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外型設計上看,蘇-47「金雕」戰鬥機不同於普通戰機採用的氣動布局結構,而是以前掠翼氣動予以設計,從而增強了實戰機動性。這種特點並不是首創,但卻是大幅度使用,雖然X-29試驗機採用同樣設計,但當時因為各方面因素不成熟而未能成形。
作為新式戰機,俄軍為蘇-47戰機更換了航電,發動機等內部系統,比如採用AL-41F型大推力發動機和後視雷達,以實際提升其性能。該機塗上了隱身複合材料,加增了內埋式彈倉,具備五代戰機的明顯標誌。然而,與五代戰機更加強調隱身等性能不同,蘇-47卻在機動性和空中格鬥方面更具優勢,所以用加強型四代機來定位它更為合適。
說實話,國人普遍質疑這款戰機為凸顯機動性和可用攻角而採用的前掠翼設計特徵,這是深受俄方常規氣動布局所形成的印象影響的結果。所以,對蘇-47這種為體現機動性而刻意做出改變的設計不屑一顧。
不過,在氣動設計領域,美國確實領先於蘇聯甚至於俄羅斯,比如較早投入使用的F-15戰機其擁有高達40度的可用攻角,但後期才服役的蘇-27卻比前者少了16度。在人們印象中,美制戰機在機動性方面是不如俄制戰機的,主要根源在於戰機對比範圍存在誤判,其實俄方最為清楚這種差距,所以才會在蘇-47上下更大功夫。由於俄方在前款戰機研製中採用了大量技術,從而確保了其優越的常規氣動布局性能。有傳言的俄正在使用的蘇-30戰機在可控攻角方面有了大幅提升,超過60度是大概率事件。所以,俄方對蘇-47戰機的研製並不是如此急迫,要努力實現項目研究的可控性。
從單純理論上講,蘇-47戰機在性能上確實超過目前大多數現役戰機,雖然在實踐中未得到檢驗。從長遠看,俄軍方有可能重新復活這款戰機項目,以最終讓其具備隱身設計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