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月前寫過一個系列的文章《二戰時期參戰國的硬幣》,本來打算是寫4篇的(日本、義大利、德國、法國),結果只寫了前兩個就爛尾了,主要原因就是寫到德國時發現他的硬幣實在是太龐大了,寫起來一直沒有頭緒。這2天又思考了一下,決定還是把這個系列寫完,德國篇則採取以點帶面的形式,不貪圖介紹全,而注重有趣。
1938年的德國斯圖加特,一片繁華。二戰時期德國的硬幣和日本有相似的地方,就是開戰前形勢一片大好,資源充足所以硬幣材質精良,以足銀的銀幣為主,到了二戰中,金屬資源都用來打仗了,硬幣材質逐步變次,從銀到鎳、從鎳到鋁、從鋁到鋅。
1936年,德國第三帝國,2馬克銀幣。其實德、日兩國挑起二戰是有必然性的,就是這兩個國家的自然資源都比較匱乏,他們必須通過對外擴張來得到更多的資源,所以當戰爭不順利時,資源就會緊缺,鑄造硬幣就會變得困難,這也是他們的硬幣在二戰中有相似經歷的原因。
1935年,德國第三帝國,5馬克銀幣。和上面的2馬克一樣,銀幣正面的頭像是興登堡元帥,希特勒並沒有把自己的頭像放倒硬幣上。
希特勒對興登堡十分的敬畏,有人形容:不可一世的希特勒在他面前,也乖的像個孩子。希特勒和興登堡握手,右側的老者就是興登堡,上面銀幣上的頭像就是他。
1936年,德國第三帝國,1馬克鎳幣。德國除硬煤、褐煤和鹽的儲量豐富外,在其他金屬和石油能源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賴進口,德國之所以後來招惹蘇聯,就是為了高加索的油田。日本也類似,招惹美國也是要東南亞的石油,因為日本侵佔中國後,沒發現東北大慶的大油田,所以為了支撐戰爭,就轉而瞄向了南方。
以50芬尼硬幣為線索,1935年時,50芬尼的硬幣是鋁材質的。到了1938年,德國在歐洲所向披靡,新版的50芬尼硬幣採用鎳為材質,質量比之前的好了很多。可是好景不長,之後德國戰事不斷擴大,結果發現鎳金屬極度缺乏,已經不夠造坦克的了。所以只能將新版50芬尼硬幣回收,重新回爐製成鎳的原料,用來造坦克,這也是著名的德國坦克幣。
1939年,德國第三帝國,50芬尼鎳幣,坦克回爐幣,由於這種硬幣回爐去造坦克了,所以現在留存下來的要少很多,較為珍貴(幾百人民幣吧)。
1939年,又重新發行了鋁材質的50芬尼硬幣,1941年,第三帝國50芬尼鋁幣。而到了1940年,10芬尼以下面值的硬幣,更是改用了鋅材質,硬幣質量進一步下降。
1936年,德國第三帝國,5芬尼硬幣,黃銅材質。
1944年,德國第三帝國,5芬尼硬幣,鋅材質。
1945年,德國投降,盟軍允許德國繼續鑄造其硬幣,以滿足人們日常的使用,但是需要把硬幣上的納粹符號去除,因此出現了這種不帶納粹符號的鋅質硬幣,1945年,德國10芬尼硬幣,鋅材質,這種臨時硬幣一直使用到1948年,之後德國分裂,東西德誕生,德國貨幣分為了東德馬克、和西德馬克。
二戰期間,德國第三帝國還發行了3種6枚紀念幣,分別是:馬丁路德450周年2、5馬克,席勒175周年2、5馬克,第三帝國執政周年2、5馬克。
1933年,德國第三帝國,馬丁路德450周年,5馬克銀幣紀念幣。馬丁路德是基督教新教路德宗創始人,德國歷史上排第二的偉人。
1934年,德國第三帝國,席勒175周年,2馬克銀幣紀念幣。席勒是德國著名的文學家。
1934年,德國第三帝國,執政周年,2馬克銀幣紀念幣。
戰後的柏林,一片廢墟。二戰時,德國馬克在國際上的購買力其實很一般,甚至不如日本,蘇聯1盧布能兌換0.7美元,日本1日元能兌換0.5美元,德國馬克則只能兌換0.4美元,但是德國的工業生產力則很強,超過當時的英國,僅次於美、蘇。不過,最終決定戰爭走向的還是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