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很多中國白酒的發燒友並不喝伏特加,對伏特加酒了解的比較少,但伏特加酒對中國白酒的影響卻是非常巨大的。
新中國成立後,在1950年代的前期,奉行一邊倒的戰略,全面地引進了蘇聯的體制、科學技術和文化。白酒這個行業也是如此,引進蘇聯專家進入傳統中國白酒廠,用現代科學的眼光來總結和分析中國傳統白酒的工藝,並提出了改進的方案。
紅星二鍋頭酒廠和茅臺酒廠都留下了蘇聯專家的身影,但很遺憾,蘇聯專家在這些酒廠工作的具體過程以及發揮的作用,目前鮮有史料披露,所以對其細節我們還不是很清楚,但是蘇式科學中對酒的認識、對酒體的標準,對中國白酒產生了非常深遠嚴重的影響。
翻檢從1950年代到2000年以前的中國白酒研究文獻,我們能看到一個基本線索,首先是對白酒的成分進行了科學的研究,提出了一個方向,這個方向就是按照國際烈性酒的標準來改造中國的傳統白酒。實際上,這些文獻裡所說的國際烈性酒就是伏特加酒,所謂國際烈性酒的標準就是伏特加酒的標準,要求低酸、低酯、成分簡單。按照當時蘇聯伏特加的標準,基本上等同於乙醇水溶液,由此為中國的新工藝白酒(酒精兌水)提供了科學理論基礎。
既然國際上最好的酒或最衛生的酒就是純粹的乙醇水溶液,那麼把純酒精(純粹的乙醇)在加漿降度的情況下做成白酒,就成為了一個方向,按照這個方向,中國傳統白酒多酸、多酯、多雜醇,屬於不夠衛生、也不夠先進的。所以,大約有近40年左右時間,中國白酒科研界的主要方向是引進酒精的工藝或引進酒精的標準,換句話說,就是把複雜溶液的中國傳統白酒改造成酒精兌水的純淨的乙醇水溶液。
這個方向的後果是基於食用酒精技術上發展出來的液態酒和固液酒(統稱為新工藝酒),如今新工藝酒在白酒市場上可能佔到了95%以上的市場份額。
對於這種基礎理論,迄今為止中國白酒的科學研究沒有理論反思,但在實踐中有了新的認識,在實踐中,在以風味為酒質衡量標準的情況下,普遍認為多酸、多酯、多醇、成分複雜的中國傳統白酒是優質白酒,而以食用酒精為基礎的勾兌酒是普通白酒或較低端白酒,無論這種食用酒精的品質是多麼好。這個實踐與目前中國白酒教科書裡還存在的源於當時伏特加標準的基本理論存在著衝突。在這個背景下,我們重新審視真實的伏特加狀態和成分,可能會有全新的認識。
我個人品飲伏特加大約有20多年的歷史,最早喝的伏特加倒不是俄羅斯出產的,而是瑞典的「絕對」伏特加,後來到中國邊貿城去參觀的時候,我買到了各種俄羅斯的伏特加,比如「議會」「紅標」等等。當時我也以為伏特加是通過食用酒精工藝生產的,就是經過重重過濾的單純酒精水溶液。
對伏特加酒的成分產生懷疑是十多年前,我喝到了法國產的「灰雁」伏特加,它的成分是小麥。在喝的過程中,感覺這款酒的口感要比俄羅斯的傳統伏特加,如「標準」「議會」等好得多,醇甜豐富,而且身體感受也更好。在喝的過程中,也要像喝其他洋酒一樣加冰塊,我驚異地發現,「灰雁」伏特加加冰塊之後,有白色的絮狀物凝析出來。
低酸、低酯、低雜醇的伏特加怎麼會有白色的絮狀物凝結出來?產生的原因是什麼?肯定是有了不溶於水的蛋白質或者是類似於中國白酒中的高級脂肪酸乙酯等物質的存在。這種伏特加酒的成分不像書上所說的那麼乾淨。
這個疑問一直縈繞心中,不得其解。2015年,我們到俄羅斯進行石油地質學和地球化學的專業學術交流,在俄羅斯待了十多天,每天會喝一點伏特加。那裡超市中的伏特加品種很多,價格高低不等,總體來說價格都不高,便宜的折合人民幣三四十塊錢一瓶,貴的折合人民幣三四百塊錢一瓶,有十倍左右的價差。為何價格的差距有這麼大?向俄羅斯的地質學同行詢問,他們也只是喝酒,並不清楚原因,但他們都說,貴一些的確實喝上去感覺更好。
我買了十多種伏特加帶回來一款款進行加冰塊實驗,這樣發現了一個特點,價格高的伏特加加冰塊後,就有白色的絮狀物、甚至是類似於水中未溶解完全的漂白粉那種固體顆粒狀的東西析出,而價格便宜的伏特加比較乾淨,加冰塊後沒有白色的絮狀物或微顆粒析出。我據此試推測,不同品質的俄羅斯伏特加的生產工藝也是不一樣的。
最近,我又在檢索相關研究文獻,發現了背後的奧秘。原來俄羅斯的伏特加也分為兩種,一種就是傳統釀造法釀造的,以大麥或小麥為原料,用大麥芽做糖化劑,釀造時先發酵成酒醪,然後再蒸餾,蒸餾出的酒也要「掐頭去尾」,把酒頭和酒尾去掉,其蒸餾出酒的最高酒精度可達到96%,但「掐頭去尾」後入庫酒的具體度數範圍目前還沒有看到具體的介紹資料,之後的工序是加水稀釋,類似於白酒的加漿降度,然後再通過白樺木炭、牛奶或者其他方式進行過濾,以吸附酒液中的雜質,然後再加蒸餾水降度,降為40度到50度的成品酒。
另一種就是酒精勾兌酒,將食用酒精用活性炭進行處理,除去其異雜味,然後再加水勾兌。在市場上這兩種伏特加都存在,以穀物為原料的釀造伏特加比酒精勾兌的伏特加口感要好的多,醇甜、爽淨、柔和,當然,前者是比較貴的伏特加,而價格比較便宜的低端伏特加酒,就是食用酒精勾兌的。
也就是說,目前俄羅斯和中國一樣,實際上也存在著兩種酒,一種是酒精勾兌酒,相當於中國的新工藝酒,也就是大家公認的劣質酒或低端酒。而用穀物為原料通過發酵釀造出的伏特加是高端酒,這種高端酒也和中國傳統白酒一樣,包含著更多的其他微量成分和複雜成分,我推測這種成分裡包括了高級脂肪酸,也包括了更多的酸類和雜醇類。
關於釀造伏特加,其原料也有一個變化發展過程,在帝俄時期,俄羅斯傳統的優質伏特加都是用純大麥釀造的,帝俄結束後,開始用馬鈴薯、玉米、小麥、蔗糖等為原料釀造,最後發展為食用酒精加水也成為一種產品,這主要是出於節約糧食的要求。原料的變化過程大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達到頂峰,中國引進蘇聯科學的時間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久,我推測,那時蘇聯主流的伏特加酒可能也沒有多少是純大麥釀造的,主要的就是食用酒精兌水,這是蘇聯的國情決定的,那時沒有那麼多釀造生產的優質伏特加,就以酒精兌水的伏特加作為標準,推廣到中國。印象中,1980年代編著的《中國大百科全書》中關於伏特加的解釋詞條這樣描述:這是用馬鈴薯為原料的一種蒸餾酒,但也會用甜菜或糖蜜等作為釀酒的原料。
酒精有多種生產途徑,可以用糖蜜、土豆等含澱粉植物通過發酵法生產,也可以通過化石燃料生產。儘管俄羅斯的食用酒精質量非常好,但具體是用什麼原料和工藝生產的,目前不得而知。現在,我所喝到的俄羅斯優質伏特加酒都標明是用小麥和大麥釀造的。
明白了伏特加酒實際上也分兩種工藝後,再來看中國白酒文獻,我們就發現所謂的國際烈性酒標準是應該被重新認識的。首先,國際烈性酒不只伏特加一種,威士忌、白蘭地也是烈性酒。白蘭地和威士忌的成分比當時蘇聯最純淨的伏特加要複雜得多,它們的酸酯都要高,雜醇的含量也比較高。綜合看起來,如果不算以水果為原料的白蘭地,在其他烈性酒中,以穀物發酵釀造的烈性酒是優質酒,而無論哪個國家、無論哪種酒,以酒精為原料再勾兌的酒都是劣質酒。
有了這個看法,我們重新思考中國白酒的基礎,所謂低酸、低酯、低雜醇、乾淨的國際標準(當時主流的伏特加標準)是基於二戰以後蘇聯糧食匱乏、以酒精加水替代釀造伏特加的標準之上,好伏特加的標準和中國白酒的好酒標準一樣,傳統工藝釀造、成分複雜的酒才是好酒,而不是單純的酒精水溶液。由此,我覺得中國的釀酒科學應該重新對酒的本質或酒的標準,包括其科學標準和風味標準重新討論,獲得一個科學標準和風味標準不再互相矛盾的評價體系。
點擊購買
▼ 精彩推薦 ▼
老布希總統90多歲還在病房裡偷偷喝的伏特加,是一款怎麼樣的酒?
李尋談酒:內蒙古烏海市才能買到的一款上品伏特加——貝盧伽(白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