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說的那一天,是全面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實施之日。對移防搬遷的陸軍第27集團軍每一名官兵來說,這次改革大考,不亞於一場戰爭洗禮——
當那一天真的來臨
■本報記者 李秀寶 胡君華 梁蓬飛
凌晨的冀中平原,寒夜籠罩的城鎮還在沉睡,地處石家莊的一座軍營卻已經醒來。
微弱的路燈下,裝車,列隊,升旗。當《義勇軍進行曲》劃破漸亮的晨空,上千名全副武裝的官兵,齊刷刷地抬起右手,向五星紅旗敬禮,向這座營盤告別。
按照習主席和中央軍委命令,陸軍第27集團軍從河北移防山西,成為全軍第一個因改革而進行部署調整的軍級單位。這一天是2015年12月27日,最後一批人員裝備離開駐地的日子。
跑步出列的那一刻,軍長薛愛國覺得自己的雙腿格外沉重,一向高亢有力的聲音飽含深情——
「首長同志,陸軍第27集團軍向新營區機動前準備完畢,請指示!」
「出發!」專門趕來送行的時任北京軍區副司令員鄭傳福話音剛落,薛愛國的眼淚便奪眶而出。這淚水,是對相守46年駐地的依依不捨,更是對改革強軍的熱切企盼。
人生自古傷離別。道路兩邊、小樹林裡,站滿了離退休幹部、官兵家屬和孩子,他們一邊遠遠地目送,一邊默默地擦拭著眼角。
7點27分,隨著第一輛車駛出營區,一條鋼鐵長龍蜿蜒向西,朝著幾百公裡外的晉中某地駛去。
沒有鑼鼓歡送,沒有警車開道,他們走得悄無聲息,他們走得毅然決然。
千人千車動,搬遷寂無聲。人們驚喜地發現,相隔那麼多年,這支英雄部隊「露宿街頭不擾民」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沒有改變——
營盤可以變,傳統不能丟
資料圖:第27集團軍訓練場景。
66年前,上海街頭的一幕震驚了世界——
1949年5月的一個清晨,當激戰的槍聲漸次平息,上海市民推門出戶,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因為他們發現,一夜之間馬路上睡滿了全副武裝的解放軍戰士。
打了勝仗,攻佔了城市,卻能恪守軍令露宿街頭,不入戶、不擾民,秋毫無犯,這就是當年的27軍。
66年後,這一幕又出現在石家莊街頭——
2015年12月2日,一紙命令傳來:第27集團軍領導機關和直屬分隊移防山西,限2016年1月5日前騰空營區,交給新成立的陸軍某部。
橫跨2省3市,涉及數千名官兵、千餘臺裝備,這個家該怎麼搬?
按說這麼大的陣仗,封路限行師出有名,即使軍地聯合舉辦歡送儀式,也在情理之中。
「營盤可以變,但傳統不能丟!」集團軍黨委力排眾議,決定按作戰行動標準組織搬遷,明確要求無論摩託化行軍、還是鐵路運輸,都必須在暗夜或周末進行,最大限度減少對駐地民眾工作生活和城市交通的幹擾。
2015年12月14日深夜,第一批人裝離營,廣大市民全然不知;23日凌晨,第二批繞城而過,值勤交警以為部隊正常拉動。非但他們沒有察覺,就連駐地黨政領導也毫不知情,直到集團軍領導主動前來告別,他們才第一次聽說。
千人千車動,搬遷寂無聲。人們驚喜地發現,相隔那麼多年,這支部隊「露宿街頭不擾民」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沒有變,聽黨指揮、服從大局的紅色基因沒有變。
這「無聲」的背後,彰顯的是忠誠。改革,勢必產生利益得失之慮,更何況官兵們將要離開的,是一座駐守長達46年、現有70%以上幹部士官安家置業的城市?
作訓參謀王顯明就面臨這樣一個難題:搬遷要騰退部分公寓房,而他家就在此列。當時,妻子剛生完孩子才20天,按照她老家的風俗,坐月子須滿百日方可出門。
搬還是不搬?接到通知當天,嶽母便打來了電話:「兒啊,你不能跟組織反映一下嗎?就算到孩子滿月也行啊!」
王顯明何嘗不明白這些,但轉念一想:改革進入攻堅期,如果每個人都向組織提要求,這改革如何進行得下去?他最後拿定主意,耐心說服了嶽母,堅決搬、馬上搬。
「當兵這麼多年,服從命令已成習慣了。」回憶起當時的情景,王顯明讓記者見識了什麼是軍人的雷厲風行:第二天,他把家裡的物品打包運走;第三天,冒著寒風把還在月子中的妻子送回娘家;第四天,就向營房部門交了鑰匙。
集團軍裝備部工化裝備處處長孫海東遇到的情況,也頗為棘手:兩地分居15年的妻子喬春燕,去年底費盡周折在石家莊找到了工作,眼看小日子越來越有滋味,可他這個當丈夫的又要離開了。
今年43歲的孫海東,此前經歷過兩次我軍改革,5年間換了2個單位、3個崗位,離家越來越遠,妻子只好「以不變應萬變」,紮根在老家臨汾,直到2013年才辦理隨軍手續,一家團聚的時間剛滿2年。
走還是不走?面對記者採訪,他當時糾結的心境仍清晰寫在臉上。「可是,天底下哪有不做犧牲的改革啊?」孫海東憨憨一笑,講起了怎麼給妻子「掏心窩子」:「軍隊改革是為了能打勝仗,大家小家都是受益者。你看,經過這些年的改革,我從一名地方大學生成長為團職幹部,你臉上也有光啊!現在為了改革,我們再分居幾年算什麼呢!」
通情達理的妻子笑了,孫海東心裡懸著的「石頭」也落了地。
一家之難,折射眾家之難;一人所盼,反映國人所盼。在這次移防搬遷中,集團軍政治部副主任魏志忠既打先鋒,又忙善後,類似的事經歷太多了:「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在改革大考面前,沒有思想波動不可能、也不現實,但集團軍上下沒有一個人發牢騷、撂挑子,計較個人得失。」
在集團軍移防搬遷動員部署會上,軍長薛愛國的一段話對官兵觸動很大:「我們天天想改革、盼改革,現在改革真的來了,我們必須以絕對服從的實際行動,體現對黨的絕對忠誠。是第27集團軍的人,就要當好英雄部隊的傳人,再打一場改革的『長津湖之戰』!」
1950年11月27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7軍官兵冒著-41℃的嚴寒,在嚴重凍傷情況下,於朝鮮北部長津湖惡戰10晝夜,全殲美軍「北極熊團」,取得中國軍隊對西方國家軍隊在主要戰役上的一次重大勝利,一舉扭轉了韓戰大局。
不同的年代,同樣在冬天;兩次不同的軍事行動,需要的卻是同一種政治品質。
「撤併降改聽黨的,進退走留看我的」「黨叫幹啥就幹啥,打起背包就出發」「決不講價錢、決不打折扣、決不搞變通」……穿越時空、本色不改的第27集團軍官兵,以「聽黨話、跟黨走」的赤膽忠心,義無反顧地投入改革洪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