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會參會
「農村裡出來的泥瓦匠,皮膚是粗糙的,語言也是粗糙的。說話不會拿腔拿調,形體動作也是粗獷的。皮膚粗糙的人,卻有細膩的心思。」這是講述中南集團三十年發展的《基石》一書中,開篇的文字描述。
1962年出生於江蘇南通海門常樂鎮中南村的陳錦石,就是那個「農村裡出來的泥瓦匠」。
1988年,26歲的陳錦石帶著28個人,從一磚一瓦開始,從無到有,堆砌出今天這個總員工10萬餘人、總資產超2300億元、2019年總營收達2821.4億元、捐贈已達10億元的中南集團。
在陳錦石出門討生活的那個年代,整個中國都很窮,民生凋敝,百廢待興。像陳錦石這樣艱辛奔波的泥瓦匠、建築工,在中國有千千萬萬。為什麼是陳錦石?不僅沒被生活重壓壓垮,成為不知名的茫茫建築大軍中的一員,反而在中國民營企業發展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
為什麼窮孩子出身的陳錦石,能夠能帶領集團持續不斷做慈善,捐贈額能達10億元?
在網絡上對於陳錦石人大代表這個身份更有興趣的報導資料中,並不能尋找到完整的答案。
帶著疑問,近日,《公益時報》來到位於海門常樂鎮的中南集團的「老」總部大樓——中南大廈,面對面採訪了中南集團創始人、董事局主席陳錦石。希望通過《公益時報》的採訪,在梳理清楚陳錦石本人的事業和慈善脈絡的同時,也可以窺得那一個年代的做慈善的企業家們的經歷和心路歷程。
「老闆平日在這裡辦公。」中南集團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眼前的中南大廈高聳入雲,四周則都是一望無垠的江海大平原,沒有一座與之匹敵的高層建築——這座宏偉壯觀的大樓,彰顯著中南集團在當地獨一無二的地位。
吃苦
這座15層的大廈建於2003年,裡面視頻會議、監控、安防等高科技系統一應俱全,在當時是技術先進的智能化辦公樓。現在的大廈裡略顯冷清,在等待陳錦石出來時的房間裡,大魚缸制氧機嗡嗡作響的聲音很是刺耳,房間裡瀰漫著一種潮溼的味道——這座大樓畢竟經歷了17年風雨,老了。
中南集團的業務遍及全國 20多個省份以及澳大利亞、阿爾及利亞等海外市場,位列中國企業500強第94位,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第19位。如此身價的一個老闆,喜歡在一個不起眼的鎮子上呆著,陳錦石應該是個念舊和低調的人,記者猜想。畢竟中南集團目前在海門有新的更氣派的總部大樓;在上海的繁華地段,天山西路的聯強國際廣場,也有一棟樓是中南集團的上海辦公室。
到了約定時間,主角出場。眼前的陳錦石高大強壯,皮膚黝黑,長相憨厚敦實,和你交談時,語速不疾不徐,談吐沉穩。
陳錦石帶領的中南集團經歷了中國的改革開放,經歷了中國經濟轉型的各個雨急風驟的階段,是什麼讓他可以帶領企業經歷時代的大風大浪,最終安全著陸?
「是吃的苦磨練出的堅強意志。」有多苦?陳錦石自言,「『苦海、火海、大風大浪』,三天三夜也講不完。」
有三個兄弟姐妹的陳錦石排行老三。陳錦石兩歲時沒了父親,母親一個人拉扯四個孩子長大,艱辛可想而知。沒有父親庇護的陳錦石,受到諸多欺凌,一直掙扎在社會最底層。因為家裡窮,他從11歲開始要了兩年飯。為了生存,「打過漁,耕過田,撿過廢品,學過小手藝,做過小買賣」,吃盡苦頭。
1988年春節剛過,陳錦石帶著5000元錢,領著28人的施工隊伍到達的山東東營工地上,「寒風刺骨,貧困交加」。陳錦石住過用麻袋包擺成的地窩窩、鐵皮板房、帳篷,冬天凜冽的寒風呼嘯一宿後,早上醒來發梢上全是冰渣。但是苦頭吃盡的陳錦石,絕不沉淪,始終相信通過奮鬥可以改變命運。
奮鬥
從南通機場打車去往海門的路上,路過有中南獨特標誌的樓盤時,對司機師傅順嘴提了下「中南」。作為當地人的司機師傅對「中南」開發的樓盤讚不絕口,「中南」意味著品質。誇完後,司機又意猶未盡地說,中南老闆的發家,靠的是在當地有關係的老丈人。
「當地對老闆有許多匪夷所思的傳聞。」中南集團的員工笑著告訴記者,這些傳聞都很離譜,其實老闆娘家也只是個當地普通家庭。
能取得巨額財富,通常會被認為是有不能對外人道的背景——成功太難了,將他人的成就歸咎於「裙帶關係」,能讓普通的大多數人心理平衡一些:他也沒什麼了不起。《基石》一書裡,有諸多陳錦石苦難經歷的細節描寫,裡面也提到他的愛人陸亞行。這個在外界傳言中有背景的女人,在陳錦石到東營忙不過來時,毅然辭掉搪瓷廠的工作,因為孩子沒人照顧,從海門帶著只有三歲的女兒到了工地上,風餐露宿,住地窩窩和陳錦石同甘共苦。目前,陸亞行是中南集團董事、副總裁。
陳錦石在苦難中鍛鍊了不服輸的意志。「為什麼別人能行,自己就不行?」失敗了不怕,找出原因,繼續行動,通過奮鬥,改變命運。
在苦難中成長起來的陳錦石帶領的團隊也形成鐵軍精神:踏遍千山萬水搞建築,依靠千軍萬馬闖市場,吃盡千辛萬苦創事業,說盡千言萬語爭項目,歷盡千辛萬險謀發展。
東營、濰坊、濟南、青島……越來越多的地方留下了陳錦石的建築足跡。多年的經驗讓陳錦石意識到,外面的世界在如火如荼的建設中,自己的家鄉必然也要迎來大發展。帶著已經「出去看看」了的胸懷,2000年,陳錦石毅然將公司總部從青島遷回常樂鎮。
「中南創業初期為賺錢,1990年以後為事業而把企業做大。今天,把企業做大則是一種責任,對員工,對企業和社會的責任。」陳錦石說。
學習
「危機總是在猝不及防的時刻驟然降臨,倖存下來的不是那些最強壯的,也不是那些智力最高的,而是那些對變化作出最積極反應的種群。」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曾如此表述。
在接受採訪時,陳錦石掛在嘴邊的有四個高頻詞——「累」「痛苦」「學習」「變革」。
為了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從2013年開始,公司每年派相關人員對外學習考察。陳錦石帶領集團主要負責人,曾到美國、加拿大、法國、德國、荷蘭、比利時、日本、新加坡等發達國家考察,學習高效管理機制和工業化操作方式;去浙江、上海、廣州及滬寧沿線考察參觀當地知名製造業;去聯想、海爾、萬科等管理先進的企業學習;研究馬雲、王健林、任正非、柳傳志等知名企業家的戰略思想;也去重點學習那些曾經輝煌、但最終死掉的企業的教訓。
陳錦石還邀請清華、北大、復旦的教授給管理層上課,並組織管理人員去讀清華大學MBA進修班,陳錦石自己讀了復旦大學的EMBA。陳錦石目前是香港城市大學的DBA(工商管理博士)、東南大學兼職教授、上海財經大學客座教授。
問起陳錦石對自己影響最大的人,他坦言是毛澤東。他研究毛澤東的著作,看這個偉大的領袖是如何帶領幾十個人發展成百萬雄師,最終建立起新中國;他給管理層講毛澤東的戰略戰術和遊擊戰;在企業發展遇到困境時,陳錦石曾帶著中南集團的中高層管理人員在「新中國從這裡走來」的西柏坡,召開12天整頓大會,進行百項改革。
陳錦石的身上體現了企業家的永不服輸、善於學習創新、敢想敢幹的特質。陳錦石非常謙虛,認為現在中南集團目前的規模,只是「階段性的成果」,而能取得「階段性成果」的原因就是「靠著自己堅強的意志,並不斷地給自己設立苛刻的目標,不斷地去顛覆自己」。
陳錦石否認自己身上有天生的企業家的基因,認為能成功靠的是後天的奮鬥。
責任
「見到別人落難,自己就心酸。」在與天鬥、與地鬥、與不公平的命運鬥的這數十年,難能可貴的是,陳錦石始終保持著一顆赤子之心、一種樸素的對受苦者悲憫的情懷:把企業做得越大,對社會的捐助越多。「自己小時候吃那麼多苦,讓那麼多人瞧不起,太自卑了。所以希望自己有條件了,儘量幫人家。」陳錦石不希望窮人再受苦,再有自己當年的遭遇。
而為了更系統和規範地做慈善,2011年,中南集團專項規劃2億元設立江蘇中南慈善基金會。中南集團是江蘇首家成立慈善基金會的民營企業。截至目前,扶貧、救災、資助教育,中南集團在公益慈善事業方面已累計投入達10億元。
陳錦石的這種因為自己受苦的過往,而對窮人有先天的一種同情心和同理心,並去捐助的行為,讓記者想起另一位慈善家——福耀玻璃董事長曹德旺。2010年雲貴川旱災,曹德旺立刻捐出現金2億元分發給當地災民,並表示,災民拿到這些錢,買煙買酒都可以……曹德旺大手筆捐贈的理由只有一個:「我受過苦,知道那些災民遭受旱災時的痛苦。」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更是因為「沒有國家政策,沒有地方支持,就沒有中南的今天」。陳錦石很清楚,沒有中國的改革開放,沒有中國經濟的發展,就沒有建築和房地產行業的繁榮,沒有中南集團的發展,中南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政策締造出來的。
「地方政府的支持扶持力度很大,我們那個時候很盲目,就是靠地方政府不斷地輔導支持才成長的。」對於回報社會,回報當地,在陳錦石看來是一種義務。中南集團將總部遷回常樂鎮後,應村民請求,陳錦石兼任中南村黨總支書記。陳錦石對村裡的青壯男丁進行培訓後,全部安排進中南公司,並在村裡成立蔬菜合作社,大力發展村辦企業。
另外,作為人大代表,陳錦石也積極建言獻策,參政議政,提出關注民生、為民營企業謀發展的建議,呼籲民營企業應該得到更多的支持和重視,努力承擔起作為人大代表的。
務實
一個人在成功之後,各種美譽便會紛至沓來,陳錦石也一樣。一百多年前的晚清狀元張謇也是海門長樂鎮人。懷抱實業救國的人生理想,張謇將南通建設成為融民族工業、城市建設、文化教育、社會公益事業於一體,享譽全國的模範縣。因此,很多人將陳錦石與張謇相提並論。對於此評價,陳錦石輕描淡寫:「張謇是個偉大的人,只花了13年的時間,就留下了這麼寶貴的財富,太厲害了,我只是個做企業的,不能和他比。」
「人活著,最重要的是要做有意義的事。對我來說,做任何事情,不求留名,不求留史,但求做一個有社會責任的人。對企業負責,對員工負責,對合作夥伴負責。」陳錦石語氣柔和而又充滿力量地告訴《公益時報》。
當問到希望外界怎麼評價自己時,陳錦石表示,外界看自己是普普通通的實幹家就夠了。一名普通的、實幹的企業家。虛名沒意思,要了有什麼用?「我是農民起家的,要那麼高調幹嘛?」陳錦石感慨,凡是高調的時間都不長,或者10年、20年、50年,早晚都會出問題。普普通通,扎紮實實,低調有什麼不好?
陳錦石對於中南集團的規劃是,未來3年,中南集團進世界500強;10年,中南集團成為500強之中的一流企業;20年,爭取成為萬億企業。「這是我一生的追求。」陳錦石說。而對中南慈善基金會的未來規劃是,要花20年時間,投200個億,對老家常樂鎮從農業、商業、旅遊、文化、教育、工業進行一體化打造,構建一個現代化的「桃花源」。
對話
陳錦石
成功靠後天奮鬥
《公益時報》:去年年底,你作為中南集團創始人、董事局主席榮獲「第七屆江蘇省優秀企業家」稱號,能獲得這個稱號的原因是什麼?
陳錦石:這是中南32年奮鬥的成果。中南在取得成功後,也為社會作出了很多貢獻。我能獲得這個稱號,表示中南32年的發展得到了政府和社會的肯定。
《公益時報》:能成為一名成功的企業家,是天生具備企業家的那種基因麼?
陳錦石:不是天生的。天生哪有那麼聰明?還是靠後天不斷地去改革、轉型、顛覆自己,錯了就改。沒有天命,中南也沒有腐敗行為。天命不可能,腐敗是行不通的。還是靠後天,靠奮鬥。
《公益時報》:人生的哪些經歷,對於你性格的塑造有重要影響?
陳錦石:我是(上世紀)60年代初的人,兩歲就沒有了父親,母親拉扯著我們兄弟姊妹4個。家裡太窮了,整個國家也很窮,我們沒有父親就更窮、更苦。受到了很多欺負,過了很多受煎熬的苦日子。
我長大後,懂事了,參加各種各樣的勞動。種地、要飯、撿垃圾、做小工學徒。雖然很苦,但是磨練了一個人的意志:能吃苦耐勞的意志,能奮鬥幹事情的意志。
1978年的10月25號,16歲的我離開家,出去做學徒打工,學到很多東西。18歲到了大慶油田,在那裡做瓦工、蓋樓、做建築工人。在那待了6年半,一直待到1985年6月份。那裡極苦,環境惡劣,但這是對我人生的鍛鍊。讓我對社會、對國家、對自己的人生有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後來我又到了南京。之後,中建八局四公司以當地政府派遣隊伍的方式合作承建了東營新市政府的開發建設。我又到了山東東營,那個時候,我看到了東營政府的發展。
那個時候,政府不停地進行改革開放的宣傳,鄧小平不斷地講話,中央不斷地講話,地方政府不斷地鼓勵。國家開始全面搞基礎設施建設。自己就待不住了,就想幹一番事業。1988年,按照國家政策自己成立小包工隊,開始創業。
《公益時報》:當初像你這樣的建築工人有成千上萬,但是像你這樣能成功的不多。
陳錦石:中南今天取得階段性成果也是屬於大浪淘沙。公司和個人不斷在大風大浪中歷練鍛鍊,不斷去追求,不斷去完善提高,不斷地去轉變,顛覆自己,不斷給自己設立苛刻的目標。
要意志堅強,天塌下來也不能怕;要善於學習,善於思考;要善於謀劃,善於策劃,善於民主聽取大家的意見;要用好人,用能人。
陳錦石在施工現場檢查指導工作
活不下去就學習
《公益時報》:對自己和公司的發展影響最大的事情有哪些?
陳錦石:從1989年到1991年,很苦,活不下去了。經過痛苦的掙扎,不斷去改變、分析、找原因,覺得要更加開放,要更好地利用老鄉關係去接任務,要懂得管理,想辦法引進懂得管理的人;要去籌集資金,搞戰略投入。這是第一個階段。活不下去了,就不斷去反思。
1995時公司已經像樣了,小名氣也有了,內部的各種矛盾來了。當時員工有兩三千人,很多員工認為,我們已經那麼苦,你還要想發展,還要投錢?當時,我們幹了很多工程,但是房地產商不給錢,我們就自己想辦法。1997年開始策劃,到了1998年開始進入房地產領域。
在2004年以前,員工有七八千人,房地產做得也很一般,有的賺錢,有的不賺錢,有的還虧本。各種矛盾也都來了,金融危機,市場不斷變化,國家政策調控變化,壓力非常大。面對這種情況,就走出去,帶員工到世界各地去學,請專家給員工上課,同時引進人才。這個時候的鬥爭也能很大,天天爭論,企業內部矛盾重重。
2005年中南拿到了南通新城區CBD特大項目,總投資將近200個億。我們當時只有5000萬元現金。壓力非常大,每天都面臨企業倒閉,面臨被壓垮。我一個人裡裡外外指揮,調配公司所有資源。還是很苦的,花了一年半才把這個項目理順,後來又通過這個項目發展了很多其他項目。
《公益時報》:為什麼是你拿到這個大的項目?
陳錦石:我敢做是因為看好國家的發展,看到了南通的未來。我過去的幾十年,建設了大慶勝利油田、東營市政府、濟南的國際會展中心、青島的市政府二期工程等,所以我就知道,我的南通也同樣會建得很好。南通那個時候比別人發展的慢。所以別人不敢做,我敢做。
我拿了那個項目後,國家宏觀調控,房地產項目直線下跌。苦啊,壓力大。我這一生,都是在苦海裡長大的。面對危機,就動腦筋想辦法,不停地學習,把所有資源整合起來,把員工的積極性全部都發揮出來。尋求各種對策。
回報社會是責任
《公益時報》:不停地學習,尋求各種對策,是不是公司一直在調整?現在哪些企業是中南學習的目標?
陳錦石:企業一直在改革。以前要一年改兩次,現在穩定了一年改一次,不斷地組合、調整、改革、轉型、提升。小企業有小企業管理方法,中企業有中企業管理方法,大企業有大企業管理方法,到了特大企業,有特大企業的管理方法。一定要不斷改革轉型,絕對不能停下來,要給員工不斷樹立更好的目標。這32年,員工都服氣了。之前集團爭論很大,現在已經到了「老闆怎麼說我們就怎麼做」。
現在中南不能盲目地學哪個企業,要自己做自主地研發和研究。
《公益時報》:中南的發展一直在和慈善同步進行,你是怎麼想到要去做慈善的?
陳錦石: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第一,自己小時候吃那麼多苦,那麼窮,讓那麼多人瞧不起,太自卑了。所以希望自己有條件了,儘量幫人家。第二,為了回報社會。沒有中央國務院英明決策的改革,不可能有中南的今天,中南是政府的改革開放締造出來的企業。第三,地方政府對中南的支持和扶持很大。我們那個時候的發展很盲目,就是靠地方政府不斷地去輔導支持。所以說回報社會是中南的一種責任和義務。
《公益時報》:從樸素的捐助情懷到成立基金會,從本能做慈善到專業做慈善,成立基金會時是怎麼想的?未來基金會的規劃是什麼?
陳錦石:成立基金會是要規範慈善行為,像模像樣地去做。以前我們做得不規範,今天捐點錢,明天捐點錢。以前我到全國去搞捐助,僅資助的學校,就有三四十個,捐贈總額有十多個億了。現在覺得還是將慈善資源聚焦一下比較好,不要滿天飛。所以,未來對基金會的戰略也進行了調整。基金會將立足於當地,就在海門,就在長樂,基金會將花20年的時間,投入200億元,把長樂鎮的村、路、溝、水全都改好,把沒有生活自理能力的人管起來,把小孩子管起來,把醫療事業管起來。將常樂鎮打造成一個國際一流的現代化新農村示範區,要把常樂鎮樹立成一個樣板,讓全國來學習。(徐輝)
(原標題:從要飯苦孩子到捐贈10億元老闆 ——中南集團董事局主席陳錦石的逆襲慈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