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口黑鱸的營養需求及池塘養殖管理技術

2020-12-23 吉山花瑤

大口黑鱸的營養需求及池塘養殖管理技術

基金項目:廣東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2019KJ115);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學科團隊建設(201614TD)。通信作者:黃燕華。

大口黑鱸原產於北美洲,是世界上重要的經濟魚類。20世紀70年代,我國臺灣省開始從美國引種大口黑鱸進行養殖,1983年人工繁殖獲得成功,並於同年引入廣東省。經過多年的養殖發展,大口黑鱸的養殖區域遍布華南、華東、華中、西南等區域,其中廣東省的養殖量最大,大口黑鱸已成為我國重要的淡水養殖品種之一。

一、大口黑鱸的營養需求

大口黑鱸屬於肉食性淡水魚類,養殖初期仍然以投餵冰鮮魚為主,但這種投餵方式導致餌料利用率低,大量的殘餌導致水質惡化比較嚴重,藍藻暴發特別多。因此要進行健康、可持續的養殖,必須使用人工配合飼料來替代冰鮮魚投喂。了解大口黑鱸的營養需求是研製出大口黑鱸營養均衡的全價人工配合飼料的前提與基礎。

1.蛋白質 蛋白質是魚類生長和繁殖所必需的營養物質,能夠維持生命活動中的基礎代謝。一般認為大口黑鱸對餌料中蛋白質的需求量超過40%,對其最適蛋白質需求量研究仍具有一定的爭議。研究表明,對於0~1齡的大口黑鱸,飼料乾物質中39.9%~40.8%蛋白質含量即可滿足其生長需求。不同規格的大口黑鱸所需的蛋白質含量不同,對於10克/尾左右的大口黑鱸幼魚,其適宜的蛋白質需求量為45%~50%,而對於120克/尾左右的大規格大口黑鱸,其蛋白質需求量要在41%以上。大口黑鱸對飼料中的蛋白質含量需求因魚體規格、生長時期和飼料中營養成分等的不同而變化。賴氨酸和蛋氨酸是組成蛋白質的胺基酸,對大口黑鱸蛋白質的代謝過程具有一定的影響,有學者試驗得出,飼料中賴氨酸和蛋氨酸含量分別為2.8%和1.9%時,大口黑鱸的生長效果最佳。

2.脂肪 脂肪是大口黑鱸所需的重要營養物質,有助於體內脂溶性物質的吸收和運輸,為大口黑鱸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過多的脂肪累積會引發魚體組織和器官的病變和影響消化吸收能力,提供適宜的脂肪水平可以增強大口黑鱸的免疫能力和提高蛋白質的利用率,降低養殖成本。有關研究表明,23克/尾左右的大口黑鱸所需脂肪含量應大於 6%。有研究者使用脂肪含量分別為7%、10%、16%、23%的飼料飼餵初重16.3克/尾大口黑鱸,發現隨著飼料中脂肪含量的增加,大口黑鱸的生長速度降低,並且魚體中脂肪含量增加,體內脂肪轉化效率下降。

3.維生素和礦物質 維生素和礦物質是大口黑鱸生長發育必需的營養素,缺乏和過量都會影響魚體的健康,適宜的量可以促進大口黑鱸生長性能、提高攝食能力和增強機體免疫力。維生素A和維生素C都是大口黑鱸必需的維生素。維生素A可以促進大口黑鱸的攝食,提高增重率、蛋白質利用率和轉化效率;維生素C能提高大口黑鱸的存活率、生長性能和非特異性免疫能力,同時還能降低魚體的應激,175毫克/千克的維生素C就可以滿足大口黑鱸幼魚生長發育的需求。膽鹼有助於大口黑鱸肝臟中脂肪的轉運和吸收,有學者提出,大口黑鱸飼料中的膽鹼適宜添加量為0.9%,能保護肝臟代謝和降低脂肪肝發生概率。硒、鐵、鋅和錳等礦物質元素也在大口黑鱸生長中具有一定作用,在養殖大口黑鱸的過程中也應考慮,具體的適宜添加量未見報導。

4.碳水化合物 飼料中碳水化合物主要來源於澱粉,大口黑鱸對澱粉的利用率極低,主要表現為大口黑鱸對碳水化合物的利用能力較低。當大口黑鱸攝入的碳水化合物超過一定限度時,其生長會受限制。有學者研究,用碳水化合物含量分別為15%、19%、23%的飼料飼餵初始重8.1克/尾左右的大口黑鱸,發現碳水化合物為19%組的大口黑鱸飼料係數最低,蛋白質效率、特定增長率和體質量增長率最高。大口黑鱸對飼料中碳水化合物的需求應在20%之內,高碳水化合物會造成大口黑鱸肌肉脂肪沉積和肝臟損傷。澱粉的種類也會對大口黑鱸的生長和代謝具有一定的影響,有關試驗表明,豌豆澱粉和高直鏈澱粉是大口黑鱸幼魚飼料中適宜的碳水化合物來源。

二、國內主要養殖模式

經過多年的養殖推廣,大口黑鱸在我國各地區以單養、混養等多種養殖方式進行養殖,廣東地區的大口黑鱸與黃顙魚混養模式和江蘇高淳地區的蟹鱸混養模式均獲得了較高的收益。廣東順德 和 南 海 地 區 主 要 進 行 高 密 度 精 養 (6000~12000尾/畝),江浙、四川和華中地區主要進行低密度精養(2000~5000尾/畝),貴州和廣西地區主要進行網箱養殖(100~150尾/米2 );小部分地區還進行水槽養殖(100尾/米3 左右)。具體該選擇哪種養殖模式,要根據地區和已有的資源條件而定。

三、池塘養殖管理技術

1.池塘條件 大口黑鱸塘口最適養殖面積為5~20畝,池塘呈長方形,東西走向,水深在2~3米為宜。池底平坦,淤泥厚度在10釐米左右;水源最好為淡水,清潔無汙染,符合漁業水質標準;進排水方便。每個池塘最好配備增氧機1千瓦/畝(水車、輪式增氧機、湧浪機等搭配使用),還需具有弧形圍網和料臺,最好具有排換水系統。

2.放苗前準備 放苗前應做好殺滅敵害微生物、用有益菌穩定pH和培育餌料生物等工作,水溫10℃以上,溶氧3毫克/升以上,鹽度10以下,pH 6~8.5。魚苗下塘前10天用生石灰50~75千克/畝清塘,全池潑灑,殺滅病菌、寄生蟲和野雜魚等敵害生物。清塘後施有機肥,促進浮遊生物繁殖,為魚苗提供豐富的餌料生物。魚苗下塘前一定要用少量鱅魚和大口黑鱸苗進行試水,確定水質安全無毒害後再進行放苗。

3.苗種的選擇 好的苗種決定養殖的難易度和養殖效益,應當選擇逆水遊泳能力強、內臟健康、搶食兇猛和集群程度強的魚苗進行投放。建議選擇有知名度的苗場進行購苗,切勿貪圖便宜。購買魚苗時一定要選擇不攜帶病毒的魚苗,大口黑鱸苗種攜帶最多的是虹彩病毒,要選擇同一批次的苗種,避免自相殘殺。

4.放苗時間及密度 苗種的投放時間因地區不同而存在差異,江浙一帶,大多在3月中旬到4月中旬投放大口黑鱸魚苗,而廣東地區由於氣溫回暖較快,一般集中在2、3、4月進行放苗。若採取池塘主養模式,每畝放規格 4~5 釐米苗種4000尾左右,另外搭配大規格(500克/尾以上)鰱鱅苗種20~30尾。養殖戶可以根據自身養殖條件進行選擇,比如水源、環境好的魚塘可適當增加養殖密度,相對差的適當降低養殖密度。

5.苗種馴化 大口黑鱸的苗種馴化需要一定的技術,主要是將苗種攝食動物性餌料(浮遊生物)的習慣改為完全攝食人工配合餌料。在苗種規格為4~5釐米階段時,應逐漸減少苗種原來攝食的餌料,增加人工配合飼料的量,7~10天即可全部轉投人工配合飼料。對於新手而言,建議直接購買馴化好的苗種。

6.飼養管理 大口黑鱸食慾旺盛,一般幼魚攝食量可達總體重的50%,成魚達20%,高峰期體重每月以50%速度增長,必須定時、定量投喂,保證供給足夠的餌料,讓個體較小的魚也能吃飽。在投餵飼料時,一般採取「慢-快-慢」的方式進行投喂,即剛開始投放少量飼料誘導魚集中攝食,魚攝食快時投餵也快,到後面攝食減慢時投餵減慢,以不剩料為原則。每天的投餵次數與魚體的規格相關,一般在100克/尾之前投餵 4 餐(6:30、10:30、14:00、17:00),100 克/尾以上投餵 3 餐(6:30、10:30、16:30),等到10月捕第1批魚後開始投餵兩餐(7:00、17:00),過年前捕第2批魚後可投餵1餐(16:30)。飼料顆粒大小會影響魚體攝食和消化,因此在魚體不同的階段應該投餵不同規格的飼料,表1列舉了大口黑鱸各階段投餵料號,供參考。

表1 大口黑鱸各階段投餵料號

7. 病害預防 大口黑鱸是很好養殖的一種魚,養殖過程中如果管理得當,飼料過關,很少暴發疾病。大口黑鱸的疾病以細菌性疾病和寄生蟲疾病為主,發生的病毒病主要為虹彩病毒病。為了預防疾病,大口黑鱸魚苗下塘前應使用3%~5%的食鹽水浸浴魚苗10~15分鐘。每個月定期用生石灰進行水體消毒,保持適宜投餵量,防止水質汙染,定期注入新水,保持水質良好。當疾病暴發時切勿慌張、濫用藥,要根據不同類型的疾病對症下藥,達到藥到病除。

四、展望

由於大口黑鱸膨化配合飼料的重大突破,大口黑鱸養殖開始在全國推廣。池塘養殖是目前國內最普遍的養殖模式,在進行大口黑鱸池塘養殖時還存在以下問題。

1.人工魚苗技術未完全成熟,難以保證苗種的健康。

2.池塘養殖基本設備簡陋,設備設施有限,尾水對環境汙染大,限制了大口黑鱸養殖發展。

3.沒有特別適合大口黑鱸攝食習慣和營養需求的高效人工配合飼料是目前養殖的最大瓶頸。因此在今後大口黑鱸養殖過程中應當加強魚苗場建設,強化親本選育工作;同時要優化養殖模式,對池塘進行改造、改建、增加基礎設備,獲取更好的養殖效益;最關鍵的是要加強適合大口黑鱸、經濟高效的配合飼料的開發。

相關焦點

  •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所大口黑鱸「三優」池塘養殖模式在河南...
    2020年10月25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和廣東梁氏水產種業有限公司邀請專家在河南省信陽市晟泰水產養殖有限公司養殖基地對大口黑鱸「三優」養殖模式的養殖效果進行了現場測試。專家組聽取了項目組負責人陳昆慈研究員的工作匯報,查看試驗池塘的生產狀況,現場抽樣測定試驗魚的生長性狀,詢問了具體的養殖過程和技術細節,並對該養殖模式的效果給出評價意見。
  • 四川攀枝花地區大口黑鱸秋繁技術小結
    四川攀枝花地區大口黑鱸秋繁技術小結楊 淞等大口黑鱸作為肉食性名優魚類,生長快,當年即可達商品魚規格。然而,全國大口黑鱸苗種主要由華南地區早春繁育的苗種提供,常導致商品魚集中上市,一旦大量上市之後,大口黑鱸銷售價格下降明顯,嚴重影響養殖效益。
  • 全國唯一的國家級大口黑鱸良種場花落安徽!
    全國唯一的國家級大口黑鱸良種場花落安徽!2020-10-09 09:34: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水產養殖網        瀏覽量: 1141 次 我要評論 近日,農業農村部公布《關於批准安徽張林漁業有限公司為國家級大口黑鱸良種場的通知》,安徽張林漁業有限公司成功創建全國唯一一個國家級大口黑鱸良種場。
  • 主推新品種:大口黑鱸「優鱸1號」
    一、品種名稱:大口黑鱸「優鱸1號」二、品種來源
  • 大口黑鱸養殖常見潰瘍病,正確的處理方法你學會了嗎?這則案例值得一看!
    與此同時,用二氧化氯製劑化水後在試驗池塘中全池潑灑,使養殖水體中的二氧化氯濃度達到0.30 mg/L,隔天再潑灑1次,共潑灑2次。2種藥物的治療結果表明,採用抗菌素和二氧化氯結合應用的藥物治療方法,對於大口黑鱸的「潰瘍病」顯示出了良好的治療效果。大口黑鱸(Micropterus salmoides)在我國的不少水產養殖區域的養殖量正在逐步增加。
  • 加州鱸池塘養殖技術要點
    加州鱸,學名大口黑鱸(Micropterus salmoides),原產於北美洲,是一種兇猛的溫水性淡水肉食魚類,能夠在1~36.4℃的水溫內生長,最適的生長水溫為20~30℃。下面筆者對加州鱸池塘養殖技術與經驗進行總結,供大家參考。一、養殖模式池塘養殖加州鱸有混養和單養兩種模式:混養模式池塘可以與羅非魚、鯽魚、四大家魚的養殖池塘套養加州鱸,利用鯽魚和羅非魚容易過度繁殖的特性,可為加州鱸提供更多的天然餌料;池塘單養模式,魚種的規格要放大一些,加州鱸一般在6cm互相殘殺非常嚴重,故投放規格為8~10cm的魚種。
  • 廣東省2020年漁業主導品種:大口黑鱸「優鱸3號」
    一、品種名稱大口黑鱸「優鱸3號」二、品種來源大口黑鱸「優鱸1號」和2010年美國引進的大口黑鱸北方亞種。生長快,在人工配合飼料餵養時一齡大口黑鱸「優鱸3號」生長速度(體重)比大 口黑鱸「優鱸1號」平均提高17.1%,比大口黑鱸引進群體提高33.92%-38.82%。2. 易馴食,馴化攝食配合飼料的時間縮短,馴食成功率顯著提高。
  • 白俊傑:大口黑鱸至今仍未有標誌性的品牌
    主要養殖區域是廣東佛山、江蘇蘇州、浙江湖州和四川省。近年養殖區域在向蘇北、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安徽等傳統淡水養殖區域拓展。  加州鱸以池塘單養為主,珠三角地區精養畝產為3000-4000kg,其餘地區一般在1000kg左右。約60%的加州鱸種苗生產集中於珠江三角洲地區。早繁技術的應用延長了加州鱸1年中的生長期。
  • 我國加州鱸養殖概況及其良種「優鱸一號」養殖技術
    佛山、惠陽、深圳等地於1983年引進加州鱸魚苗,將其培育成親本,且於1985年成功突破人工繁殖技術,至此,實現了加州鱸馴化和人工繁養殖,完成了本土化過程。1986年廣東順德突破了加州鱸規模化人工繁殖技術。由於當時加州鱸國內需求旺盛,市場價格較高,在經濟利益驅動下,在順德區的養殖面積逐年擴大,成為四大家魚和名優新等常規品種的升級換代品種。
  • 張林漁業選育大口黑鱸良種亮相首屆中國水產種業博覽會
    作為一家從事名優水產品「育繁推」一體化的水產良種場,張林漁業建有標準化養殖池塘900餘畝,工廠化苗種繁育設施3600平方米,現年可提供大口黑鱸苗種5億尾。公司總經理張海林告訴記者,目前公司主要從事大口黑鱸「皖鱸1號」的良種選育、繁育、示範推廣等工作。通過建立核心選育群體,經過持續的選育,「皖鱸1號」生產性狀逐步穩定。
  • 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 | 淡水鱸產業發展報告
    02、高效配合飼料配製技術的研發進展  近幾年來,有關科研工作者,特別是國家特色淡水魚產業體系淡水鱸營養與飼料崗位團隊,不斷完善大口黑鱸營養需求資料庫,基本實現了大口黑鱸營養調控的科學化和精準化。在主要營養成分需求、飼料配方改進以及加工技術等方面取得較好的進展。
  • 大口黑鱸「優鱸3號」進行現場測評
    2018年6月5日,珠江水產研究所培育的大口黑鱸「優鱸3號」進行了現場測評,結果顯示在同塘投餵人工飼料的養殖條件下大口黑鱸「優鱸3號」的平均體重比市面普遍養殖的
  • 上海海洋大學冷向軍教授筆記:大口黑鱸的營養研究與飼料配製
    Part 1 大口黑鱸簡介 大口黑鱸,又名加州鱸,原產於北美。 自2011年起,中國大口黑鱸產量突飛猛進,2019年預計已達50萬噸,2020年預計可達60萬噸。 主要產地為廣東(60%)、浙江(12%)。
  • 大口黑鱸主要病害表現症狀及防治技術
    大口黑鱸主要病害表現症狀及防治技術郭志文一、虹彩病毒病病魚主要表現症狀為離群獨遊,鰓絲變白或伴有出血點,肝臟腫大變白或呈現土黃色,脾臟腫大。部分病魚體色變黑,下頜至腹部充血發紅,眼眶四周充血,嚴重時個別眼球突出,生產一線臨床診斷過程中此病以肝、脾臟腫大為主要特徵。
  • 華大海洋聯合發表大口黑鱸染色體水平基因組圖譜
    本研究成果為大口黑鱸種質資源保護與改良、進化歷史及重要性狀的遺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遺傳數據基礎。 珠江所孫成飛博士與華大海洋研究院李佳(現在比利時攻讀博士學位)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珠江所葉星研究員和華大海洋研究院院長石瓊教授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受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專項資金和水科院科技創新團隊項目經費的支持。
  • 鱸魚封閉式高密度池塘養殖技術總結
    福建省是重點漁業省之一,水產養殖發展至今已經有近40年歷史,從最初的四大家魚養殖到南美白對蝦養殖,發展到目前的多品種養殖,其中鱸魚養殖也是近年來發展的一個比較經濟的品種。目前,我國養殖鱸魚的養殖方式有:1、近海網箱養殖,2、淡水池塘單養,3、鹹淡水池塘單養。網箱養殖選點受限大,投資多,風險大;池塘養殖產量低,成功率低;養殖技術有待進一步探索完善。
  • 江蘇金湖小龍蝦池塘科學養殖關鍵技術
    江蘇金湖小龍蝦池塘科學養殖關鍵技術_唐玉華小龍蝦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市場需求與日俱增,已成為水產養殖品中火爆大江南北的美味食品。1.池塘條件主要考慮水源水質和塘口改造建設。(1)水源水質 養殖池塘應靠近水源,水量充足,水質清新,無工業、農業和生活廢水汙染。(2)池塘選擇 養殖小龍蝦池塘面積一般以10畝(1畝=667平方米,下同)左右為宜,形狀以長條形為佳。
  • 加州鱸養殖技術小結
    加州鱸又名大口黑鱸,原產地為美國加州,故稱為加州鱸,20世紀80年代初引進中國具有生長快,病害相對較少,耐低溫,肉多刺少,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容易捕撈等優點,成為我國主要的淡水養殖品種之一,目前我國主要的養殖區域集中珠三角,浙江湖州,江蘇等地,養殖模式以池塘養殖為主,
  •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所葉星研究員團隊發布首個大口黑鱸染色體...
    大口黑鱸(Micropterus salmoides)自然分布於北美淡水流域,但在海岸鹹淡水環境中也有分布,是北美水生態系統中具有重要生態學與經濟學意義的黑鱸屬重要成員之一。自1983年引進以來大口黑鱸已成為我國重要的養殖魚類,2019年我國養殖產量達47.8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