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之前的青銅寶劍:吳王夫差劍

2021-02-06 中華刀劍

吳王夫差劍的故事唐代著名詩人李賀有詩:「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在古代人眼中,吳鉤指的就是優良的兵器。說到優良兵器,不得不提的就是吳王夫差劍了

唐代著名詩人李賀有詩:「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在古代人眼中,吳鉤指的就是優良的兵器。說到優良兵器,不得不提的就是吳王夫差劍了。吳王夫差劍作為吳鉤精品,吳王夫差劍的故事也十分溫馨動人。吳王夫差劍作為吳王夫差的權力象徵,等到吳國滅亡後,吳王夫差的權力也隨著吳王夫差劍而散落在中國各地。

蘇州是春秋時期吳國文化的發源地。眾所周知,吳越兩國擁有非常精湛而又高超的鑄劍技術。但是比較遺憾的是,蘇州境內並未發現一把吳王夫差劍。為了彌補這一遺憾,蘇州政府聯合蘇州博物館,以重金徵集了臺灣古越閣的58件青銅兵器,其中就包括吳王夫差劍。吳王夫差劍被稱為「吳老大」,是目前已知的九把吳王夫差劍中保存最為完整的一把青銅劍,有著「國寶」之稱。

吳王夫差劍特點鮮明,極具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寶劍特色。通過觀察吳王夫差劍劍身,便可看出吳王夫差劍特點。如果按類別區分的話,吳王夫差劍屬於寬格有箍劍。這種寬格有箍劍集裝飾與實用於一體。寬格劍比較好佩帶,即使在戰場上,寬格劍都能發揮出極大的攻擊優勢,便於握持的寬格劍,有利於劈和刺,在實戰中能有效的發揮自身所具備的優勢。

單從劍身來看,吳王夫差劍的稜脊、凹弧截面較為突出,而弧線內收的刃部更加具有殺傷力。據記載,收藏於蘇州博物館的吳王夫差劍,劍身長58.3釐米,寬5釐米,格寬為5.5釐米。這把吳王夫差劍劍身含有一層藍色薄鏽,因保存完好,所以這把青銅劍,刀鋒極為鋒利。劍身近鋒處有著明顯可見的收狹,兩側刀刃呈弧曲形。劍身刻有獸面文,並且還用綠松石作鑲嵌,以此來凸顯吳王夫差劍的美觀和高貴。在吳越兩國的青銅劍中,最受人矚目的便是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劍。了解吳王夫差劍基本情況得知,吳王夫差劍長58釐米,劍身中脊和刀緣部位較為明顯。除此之外,吳王夫差劍銘文十分引人注目,上面寫著「攻玫王夫差,自乍其元用」十個字。截至目前,我國共發現了九把吳王夫差劍。每一把吳王夫差劍的規格不相同,所以吳王夫差劍銘文也不盡相同。


據記載,河南輝縣出土的吳王夫差劍銘文是「攻痦王夫差自乍其元用」。湖北襄陽蔡坡出土的吳王夫差劍銘文是「攻吳王夫差自作其元用」。河南洛陽中州中路出土的吳王夫差劍銘文是「攻吳王夫差自作其元用」十個字。但是因為鏽蝕,這把吳王夫差劍只能看見「王夫差……其元用」六個字。安徽壽縣出土的吳王夫差劍劍身寫著「攻王夫差自作其元用」十個字。縱觀現存的吳王夫差劍,它們都有一個顯著的特徵,即劍身上大多刻著「攻吳王夫差自作其元用」十個字。

不管是吳王夫差劍還是越王勾踐劍,它們身上都刻有不同的銘文。這種銘文不但可以表示佩劍者或者鑄劍者的身份,而且還具有美化寶劍的作用。吳王夫差劍銘文是一種典型的鳥蟲文字。鳥蟲文字高貴而華麗,極具裝飾效果。了解鳥蟲文字發展歷史得知,鳥蟲文字流行於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很多諸侯國君主都會在佩劍上雕刻這種文字,以彰顯高貴的身份和地位

相關焦點

  • 千年前的相愛與相殺——越王勾踐與吳王夫差「劍」
    「有吳則無越,有越則無吳」,吳越兩國乃是仇讎敵戰之國,夫差與勾踐既是兩國的君主,如何能滅掉對方來擴充自己的領地便是他們所考慮的頭等大事。吳勝越敗、吳敗越勝。恩怨難消,徵戰不斷。這個時期的中國青銅兵器製造工藝已達到」爐火純青「的頂峰時期。吳越更是當時刀劍短兵製造的箇中翹楚。楚、吳、越王之劍短柄可堪稱稀世珍寶。今天不妨來看下千年前這兩個冤家對頭之一的吳王所用兵器吧。
  • 吳王夫差劍與「繁陽之金」
    夫差執政時期,吳國極其好戰,連年興師動眾,造成國力空虛。勾踐不忘會稽之恥,國力逐漸恢復。趁夫差舉全國之力赴黃池之會時,越軍乘虛而入,並殺死吳太子。夫差與晉爭霸成功,奪得霸主地位後匆匆趕回。前473年,越國再次興兵,吳國被滅,夫差自刎,時年55歲。吳王夫差劍為春秋末期吳王夫差(前495-前473在位)時製造的一系列青銅劍。劍身鑄有「攻吳王夫差自作其元用」字樣。
  • 揭秘青銅劍鑄造千古之謎:吳王夫差劍究竟如何鑄就?
    吳王夫差劍在吳越青銅劍中,最為人們矚目的,便是吳王劍和越王劍。吳王夫差劍,通長58公分,前鋒內斂,兩叢有血槽,劍身中脊和刀緣明顯,近格處有鑄銘:「攻玫王夫差,自乍其元用」。劍格裝飾有獸面紋,綠松石鑲嵌,微有脫落。莖有雙箍。
  • 揭秘青銅劍鑄造千古之謎 吳王夫差劍究竟如何鑄就
    吳王夫差劍在吳越青銅劍中,最為人們矚目的,便是吳王劍和越王劍。
  • 「吳王夫差劍」八問(下)
    吳王夫差劍劍格另外,一些裝飾了特殊紋樣的劍都需要很高超的金屬製造技術,如菱形暗格紋劍、錯金劍等。就目前的發現來看,錯金還可以細分為有刻槽的錯金、以金汞劑塗抹烘烤而成的鎏金、以超薄金箔粘貼而成的貼金三類。
  • 越王勾踐:我的劍千年不腐,削鐵如泥,是天下第一劍
    考古專家們聞訊趕來,在一座古墓裡,他們發現了一把裝在漆木劍鞘內的青銅劍。據說,考古隊員抽出劍的時候竟然不慎把手指割破,考古隊又試了一次,發現這把青銅劍竟然可以輕易刺破26張紙。(也有說16張、18張的)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上古神器」?!
  • 吳王夫差其實很牛
    由於過去的歷史記載往往以成敗論人,所以夫差被貶為一個驕奢淫佚,親信奸臣,殘害忠良,咎由自取的無道國君。    事實上,吳王夫差在霸業上的成就並不遜色於春秋五霸,雖然稱霸的時間短暫,但依然顯示出一代君王的雄心壯志與霸氣。亦或許是因為一號美人西施的緣故吧,夫差雖說是亡了國的人,可在這中國歷史上名氣還是挺大的,絲毫不亞於臥薪嘗膽、成功復國的勾踐!
  • 最霸氣的五把中國名劍,一把被壓千年依舊光亮,一把被英國奪走
    而今天要說的是筆者覺得最霸氣的幾把劍,因為這幾把劍不僅是他們的做工體現了老祖宗的高超智慧,也有著一個又一個的傳說!鋒利無比的八稜青銅劍第一把劍就是:八稜青銅劍。這把劍是一把秦朝的青銅劍,在秦始皇兵馬俑的一、二號坑出土,這把劍最讓人覺得驚嘆的就是全劍有整整8個稜面,而最可怕的事情就是在專家的檢驗後這8個稜面的誤差竟然不超過1根頭髮絲,而那時候是秦朝,大家想想有多可怕,這把劍充分說明了我們老祖宗的手藝是真的好!所以筆者覺得他很霸氣!吳王夫差劍而第二把劍就是:吳王夫差劍。
  • 被譽為國寶的8把中國寶劍,嚴禁到國外展出,每一把都價值連城!
    中國古代刀劍史十分悠久,留存下來的寶刀寶劍也為數不少,但大多數是年代久遠的青銅劍,鐵製刀劍反而留存不多(鐵製品不易保存,容易生鏽腐蝕)。
  • 越王劍和夫差矛在戰場上對決,誰才是勝利者?結果你想不到!
    越王劍和夫差矛,是春秋戰國時代,遺留下來的最炫的兩件兵器,它們究竟誰才是冷兵器之王,且看小編來給您解密!(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越王劍,就是越王勾踐劍。
  • 國際博物館日|南博「融合」特展:從吳王夫差劍看到秦兵馬俑
    包括秦兵馬俑、吳王夫差劍、「王子午」鼎、人首蛇身玉飾、錯銀銅雙翼神獸等。其中,集結了大量珍貴文物,其中不乏教科書級歷史見證物,如秦兵馬俑、吳王夫差劍、「王子午」鼎、人首蛇身玉飾、錯銀銅雙翼神獸等。希望展覽為社會變革中面臨挑戰的「多元和包容」帶來啟發和深思。公元前800前200年是西方的「軸心時代」,在東方的中國則是「百家爭鳴」的時代。
  • 為何一把埋藏地下二千多年的寶劍,仍寒光耀目,鋒利無比?
    後吳王夫差放勾踐歸國,歸國後,勾踐臥薪嘗膽,勵精圖治,時時不忘滅吳雪恥。他任用範蠡、文種等人,改革內政,休養生息。後來,勾踐利用夫差北上爭霸、國內空虛之機,一舉攻入吳國並殺死了吳太子。勾踐二十四年,吳都被圍三年後城破,夫差自殺。
  • 越王勾踐劍為何能千年不鏽?用X光檢測後,專家給出了答案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派兵攻打越國,結果被越王勾踐打敗了,而闔閭也受了重傷,他在臨終之前囑咐自己兒子夫差要替他報仇,而夫差牢記了父親的話,加緊練兵。並在兩年之後將越王勾踐打敗,勾踐被包圍無路可走。越王原本打算自盡的,然而這時謀臣文種勸住了勾踐,讓他先投降日後再圖東山再起也不遲,於是勾踐便將隨身的三把寶劍獻給了吳王夫差。
  • 中華名劍:『越五劍』與『越八劍』指的是哪些劍?
    鑄劍:歐冶子主人:越王允常、越王勾踐、吳王闔閭、吳王夫差、楚昭王、薛仁貴、嶽飛、展昭備註:1 常被歷代詩文提及,如杜甫的《大曆三年出瞿塘峽久居夔府將適江陵》中寫到「朝士兼戎服.君王按湛盧。」2 資料說是越王允常懇求歐冶子造出的湛盧劍,留于越國。
  • 越王勾踐劍出土後,一次可劃破二十多層紙?考古專家:是真的
    我們都知道,春秋戰國時期的吳越兩國盛產寶劍,而又以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時期製造的寶劍為最高水準,比如吳王劍和越王勾踐劍。本身吳國和越國是近鄰,兩國之間摩擦不斷,三天一小仗,五天一大仗,尤其到了夫差和勾踐時期,兩國之間的戰爭升級。
  • 青銅藝術——絕世名劍
    吳王光劍(同名的劍現存數把,這把為上海博物館收藏)吳王光青銅劍(中國國家博物館)吳王夫差青銅劍(中國國家博物館)兵馬俑二號坑出土的秦劍,被一尊高級軍吏俑壓彎千年,出土後竟然自己彈直,劍刃依舊鋒利沒有生鏽。根據檢測,這把劍採用了鉻鹽氧化技術,是20世紀美國和德國發明的。難以想像2200多年前的秦朝是如何做到的。
  • 魚腸劍,越王弄巧成拙,間接使吳王闔閭成為春秋五霸
    名劍出爐 歐冶子,春秋末期越國人,中國古代鑄劍鼻祖,龍泉寶劍創始人。他的事跡見於《越絕書·越絕外傳記寶劍第十三》,曾為越王允常鑄五劍,名湛盧、純鈞、勝邪、魚腸、巨闕。
  • 劍的起源及演變
    在陝西省長安縣張家坡、北京市琉璃河等地的西周時代的墓中,都曾經挖掘出柳葉形青銅短劍。青銅是用錫鉛銅混合而成具有較強的硬度。 春秋時期,與中原地區士兵用戈、用矛不同,吳、越等國的步兵都擅長用劍。他們使用的劍,劍身很長。如吳王夫差劍、越王勾踐劍等,長度都在50釐米以上。那時候,吳國、越國善於鑄劍,鑄劍技術在全國都處於領先地位,鑄出的寶劍名揚天下。
  • 從「倚劍登高臺」到「仗劍走天涯」:千年江湖夢,惟有「劍」相隨
    劍在戰場上作為攻擊型兵器的歷史並不很長,尤其是鋼鐵冶鑄的利劍在戰場上的使用只能說是歷史長河中一朵極其短暫的浪花。古代傳說中,劍乃蚩尤所造。但從考古資料來看,我國今天能夠找到的最古老的劍是西周青銅短劍。50年代中後期,陝西長安張家坡第206號西周墓出土了一把很短的青銅劍,全長27釐米,不到一尺長,猶如一片柳葉。
  • 勾踐臥薪嘗膽滅掉吳國,吳王夫差自殺前,為何一定要蒙上雙眼?
    闔閭在臨死前,叫來了兒子夫差,告誡他「勿忘殺父之仇」,夫差哭得涕泗滂沱,表示一定要滅掉越國。而後,夫差繼位,史稱吳王夫差。伍子胥被任命為相國公,是吳國內僅次於夫差的二號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