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青銅劍鑄造千古之謎:吳王夫差劍究竟如何鑄就?

2021-01-13 中國網文化

吳王夫差劍

在吳越青銅劍中,最為人們矚目的,便是吳王劍和越王劍。吳王夫差劍,通長58公分,前鋒內斂,兩叢有血槽,劍身中脊和刀緣明顯,近格處有鑄銘:「攻玫王夫差,自乍其元用」。劍格裝飾有獸面紋,綠松石鑲嵌,微有脫落。莖有雙箍。出上於湖北江陵的越土勾踐劍,通長56公分,前鋒內斂,成兩度弧曲姿態,兩叢有血槽,劍身布滿菱形暗花紋,近格處有鳥篆鑄銘文:「越土塢淺(勾踐)自作用(劍)」,劍格兩面用藍色玻璃、綠松石鑲嵌,莖有雙箍,劍首端部裝飾以極窄的同心圓圈。此劍保存完好,光亮如新,鋒刀依然銳利,可以輕易剁切銅鉛、紙張。這兩柄青銅劍形制相似,代表了吳越地區青銅劍製作的最高水平,堪稱國寶。

那麼,如此精美鋒利的劍是如何鑄造的呢?

古代有6種冶銅工匠,分別是築、冶、鳧、慄、段、桃。築,制削刀;冶,制箭鏃、戈、戟;鳧,鑄鐘;慄,制量器;段,制器(泛指農具);桃,鑄劍。將鑄劍專列為一門工種,可見其重要性,這是與當時中原銅劍的興盛密切相關的。那麼,鑄劍術的基本情況如何,有哪些主要的程序和工藝?在戰國時期,中原鑄劍術取得了什麼突出成就?

大冶鑄金、巧奪神工製作銅劍的基本方法是鑄造,鑄造一件銅劍大體上有5道工序。

(1)制範。即製作供澆鑄用的型範。劍範多用泥塑造,然後放入窯中經火烘乾,再加修正,質地似陶,故稱泥範或陶範。制範以銅劍的器形設計為依據,而銅劍器形是否能夠達到設計要求,是否規整而諧調、勻稱而美觀,則決定於制範是否精細。制範還要為以後的裝飾打下基礎,如劍體上鑄出的花紋和銘文,都必須預先在劍範的內壁上刻鏤出陰陽相反的紋路,實際上,銅劍裝飾的第一步即是範型。

(2)調劑。鑄劍的材料是青銅,青銅是銅和錫或銅和錫、鉛的合金。劑即劑量,指青銅合金中各成分的比例,古時寫作"齊"。

成書於春秋戰國之交的《考工記》,出現了世界上最早關於青銅合,金配比的記載:「金有六齊,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鐘鼎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斧斤之齊;四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戈戟之齊;三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大刀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二,謂之消殺矢之齊;金錫半,謂之鑑隧之齊。」此處的「金」即為青銅或純銅。表明佔人經過鑄造實踐,最遲在春秋時期,工匠己能根據青銅器不同的使用性能,選用不同的銅、錫配比,使青銅器物的性能達到相應的使用要求。但古人鑄劍既無先進的熔煉設備、純淨的原材料,又無精確的測試手段,因而不同匠師鑄出的銅劍的合金比會不盡相同,所以有配比常數上下浮動的現象。

所有的鑄劍大師都知道,10%的含錫量是一個分界線,超過與否,難度是天壤之別。經測算,出土越王劍的含錫量高達17%~19%,這是青銅劍製作工藝上的「哥德巴赫猜想」,古人是怎麼做到的,至今無人能破解。

(3)熔煉。原料調配停當後,將之裝入坩堝熔煉。熔煉的目的是將銅、錫、鉛等原料熔為一體,同時也進一步去除原料中含有的雜質,如去除附著於原料上的木炭,以及原料中含有的氧化物、硫化物和鐵等其他金屬元素,使合金精純。

熔煉的關鍵是觀察火候,判斷是否熔煉成熟。《考工記》對此有較詳記述:"凡鑄金之狀,金與錫,黑濁之氣竭,黃白次之。"黑濁氣是原料上附著的木炭、樹枝等碳氫化合物燃燒產生的。黃白氣主要是熔點低的錫先熔化而產生的,同時,原料中含有的氧化物、硫化物和其他元素揮發出來也形成不同顏色的煙氣。

"黃白之氣竭,青白次之。"溫度升高,銅熔化的青焰色有幾分混入,故現青白氣。

"青白之氣竭,青氣次之。"溫度再升高,銅全部熔化,銅量大於錫量,因此只有青氣了。而且,焰色純淨,表明原料中的雜質大多汽化蒸發,剩下殘渣可予以去除。然後"可鑄也"。

上述次序,也是古代匠師長期實踐的經驗總結,後來人們用"爐火純青"喻功夫純熟,就源於此。

為了提高青銅合金的質量,工匠們還對銅錫進行多次熔煉,以進一步去除雜質。《考工記?慄氏》所記"改煎金錫",就是指重複煎煉。

(4)澆鑄。將熔煉成熟的青銅液體澆灌入劍範,待其冷卻、凝固,銅劍就成型了。

(5)鑄後加工。範鑄出來的銅劍僅是一個坯件,表面粗糙,故卸去鑄範後,還須進行如下的修治加工:

--刮削琢磨,使其表面平整光滑;

--裝飾,如在鑄成的花紋溝槽中鑲嵌琉璃、綠松石,或嵌錯紅銅絲、金絲、銀絲,甚至進一步在器表刻鏤花紋。嵌錯是當時很常見的裝飾工藝,它是在銅器表面鑄出或刻鏤出花紋,再嵌以金、銀、銅絲(或片),用錯石將表面磨光,即顯出色彩鮮明、線條清晰的生動形象;

--裝置附件,配齊劍具;

--砥礪開刃。

戰國相劍術士曾說:白所以為堅也,黃所以為(韌)也,黃白雜則堅且,良劍也。這種精良之劍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複合劍。戰國時期,銅劍應用臻於極盛。在此背景下,鑄劍術不斷發展進步,出現了一些科學先進的工藝,取得了傑出的成就,其中尤以鑄造複合劍的技術最為突出。

所謂複合劍,是指劍脊和劍刃用不同成分配比的青銅合金分別澆鑄的青銅劍。其劍脊採用含錫量較低的青銅合金,韌性強,不易斷折;劍刃採用含錫量較高的青銅合金,硬度高,特別鋒利。因而這種劍剛柔相濟,是古代銅劍的精品。其鑄造方法也與普通銅劍有別。普通劍之劍身系一次澆鑄完畢,複合劍則是二次澆鑄:先以專門的劍脊範澆鑄劍脊,在劍脊兩側預留出嵌合的溝槽;再把鑄成的劍脊置於另一範中澆鑄劍刃,劍刃和劍脊相嵌合構成整劍。

從冶金史研究者檢測的一些複合劍實物得知,其劍脊的含銅量要高於一般銅劍。含錫量則低於一般銅劍;刃部的情況相反,含銅量低於一般銅劍,含錫量高於一般銅劍。如果單以脊部或刃部的材料製作整劍,勢必過於柔軟或過於剛脆,但以之分別製作劍脊和劍刃,就獲得了超過一般銅劍的更為優秀的性能。這是創造性地運用青銅合金成分配比規律的高超工藝,體現了古代匠師對銅劍合金成分比例的控制達到了極高水平。

複合劍的脊部含銅多,故呈黃色;刃部含錫多,故泛白色。劍脊和劍刃判然異色,故有人稱之為"兩色劍"。由於這種劍表面看起來,劍脊像是鑲嵌上去的,故也有人稱之為"銅鑲劍"或"插心劍"。來源:東方網

相關焦點

  • 揭秘青銅劍鑄造千古之謎 吳王夫差劍究竟如何鑄就
    吳王夫差劍在吳越青銅劍中,最為人們矚目的,便是吳王劍和越王劍。
  • 吳王夫差劍與「繁陽之金」
    夫差執政時期,吳國極其好戰,連年興師動眾,造成國力空虛。勾踐不忘會稽之恥,國力逐漸恢復。趁夫差舉全國之力赴黃池之會時,越軍乘虛而入,並殺死吳太子。夫差與晉爭霸成功,奪得霸主地位後匆匆趕回。前473年,越國再次興兵,吳國被滅,夫差自刎,時年55歲。吳王夫差劍為春秋末期吳王夫差(前495-前473在位)時製造的一系列青銅劍。劍身鑄有「攻吳王夫差自作其元用」字樣。
  • 千年之前的青銅寶劍:吳王夫差劍
    說到優良兵器,不得不提的就是吳王夫差劍了唐代著名詩人李賀有詩:「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在古代人眼中,吳鉤指的就是優良的兵器。說到優良兵器,不得不提的就是吳王夫差劍了。吳王夫差劍作為吳鉤精品,吳王夫差劍的故事也十分溫馨動人。吳王夫差劍作為吳王夫差的權力象徵,等到吳國滅亡後,吳王夫差的權力也隨著吳王夫差劍而散落在中國各地。
  • 「吳王夫差劍」八問(下)
    這真是一個難解之謎,雖然上海博物館已經制出了菱形暗格紋小樣,但到底結果如何我們拭目以待!蘇州博物館入藏了兩柄暗格紋劍,其一為有感暗格紋花紋,可以用手指明顯感覺到的,另一為無感,即手指划過沒有任何感覺!如果有機會對此二柄作仔細的科學分析、比對,也許可以解開少許奧秘吧!有何看點?
  • 千年前的相愛與相殺——越王勾踐與吳王夫差「劍」
    「有吳則無越,有越則無吳」,吳越兩國乃是仇讎敵戰之國,夫差與勾踐既是兩國的君主,如何能滅掉對方來擴充自己的領地便是他們所考慮的頭等大事。吳勝越敗、吳敗越勝。恩怨難消,徵戰不斷。這個時期的中國青銅兵器製造工藝已達到」爐火純青「的頂峰時期。吳越更是當時刀劍短兵製造的箇中翹楚。楚、吳、越王之劍短柄可堪稱稀世珍寶。今天不妨來看下千年前這兩個冤家對頭之一的吳王所用兵器吧。
  • 國際博物館日|南博「融合」特展:從吳王夫差劍看到秦兵馬俑
    包括秦兵馬俑、吳王夫差劍、「王子午」鼎、人首蛇身玉飾、錯銀銅雙翼神獸等。其中,集結了大量珍貴文物,其中不乏教科書級歷史見證物,如秦兵馬俑、吳王夫差劍、「王子午」鼎、人首蛇身玉飾、錯銀銅雙翼神獸等。希望展覽為社會變革中面臨挑戰的「多元和包容」帶來啟發和深思。公元前800前200年是西方的「軸心時代」,在東方的中國則是「百家爭鳴」的時代。
  • 越王劍和夫差矛在戰場上對決,誰才是勝利者?結果你想不到!
    越王劍和夫差矛,是春秋戰國時代,遺留下來的最炫的兩件兵器,它們究竟誰才是冷兵器之王,且看小編來給您解密!(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越王劍,就是越王勾踐劍。
  • 吳王夫差其實很牛
    吳王夫差手握青銅劍劇照     夫差的父親闔閭在位期間,為了報出兵破楚時越王允常偷襲吳境之仇,趁允常薨喪、勾踐新接之機,出兵伐越,不料卻大敗於槜李。吳王闔閭在這次戰鬥結束後,他就去世了。吳王夫差劍 1976河南輝縣出土
  • 中華名劍:『越五劍』與『越八劍』指的是哪些劍?
    鑄劍:歐冶子主人:越王允常、越王勾踐、吳王闔閭、吳王夫差、楚昭王、薛仁貴、嶽飛、展昭備註:1 常被歷代詩文提及,如杜甫的《大曆三年出瞿塘峽久居夔府將適江陵》中寫到「朝士兼戎服.君王按湛盧。」2 資料說是越王允常懇求歐冶子造出的湛盧劍,留于越國。
  • 越王勾踐:我的劍千年不腐,削鐵如泥,是天下第一劍
    考古專家們聞訊趕來,在一座古墓裡,他們發現了一把裝在漆木劍鞘內的青銅劍。據說,考古隊員抽出劍的時候竟然不慎把手指割破,考古隊又試了一次,發現這把青銅劍竟然可以輕易刺破26張紙。(也有說16張、18張的)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上古神器」?!
  • 越王勾踐劍,為什麼被譽為天下第一劍?
    在整個春秋戰國時期,越國都是比較強大的諸侯國,但是隨著吳國的崛起,吳王夫差擊敗了越王勾踐。苦心人,天不負,三千越甲可吞吳。越王勾踐在臥薪嘗膽之後,最終擊敗了吳王夫差,取得了霸權。在越王勾踐和其子孫所在的越國,成為了春秋末期最後一任,極其強盛的霸主。
  • 劍的起源及演變
    在陝西省長安縣張家坡、北京市琉璃河等地的西周時代的墓中,都曾經挖掘出柳葉形青銅短劍。青銅是用錫鉛銅混合而成具有較強的硬度。 春秋時期,與中原地區士兵用戈、用矛不同,吳、越等國的步兵都擅長用劍。他們使用的劍,劍身很長。如吳王夫差劍、越王勾踐劍等,長度都在50釐米以上。那時候,吳國、越國善於鑄劍,鑄劍技術在全國都處於領先地位,鑄出的寶劍名揚天下。
  • 青銅藝術——絕世名劍
    吳王光青銅劍(中國國家博物館)吳王夫差青銅劍(中國國家博物館)根據檢測,這把劍採用了鉻鹽氧化技術,是20世紀美國和德國發明的。難以想像2200多年前的秦朝是如何做到的。吳王夫差青銅劍1976年輝縣市百泉徵集,劍首已經損壞,但是劍身的銘文依舊可見。該劍現收藏於河南博物院。
  • 廣天藏品丨國之脊 劍之魂——越王勾踐劍中的中國精神!
    劍身經千年而不朽,劍柄處有11道同心圓,距離僅為0.2毫米,劍身滿飾黑色菱形暗紋,劍格的正面和背面,分別用藍色琉璃和綠松石鑲嵌成美麗的紋飾,是現代技術也很難達到的鑄造水準。蒲松齡先生所寫的「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指的正是越王勾踐忍辱負重反敗為勝吳王夫差的二十年。這對生死冤家,共同譜寫了春秋爭霸最後一幕的金戈鐵馬。
  • 大喬說之你所不知道的刀與劍
    中國早期的劍出現在商代晚期,是用青銅鑄造的,劍身較短,與匕首難以區分。
  • 世界六大帝王劍:中國此劍天下第二,其他五劍一比,形同破銅爛鐵
    帝王劍即帝王使用的劍,這些劍可能是佩劍,可能是戰劍,可能是加冕劍,總之為帝王所用。下面說說世界六大帝王劍,中國此劍天下第二,其他五劍一比,形同破銅爛鐵。阿提拉之劍。匈帝國皇帝阿提拉(406年—453年)所用之劍,其實這是一把刀,但外國刀劍不分,統稱為「劍」。
  • 越王勾踐劍千年不腐蝕的原因竟然是...
    不含鉛?越王勾踐劍主要成分為銅,出土的墓室曾經長期被地下水浸泡,劍完全隔絕氧氣是其不鏽的主要原因。後德俊研究員說,越王勾踐劍是採用青銅鑄造而成,這已經為現代科學分析所證實。這是越王勾踐劍不鏽的原因之二。望山一號楚墓處在現代荊州附近的漳河二乾渠上,地下水位較高,該墓的墓室曾經長期被地下水浸泡,地下水酸鹼性不大,基本上為中性,這從該墓出土的大量精美的漆木器保存情況較好而得到證實。地下水浸泡後,墓室內空氣的含量更少。這是越王勾踐劍不鏽的原因之三。
  • CCTV【國家寶藏】:綠松石與一把劍的故事
    越王在位時候一生鑄造50多把名劍,其中到現在公認的天下第一劍越王勾踐劍。劍身經千年而不朽,劍柄處有11道同心圓,距離僅為0.2毫米,劍身滿飾黑色菱形暗紋,劍格的正面和背面,分別用藍色琉璃和綠松石鑲嵌成美麗的紋飾,是現代技術也很難達到的鑄造水準。
  • 「越王勾踐劍」何以成「天下第一劍」?其承載了哪些中華文化內涵
    但後來越國在吳越夫椒之戰中被打敗,為了蓄勢待發,勾踐被迫向吳王夫差求和。除了被迫進獻大量物品之外,勾踐及其妻子以及範蠡,還到吳國伺候吳王並成為牧人。而越王勾踐也不得不忍痛割愛,將湛廬、勝邪、魚腸送給吳王。
  • 春秋鑄劍名師歐冶子的名劍作品中有五把都是為越王鑄造
    少年時代,他從母舅那裡學會冶金技術,開始冶鑄青銅劍和鐵鋤、鐵斧等生產工具。他肯動腦筋,具有非凡的智慧;他身體強健,能刻苦耐勞。他發現銅和鐵性能的不同之處,冶鑄出第一把鐵劍「龍淵」(後改名「龍泉劍」),開創中國冷兵器之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