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公益訴訟進入蓬勃發展期,社會組織如何乘勢而為?

2021-01-08 澎湃新聞

原創 童克難 中國環境

作為我國環境法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環境公益訴訟自2015年《環境保護法》修訂實施以來,進入了蓬勃發展時期。

在此過程中,各地有哪些值得借鑑的經驗?環境公益訴訟又面臨哪些問題?上海財經大學和中華環保聯合會近日在上海共同召開「環境公益訴訟理論與實踐」專題研討會。來自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環保社會組織代表以及環境領域的專家學者就相關話題進行了討論。

圖為環境公益訴訟案件現場調研取證。自然之友供圖

現狀:

案件數量不斷增多,檢察機關是主力

「2013年、2014年如果有一兩件,感覺『撿到寶』了,現在不像原來那樣要做很多準備。因為隨著案件數量的增多,業務水平也在提高。」說起環境公益訴訟的發展,江蘇省南京市環境資源法庭庭長陳迎這樣說。

陳迎的感受,正是我國環境公益訴訟案件數量不斷增多的一個縮影。討論中,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八廳副廳長呂洪濤提供了這樣一組數據:2017年-2020年10月,最高檢共立案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的公益訴訟案件20萬餘起,檢察機關提起民事訴訟或者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被人民法院判決,並且執行到位的生態環境補償款達30多億元。

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的最高法和最高檢工作報告顯示,在2019年各級人民法院審結案件中,有1953起是檢察機關和社會組織提起的環境公益訴訟案件;2019年檢察機關辦理民事公益訴訟和行政公益訴訟同比分別上升62.2%和10.1%。「作為我國環境法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環境公益訴訟制度自2015年《環境保護法》修訂實施以來,取得了長足發展。」最高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黨務廉政專員、二級巡視員李明義表示。

在李明義看來,環境公益訴訟在近年來呈現了訴訟主體日益擴大、案件類型趨於多元、法規制度逐漸健全和審判執行方式不斷創新等特點。「包括中華環保聯合會在內的提起公益訴訟的社會組織數量逐步增加。另一方面,自2015年以來,檢察機關已經成為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重要力量。」李明義說。

結合實際工作經驗和數據,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庭長張樂喜也表示,社會組織在環境公益訴訟方面仍然是有生力量,且潛力巨大。「雖案件數量呈增長趨勢,但相比檢察機關,社會組織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數量較少。檢察機關應該是主力軍,社會組織仍可發揮重大作用。」

問題:社會組織「聯動」能力有待加強

新《環境保護法》實施以來,被稱為保護環境「牙齒」之一的環境公益訴訟,讓企業真切感受到了壓力。

社會組織對企業汙染環境、破壞生態、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提起公益訴訟,要求做出賠償,也說明公共環境不再是「無主」資源,依法保護環境將成為社會各界的責任。那麼相比檢察機關,環保社會組織作為訴訟主體的數量為什麼相對較少?

「組織缺乏保障。尤其是社會公益組織,在提起訴訟有時候只提供有一兩頁紙、一個截屏、一個報紙複印件,這是缺乏證據來源的。」談及原因,陳迎首先提到了能力問題。

對此,中華環保聯合會法律中心副主任魏哲也表示,很多環保社會組織缺少專業的律師團隊,人員成本是其中的一大問題。一方面,是因為公益訴訟的律師費相對較低,另一方面環境案件的技術性很強,且審理的時間較長。「這導致很多律師沒辦法將其當作主營業務。人員流動也讓我們的經驗積累有難度」。

除此之外,鑑定過程中的諸多問題,也是掣肘環保組織提起公益訟訴的原因之一。「很多案件鑑定費用高達六位甚至七位數,導致很多年沒有結案,原因就是拿不出一份鑑定報告。」魏哲說。

相比環保社會組織,檢察機關有專門的機構、人員和資金保障,這是其成為環境公益訴訟主力軍的重要條件。

在提起環境公益訴訟過程中還面臨一些現實問題。比如,在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案件中,檢察機關需要證明社會公益損害的具體數額,而傳統上公安機關在偵查取證當中更加注重對定罪量刑的收集。

「相關單位在很多案件被移送逮捕以後才發現公益訴訟線索,這時候再固定民事訴訟證據就相對比較難,所以要加強協作機制。」福建省三明市人民檢察院黨組成員、檢委會專職委員羅建平表示,在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當中,檢察機關應適度提前介入,擬定附帶民事訴訟的證據提綱,加強對公安機關進行引導。

除了司法部門的聯動,環保社會組織與地方政府的聯動也應該進一步加強。

「比如,在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的主體銜接問題上,如果政府介入,建議進行訴前公告,避免環保社會組織和政府同時起訴,浪費了司法資源。同時,建議政府將磋商結果、調解結果、裁判文書、修復驗收情況等統一進行公告。」魏哲說。

方向:保護公共利益仍需進一步探索

很多時候,從提起環境公益訴訟到判決歷時很長,但這並非「終點」。

結合6年的審判執行經驗,貴州清鎮市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庭長羅光黔認為,判決能否執行,具不具備可執行性,是值得關注的問題。「因為提起公益訴訟是為了保護社會公共利益,如果案子不能執行,就達不到目的。」

基於此,羅光黔認為,在提起公益訴訟之前,應進行可執行性評估,判斷其是否可以實現保護社會公共利益的目的及能否執行。

如果確實沒有執行能力,怎麼辦?在實踐中,各地法院也出現了勞務代償或者公益活動等判決。比如上海市崇明區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在判決非法捕撈水產品時,就採用了「增殖放流」的方式。「但在侵權責任當中沒有規定『增殖放流』這一項作為承擔方式。」上海市崇明區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庭長黃菲菲說。

「司法實踐已經出現的問題,說明現有的立法不能滿足公益訴訟案件的需要,這時候有必要推動立法方面的修改,或在最高法層面出臺相應的司法解釋。」羅光黔建議。

判決能否執行,能否真正起到保護公共利益的目的,其中的一個關鍵因素是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能否持續配合。

貴陽公眾環境教育中心有十年的環境公益訴訟案件的經驗,主任黃成德告訴記者,他梳理19起案件發現,凡是得到屬地黨委政府支持和上級領導親自過問的,汙染治理和生態修復的效果很好,社會的滿意度也普遍較高。反之,儘管法院調解結案並執行、由環保社會組織監督的,一般效果都不太好。

在黃成德看來,環境公益訴訟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也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手段。「比如,成立的貴陽國浩生態環境保護人民調解委員會,凡是涉及50戶以下的環境問題,一般都由委員會調解;涉及50戶以上,就交由政府解決處理。」

在這方面,貴州省清鎮市也有很好的經驗。「以微信工作群的方式,建立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公眾參與、調解先行、強化服務、司法聯動的『1+5』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是一個很好的探索。」黃成德說。

來源:中國環境報

原題:環境公益訴訟進入蓬勃發展期 檢察機關起訴的案件大幅增加 社會組織如何乘勢而為?

編輯:米西

原標題:《環境公益訴訟進入蓬勃發展期,社會組織如何乘勢而為?》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社會組織如何乘勢而為?
    環境公益訴訟進入蓬勃發展期 檢察機關起訴的案件大幅增加  作為我國環境法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環境公益訴訟自2015年《環境保護法》修訂實施以來,進入了蓬勃發展時期環境公益訴訟又面臨哪些問題?上海財經大學和中華環保聯合會近日在上海共同召開「環境公益訴訟理論與實踐」專題研討會。來自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環保社會組織代表以及環境領域的專家學者就相關話題進行了討論。
  • 新環保法實施6年公益訴訟進入蓬勃發展期_新聞中心_中國網
    新環保法實施6年公益訴訟進入蓬勃發展期環境公益訴訟基本實現對重點地區全覆蓋核心閱讀6年來,環境公益訴訟主體擴大,案件類型趨於多元,法規制度逐漸健全,我國環境公益訴訟取得長足發展。6年來,由檢察機關以及社會組織提起的環境公益訴訟特別是檢察機關提起的環境公益訴訟逐年增多,基本實現環境公益訴訟對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地區的全覆蓋。在中華環保聯合會與上海財經大學近日共同召開的「環境公益訴訟理論與實踐」專題研討會上,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八廳副廳長呂洪濤透露,2015年以來,檢察機關每年辦理的環境公益訴訟案件佔到所有公益訴訟案件的60%左右。
  • 社會組織在浙打贏環境公益訴訟,企業被判支付環境修復等費用
    社會組織在浙打贏環境公益訴訟,企業被判支付環境修復等費用 澎湃新聞記者 葛熔金 2019-05-22 11:16 來源:澎湃新聞
  • 《民法典》與環境民事公益訴訟賠償範圍的擴張與完善
    《民法典》在修改吸納《侵權責任法》及上述司法解釋規定的基礎上,創設了環境領域故意侵權行為的懲罰性賠償制度,再一次對公益訴訟的賠償範圍進行擴張。本文擬對環境民事公益訴訟賠償範圍的三次擴張進行述評,並就《民法典》模式下如何持續完善環境公益訴訟的賠償範圍提出相應建議。
  • 廣東清遠中院執行代管人模式強化環境公益訴訟社會效果
    為此,原告自然之友環境研究所等環保組織於2016年3月向清遠中院提起公益訴訟,要求被告南嶺景區公司等修復生態環境。立案後,經清遠中院不懈努力,於2017年2月促成原、被告雙方達成調解協議,由被告南嶺景區公司支付500萬元作為生態修復「保底金額」,同時設置「兜底條款」,500萬元不足以修復時,被告將繼續支付修復費用。
  • 中國特色民事審判理論及環境公益訴訟理論的新發展
    中國特色民事審判理論及環境公益訴訟理論的新發展 ——中國法學會審判理論研究會民事審判理論專業委員會會議綜述
  • 重慶法院公益訴訟與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典型案例
    這十起典型案例囊括了檢察機關提起的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社會組織提起的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檢察機關提起的行政公益訴訟、檢察機關提起的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行政機關提起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和司法確認案件。從涉及的領域看,既包括汙染防治方面的案例,也包括自然保護區以及水生生物和陸生生物等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的案例。
  • 引導青年公益慈善社會組織健康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成長提出了一系列希望和要求,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為廣大青年指明了正確成長道路,創造了良好成長環境。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有關重要論述,著力引導扶持青年公益慈善社會組織發展,對於引領青年成人成才成長,搭建青年服務社會平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劉世雄:檢務保障如何更好地助力公益訴訟
    「人民檢察院在履行職責中發現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藥品安全、國有財產保護、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等領域負有監督管理職責的行政機關違法行使職權或者不作為,致使國家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應當向行政機關提出檢察建議,督促其依法履行職責。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職責的,人民檢察院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 2019年度十大檢察公益訴訟典型案例
    北京市第四中級人民法院副院長、法官程琥認為,應正確理解和把握檢察機關提起行政公益訴訟的受案範圍,在積極穩妥的基礎上,把公益訴訟大門越開越大。應準確識別負有監管職責的行政機關,準確認定其是否履行法定職責,同時關注如何做到訴判同一的問題。
  • 設立信託基金助力環保公益訴訟
    昨天,《深圳經濟特區生態環境公益訴訟規定(草案)》提請市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這也是我國首個生態環境公益訴訟立法項目。為國家公益訴訟立法提供「深圳樣本」2015年,深圳成為全國首批公益訴訟試點城市。5年來,檢察機關在生態環境資源領域共發出訴前檢察建議257件,提起環境行政公益訴訟8件。
  • 福鼎:檢法會籤《環境公益訴訟聯動機制》,築牢環境資源保護法治屏障
    《關於建立環境公益訴訟聯動機制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的主要內容《意見》明確了探索環境公益訴訟程序規則、拓展環境公益訴訟新範圍、建立專家參與制度、探索設立環境保護公益基金等10項內容。該《意見》的順利籤訂,標誌著檢法兩機關環境公益訴訟聯動機制將逐步走向常態化、制度化、規範化,為檢法兩機關更好地開展環境公益訴訟工作提供組織保障和制度支持。
  • 【公益訴訟】我侵害社會公共利益,今天我要公開道歉!
    【公益訴訟】我侵害社會公共利益,今天我要公開道歉!,為此,我感到非常後悔,並且對自己的行為給社會造成的不良影響和損失真誠道歉。以後我一定遵紀守法,在此向公眾說聲對不起……」最近類似的公開道歉先後刷屏康養洪雅、洪雅論壇……為進一步提升公益訴訟案件執行效果,營造支持公益訴訟工作的良好環境,洪雅法院創新推出公益訴訟執行機制,針對判決的部分破壞生態環境、資源類犯罪案件和危害食品、藥品安全類犯罪案件集中開展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專項執行活動
  • 「我為公益代言」——「啟明工作室」第一批公益訴訟志願者來咯
    【2020年74期】為積極拓展公益訴訟案源線索,全面維護和保護國家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吉首市人民檢察院結合「一院一品」創建活動,聘請了「啟明工作室」第一批共14名公益訴訟志願者,助力公益訴訟檢察工作。志願者 向子松「我很榮幸成為第一批志願者,今後一定認真履行好我的職責,為吉首的發展貢獻我的一份力量。」 志願者 滕勇「檢察機關加強公益訴訟這一舉措很實很好,我們將認真履行公益訴訟志願者職責,善於發現線索,共同維護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
  • 海洋大省:公益訴訟破解海洋生態環境難題
    如何解決海洋生態環境難題?2017年7月,海南檢察機關全面開展公益訴訟檢察工作。檢察官作為公共利益的代表,開始向逾越海洋生態紅線、破壞海洋環境的違法者「宣戰」,向履職不力的行政執法部門「亮劍」。日前,歐洲環保協會駐中國首席代表龍迪一行,對海南公益訴訟檢察工作進行了為期三天的考察。
  • 九年拉鋸終落幕,環境公益訴訟第一案帶來什麼啟示
    一個月後,環保組織向曲靖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訴訟,這也是中國第一起由民間環保組織提起的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據報導,近日,原被告雙方在法院組織下簽署的調解協議正式生效,終於為此案劃上了一個句號。  一起公益訴訟,歷經九年拉鋸,該案從起訴到立案、從立案到兩次調解破裂、再到重回談判,可謂一路波折,使得原告環保組織備嘗艱辛。雖然最終的調解協議,並非環保組織最初想要的最佳結果,但在環境公益訴訟面臨多重掣肘、屢屢陷入泥淖的當下,能取得這樣的結果,已屬不易。  作為中國環境公益民事訴訟第一案,曲靖鉻渣汙染案的破冰意義不言而喻。
  • 「公益訴訟3周年 特別報導」公益訴訟為「盾」 安順「檢察藍」護衛...
    2017年以來,公益訴訟改革在檢察系統全面鋪開,基層檢察機關如何擴大檢察公益訴訟的社會認知,形成監督合力?如何發揮檢察職能作用助力社會治理能力的提升?如何拓寬監督範圍將公益訴訟檢察改革引向深入?這些問題,無不考驗著基層檢察機關的智慧與幹勁。
  • 「獨家」為野生動物「保駕」:公益訴訟號角吹響
    2012年修改後的民事訴訟法規定,對汙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這是公益訴訟第一次體現在民事訴訟法中,為我國日後開展公益訴訟工作奠定了法律基礎。許多科學研究表明,一些病毒的自然宿主為野生動物。
  • 民法典為公益訴訟撐腰
    公益訴訟檢察直接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同時也事關眾多民事主體共同的民事權利。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探索建立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民法典為解決公益訴訟實體法依據不足的問題邁出了堅實的步伐。民法典全文1260條,有11處直接表述了「公共利益」或「社會公共利益」。◆守護共同家園◆民法典在開篇就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這一規定就是我們所說的「綠色原則」。
  • 小額訴訟異議書及公益訴訟民事起訴狀範文模板
    小額訴訟程序異議書公益訴訟包括民事和行政兩類,此只談及民事類的公益訴訟。相對於私益訴訟來講的一個概念,就是因為公共利益受損,有直接利害關係的個人或者間接利害關係的個人、團體和社會組織提起的訴訟。而其中又有環境類的案件或者消費權益類的案件比如:環境汙染的案件或者火車票站票與坐票價格一樣的案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