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王夫差劍的故事唐代著名詩人李賀有詩:「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在古代人眼中,吳鉤指的就是優良的兵器。說到優良兵器,不得不提的就是吳王夫差劍了
唐代著名詩人李賀有詩:「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在古代人眼中,吳鉤指的就是優良的兵器。說到優良兵器,不得不提的就是吳王夫差劍了。吳王夫差劍作為吳鉤精品,吳王夫差劍的故事也十分溫馨動人。吳王夫差劍作為吳王夫差的權力象徵,等到吳國滅亡後,吳王夫差的權力也隨著吳王夫差劍而散落在中國各地。
蘇州是春秋時期吳國文化的發源地。眾所周知,吳越兩國擁有非常精湛而又高超的鑄劍技術。但是比較遺憾的是,蘇州境內並未發現一把吳王夫差劍。為了彌補這一遺憾,蘇州政府聯合蘇州博物館,以重金徵集了臺灣古越閣的58件青銅兵器,其中就包括吳王夫差劍。吳王夫差劍被稱為「吳老大」,是目前已知的九把吳王夫差劍中保存最為完整的一把青銅劍,有著「國寶」之稱。
吳王夫差劍特點鮮明,極具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寶劍特色。通過觀察吳王夫差劍劍身,便可看出吳王夫差劍特點。如果按類別區分的話,吳王夫差劍屬於寬格有箍劍。這種寬格有箍劍集裝飾與實用於一體。寬格劍比較好佩帶,即使在戰場上,寬格劍都能發揮出極大的攻擊優勢,便於握持的寬格劍,有利於劈和刺,在實戰中能有效的發揮自身所具備的優勢。
單從劍身來看,吳王夫差劍的稜脊、凹弧截面較為突出,而弧線內收的刃部更加具有殺傷力。據記載,收藏於蘇州博物館的吳王夫差劍,劍身長58.3釐米,寬5釐米,格寬為5.5釐米。這把吳王夫差劍劍身含有一層藍色薄鏽,因保存完好,所以這把青銅劍,刀鋒極為鋒利。劍身近鋒處有著明顯可見的收狹,兩側刀刃呈弧曲形。劍身刻有獸面文,並且還用綠松石作鑲嵌,以此來凸顯吳王夫差劍的美觀和高貴。在吳越兩國的青銅劍中,最受人矚目的便是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劍。了解吳王夫差劍基本情況得知,吳王夫差劍長58釐米,劍身中脊和刀緣部位較為明顯。除此之外,吳王夫差劍銘文十分引人注目,上面寫著「攻玫王夫差,自乍其元用」十個字。截至目前,我國共發現了九把吳王夫差劍。每一把吳王夫差劍的規格不相同,所以吳王夫差劍銘文也不盡相同。
據記載,河南輝縣出土的吳王夫差劍銘文是「攻痦王夫差自乍其元用」。湖北襄陽蔡坡出土的吳王夫差劍銘文是「攻吳王夫差自作其元用」。河南洛陽中州中路出土的吳王夫差劍銘文是「攻吳王夫差自作其元用」十個字。但是因為鏽蝕,這把吳王夫差劍只能看見「王夫差……其元用」六個字。安徽壽縣出土的吳王夫差劍劍身寫著「攻王夫差自作其元用」十個字。縱觀現存的吳王夫差劍,它們都有一個顯著的特徵,即劍身上大多刻著「攻吳王夫差自作其元用」十個字。
不管是吳王夫差劍還是越王勾踐劍,它們身上都刻有不同的銘文。這種銘文不但可以表示佩劍者或者鑄劍者的身份,而且還具有美化寶劍的作用。吳王夫差劍銘文是一種典型的鳥蟲文字。鳥蟲文字高貴而華麗,極具裝飾效果。了解鳥蟲文字發展歷史得知,鳥蟲文字流行於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很多諸侯國君主都會在佩劍上雕刻這種文字,以彰顯高貴的身份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