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大盾:軍團作戰的核心裝備

2020-12-26 多瑙河畔的金鷹

世界各國文明都有獨具特色的軍隊、裝備,但就算與所有文明國家相比,羅馬軍團的大盾也顯得別具一格。它不僅又大又重,還具備攻擊敵人的功能,甚至就連許多裝備設計、戰術設計都是根據這面大盾來進行定製,可以說,大盾是羅馬軍團戰鬥的核心裝備。

羅馬大盾能很好地防禦矢石

羅馬大盾的結構與功用

先來介紹這面盾。從共和國到帝國時期,羅馬大盾一直在發展,雖然名字都叫「scutum(拉丁語矩形的意思)」,但實際上它的形狀在共和國時期是削去兩頭的橢圓形,直到帝國時期才是規規整整的矩形。羅馬大盾平均高125釐米,寬78釐米,能遮住人三分之二的身體,只留下小腿和頭顱上半部分在外,而且由於盾面是向內彎曲的,因此能很好地包裹住士兵的身體。

三世紀時期羅馬盾牌,重量為7.5公斤

這些大盾的主體盾面是由三層木板膠合而成,木板外層覆蓋皮革,邊緣則鉗上銅邊或者鐵邊,再在盾牌後方輔以一根鐵棒加固盾體,最後在盾牌中央加上盾帽和握柄,一堅固的大盾就這樣打造好了。

或許會有人疑惑盾牌為何要用木頭製作而非金屬,這個問題其實很好解答。羅馬大盾,雖然主體用的是木板,但是它的重量已經非常恐怖了,在埃及出土的公元前一世紀的盾牌,足有10公斤重,而另外一面公元三世紀的盾牌也有7.5公斤,前者甚至還只有木板保留了下來,也就是說出土前完整的共和國大盾,其重量在10公斤以上。手持如此重的盾牌已經不容易行動了,若是使用金屬打造盾牌,那它的重量恐怕就不是人類所能使用的了。

埃及出土的公元前一世紀的羅馬盾牌

邊緣包上銅鐵包邊,一是為了加強盾牌的整體性,不讓它一遭受重擊就散架,二是為了加強邊緣的防禦力。當士兵手持大盾面對敵人的時候,對手一刀劈砍過來,往往會劈在盾牌的邊緣處,為了防止給盾牌造成巨大損害,也是為了防止盾牌被一刀兩斷,金屬包邊就這樣應運而生了。

鐵棒加固盾體也是跟金屬包邊一個道理,在維持盾牌的整體性的同時,防止劈砍直接將盾牌劈成兩半。而且這根鐵棒還與盾帽和握柄連在一起,進一步加強了盾牌的整體性。盾帽和握柄實際上是一個整體,都在盾中央的位置,一個朝外一個朝內。盾帽的作用實際上是用來撞擊對手,使敵人失去平衡,然後被趕上來的士兵補刀,所以它跟握柄同為整體,有利於士兵在使用盾牌撞擊時施加更大的力。

盾帽是用於撞擊敵人的配件

配套的裝備設計

由於軍團士兵在作戰時都會使用大盾,為此設計出相應的武器鎧甲將會使士兵的戰鬥力越發強勁,事實上,帝國時期的軍團裝備,基本上都是圍繞著大盾來進行設計的。

在公元前四世紀,羅馬人從西班牙人那裡學會了製造和使用一種叫做格拉迪烏斯的鐵劍,這種劍在最開始的時候有80釐米長,是一把更適合用來劈砍的劍,但羅馬人一直對其進行改進,將它的長度越縮越短,一直發展成公元一世紀的只有37~56釐米長度的形制。

羅馬人使用的格拉迪烏斯短劍

至於將這種西班牙劍縮短的原因,自然是為了配合大盾來進行使用。當軍團士兵使用大盾時,如果他要進行劈砍的動作,那他就必須把大盾從正面到側面,給自己留下劈砍的空間,可是如果進行戳刺的話,那大盾就可以一直保持在身體正前方來保護自己。而短劍比長劍是要更適合戳刺的。

羅馬人的頭盔有很明顯的眉槓,就是為了將敵人的劈砍彈開

頭盔的設計也是如此。一般來說,頭盔是將頭部護住越多越好,不過羅馬帝國時期的頭盔則不是這樣,它在雙眼到下巴之間沒有防禦,為的就是獲取更好的視野,否則就難以用大盾來防禦住敵人的進攻。雖然眼睛到嘴巴沒有防禦,羅馬帝國時期的頭盔卻在額頭處加了一個橫槓,使得刀劍劈來時會直接滑下去,劈在盾上,從而保護住士兵不受刀劍的傷害,可以說,這個設計很好地配合了大盾的使用。

帝國時期的環片甲

盔甲也是一樣,從共和國時期就在用的鎖子甲,到帝國時期開始使用的環片甲和鱗甲,都採取了雙肩加厚的形制,因為大盾無法保護住的地方,正是上方。加厚雙肩的同時,羅馬帝國的盔甲還減少了腰腹部的厚度,從而減少重量,讓士兵可以更加輕便,臀部到大腿的位置甚至沒有防護,因為這裡和腰腹部都被大盾很好地保護住了。

大盾戰術

因為使用著的是非常寬闊的大盾,羅馬人能利用它進行很多特別的戰術,其中最為著名就是龜甲陣。

龜甲陣,是一種利用大盾將士兵防護得嚴嚴實實的陣型,它有兩個類別,一個是移動龜甲陣,另一個則是固守龜甲陣。移動龜甲陣一般較小,甚至六七個人都能組成。這種龜甲陣,先是由士兵排成矩形陣列,然後第一排士兵將盾牌朝前,其餘所有士兵將盾牌朝上,以此防禦飛來的矢石。有的時候,矩形陣列靠左右兩邊的行列也會各自朝左右兩方舉起盾牌,但這麼一來遮蓋住陣列上方的盾牌就會少兩排,士兵不得不排列得更加緊密,否則就會有相當大的空間暴露在敵人的火力之下。這種移動龜甲陣,是用來進攻或者撤退時,使士兵免遭火力殺傷時使用的,在攻城戰中它出現得最為頻繁。

移動龜甲陣需要站立使用

固守龜甲陣則是一種無法移動,但防禦力更為強勁,且能對敵人進行反擊的龜甲陣。這種龜甲陣,由於不需要站著來進行移動,因此士兵可以蹲下舉盾,如此一來,在移動龜甲陣裡會暴露在外面的小腿,現在也能得到大盾的保護了。另外,當敵人陣線靠近,即將要進行肉搏戰時,固守龜甲陣還能組成反擊形態,具體操作是第一排蹲下,斜舉盾牌,第二排彎腰,同樣斜舉盾牌並搭在第一排的盾牌上,第三排則直著身子,向上舉著盾牌,這樣一來敵人的最前方就要同時面對三個士兵的攻擊。

固守龜甲陣的兩種形態

除了龜甲陣以外,羅馬人還有一個利用大盾完成的既有效又高明的戰術,即輪換戰術。對於任何軍隊的士兵來說,戰鬥都是一件非常累人的事情,羅馬軍團的士兵作戰時,全身的作戰裝備足有24公斤重,一場幾十分鐘的近身搏鬥下來,士兵往往都會疲憊不堪,戰鬥力大打折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羅馬人發明了輪換戰術,來使軍團在第一線戰鬥士兵一直保持著精力充沛的狀態。

在海灘登陸戰時,龜甲陣也十分好用

這種輪換戰術,就是讓第一排士兵在感到疲憊時,撤回到陣列的後方恢復體力,讓第二排的士兵頂上。但由於第一排士兵的對面時刻都會有一名虎視眈眈的敵人,就等對方露出破綻然後衝上去給予致命一擊。為了順利換防,讓士兵輪換時不受傷害,在輪換的時候,第二排士兵會把盾牌搭在第一排士兵的左上方,然後等第一排一往後退,第二排士兵就會立刻往前,並把搭著的盾牌往下掩,擋住因為第一排士兵後撤之後留下的空檔,跟第一排士兵的盾牌完成無縫輪換,如果這個時候敵人攻了上來,第二排士兵還可以直接用盾牌下沿砸過去,把對手打得頭破血流。

羅馬軍團的輪換戰術

以上兩種戰術都是其他盾牌很難施展出來的,就好比日耳曼人和希臘人喜歡用的大圓盾,雖然也很大,但是完全無法遮蓋到膝蓋下方,就連大腿也會露出來,所以如果用這種盾牌組成龜甲陣,那在遠程火力覆蓋之下其實也還是會損失不小,輪換戰術更是如此,希臘圓盾的直徑是97釐米,比起羅馬大盾的長度短了31釐米,難以及時地給前排補位,而且在對手攻來時也難以反應,因為第二排士兵的右手邊是正在退後的第一排士兵,也就是說如果玩羅馬人的那種輪換戰術,大圓盾會造成非常大的破綻給對方。所以,龜甲陣和輪換戰術可以說是專為羅馬大盾使用的特殊戰術了。

羅馬大盾甚至可以用來搭建一座臨時雲梯

結語

羅馬人圍繞著大盾發展起來的武器裝備戰術,最終締造了銳不可當的羅馬軍團,從這個層面來說,可以說是大盾催生出羅馬軍團,而羅馬軍團又將大盾進一步發揚光大。可見,一件核心裝備,在軍隊裡可以有多重要的地位。

相關焦點

  • 加入巔峰時期的羅馬軍團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一提到羅馬軍團,大多數人想到的會是一群那手持方形大盾,腰別半米短劍,身著「龍蝦」胸甲的大頭兵形象。但除此之外,大多數人對羅馬軍團的概念就是一片模糊了。那麼今天就讓我們穿越到2000多年前的地中海世界,一窺處於巔峰時期的羅馬軍團全貌吧。
  • 羅馬軍團戰勝強敵的重要助力——看看他們強悍的武器裝備
    羅馬軍團作為帝國的核心軍事力量,配備著帝國所能給予的最好的裝備,其中,軍團士兵精良的鎧甲與頭盔,就是羅馬軍事技術先進的一個強力佐證。【在共和國末期,戰無不勝的羅馬軍團就已經初具威風】從科魯斯式頭盔到帝國高盧式頭盔共和國時期,羅馬軍團的頭盔質量並不能說有多好,在公元前一世紀,羅馬軍團主要佩戴的是十分簡陋的蒙式(Montefortino)頭盔和科魯斯式
  • 大俠:曹操特種部隊VS羅馬軍團 三國羅馬哪家強?
    此後無當飛軍便成為了諸葛亮的核心精銳部隊。吳國 兵種種類:水軍 擅長:水面作戰 兵種評分:三星半 注:點圖片,即可查看下一張 羅馬 兵種種類:羅馬軍團 特色:強大的重步兵 兵種評分:四星 古羅馬的軍種主力便是羅馬軍團。與三國時曹操發明的「屯田制」不同,羅馬的軍隊就是軍隊,只需要每日訓練,戰時作戰即可。
  • 羅馬士兵的標準配備
    羅馬軍團(Roman Legions)是職業化的作戰部隊,以其高效的作戰能力著稱,擁有極強的適應性和機動性,羅馬帝國先後徵服了歐亞非,這裡詳細講解一下羅馬軍團的裝備配置。
  • 「蠻族」戰勝「正規軍」,不可一世的羅馬軍團,被日耳曼軍團擊潰
    蠻族人更加擅長複雜地形作戰經過馬略的軍事改革之後,羅馬軍隊已經成為當時共和國在政治危機時期,依然能夠進行對外擴張作戰的重要基礎。特別是軍團作戰形式的確立,不僅保證了整個軍隊的作戰協調統一,還有助於減少戰場上的軍事傷亡,這對於一支軍團的連續作戰來說是非常必要的。
  • 漢朝軍隊VS羅馬軍團,誰更勝一籌?漢軍強還是羅馬軍團強?
    漢軍即是漢王朝的軍隊,漢軍初期的作戰方式主要以弓弩、車兵、步兵、騎兵為主的混合兵團。到了漢武帝時期,為適應對匈奴作戰的需要,逐漸轉變為大規模騎兵兵團作戰。漢軍遠徵西域,北擊匈奴,徵服了東亞大陸的廣大地區。在當時的世界上,漢軍和羅馬軍團可以說是最強大的軍隊,猶如冷戰時期的美軍和蘇軍,但是由於羅馬帝國和漢帝國距離非常的遙遠,幾乎沒有直接的接觸,所以無法從實戰中判斷究竟誰更強大。
  • 古代西方最強軍團——亞歷山大軍團與羅馬軍團究竟誰更厲害?
    關於這個問題,如果說亞歷山大大帝的部隊只有馬其頓方陣,那我可以勉強說有道理,但是,這裡有兩個小錯誤,第一,亞歷山大的軍隊中,並非所有軍隊都是方陣步兵,第二,亞歷山大大帝時期的方陣步兵,與後來被羅馬軍團擊敗的方陣步兵相比,裝備更加輕便,行軍和戰鬥要靈活得多。
  • 還原真實的羅馬軍團,以及軍團鮮為人知的「黑」歷史
    毫無疑問,羅馬輝煌而悠久的歷史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它強大而高度發達的軍隊。從它最早的出現,到羅馬王國、共和國和帝國,羅馬的成功總是取決於它的軍隊的技能和規模。這支軍隊最重要的發展就是羅馬軍團。從英國、高盧到敘利亞和埃及,羅馬的擴張總是建立在羅馬軍團的力量之上。對一些羅馬市民來說,在軍團服役就會有穩定的收入來源。
  • 羅馬軍團是當時全球最強的職業化軍隊嗎?
    羅馬軍團有兩種形式,步兵支隊和步兵大隊。步兵支隊是羅馬放棄希臘方陣之後,首次重組軍團採用的形式。當羅馬人在義大利丘陵地帶以及崎嶇不平的地區作戰時,戰況總是陷入不利。於是,羅馬人放棄了希臘方陣,將軍團劃分為下轄兩個百人隊的步兵支隊。在這種情況下,步兵支隊是軍團的基本戰鬥單位,而不是百人隊。
  • 大敗羅馬軍團,終止擴張戰爭,條頓堡森林戰役成羅馬的「滑鐵盧」
    羅馬軍團的滑鐵盧--條頓堡森林之戰對於古羅馬歷史稍有了解的人,想必也會對於條頓堡森林之戰,有著比較清楚地了解,因為這場戰役對於羅馬一方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並不是因為羅馬軍團在此次戰役中,同蠻族勢力打得如何不可開交,而是不可一世的西方霸主羅馬軍團,居然在這次戰役中輸得一塌糊塗。
  • 帝國強軍:馬略、凱撒及屋大維時期的羅馬軍團
    在第二次布匿戰爭結束之後,共和國時期的羅馬軍團在各方面都達到了第一個巔峰。從義大利、西班牙、希臘和北非歷練出的高素質軍官團和老兵,精良的武器裝備,以及成熟的戰術體系,都讓共和國隨之進入了極為迅速的軍事擴張期。但這樣的好景不長,共和國版圖的擴張,使得原有的公民兵體系越來越難以承受長時間的海外作戰。
  • 重裝步兵,中世紀的鋼鐵洪流,羅馬軍團的士兵養成
    無論是影視劇或者歷史資料中都可以看出羅馬士兵通常都是訓練有素、裝備精良且具有很高的作戰能力,當然強大的軍隊自然也離不開羅馬帝國繁榮的經濟作為後盾,其中鮮為人知的條件之一就是羅馬軍隊擁有取之不盡的軍糧,而士兵也非等閒之輩,普通人家的孩子根本無法從軍。這也造成羅馬軍隊的士氣一直很高漲,吞併了歐洲各個小國都非常順利。
  • 【裝備】歐美軍刀源流 ——羅馬短劍
    羅馬軍團士兵歐洲文明起源於希臘、羅馬文明。
  • 大秦帝國的虎狼之師對戰凱撒大帝的羅馬軍團,誰更有勝算?
    羅馬帝國在經過執政官蓋烏斯·馬略一系列的軍事改革之後,羅馬軍團的紀律性,訓練度和團隊作戰能力大大提升,在西方世界幾乎戰無不勝。圖拉真時代,羅馬帝國達到了鼎盛時期。其領土西起西班牙和不列顛,東到幼發拉底河上遊、南自非洲北部,北達萊茵河與多瑙河一帶,地中海則成為帝國的內海。歷史上這兩支軍隊因為地域的局限性從來沒有接觸過。
  • 羅馬諸軍團簡介,我最喜歡的戰術作戰兵團
    在羅馬的歷史上,羅馬軍團的序列數字從第一到三十,其中二十五、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四個數字從沒有使用過。羅馬軍團的綽號也很有特色,其中很多來源於該軍團曾經獲得過榮譽的行省(例如第五「馬其頓」軍團),當然也有以指揮過軍團的著名將領的名字命名的。
  • 一寸長一寸強,看看羅馬士兵是怎樣用短劍的?
    大家都知道羅馬人使用短劍大盾格鬥,並以此擊敗了許多敵人,那麼羅馬人到底是怎麼用短劍和大盾和敵人作戰的呢? 首先,我們先來看些歷史記載,來了解羅馬士兵如何使用短劍大盾戰鬥:希臘歷史學家狄俄尼索斯曾經描述過公元前4世紀羅馬軍團在與高盧人戰鬥中使用短劍的情況,「他們把短劍握在手裡,徑直向前刺去
  • 一寸長一寸強,看看羅馬士兵究竟是怎樣用短劍的?
    大家都知道羅馬人使用短劍大盾格鬥,並以此擊敗了許多敵人,那麼羅馬人到底是怎麼用短劍和大盾和敵人作戰的呢
  • 共和國中期,羅馬的小隊軍團和三線陣戰力如何?
    另外,因為不是全部軍團的人在同一時間參加戰鬥,有一些後備隊在等待著創造驚喜。 在戰鬥中,羅馬並沒有用這種線陣型戰鬥,而是用實線陣型迎戰,但是後備隊仍然是梅花形,直到輪到他們去戰鬥。在此期間,羅馬軍團仍然沒有完全標準化。
  • 一把短劍打出500萬平方公裡江山,它是橫掃歐洲羅馬軍團制式武器
    不過和馬其頓超長槍同時代的古羅馬,它們的士兵用武器卻越用越短,每個羅馬軍團士兵除了一桿標槍之外,就只剩一把80公分長的短劍了。當然我說的是進攻武器,遮擋全身的盾牌不算在裡面。而這把80公分長的羅馬短劍,則是羅馬軍團橫掃歐洲的制式兵器,而羅馬軍團也正是靠著這把短劍,打出了500萬平方公裡的國土和1500年之久的帝國。而羅馬短劍對人類歷史的影響,並沒有隨著羅馬帝國的消亡而結束。直到今天,羅馬短劍依舊是很多冷兵器收藏愛好者追逐的對象。
  • 漢朝軍隊的鼎盛時期,對抗羅馬軍團的鼎盛時期,誰強誰弱?
    羅馬帝國不斷擴張和強大的原因之一是羅馬軍團的實力,軍團是羅馬軍隊的名稱,以軍團為單位,四千五百到六千人為一個軍團,軍團的主力是重步兵,輔以一些騎兵、弓箭手、標槍兵和輔助兵。羅馬軍團瑪麗安改革後,羅馬軍團成為一支職業軍隊,以作戰為唯一職業。軍隊的戰鬥力和武器裝備都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