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食肉界裡面,名氣最大的,除了貓科動物之外,就屬犬科動物了,我們所常見的狗、狐、狼等動物,都屬於犬科。相較於史前時代來說,如今的犬科動物算是人丁凋零了。
現代犬科一共分三個亞科:犬亞科、狐亞科、藪犬亞科,下面包含13屬36種。現代犬科動物是最主要的食肉動物,尤其是灰狼、非洲野犬、豺等,幾乎只吃肉類,而狐狸、胡狼、鬃狼等少數犬科,食性構成裡面會包含一些水果等。
犬科動物最主要的特徵就是群居,無論是灰狼,還是狐狸,它們都非常具有社交性,即便是南美狐狸這類相對較孤獨的犬科的動物,也都是成雙成對生活。雖然網上經常會把犬科與貓科進行比較,無論是在戰鬥力還是其他方面,好像都略遜貓科一籌,但實際上犬科才是世界上最成功的食肉動物,它們的身影遍布全世界,無論是非洲大陸還是大洋洲,甚至是北極圈裡面,我們都能夠列出至少一類的犬科動物。
犬科動物進化史
關於犬科動物的起源,說法不一,目前支持人數較多的一種說法,是起源於距今5000多萬年前的始新世期間,當時地球上生活著一種體型較小、尾巴較長、善於奔跑的小動物,稱之為「細齒獸」,它被認為是所有犬科動物的祖先。
根據化石的形狀與結構,人們復原了細齒獸的形象,它長得像當今的黃鼠狼,從四肢、爪子的化石來看,細齒獸應該是很擅長爬樹,獵食一些小型的動物。
犬科動物的演化過程,其實可以分成三條主線,分別對應犬科的三個亞科:古代犬亞科、恐犬亞科,以及現代犬亞科。其中古代犬亞科是犬科中最古老的一個分支,古代犬亞科的成員有點類似於現代的黃鼠狼和狐狸雜交之後的產物,它們誕生於4000萬年前的北美地區,並在北美發展壯大。
在整個漸新世時期,古代犬亞科家族十分昌盛,但是後來隨著草原面積進一步擴大,食草動物體型倍增,古代犬亞科的成員體型偏小,像黃昏犬等眾多古代犬亞科的成員紛紛退出了歷史的舞臺,而其中的湯氏屬則在3400萬年前進化成恐犬亞科得以延續。
雖然恐犬亞科與古代犬亞科成員都在同一時期、同一地點(北美)生活過,但它們之間的外表有很大的不同,恐犬亞科的成員體型龐大,它們的外表有點像當今的鬣狗與狗之間結合的模樣,典型特徵就是強大有力的嘴巴。
在緊接而來的中中新世期間,恐犬亞科成員在北美地區迅速發展壯大,演化出了犬科歷史上眾多赫赫有名的「龐然大物」,比如恐犬、海德尼上犬等,直到250萬年前,這一支才逐漸滅絕。
現代犬亞科雖然與古代犬亞科、恐犬亞科幾乎在同一時間段就出現了,但是由於競爭力比較小,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太繁榮,處於「猥瑣發育」的階段,直到1500萬年前,另外兩支開始沒落,現代犬亞科才逐漸發展壯大。
與前兩者不同的是,在700萬年前,即中新世後期,現代犬亞科的一些成員通過大陸橋來到了亞洲,並開枝散葉,在往後的歲月裡面,它們通過大陸橋來回穿梭於兩個大陸板塊,這也解釋了為何灰狼等犬科動物,在歐亞大陸、北美地區都有分布的原因。
黃昏犬
黃昏犬是一種生活在4200萬年前的小型動物,屬於古代犬亞科,外表長得跟當今的小浣熊、麝貓差不多,體長只有0.6米,根據化石的研究,它們很有可能就是當今犬類的直系祖先。
黃昏犬的身體很靈活,尾巴很長,四肢看起來較為柔弱,且很短,群居性生活,具有一定的攀爬能力,但不會太強,從爪子及身體構造上看,它們似乎不善於爬樹,屬於趾行性動物,但奔跑能力優秀,能夠長時間追逐獵物,嗅覺、聽覺亦比較靈敏。
從化石數據上看,黃昏犬顯然已經具備了類似於現代犬科動物般的牙齒和耳朵結構,發達的聽嗅覺有助於它們及時發現小型獵物,而靈活的身軀及尾巴,不僅使它們在狩獵時事半功倍,而且在躲避鬣齒獸、恐齒貓等大型猛獸時,也能發揮巨大的作用。
黃昏犬的消失,其實並不是因為天敵或者環境突然發生變化所致的,而是隨著草原面積逐漸擴大,植食性動物的體型也越來越大,它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樹林以及食物,才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的。
新魯狼
新魯狼存在的時間段是3400-2500萬年前,它是早期的犬科動物裡面,長得最像當今犬類的其中之一。身軀較長,尾巴粗長,頭顱骨較短,有點類似於今天的郊狼,但是相對於大多數犬科動物來說,新魯狼似乎並不太擅長奔跑,它更多的是採用伏擊的方式捕獲獵物。
有人說區分貓科與犬科最簡單直接的方式就是看爪子能不能自由伸縮,放在大多數情況下,這都是對的,但新魯狼的存在,打破了這一認知,它的爪子也是能夠伸縮的。
恐狼
恐狼生活的時間段是距今200萬-8000年前,它是現代犬亞科裡面的最大者,平均體重為50千克,體型較大的能夠達到95千克以上。從恐狼生活的年代來看,它可能給古人帶來了相當大的麻煩。
從出土的恐狼化石推斷出,它們也是一種群居、集體狩獵的動物,具有很強的社會性,但較短的四肢表明,它們也不能長距離奔襲追逐獵物,更可能地是類似於獅子一樣的伏擊獵物。
雖然經過研究發現恐狼也是一種機會主義的捕食者,但與當今的灰狼又有所不同,由於不擅長追逐,且是群居的動物,所以恐狼最有可能的狩獵方式是潛伏在某一片地形裡面,等待較大、行動較為緩慢的獵物進入伏擊圈,然後突然殺出。
為何它的獵物會是類似於長角野牛、西方馬這類大型的動物呢?主要是因為恐狼集體生活,且體型龐大,對食物需求高,小型的獵物並不能滿足它們的生存所需。
湯世熊
湯氏熊是最早從古代犬亞科裡面進化出來的現代犬亞科成員,雖然從名字上看,它似乎是一種熊類,但實際上犬科動物發展至湯氏熊的階段,已經很像當今的狗、灰狼了。
湯氏熊相對於古代犬亞科的成員來說,牙齒的結構及排列序更接近於今天的犬科動物,雙頜也比恐犬長,同時跟著進化的還有腦瓜,研究表明它的腦容量更大,說明較為聰明。同時後腳第五趾已有明顯的退化痕跡,表明善於長距離奔襲,而長長的尾巴則有助於它們在高速奔跑時身體仍保持平衡。
海德尼上犬
海德尼上犬是整個犬科家族裡面最強的存在,它的體重在90-130千克之間,平均身高超過1米,是有史以來最大的犬科動物,最大的個體甚至能夠達到170千克以上,比起「犬科二哥」恐狼來說,整整大了一倍左右,接近於當今的雌獅,是當之無愧的「犬科之王」。
雖然現代犬科的頂尖戰力不及貓科,但如果在史前,尤其是海德尼上犬存在的時期來說,勝負還真是難料。
前面說過,在北美地區,由於草原的逐漸擴大,植食性動物體型倍增,使得了一些小型的食肉動物無法維繫生存,但同時也給了上犬等大型食肉動物一個空前的發展機會,作為頂尖代表的存在,海德尼上犬就是當時食草動物的噩夢。
它們主要捕食叉角羚、駱駝、野馬等大型的動物,頭骨寬,吻部短,咬合力巨大是當時能與巴博劍齒虎、郊熊相抗衡的強大存在。
(原創用心的作品,喜歡請給個贊,關注我,看更多有趣的野生動物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