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大海洋聯合發表大口黑鱸染色體水平基因組圖譜

2021-01-14 騰訊網

近日,華大海洋聯合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完成了大口黑鱸染色體水平基因組精細圖譜的繪製和遺傳解析,研究論文正式發表於國際重要學術期刊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圖1)。

本研究成果為大口黑鱸種質資源保護與改良、進化歷史及重要性狀的遺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遺傳數據基礎。

珠江所孫成飛博士與華大海洋研究院李佳(現在比利時攻讀博士學位)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珠江所葉星研究員和華大海洋研究院院長石瓊教授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受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專項資金和水科院科技創新團隊項目經費的支持。

1 .大口黑鱸基因組論文發表在MBE上(2021,21:301-315)

大口黑鱸(Micropterussalmoides;圖2a)俗稱加州鱸,自然分布於北美淡水流域,但在海岸鹹淡水環境中也有分布,是北美水生態系統中具有重要生態學與經濟學意義的黑鱸屬重要成員之一。

自1983年引進我國以來,大口黑鱸已成為國內重要的養殖魚類品種,2019年我國養殖產量已達47.8萬噸。

為了更好地解析大口黑鱸物種進化史、開展其重要性狀遺傳基礎研究以及種質資源開發與利用,研究團隊開展了大口黑鱸的深度基因組學研究。

結合Illumina二代測序、PacBio單分子實時測序與Hi-C技術,研究小組獲得了全球首個高質量的染色體水平大口黑鱸基因組圖譜,結果表明,大口黑鱸基因組大小為964 Mb (圖2b),contig N50和scaffold N50分別達到1.23 Mb和36.48 Mb;共注釋到23,701個基因。

2.大口黑鱸(a)、kmer分布圖(b)和單倍型23條染色體圈圖(c

多數鱸形目魚類單倍型染色體數量為24條,但大口黑鱸卻僅有23條(圖2c)。本研究通過比較基因組分析發現,其中1號染色體為融合染色體(圖3):大口黑鱸的1號染色體分別對應於花鱸的20和24號染色體、歐洲鱸的18-21和24-25號染色體(圖3a)。

同時,在大口黑鱸1號染色體的中上部24 Mb處發現了高密度端粒元件區域(圖3b),這表明,大口黑鱸1號染色體由2條端部著絲粒染色體融合所成,其中一個著絲粒可能已丟失或退化。

3.大口黑鱸1號染色體為融合染色體。

a)大口黑鱸與花鱸及歐洲鱸的染色體對應關係

b)大口黑鱸1號染色體端粒元件分布圖。

論文還探討了大口黑鱸鹹淡水適應的分子機制(圖4)。通過收縮與擴張、正選擇和轉錄組數據等分析,研究小組共發現大口黑鱸與離子調控相關基因294個,其中大口黑鱸閉合蛋白基因明顯擴張,存在27個家族成員共68個拷貝,該家族成員在調節細胞間緊密連接、離子與水的進出、維持滲透壓穩定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4.大口黑鱸的鹹淡水適應的分子機制

作為產學研一體化綜合發展的集團型企業,華大海洋將充分發揮基因組學科技研發優勢,合作開展大口黑鱸的產業化發展事務,推動中國的良種培育和跨區域養殖,助力水產「內循環」健康成長。

相關焦點

  • 華大海洋聯合發表匙吻鱘基因組染色體圖譜
    近日,華大海洋聯合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首次成功破譯了鱘形目、匙吻鱘科、現存唯一物種匙吻鱘(Polyodon spathula)的全基因組序列,構建了首個匙吻鱘高質量染色體圖譜,揭示了鱘魚特有的全基因組複製事件、早期脊椎動物的染色體進化和骨骼礦化機制
  •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所葉星研究員團隊發布首個大口黑鱸染色體...
    近日,珠江水產研究所葉星研究員團隊完成了大口黑鱸染色體水平基因組精細圖譜的繪製和遺傳解析,研究論文「Chromosome-level genome assembly for the largemouth bassMicropterus salmoidesprovides insights into adaptation to fresh
  • 科學網—高質量核桃基因組圖譜繪製成功
    核桃基因組圖譜   裴東供圖 本報訊 核桃是世界重要的木本油料和珍貴用材樹種,核桃堅果位居世界「四大堅果」之首。 近日,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研究所聯合上海師範大學、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和西藏農牧科學院開展了核桃基因組深入研究,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植物生物技術雜誌》(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 海洋所在魚類異型染色體融合起源研究中獲進展
    李軍研究組2008年率先構建了條石鯛和斑石鯛苗種全人工繁育技術工藝,實現了條石鯛和斑石鯛苗種的規模化繁育,同時研發了工廠化和網箱相耦合的「陸海接力」養殖新模式,實現了條石鯛和斑石鯛的高效養殖,並獲得2015年海洋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 上海海洋大學冷向軍教授筆記:大口黑鱸的營養研究與飼料配製
    Part 1 大口黑鱸簡介 大口黑鱸,又名加州鱸,原產於北美。 自2011年起,中國大口黑鱸產量突飛猛進,2019年預計已達50萬噸,2020年預計可達60萬噸。 主要產地為廣東(60%)、浙江(12%)。
  • 科學家構建和解析高質量雉雞基因組序列圖譜—新聞—科學網
    (左)雄性雉雞,(右)雌性雉雞,雉雞外形具有明顯的性別差異     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孟和團隊採用多平臺策略成功地構建了染色體層級的雉雞基因組序列圖譜,相關研究成果論文近日在線發表於《分子生態資源》。
  • 科學家繪製出大麥的泛基因組圖譜
    科學家繪製出大麥的泛基因組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3:39:49 德國哥廷根大學Nils Stein等研究人員合作繪製出大麥的泛基因組圖譜。
  • 中國「十大名花」基因組研究的最新進展(上)
    研究者通過101×二代數據和光學圖譜數據,組裝的梅花基因組大小為280Mb(Contig N50=31.77Kb),並將83.9%的序列錨定在8條染色體上。結合現有數據,研究者成功構建了薔薇科的9條原始染色體,並描繪了3個主要亞科的染色體融合、分裂及部分複製等。結合轉錄組數據與比較基因組研究,研究者進一步揭示了梅花寒冬開花機制、細菌感染免疫應答、花香生物合成等特性的分子機制。
  • 斜紋夜蛾精細基因圖譜繪出
    斜紋夜蛾精細基因圖譜繪出 2017-09-29 科技日報 雍黎 【字體:大 中 小】 、日本、美國等多國研究機構,在全球首次繪製出斜紋夜蛾精細基因圖譜,並於25日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自然·生態學與進化》上。
  • 人類基因組草圖再添細節X染色體被無死角解碼
    這幅巨大的「拼圖」實際上就是全球許多機構和科學家多年來一直在努力完成的作品,也就是人類基因組圖譜。DNA(脫氧核糖核酸)片段儲存著生命的種族、血型及孕育、生長、凋亡等過程的全部信息。生物體的生、長、衰、病、老、死等一切生命現象都與DNA有關。人類基因組非常長,包含約30億個鹼基對。
  • 大口黑鱸的營養需求及池塘養殖管理技術
    20世紀70年代,我國臺灣省開始從美國引種大口黑鱸進行養殖,1983年人工繁殖獲得成功,並於同年引入廣東省。經過多年的養殖發展,大口黑鱸的養殖區域遍布華南、華東、華中、西南等區域,其中廣東省的養殖量最大,大口黑鱸已成為我國重要的淡水養殖品種之一。
  • 全國唯一的國家級大口黑鱸良種場花落安徽!
    全國唯一的國家級大口黑鱸良種場花落安徽!2020-10-09 09:34: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水產養殖網        瀏覽量: 1141 次 我要評論 近日,農業農村部公布《關於批准安徽張林漁業有限公司為國家級大口黑鱸良種場的通知》,安徽張林漁業有限公司成功創建全國唯一一個國家級大口黑鱸良種場。
  • 首次獲得人類X染色體的完整序列
    科學家首次「從頭到尾」(從端粒到端粒)確認了人類X染色體的完整序列,其中不存在任何缺口,它的精確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這一成果也標誌著,創造出精確到鹼基的完整人類染色體已經成為現實,基因組學研究或許將邁入新的時代。
  • NC丨密西根大學與喬治亞大學等單位合作發表特用作物-苔麩高質量基因組
    近日,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Exceptional subgenome stability and functional divergence in the allotetraploid Ethiopian cereal teff」(衣索比亞異源四倍體作物苔麩優異的亞基因組穩定性及功能分化)的研究論文。
  • 大口黑鱸「優鱸3號」進行現場測評
    2018年6月5日,珠江水產研究所培育的大口黑鱸「優鱸3號」進行了現場測評,結果顯示在同塘投餵人工飼料的養殖條件下大口黑鱸「優鱸3號」的平均體重比市面普遍養殖的
  • 諾禾致源項目組:第一個中國前列腺癌隊列的基因組及表觀組圖譜
    2020年3月25日,國際頂級期刊Nature(IF 43.07)在線發表了由海軍軍醫大學長海醫院泌尿科孫穎浩教授、高旭教授,美國華盛頓大學王艇教授團隊聯合諾禾致源研究與合作中心癌症研究部,共同完成的關於中國前列腺癌人群特有多組學分子特徵的最新研究成果
  • 主推新品種:大口黑鱸「優鱸1號」
    一、品種名稱:大口黑鱸「優鱸1號」二、品種來源
  • 四川攀枝花地區大口黑鱸秋繁技術小結
    四川攀枝花地區大口黑鱸秋繁技術小結楊 淞等大口黑鱸作為肉食性名優魚類,生長快,當年即可達商品魚規格。然而,全國大口黑鱸苗種主要由華南地區早春繁育的苗種提供,常導致商品魚集中上市,一旦大量上市之後,大口黑鱸銷售價格下降明顯,嚴重影響養殖效益。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在小白菜基因組及其重要形態性狀進化分子基礎...
    近日,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中心白菜課題組在植物學領域國際知名期刊《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IF=8.154)在線發表了題為「Assembly of the non-heading pak choi genome forbid comparison with the genomes of heading Chinese cabb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