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一篇文章《「表達欲下降」,發朋友圈動態時,簡直像個戲精》,回想起曾經自己發QQ說說時,也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戲精」。
過去發說說,先想一句好聽的、有文採的、能一眼給人不一樣感覺的話,再配一張文藝的圖片或者一張自拍。
有時不太敢發自拍,因為怕被別人嘲笑長那麼醜還發自拍,發出去的自拍都是用特效或者濾鏡拍了好幾次中個人認為最好看的一張。
開心了,想發條說說,又怕別人不給我點讚;難過了,想發條說說,又怕沒人安慰我;買到好東西了,想發條說說,又怕別人不問我這是什麼東西。
每次在編輯時,都會想別人怎麼看我:這麼點小事,還發個說說,誰看啊!然後,就會把文字刪掉。
冥思苦想出適合發說說的句子,發完說說之後,便會每隔幾分鐘,就看一眼,看誰給我點讚了,誰給我評論了,誰進了我的空間不給我點讚。
過去的我會用點讚數作為一個人人緣好壞的標準。別人發個笑臉的表情,就有四五十的點讚,我費盡心思想出的句子,找的圖片才二十多的點讚;別人的評論可以刷屏,我的評論只有短短幾句;別人的名片點讚數上萬,我的點讚幾千。
一時間,給了自己人緣不好,沒人會把我當回事的感覺。刪除了那些特別幼稚的說說和不好看的自拍照,把空間權限設置為僅自己可看,認為別人看不了也就不會說我什麼了。
現在的朋友圈也一樣,想成為他人朋友圈中的「一股清流」,但是又不想被人說矯揉造作。
於是,每次發朋友圈,都要糾結好半天,原本想好的文案,在點擊發送的那一刻,又返回來,刪除了文字和圖片。
現在的自己看過去的自己,怎麼看都會覺得很好笑。QQ空間和朋友圈本來就是一個分享自己心情的空間,卻被我當作人緣攀比的工具,過分地看重別人對我的看法。
現在的我,長大了,成熟了,不會把重心放在別人對我的看法上。接受別人很容易,更重要的是了解自己,接納自己。
過去的自己再可笑,也已然成為了曾經。未來的自己雖未知,但卻是最值得期待的。願我們活出真實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