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組織如何乘勢而為?

2021-01-09 中國環境

環境公益訴訟進入蓬勃發展期 檢察機關起訴的案件大幅增加

  作為我國環境法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環境公益訴訟自2015年《環境保護法》修訂實施以來,進入了蓬勃發展時期。

  在此過程中,各地有哪些值得借鑑的經驗?環境公益訴訟又面臨哪些問題?上海財經大學和中華環保聯合會近日在上海共同召開「環境公益訴訟理論與實踐」專題研討會。來自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環保社會組織代表以及環境領域的專家學者就相關話題進行了討論。

  ■現狀:

  案件數量不斷增多,檢察機關是主力

  「2013年、2014年如果有一兩件,感覺『撿到寶』了,現在不像原來那樣要做很多準備。因為隨著案件數量的增多,業務水平也在提高。」說起環境公益訴訟的發展,江蘇省南京市環境資源法庭庭長陳迎這樣說。

  陳迎的感受,正是我國環境公益訴訟案件數量不斷增多的一個縮影。討論中,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八廳副廳長呂洪濤提供了這樣一組數據:2017年-2020年10月,最高檢共立案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的公益訴訟案件20萬餘起,檢察機關提起民事訴訟或者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被人民法院判決,並且執行到位的生態環境補償款達30多億元。

  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的最高法和最高檢工作報告顯示,在2019年各級人民法院審結案件中,有1953起是檢察機關和社會組織提起的環境公益訴訟案件;2019年檢察機關辦理民事公益訴訟和行政公益訴訟同比分別上升62.2%和10.1%。

  「作為我國環境法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環境公益訴訟制度自2015年《環境保護法》修訂實施以來,取得了長足發展。」最高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黨務廉政專員、 二級巡視員李明義表示。

  在李明義看來,環境公益訴訟在近年來呈現了訴訟主體日益擴大、案件類型趨於多元、法規制度逐漸健全和審判執行方式不斷創新等特點。「包括中華環保聯合會在內的提起公益訴訟的社會組織數量逐步增加。另一方面,自2015年以來,檢察機關已經成為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重要力量。」李明義說。

  結合實際工作經驗和數據,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庭長張樂喜也表示,社會組織在環境公益訴訟方面仍然是有生力量,且潛力巨大。「雖案件數量呈增長趨勢,但相比檢察機關,社會組織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數量較少。檢察機關應該是主力軍,社會組織仍可發揮重大作用。」

  ■問題:

  社會組織「聯動」能力有待加強

  新《環境保護法》實施以來,被稱為保護環境「牙齒」之一的環境公益訴訟,讓企業真切感受到了壓力。

  社會組織對企業汙染環境、破壞生態、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提起公益訴訟,要求做出賠償,也說明公共環境不再是「無主」資源,依法保護環境將成為社會各界的責任。那麼相比檢察機關,環保社會組織作為訴訟主體的數量為什麼相對較少?

  「組織缺乏保障。尤其是社會公益組織,在提起訴訟有時候只提供有一兩頁紙、一個截屏、一個報紙複印件,這是缺乏證據來源的。」談及原因,

  陳迎首先提到了能力問題。

  對此,中華環保聯合會法律中心副主任魏哲也表示,很多環保社會組織缺少專業的律師團隊,人員成本是其中的一大問題。一方面,是因為公益訴訟的律師費相對較低,另一方面環境案件的技術性很強,且審理的時間較長。「這導致很多律師沒辦法將其當作主營業務。人員流動也讓我們的經驗積累有難度」。

  除此之外,鑑定過程中的諸多問題,也是掣肘環保組織提起公益訟訴的原因之一。「很多案件鑑定費用高達六位甚至七位數,導致很多年沒有結案,原因就是拿不出一份鑑定報告。」 魏哲說。

  相比環保社會組織,檢察機關有專門的機構、人員和資金保障,這是其成為環境公益訴訟主力軍的重要條件。

  在提起環境公益訴訟過程中還面臨一些現實問題。比如,在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案件中,檢察機關需要證明社會公益損害的具體數額,而傳統上公安機關在偵查取證當中更加注重對定罪量刑的收集。

  「相關單位在很多案件被移送逮捕以後才發現公益訴訟線索,這時候再固定民事訴訟證據就相對比較難,所以要加強協作機制。」福建省三明市人民檢察院黨組成員、檢委會專職委員羅建平表示,在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當中,檢察機關應適度提前介入,擬定附帶民事訴訟的證據提綱,加強對公安機關進行引導。

  除了司法部門的聯動,環保社會組織與地方政府的聯動也應該進一步加強。

  「比如,在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的主體銜接問題上,如果政府介入,建議進行訴前公告,避免環保社會組織和政府同時起訴,浪費了司法資源。同時,建議政府將磋商結果、調解結果、裁判文書、修復驗收情況等統一進行公告。」 魏哲說。

  ■方向:

  保護公共利益仍需進一步探索

  很多時候,從提起環境公益訴訟到判決歷時很長,但這並非「終點」。

  結合6年的審判執行經驗,貴州清鎮市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庭長羅光黔認為,判決能否執行,具不具備可執行性,是值得關注的問題。「因為提起公益訴訟是為了保護社會公共利益,如果案子不能執行,就達不到目的。」

  基於此,羅光黔認為,在提起公益訴訟之前,應進行可執行性評估,判斷其是否可以實現保護社會公共利益的目的及能否執行。

  如果確實沒有執行能力,怎麼辦?在實踐中,各地法院也出現了勞務代償或者公益活動等判決。比如上海市崇明區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在判決非法捕撈水產品時,就採用了「增殖放流」的方式。「但在侵權責任當中沒有規定『增殖放流』這一項作為承擔方式。」上海市崇明區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庭長黃菲菲說。

  「司法實踐已經出現的問題,說明現有的立法不能滿足公益訴訟案件的需要,這時候有必要推動立法方面的修改,或在最高法層面出臺相應的司法解釋。」 羅光黔建議。

  判決能否執行,能否真正起到保護公共利益的目的,其中的一個關鍵因素是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能否持續配合。

  貴陽公眾環境教育中心有十年的環境公益訴訟案件的經驗,主任黃成德告訴記者,他梳理19起案件發現,凡是得到屬地黨委政府支持和上級領導親自過問的,汙染治理和生態修復的效果很好,社會的滿意度也普遍較高。反之,儘管法院調解結案並執行、由環保社會組織監督的,一般效果都不太好。

  在黃成德看來,環境公益訴訟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也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手段。「比如,成立的貴陽國浩生態環境保護人民調解委員會,凡是涉及50戶以下的環境問題,一般都由委員會調解;涉及50戶以上,就交由政府解決處理。」

  在這方面,貴州省清鎮市也有很好的經驗。「以微信工作群的方式,建立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公眾參與、調解先行、強化服務、司法聯動的『1+5』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是一個很好的探索。」 黃成德說。

相關焦點

  • 環境公益訴訟進入蓬勃發展期,社會組織如何乘勢而為?
    「包括中華環保聯合會在內的提起公益訴訟的社會組織數量逐步增加。另一方面,自2015年以來,檢察機關已經成為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重要力量。」李明義說。結合實際工作經驗和數據,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庭長張樂喜也表示,社會組織在環境公益訴訟方面仍然是有生力量,且潛力巨大。「雖案件數量呈增長趨勢,但相比檢察機關,社會組織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數量較少。
  • 疫情「大考」下,社會組織如何參與建設「韌性社區」
    自2013年起,在「關愛桂城」建設督導委員會指導下,桂城街道「社工學院」推出桂城街道社會組織培育計劃。通過制定系列社會組織成長扶持措施和開展系列培訓課程,推動各社會組織關注自身專業能力建設,實現社會組織的可持續發展。
  • 【微黨課】新時代社會組織黨建工作如何開展
    【微黨課】新時代社會組織黨建工作如何開展 2020-12-24 19: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一文讀懂社會組織如何一次性通過年檢年報
    另據《社會組織藍皮書(2019)》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社會組織數量在2018年的增速為7.1%,比此前下降了1.3個百分點。該藍皮書認為,社會組織增速下滑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社會組織管理的政策基調持續從嚴,監管部門及社會組織群體本身都在推動社會組織向高質量發展的轉型。 而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是規範化的組織治理,年檢年報工作正是實現組織規範化高質量發展的途徑之一。
  • 社會組織今日資訊20200109
    據悉,全區現有區級社會組織孵化中心1家、街道級社會組織孵化中心2家、社區社工服務站33個、各類社區內生社會組織169家,持證專業社工70餘名。廣州:2020年第一期社會組織講壇開講1月6日,2020年第一期廣州社會組織講壇(總第37期)在廣東迎賓館成功舉辦。
  •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渭華起義千古永垂 日異月新乘勢而為
    日新月異乘勢而為,使命呼喚擔當,使命引領未來。這是一場思想道德情操都得到升華的心靈盛宴,渭華起義精神就像是一盞明燈,照亮了廣大黨員前進的方向和道路。新的歷史時期,面對新的歷史挑戰,我們應該時刻謹記:「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責任意識,用心感受革命先輩們不屈不撓、浴血奮戰的精神。
  • 潮州市婚紗晚禮服協會餘遠彧會長參加市社會組織工作會議並作為社會組織代表發言
    2019年6月5日下午,潮州市民政局在市黨政機關會堂召開了全市社會組織管理工作會議。會議由市政府陳斌副秘書長主持,由市民政局丁靜娟局長作社會組織工作的報告,並宣布2018年度全市社會組織評估結果。市委副書記林壯森同志發表重要講話並強調指出社會組織是民政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堅持問題導向,切實履行好管理職責,更好發揮社會組織在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要織密黨建工作網絡,把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貫穿到社會組織各個方面,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廣泛引導社會組織參與到扶貧攻堅工作中來,讓行業協會發揮政府與企業的橋梁紐帶作用。
  • 房山區社會組織聯合會召開工作聯席會議
    為了加強政府與各社會組織之間的溝通與聯繫,相互借鑑學習,汲取經驗,連結資源,房山區社會組織聯合會於11月18、19日召開了社會組織工作聯席會議。此次會議採取分批分期的方式,確保全區包括教育、體育、養老服務等社會組織更好的溝通交流。
  • ...社會組織篇」「四化」模式促進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
    「十三五」期間,長寧區以制度化建設、精準化服務、社會化宣揚和規範化監管為抓手,深入推進社會組織建設,激發社會組織活力。截至目前,長寧區登記註冊的社會組織802家,其中,社會團體157家,民辦非企業645家。全區10個街鎮全部建成社會組織服務中心。7個街鎮已成立社區基金會。還有1186個活躍在社區、由街鎮備案登記的社區群眾活動團隊。
  • 南山區舉辦社會組織財務知識培訓 助力社會服務規範發展
    ,50多家南山區社會組織的負責人、財務工作人員參加了本次培訓。此次培訓致力於讓社會組織法人、財務人員系統學習項目預算的管理和控制,系統學習資金管理能力及非盈利組織會計制度,從而提高組織及項目管理能力,增強組織運營的可持續性。
  • 陳興良:論黑社會性質組織的組織特徵
    黑社會性質組織所犯的並不是特定之罪而是通常之罪;因此,黑社會性質組織罪不能根據所犯之罪認定,而應當根據其本身的組織性質加以認定。  在鄧偉波組織、領導、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案中,對於如何認定和把握黑社會性質組織的組織特徵,裁判理由提出應當從三個方面進行理解和把握:第一是審查犯罪組織的目的性。
  • 省婦聯召開四川省女性社會組織工作座談會
    6月2日下午,省婦聯召開了四川省女性社會組織工作座談會。會上,女性社會組織負責人圍繞如何培育社會組織、提升社會組織「造血功能」、政府購買服務支持社會組織發展以及女性社會組織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暢所欲言,提出了很好的意見建議。省民政廳、省殘聯相關負責同志對社會組織提出的部分問題、疑惑進行了答覆,並對相關扶持政策、如何加強組織自身建設等進行了指導。
  • 深圳市社會組織管理局關於開展深圳市社會組織創新示範點創建活動...
    各市級社會組織:  為貫徹落實中央、省、市關於加強社會組織培育發展的一系列文件指示精神,不斷深化社會組織改革發展,銳意創新,緊抓「雙區建設」這一重大歷史機遇,高舉改革大旗,以更高的政治站位、
  • 市社會組織黨委專職副書記郭建帶隊到南山區調研社會組織工作
    南山區委常委、區委組織部部長王小蓉,市社會組織管理局副局長陳朝陽,南山區委組織部副部長、區兩新組織黨工委書記陳新生,南山區民政局局長、區社會組織黨委書記周慶芝,共青團南山區委書記金翠,市社會組織管理局各處室負責同志,南山區社會組織代表參加了調研座談。
  • 江蘇-無錫梁溪5家社會組織獲評4A級社會組織
    近日,無錫市民政局對2020年度社會組織等級評估最終結果進行了通報梁溪區5家社會組織>獲評4A級社會組織4A社會組織梁溪區合心公益服務社梁溪區百思學家庭教育指導中心梁溪區慧成兒童康復中心梁溪區攜手關愛中心梁溪區弘法志願者服務團
  • 天津市和平區民政局開培訓班 規範社會組織財務制度
    記者蘇平)社會組織財務管理規範化建設是加強社會組織內部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為幫助社會組織規範財務管理,促進社會組織健康發展,6月13日上午,由天津市和平區民政局主辦、區社團聯誼會承辦的和平區社會組織財務制度培訓班正式開班,和平區區屬社會組織負責人及財務人員100餘人參加了本次培訓。
  • 民政部社會組織管理局局長柳拯:科學謀劃「十四五」社會組織高質量...
    二是必須充分發揮社會組織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建立健全社會組織黨組織參與重要決策制度,履行好社會組織黨組織在保證政治方向、團結凝聚群眾、推動事業發展、建設組織文化、服務人才成長、加強自身建設等重要職責。三是必須進一步深化社會組織黨組織標準化規範化建設。
  • 上海體育社會組織治理新模式 21家組織獲資金獎勵
    近日,2020年上海市體育社會組織專項資金獎勵名單正式公布,共有21家市級體育社會組織榜上有名。從2017年開始,上海已連續四年開展上海體育社會組織專項資金獎勵工作,極大提升了體育社會組織的創新能力和服務能級,為市民帶來更高質量的體育服務。  作為城市活力的源頭,體育服務深刻影響著市民的幸福與健康。
  • 美研非營利組織管理專業簡介:未來社會組織形態與公共領域的主流!
    非營利組織在未來社會組織形態中肯定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在很多公共服務領域領域會扮演主流角色,現在國內非營利組織數量增長的速度大概是每年25%
  • 羅振宇:中國的優勢在於超強的社會組織能力
    中國是如何創造奇蹟的?極不平凡的2020年,新冠肺炎這隻巨大的「黑天鵝」突如其來,其影響的廣度、深度和烈度,都屬史上罕見,堪稱「大變局元年」。疫情重創了全球經濟。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推算,2020年全球經濟預計衰退4.4%,各主要經濟體中,美國、歐盟、東協、日本、俄羅斯和印度的全年GDP將分別縮水3.5%、7.5%、4.4%、5%、4%和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