝上去和對方近戰。
  • 都說長矛才是最有效的陣列殺器,為何羅馬軍團的制式武器卻是短劍?
    1.戰術層面上:大部分情況下,為人所熟知的棋盤陣,是中隊戰術時期普遍實行的。因為是以中隊作為最基本的戰術單位,前後戰線的部隊輪換要以中隊為基礎,所以戰線上保留的開口和空隙,是中隊與中隊之間的。到大隊時代,中隊的戰術地位下降,位於中隊之上的步兵大隊成為基本的戰術單位,所有輪換都是以大隊為單位進行的。
  • 古代西方最強軍團——亞歷山大軍團與羅馬軍團究竟誰更厲害?
    首先是亞歷山大大帝的軍隊,馬其頓東徵時期的軍隊,除了馬其頓方陣步兵之外,還有傳統的配盾持槍的重步兵、機動靈活的輕盾步兵、精銳的馬其頓持盾衛隊、克裡特弓箭手和標槍手,騎兵方面,主要希臘最優秀的色薩利騎兵以及亞歷山大大帝最喜歡親自率領的夥友騎兵。
  • 安息騎射手全殲數萬羅馬兵團,經典的「回馬箭」戰術有多大威力?
    不過,一旦訓練的好,騎射手會有相當強的戰鬥力,由於同時具備速度與箭術,所以回馬箭是他們常用的戰術,而這一戰術用的最出名的就是古代安息人(安息,古波斯地區古典時期的一個王朝,西方稱為帕提亞帝國)。安息(帕提亞)帝國古代安息人和波斯人是非常擅長騎術的,在安息帝國軍隊中,弓騎兵一向是軍中幹城。安息帝國沒有常備軍,但處於四戰之地,故安息人戰鬥力極為強悍。
  • 大秦帝國的虎狼之師對戰凱撒大帝的羅馬軍團,誰更有勝算?
    羅馬帝國在經過執政官蓋烏斯·馬略一系列的軍事改革之後,羅馬軍團的紀律性,訓練度和團隊作戰能力大大提升,在西方世界幾乎戰無不勝。圖拉真時代,羅馬帝國達到了鼎盛時期。其領土西起西班牙和不列顛,東到幼發拉底河上遊、南自非洲北部,北達萊茵河與多瑙河一帶,地中海則成為帝國的內海。歷史上這兩支軍隊因為地域的局限性從來沒有接觸過。
  • 漢朝軍隊VS羅馬軍團,誰更勝一籌?漢軍強還是羅馬軍團強?
    漢軍即是漢王朝的軍隊,漢軍初期的作戰方式主要以弓弩、車兵、步兵、騎兵為主的混合兵團。到了漢武帝時期,為適應對匈奴作戰的需要,逐漸轉變為大規模騎兵兵團作戰。漢軍遠徵西域,北擊匈奴,徵服了東亞大陸的廣大地區。在當時的世界上,漢軍和羅馬軍團可以說是最強大的軍隊,猶如冷戰時期的美軍和蘇軍,但是由於羅馬帝國和漢帝國距離非常的遙遠,幾乎沒有直接的接觸,所以無法從實戰中判斷究竟誰更強大。
  • 基諾斯山戰役「新」「舊」之爭,馬其頓方陣與羅馬中隊戰術的對決
    然而,在公元前197年發生的基諾斯山戰役中,馬其頓方陣在面對羅馬的中隊戰術時,顯得僵硬而又笨拙,被羅馬靈活而又富彈性的中隊戰術打得毫無還手之力。馬其頓方陣使得單憑士兵個人能力的混戰變為重紀律中隊形的整體戰,這在當時顯然是一種非常先進的戰術。依靠這種方陣與騎兵的配合,馬其頓軍成為當時最強大的一支軍事力量。
  • 基諾斯山戰役中「新」「舊」之爭,馬其頓方陣與羅馬中隊戰術的對決
    然而,在公元前197年發生的基諾斯山戰役中,馬其頓方陣在面對羅馬的中隊戰術時,顯得僵硬而又笨拙,被羅馬靈活而又富彈性的中隊戰術打得毫無還手之力。 馬其頓方陣使得單憑士兵個人能力的混戰變為重紀律中隊形的整體戰,這在當時顯然是一種非常先進的戰術。依靠這種方陣與騎兵的配合,馬其頓軍成為當時最強大的一支軍事力量。
  • 還原真實的羅馬軍團,以及軍團鮮為人知的「黑」歷史
    毫無疑問,羅馬輝煌而悠久的歷史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它強大而高度發達的軍隊。從它最早的出現,到羅馬王國、共和國和帝國,羅馬的成功總是取決於它的軍隊的技能和規模。這支軍隊最重要的發展就是羅馬軍團。從英國、高盧到敘利亞和埃及,羅馬的擴張總是建立在羅馬軍團的力量之上。對一些羅馬市民來說,在軍團服役就會有穩定的收入來源。
  • 帝國強軍:馬略、凱撒及屋大維時期的羅馬軍團
    在大約10 個世紀的跨度內,羅馬軍團作為地中海世界最知名的一支勁旅,陪伴了羅馬從共和國到帝國的起起落落。 在第二次布匿戰爭結束之後,共和國時期的羅馬軍團在各方面都達到了第一個巔峰。從義大利、西班牙、希臘和北非歷練出的高素質軍官團和老兵,精良的武器裝備,以及成熟的戰術體系,都讓共和國隨之進入了極為迅速的軍事擴張期。但這樣的好景不長,共和國版圖的擴張,使得原有的公民兵體系越來越難以承受長時間的海外作戰。
  • 加入巔峰時期的羅馬軍團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羅馬是一個起源於義大利城邦,後又發展成為囊括地中海的霸權國家。作為一個從城邦拼殺出來的霸權國家,軍隊自然是立身的根本。於是羅馬人在無數的戰爭中精心的建設他們的軍隊,軍隊中最大的建制單位便被羅馬人稱之為軍團。軍團被冠以固定的番號和象徵物來加強士兵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加上其規模適中,組織結構完整,使得軍團既可以獨立作戰也可以聯合作戰。
  • 騎兵的作戰能力是不是被誇大了?你怎麼看?
    漢尼拔的軍隊來源龐雜,來自非洲、西班牙和高盧的部隊缺乏對彼此戰術的了解,如果沒有漢尼拔這樣的怪物予以整合,以僱傭兵為主體的部隊很難與羅馬軍團對抗。漢尼拔手中最有威力的努米底亞天賦騎兵的開局也很不好,500努米底亞騎兵對抗300羅馬騎兵,結果以高盧僱傭兵為主要力量的羅馬騎兵在兵力處於劣勢的情況下擊敗了努米底亞人。
  • 冷研說歷史|卡萊會戰後,帕提亞鐵騎對羅馬軍團再無大勝?這戰羅馬皇帝都做了逃兵
    帕提亞國王阿爾塔巴努斯意識到戰機來臨,立刻迅速組織騎兵突擊粗心大意的羅馬軍團。羅馬軍團在一片混亂之際,被帕提亞軍隊趕回大營。在這個關鍵時刻,留守羅馬軍營裡的輔助部隊和輜重部隊衝出營地奮勇作戰。才使帕提亞軍隊停止進攻。雙方第一天作戰結束,帕提亞佔優,極大的鼓舞了鬥志。
  • 組織的藝術:羅馬軍團的編制與指揮系統
    軍團的編制首先明確一個觀點,那就是軍團的戰鬥人員必須有羅馬公民的資格,因此軍團其實就是一個小型的政治團體。明白了這一點,那我們就來從軍團的編制來入手。軍團的平民指揮體系了解了軍團的編制之後,就可以來看看軍團是怎麼受指揮的。先從最基礎開始,一個十人隊是由十夫長負責率領,這個十夫長是從八個戰鬥人員中自己推選出來的,一般是最有經驗的那一名成員。這個被推選出來的十夫長,沒有下達命令的權限,他的職責只是防止隊員掉隊,以及執行百夫長下達的命令。
  • 重裝步兵,中世紀的鋼鐵洪流,羅馬軍團的士兵養成
    羅馬士兵被譽為是世界上最致命的「重裝步兵」。重裝步兵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古希臘時期,到了羅馬帝國的鼎盛時期後重裝步兵更是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數以萬計的鋼鐵之軀守衛著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羅馬帝國。單兵訓練的時間長達4個月之久,在掌握各種搏殺技巧後和體能訓練後,士兵才開始進入隊伍中進行協同作戰訓練。除此以外,羅馬軍團的獎罰分明,紀律非常嚴格,最著名的就是傳說中的——十一抽殺律(decimated)。十一抽殺律通常會被施以整個部隊,對那些違反軍紀、叛逃、騷亂的士兵或部隊施以懲罰的目的,這是一種殘忍且會讓士兵心理恐懼的一套戒律。
  • 漢朝軍隊的鼎盛時期,對抗羅馬軍團的鼎盛時期,誰強誰弱?
    ,也是東徵最遠的皇帝。羅馬帝國不斷擴張和強大的原因之一是羅馬軍團的實力,軍團是羅馬軍隊的名稱,以軍團為單位,四千五百到六千人為一個軍團,軍團的主力是重步兵,輔以一些騎兵、弓箭手、標槍兵和輔助兵。羅馬軍團瑪麗安改革後,羅馬軍團成為一支職業軍隊,以作戰為唯一職業。軍隊的戰鬥力和武器裝備都得到了提高。
  • 東西對比:羅馬軍團和漢軍相比,誰的軍訓水平高?
    最典型的莫過於公元後的羅馬和漢帝國,他們對待訓練上的態度與水平分野,就在其於其體系特性所致。,正如哈德良皇帝遺留的銘文中所表揚的第三奧古斯塔軍團那樣②。注釋:① 狄奧·卡西烏斯《羅馬史》55卷23章、塔西佗《編年史》1卷17章均記載了公元9年至14年左右開始,軍團士兵的服役期變為20年,在此前,羅馬軍團步兵的服役期限是16年,不過共和國時代並非一定連續服役。
  • 中世紀的「羅馬軍團」,徵服歐洲的利劍——論加洛林王朝軍事組織
    而他的兒子查理曼(742-814),則用鋼鐵和十字架統一了整個西歐,800年的聖誕節,他被教宗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接過了已喪失數百年的西羅馬帝國法統,後世將其稱為「加洛林帝國」。本文將簡要介紹加洛林王朝軍隊的組成和戰術,讓大家對這支曾隨查理曼徵戰歐陸的軍隊有基本的認識。軍隊構成加洛林王朝的軍隊構成可分為兩大類:由國內的法蘭克人所組成的主力軍;以及來自各盟國、朝貢國、附屬國的輔助兵團。
  • 「蠻族」戰勝「正規軍」,不可一世的羅馬軍團,被日耳曼軍團擊潰
    蠻族人更加擅長複雜地形作戰經過馬略的軍事改革之後,羅馬軍隊已經成為當時共和國在政治危機時期,依然能夠進行對外擴張作戰的重要基礎。特別是軍團作戰形式的確立,不僅保證了整個軍隊的作戰協調統一,還有助於減少戰場上的軍事傷亡,這對於一支軍團的連續作戰來說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