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口黑鱸的營養需求及池塘養殖管理技術
基金項目:廣東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2019KJ115);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學科團隊建設(201614TD)。通信作者:黃燕華。
大口黑鱸原產於北美洲,是世界上重要的經濟魚類。20世紀70年代,我國臺灣省開始從美國引種大口黑鱸進行養殖,1983年人工繁殖獲得成功,並於同年引入廣東省。經過多年的養殖發展,大口黑鱸的養殖區域遍布華南、華東、華中、西南等區域,其中廣東省的養殖量最大,大口黑鱸已成為我國重要的淡水養殖品種之一。
一、大口黑鱸的營養需求
大口黑鱸屬於肉食性淡水魚類,養殖初期仍然以投餵冰鮮魚為主,但這種投餵方式導致餌料利用率低,大量的殘餌導致水質惡化比較嚴重,藍藻暴發特別多。因此要進行健康、可持續的養殖,必須使用人工配合飼料來替代冰鮮魚投喂。了解大口黑鱸的營養需求是研製出大口黑鱸營養均衡的全價人工配合飼料的前提與基礎。
1.蛋白質 蛋白質是魚類生長和繁殖所必需的營養物質,能夠維持生命活動中的基礎代謝。一般認為大口黑鱸對餌料中蛋白質的需求量超過40%,對其最適蛋白質需求量研究仍具有一定的爭議。研究表明,對於0~1齡的大口黑鱸,飼料乾物質中39.9%~40.8%蛋白質含量即可滿足其生長需求。不同規格的大口黑鱸所需的蛋白質含量不同,對於10克/尾左右的大口黑鱸幼魚,其適宜的蛋白質需求量為45%~50%,而對於120克/尾左右的大規格大口黑鱸,其蛋白質需求量要在41%以上。大口黑鱸對飼料中的蛋白質含量需求因魚體規格、生長時期和飼料中營養成分等的不同而變化。賴氨酸和蛋氨酸是組成蛋白質的胺基酸,對大口黑鱸蛋白質的代謝過程具有一定的影響,有學者試驗得出,飼料中賴氨酸和蛋氨酸含量分別為2.8%和1.9%時,大口黑鱸的生長效果最佳。
2.脂肪 脂肪是大口黑鱸所需的重要營養物質,有助於體內脂溶性物質的吸收和運輸,為大口黑鱸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過多的脂肪累積會引發魚體組織和器官的病變和影響消化吸收能力,提供適宜的脂肪水平可以增強大口黑鱸的免疫能力和提高蛋白質的利用率,降低養殖成本。有關研究表明,23克/尾左右的大口黑鱸所需脂肪含量應大於 6%。有研究者使用脂肪含量分別為7%、10%、16%、23%的飼料飼餵初重16.3克/尾大口黑鱸,發現隨著飼料中脂肪含量的增加,大口黑鱸的生長速度降低,並且魚體中脂肪含量增加,體內脂肪轉化效率下降。
3.維生素和礦物質 維生素和礦物質是大口黑鱸生長發育必需的營養素,缺乏和過量都會影響魚體的健康,適宜的量可以促進大口黑鱸生長性能、提高攝食能力和增強機體免疫力。維生素A和維生素C都是大口黑鱸必需的維生素。維生素A可以促進大口黑鱸的攝食,提高增重率、蛋白質利用率和轉化效率;維生素C能提高大口黑鱸的存活率、生長性能和非特異性免疫能力,同時還能降低魚體的應激,175毫克/千克的維生素C就可以滿足大口黑鱸幼魚生長發育的需求。膽鹼有助於大口黑鱸肝臟中脂肪的轉運和吸收,有學者提出,大口黑鱸飼料中的膽鹼適宜添加量為0.9%,能保護肝臟代謝和降低脂肪肝發生概率。硒、鐵、鋅和錳等礦物質元素也在大口黑鱸生長中具有一定作用,在養殖大口黑鱸的過程中也應考慮,具體的適宜添加量未見報導。
4.碳水化合物 飼料中碳水化合物主要來源於澱粉,大口黑鱸對澱粉的利用率極低,主要表現為大口黑鱸對碳水化合物的利用能力較低。當大口黑鱸攝入的碳水化合物超過一定限度時,其生長會受限制。有學者研究,用碳水化合物含量分別為15%、19%、23%的飼料飼餵初始重8.1克/尾左右的大口黑鱸,發現碳水化合物為19%組的大口黑鱸飼料係數最低,蛋白質效率、特定增長率和體質量增長率最高。大口黑鱸對飼料中碳水化合物的需求應在20%之內,高碳水化合物會造成大口黑鱸肌肉脂肪沉積和肝臟損傷。澱粉的種類也會對大口黑鱸的生長和代謝具有一定的影響,有關試驗表明,豌豆澱粉和高直鏈澱粉是大口黑鱸幼魚飼料中適宜的碳水化合物來源。
二、國內主要養殖模式
經過多年的養殖推廣,大口黑鱸在我國各地區以單養、混養等多種養殖方式進行養殖,廣東地區的大口黑鱸與黃顙魚混養模式和江蘇高淳地區的蟹鱸混養模式均獲得了較高的收益。廣東順德 和 南 海 地 區 主 要 進 行 高 密 度 精 養 (6000~12000尾/畝),江浙、四川和華中地區主要進行低密度精養(2000~5000尾/畝),貴州和廣西地區主要進行網箱養殖(100~150尾/米2 );小部分地區還進行水槽養殖(100尾/米3 左右)。具體該選擇哪種養殖模式,要根據地區和已有的資源條件而定。
三、池塘養殖管理技術
1.池塘條件 大口黑鱸塘口最適養殖面積為5~20畝,池塘呈長方形,東西走向,水深在2~3米為宜。池底平坦,淤泥厚度在10釐米左右;水源最好為淡水,清潔無汙染,符合漁業水質標準;進排水方便。每個池塘最好配備增氧機1千瓦/畝(水車、輪式增氧機、湧浪機等搭配使用),還需具有弧形圍網和料臺,最好具有排換水系統。
2.放苗前準備 放苗前應做好殺滅敵害微生物、用有益菌穩定pH和培育餌料生物等工作,水溫10℃以上,溶氧3毫克/升以上,鹽度10以下,pH 6~8.5。魚苗下塘前10天用生石灰50~75千克/畝清塘,全池潑灑,殺滅病菌、寄生蟲和野雜魚等敵害生物。清塘後施有機肥,促進浮遊生物繁殖,為魚苗提供豐富的餌料生物。魚苗下塘前一定要用少量鱅魚和大口黑鱸苗進行試水,確定水質安全無毒害後再進行放苗。
3.苗種的選擇 好的苗種決定養殖的難易度和養殖效益,應當選擇逆水遊泳能力強、內臟健康、搶食兇猛和集群程度強的魚苗進行投放。建議選擇有知名度的苗場進行購苗,切勿貪圖便宜。購買魚苗時一定要選擇不攜帶病毒的魚苗,大口黑鱸苗種攜帶最多的是虹彩病毒,要選擇同一批次的苗種,避免自相殘殺。
4.放苗時間及密度 苗種的投放時間因地區不同而存在差異,江浙一帶,大多在3月中旬到4月中旬投放大口黑鱸魚苗,而廣東地區由於氣溫回暖較快,一般集中在2、3、4月進行放苗。若採取池塘主養模式,每畝放規格 4~5 釐米苗種4000尾左右,另外搭配大規格(500克/尾以上)鰱鱅苗種20~30尾。養殖戶可以根據自身養殖條件進行選擇,比如水源、環境好的魚塘可適當增加養殖密度,相對差的適當降低養殖密度。
5.苗種馴化 大口黑鱸的苗種馴化需要一定的技術,主要是將苗種攝食動物性餌料(浮遊生物)的習慣改為完全攝食人工配合餌料。在苗種規格為4~5釐米階段時,應逐漸減少苗種原來攝食的餌料,增加人工配合飼料的量,7~10天即可全部轉投人工配合飼料。對於新手而言,建議直接購買馴化好的苗種。
6.飼養管理 大口黑鱸食慾旺盛,一般幼魚攝食量可達總體重的50%,成魚達20%,高峰期體重每月以50%速度增長,必須定時、定量投喂,保證供給足夠的餌料,讓個體較小的魚也能吃飽。在投餵飼料時,一般採取「慢-快-慢」的方式進行投喂,即剛開始投放少量飼料誘導魚集中攝食,魚攝食快時投餵也快,到後面攝食減慢時投餵減慢,以不剩料為原則。每天的投餵次數與魚體的規格相關,一般在100克/尾之前投餵 4 餐(6:30、10:30、14:00、17:00),100 克/尾以上投餵 3 餐(6:30、10:30、16:30),等到10月捕第1批魚後開始投餵兩餐(7:00、17:00),過年前捕第2批魚後可投餵1餐(16:30)。飼料顆粒大小會影響魚體攝食和消化,因此在魚體不同的階段應該投餵不同規格的飼料,表1列舉了大口黑鱸各階段投餵料號,供參考。
表1 大口黑鱸各階段投餵料號
7. 病害預防 大口黑鱸是很好養殖的一種魚,養殖過程中如果管理得當,飼料過關,很少暴發疾病。大口黑鱸的疾病以細菌性疾病和寄生蟲疾病為主,發生的病毒病主要為虹彩病毒病。為了預防疾病,大口黑鱸魚苗下塘前應使用3%~5%的食鹽水浸浴魚苗10~15分鐘。每個月定期用生石灰進行水體消毒,保持適宜投餵量,防止水質汙染,定期注入新水,保持水質良好。當疾病暴發時切勿慌張、濫用藥,要根據不同類型的疾病對症下藥,達到藥到病除。
四、展望
由於大口黑鱸膨化配合飼料的重大突破,大口黑鱸養殖開始在全國推廣。池塘養殖是目前國內最普遍的養殖模式,在進行大口黑鱸池塘養殖時還存在以下問題。
1.人工魚苗技術未完全成熟,難以保證苗種的健康。
2.池塘養殖基本設備簡陋,設備設施有限,尾水對環境汙染大,限制了大口黑鱸養殖發展。
3.沒有特別適合大口黑鱸攝食習慣和營養需求的高效人工配合飼料是目前養殖的最大瓶頸。因此在今後大口黑鱸養殖過程中應當加強魚苗場建設,強化親本選育工作;同時要優化養殖模式,對池塘進行改造、改建、增加基礎設備,獲取更好的養殖效益;最關鍵的是要加強適合大口黑鱸、經濟高效的配合飼料的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