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訴訟檢察直接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同時也事關眾多民事主體共同的民事權利。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探索建立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明確提出,探索建立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目的是充分發揮檢察機關法律監督職能作用,促進依法行政、嚴格執法,維護憲法法律權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
2017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致第二十二屆國際檢察官聯合會年會暨會員代表大會的賀信中強調:「檢察官作為公共利益的代表,肩負著重要責任。」
民法典為解決公益訴訟實體法依據不足的問題邁出了堅實的步伐。民法典全文1260條,有11處直接表述了「公共利益」或「社會公共利益」。
◆守護共同家園◆
民法典在開篇就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這一規定就是我們所說的「綠色原則」。
「綠色原則」為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提供法律保障,實現了綠色發展從理念到制度的飛躍。
生態環境是公益訴訟的重要領域,就檢察公益訴訟而言,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的案件始終佔到一半以上,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也提出「完善生態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的要求。
檢察機關要貫徹民法典確立的「綠色原則」,以及「生態環境侵權人承擔修復責任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有關規定,加大辦理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公益訴訟案件力度,探索推動公益訴訟制度與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的順暢有效銜接,讓違法者為恢復受損公益「買單」。
重慶市武隆區檢察院接到群眾舉報,反映世界自然遺產「天生三橋」景區內存在非法養殖行為,導致生態環境遭到破壞。該院第一時間聯合該區世界自然遺產管委會、區環保局等部門開展調查,利用無人機進行現場取證。最高人民檢察院供圖
◆捍衛英烈尊嚴◆
民法典總則編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加為一項重要的立法目的,明確規定了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人格權編具體界定了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和榮譽權,並完善了肖像權合理使用規則和名譽權保護與新聞報導、輿論監督的規則。
這一系列規定對於檢察公益訴訟實踐中如何準確把握行為人是否侵害英烈權利、是否損害公共利益,提供了更全面的實體法依據。
檢察機關要堅決貫徹英雄烈士保護法和民法典的規定,對侵害英烈姓名、肖像、名譽、榮譽,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公益訴訟,捍衛英烈尊嚴。
2020年4月4日,武漢市舉行哀悼活動,表達對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攝
◆保護公民隱私◆
近年來,通過網絡等手段侵害公民隱私和個人信息的案件頻發,受害群體廣泛、個體維權困難,已經成為人民群眾反響強烈的公益侵害。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拓展公益訴訟案件範圍」的要求,公民個人信息安全就是公益訴訟可以也應該發揮積極作用的一個新領域,民法典為此提供了實體法支持。
檢察機關要落實民法典關於強化未成年人保護、公民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的規定,積極、穩妥拓展公益訴訟辦案範圍,以對黨和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依法履職、擔當作為。
◆保障食品藥品安全◆
食品藥品安全領域被納入人民檢察院提起公益訴訟的案件範圍,體現了黨和國家對食品藥品安全的高度重視和治理食品藥品安全問題的決心。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過程中,山東省各地加大對口罩、消毒水、抗病毒類藥品等醫藥用品的市場監管,嚴厲打擊疫情期間哄抬物價、制假售假等違法行為。圖為2020年2月6日,山東無棣縣市場監督管理局執法人員在一家連鎖藥店對藥品進行監督抽檢。新華社發 陳子慶/攝
檢察機關要落實民法典懲罰性賠償請求權的規定,做好與私益訴訟懲罰性賠償的銜接,強化對食品藥品安全等領域公益訴訟懲罰性賠償的探索,懲罰就要痛到不敢再犯。
詳見:張軍 《把實施民法典貫穿法律監督始終》
來源:綜合自求是網、法制網
策劃:梁佩韻 唐淑楠
編制:唐淑楠
審核:李豔玲
監製:張西立
責編:張靖雯
31818581,.民法典為公益訴訟撐腰 ,.2020-06-21 18:10:26,.204452,.張靖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