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與檢察工作|檢察公益訴訟遇上民法典,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2020-12-17 澎湃新聞

來源:最高人民檢察院

◆ 生態環境損害修復責任實質是對生態環境損害恢復原狀

◆ 首開懲罰性賠償先河的檢察公益訴訟實踐

◆ 民法典為解決公益訴訟實體法依據不足的問題邁出了堅實步伐

江蘇省豐縣檢察院檢察長陳士莉接受採訪

在民法典這部「生活百科全書」中,有11處直接表述了「公共利益」「社會公共利益」,並明確規定了「綠色原則」「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懲罰性賠償」等制度,這也成為民法典備受關注的亮點和特色。

提到「公共利益」,人們很自然把它與檢察公益訴訟聯繫起來。實踐中也是如此,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的案件始終佔到檢察公益訴訟案件的一半以上。民法典和檢察公益訴訟,秉持著同樣的維護公共利益的價值追求,又能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呢?

民法典的「綠色原則」

民法典總則編將「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確立為民法的基本原則之一,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已經成為社會共識的今天,凸顯了立法的引領意義。民法典在具體規則中對貫徹「綠色原則」也作了一系列安排,如合同編中規定在履行合同過程中應當避免浪費資源、汙染環境和破壞生態等。

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會長王利明表示,民法典回應了強化環境資源保護的現實需要。良好的生態環境,就是最普惠的人民的福祉,為此民法典專門增加生態環境保護的侵權責任、對生態破壞的修復責任,特別是規定了對惡意損害生態環境的要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

公益訴訟檢察工作如何落實「綠色原則」?在國家檢察官學院公益訴訟檢察教研部教授劉輝看來,民法典針對公益性訴訟新增的生態環境損害修復責任,其實質是要求對生態環境損害恢復原狀,承擔責任的方式可以細化為增殖放流、補植復綠,以及要求侵權主體制定專業性修複方案等多種形式。因此,在具體的環境公益訴訟案件中,要重點圍繞恢復原狀開展工作。

在山東省威海市環翠區檢察院檢察官的見證下,250餘萬尾許氏平鮋魚苗放歸大海。

前不久,在山東威海近海海域,250餘萬尾許氏平鮋魚苗放歸大海。這是一起非法捕撈水產品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辦理的關鍵一環。這250餘萬尾魚苗價值200萬元,全部由該案被告人郭某等人承擔費用。

「一年前在非法捕撈漁船上看到170餘萬斤玉筋魚時,十分痛心,現在能夠以這樣的方式彌補被破壞的海洋生態,感覺一切努力都十分值得。」承辦此案的威海市環翠區檢察院第四檢察部主任宋春光介紹,被告人將分兩批次放流魚苗共計960餘萬尾,這次是第一批放流,後續他們還會跟蹤放流到位。

「非法捕撈案件,以恢復性司法為主,起訴不是目的,重要的是恢復被破壞的海洋生態。」威海市環翠區檢察院檢察長張杰這樣表示。

懲罰性賠償

讓侵權人「痛到不敢再犯」

從總則到分編,民法典有四個條文規定了懲罰性賠償,其中第1232條規定:「侵權人違反法律規定故意汙染環境、破壞生態造成嚴重後果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相應的懲罰性賠償。」

「五年來,為檢察公益訴訟尤其是懲罰性賠償制度走過的路、流過的汗、長出的白髮……所有的付出都值了!」江蘇省豐縣檢察院檢察長陳士莉看到這一條文百感交集,她曾經辦理了全國第一起檢察機關提出懲罰性賠償請求的公益訴訟案。

這是一個造紙廠汙染環境公益訴訟案,標的只有百餘萬元,但是卻入選了2016年度推動中國法治進程十大案件。

辦案中,檢察機關調查發現,當地環保局及時依法履行了行政管理職責,但是河流汙染的現狀沒有改變,撲鼻的臭味依然存在,當地百姓苦不堪言。河流汙染的責任應當由誰來承擔?造紙廠承擔行政處罰責任後是否就可以免除其民事責任?

最初,檢察機關提起的訴訟請求只要求賠償當時查明的違法排汙2000噸的生態修復費用。造紙廠提出,只要檢察機關同意調解,可以當庭履行到位。

「如果只要求賠償2000噸修復費用,辦案很簡單,但是對被告根本起不到震懾作用。實踐中,正是違法成本過低導致環境汙染問題愈演愈烈。」辦案檢察官認為,決不能就案辦案,要通過訴訟加大侵權人的違法成本,因此提出懲罰性賠償訴訟請求,真正從源頭遏制違法排汙高發態勢。

懲罰性賠償這一概念,當時僅是在學術界提出,實踐中並無先例,檢察公益訴訟也還在試點階段。「既然是試點,就可以在不突破法律底線的情況下大膽探索,為試點積累經驗,為立法提供豐富的實踐依據。」陳士莉說。

檢察機關調查發現,該造紙廠2015年之前連續兩年有違法排汙行為,行政處罰卷宗、企業環評報告、汙染河流水文狀況、專家專業諮詢意見等都證實了造紙廠多次違法排汙、危害後果嚴重。這些都為提出懲罰性賠償訴訟請求提供紮實的證據基礎。

2016年3月16日,徐州市檢察院書面申請變更訴訟請求,請求法院判令造紙廠以專家諮詢意見所確定的26萬餘元為基準的三倍至五倍承擔賠償責任。

「這個懲罰性賠償的訴訟請求,理論界、實務界爭議很大。」陳士莉坦言。

2016年4月11日,該案作為檢察機關第一起開庭審理的公益訴訟案件正式開庭,最終,法院認可檢察機關提出的懲罰性賠償訴訟請求,判決被告承擔四倍的賠償責任。

這起案件判決生效後,造紙廠主動履行了判決,並且對環保工藝進行升級改造,順利通過環保督查,經濟效益也有較大幅度提升,案件的辦理真正實現了雙贏多贏共贏。

檢察工作訴訟

要與民法典形成良性互動

在沒有明確法律依據的情況下,檢察機關迎難而上,用求極致的探索精神,首開懲罰性賠償先河。如今,民法典為公益訴訟辦案提供了直接的法律依據,也成為檢察官們依法辦案的堅實後盾。

民法典規定了三類情形下的懲罰性賠償制度——

①故意侵害他人智慧財產權,情節嚴重的;

②明知產品缺陷仍然生產、銷售,或未有效採取停止銷售、警示、召回等補救措施,造成嚴重後果的;

③違反法律規定故意汙染環境、破壞生態造成嚴重後果的。

這也為食品藥品領域公益訴訟探索提供了實體法支持。

在最高檢第八檢察廳廳長胡衛列看來,民法典的這些規定對檢察機關和法院探索民事公益訴訟懲罰性賠償的認定標準、適用範圍和賠償金的管理使用等問題提供了重要思路,值得關注。

檢察公益訴訟實踐中的一些爭議問題在民法典中也得到了解決。如確定修復和賠償責任的請求權主體為國家規定的機關或者法律規定的組織,能夠修復的,要求侵權人在合理期限內承擔修復責任;在期限內未修復的,可以自行或者委託他人進行修復,由侵權人負擔相應費用;關於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的賠償範圍,包括功能喪失或功能損害造成的損失、調查評估鑑定費用、清除汙染、修復生態環境費用以及止損的合理費用,擴大了賠償範圍。

胡衛列表示,公益訴訟作為一項尚處於改革發展中的訴訟制度,立法不完善一直是一個突出問題,民法典為解決公益訴訟實體法依據不足的問題邁出了堅實的步伐。民法典和公益訴訟都是基於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增進人民福祉、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具有相同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制度與實踐基礎和時代背景,有著相同的價值追求,在公益訴訟規範體系不足的情況下,貫穿民法典的立法精神、指導思想、原則和價值體系等,能夠為公益訴訟提供明確、規範的價值指引。

「民法典和公益訴訟不是一種單向、線性的簡單關係,我們既要自覺以民法典為指導,又要植根於公益訴訟自身的實踐基礎和理論邏輯之上,與民法典形成良性互動,探索完善公益保護的中國方案。」胡衛列說。

新聞回顧

來源:檢察日報客戶端

文字:閆晶晶

視頻:智純

原標題:《民法典與檢察工作|檢察公益訴訟遇上民法典,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民法典:提升「四大檢察」品質的新動能
    、法治社會建設;  ——以實施民法典為契機,推動深化做好公益訴訟檢察工作,以訴的形式履行好法律監督職責。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就此指出:「雖然法律已有供單獨受害者逐個行使權利的懲罰性賠償制度,但若無檢察機關這樣的『保民官』挺身而出,勇於提起懲罰性賠償的公益訴訟,懲罰性賠償制度可能陷入空轉狀態。」  循法而行,依法而治。學好用好民法典,不僅是民事檢察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重要任務,更是「四大檢察」「十大業務」共同的政治責任和法律責任。
  • 全國檢察機關貫徹實施民法典工作會議召開
    以系統思維實現司法辦案「三個效果」有機統一記者從12月7日召開的全國檢察機關貫徹實施民法典工作會議上了解到,民法典不僅是民事檢察的依循,與刑事、行政、公益訴訟檢察履職也緊密相連。會議指出,檢察機關要堅持系統思維,統籌考慮刑事、民事、行政法律相關規定,綜合運用檢察職能,實現司法辦案「三個效果」有機統一。
  • 最高檢:民法典實施對檢察工作帶來三大影響
    來源:證券日報網 吳曉璐本報記者 吳曉璐「雖然最高檢黨組反覆強調要把民法原則、民法典精神融入『四大檢察』,但傳統觀念、辦案方式仍把學習貫徹民法典當作只是民事檢察部門的事,不適應、跟不上的問題依然存在
  • 民法典正式實施在即,全國檢察機關如何貫徹實施?劃重點啦!
    以民法典為遵循完善公益保護「中國方案」檢察機關將以實施民法典為契機,推動深化做好公益訴訟檢察工作,以訴的形式履行好法律監督職責。會議指出,民法典多個條文涉及「公共利益」,一些規定直接補強了公益訴訟檢察法律依據,為履行這項神聖職責提出了更高要求。檢察機關要以民法典為遵循,探索完善公益保護「中國方案」。民法典第9條被形象稱為「綠色原則」。侵權責任編專設「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責任」一章,明確了生態環境損害的修復和賠償規則。
  • 民法典實施對檢察工作帶來哪些影響?這場會議釋放重要信號!
    民法典不僅是保障民事權利的「寶典」,也為行政權力行使劃定了界限,為刑事司法和公益訴訟保護民事權利提供了詳實規範。民法典實施後,「四大檢察」「十大業務」融合發展不僅有實體法精神一致的遵循,更有權利價值融通的指引。
  • 「法學匯」民法典人格權保護體系與四大檢察職能作用發揮
    民法典人格權獨立成編是民法典編纂的亮點和創新之一。民法典人格權編為具體人格權和一般人格權保障提供了制度依據和發展空間。人格權編怎樣實現對於人格尊嚴的保護、與憲法人格尊嚴條款的關係如何、對於基因編輯技術進行何種規制等,均需深入研究。同時,在重塑性改革背景下,檢察機關如何將民法典人格權保護規定有效落實到四大檢察工作中,也是當前檢察職能作用發揮的重點內容。
  • 民法典為公益訴訟撐腰
    民法典為解決公益訴訟實體法依據不足的問題邁出了堅實的步伐。民法典全文1260條,有11處直接表述了「公共利益」或「社會公共利益」。◆守護共同家園◆民法典在開篇就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這一規定就是我們所說的「綠色原則」。
  • 堅持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 在貫徹實施民法典中全面履職盡責
    貫徹實施民法典是檢察機關的重要責任2020年5月,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通過民法典。中央政治局在民法典通過後第二天就組織集體學習,為全黨全社會樹立了標杆和榜樣。檢察機關要對標對表,把貫徹實施民法典作為一項重要政治任務和重要業務工作抓實抓好。
  • 省檢察院羅輝副檢察長深入莆田調研指導公益訴訟和生態檢察工作
    9月3日,福建省人民檢察院黨組成員、副檢察長羅輝帶領省檢察院第八檢察部主任吳曉華等人深入莆田仙遊、秀嶼調研公益訴訟檢察工作,併到莆田市人民檢察院調研座談。莆田市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蔡福華、黨組成員、副檢察長朱偉平,市檢察院第三檢察部、第六檢察部全體幹警參加了會議。
  • 實錄|2020烏鎮·網際網路檢察論壇:民法典與網際網路時代個人信息保護
    、民法典正式實施前舉辦,主題定為「民法典與網際網路時代個人信息保護」,可謂是恰逢其時,我們要從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實際出發,堅持習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國中的指導地位,將其融會貫通到檢察理論研究與實務工作中。
  • 民法典實施在即,最高檢提出五項要求,部署五方面工作,提出「四要...
    當前,離民法典正式實施不足一個月時間,檢察機關的「備課」工作做得怎麼樣?進入新發展階段,對照習近平法治思想和民法典實施提出的更高要求,檢察工作還有哪些差距、短板?怎樣把習近平法治思想和民法典精神貫穿到「四大檢察」「十大業務」中?
  • 省院羅輝副檢察長深入寧德開展生態檢察、公益訴訟和案件管理工作...
    8月11日,在寧德市人民檢察院召開的調研座談會上,羅輝副檢察長聽取了寧德市公益訴訟和生態檢察、案件管理工作情況匯報。羅輝副檢察長對檢察機關主動服務工作大局、辦理典型案件、創新工作機制等方面取得的成效予以充分肯定並提出工作意見。
  • 有「典」厲害 榆林靖邊檢察與你一起「典」亮生活
    日前,陝西省榆林市靖邊縣人民檢察院派三名幹警參加了榆林市人民檢察院舉辦的檢察機關民法典知識競賽,經過預賽和決賽的激烈角逐,靖邊縣人民檢察院獲得團體三等獎,幹警王巧珍榮獲個人三等獎。《民法典》是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大法。作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民法典》將對每一個人都產生重要影響,因為它幾乎囊括人的一生中所有民事行為,不論是結婚、離婚、繼承、收養等人生大事,還是物業服務、飼養動物等生活瑣事,都可以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據。《民法典》對於民事檢察工作意義重大。
  • 這場「《民法典》進新華書店」直播,1.9萬人點讚!
    11月21日,陽城縣人民檢察院走進新華書店法治宣傳點,開展《民法典》專題講座。主講人柴沫林,陽城縣人民檢察院第三檢察部主任、檢察委員會委員、一級檢察官。長期從事民事監督、行政監督、公益訴訟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 「民法典在你身邊」孫華偉:檢察說民法之帶你看清「格式條款」
    民法典在你身邊按照中央、省委、市委關於學習宣傳民法典的統一部署和市委「同心戰疫·共謀發展」主題宣傳活動要求,為進一步提高檢察幹警學習民法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推進民法典走到群眾身邊、走進百姓心裡,牡丹江市人民檢察院於7月初舉辦了「民法典在你身邊」主題微課製作大賽
  • 當「憲法宣傳周」遇上「檢察開放日」 恩平檢察亮點紛呈
    既「請進來」——召開公開聽證會也「走出去」——開展「法治進校園」和「憲法宣傳周」活動當「憲法宣傳周」遇上「檢察開放日」會碰出怎樣的火花?「請進來」——公開聽證會12月3日上午,恩平市檢察院就一宗行政非訴執行案件召開公開聽證會,聽證會由黨組成員、副檢察長鄭健添主持,邀請了恩平市人大代表岑捷榮、恩平市政協委員陳秀多、廣東協誠律師事務所律師陳嘉瑜,聖堂鎮政府綜治辦工作人員龍戰江擔任聽證員。
  • 睢寧檢察:三個致勝法寶,助推高質量公益訴訟檢察工作
    後來,有的行政機關面對執法遭遇的「硬骨頭」,甚至主動找上門,邀請檢察機關參與,合力破解。在檢察長的帶領下,該院公益訴訟團隊迎難而上,勁頭十足。一起任意傾倒油泥汙染環境案被刑事追責,公益訴訟團隊及時跟進,對行為人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一年過去了,現場起獲的油泥及汙染物有沒有得到合理處置?團隊成員前往現場,查看發現油泥不僅未得處置,還造成二次汙染。
  • 6位在杭省人大代表走進杭檢,為全省檢察工作把脈支招
    與會6名省人大代表首先參觀了市檢察院院史館、「非羈碼」等智慧檢察演示,對杭州檢察文化建設、智慧檢務等工作表示高度讚賞。 與會代表充分肯定了包括杭州檢察工作在內的全省檢察工作,並圍繞刑事檢察、民事檢察、行政檢察、公益訴訟檢察等各抒己見,誠懇提出了意見建議。
  • 嚴部署抓落實見成效 齊齊哈爾政法系統奏響學習宣傳民法典最強音
    檢察系統注重「結合實際」 組織「知識測試」  齊齊哈爾市檢察院召開了檢委會第十六屆十五次學習(擴大)會議,集中學習民法典,選取人民最關注、與生活最貼切的部分,結合生動案事例闡述法條背後的意義與價值;特別講解民法典對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保障人民權益發揮作用與意義;結合檢察工作實際,從「四大檢察」「十大業務」角度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