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羅德因經常出現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的節目而被觀眾所熟知
他曾參與報導「水門事件」,是《華盛頓郵報》資深記者和專欄作家
本報駐美洲記者/於昕怡
提起大衛·布羅德,可能中國普通讀者會感到陌生,但如果說到「水門事件」和《華盛頓郵報》政治專欄,許多人或許印象深刻。作為「水門事件」調查記者之一的《華盛頓郵報》資深白宮記者和專欄作家大衛·布羅德,給讀者留下了許多令人津津樂道的新聞作品。本月9日,這位美國乃至世界新聞界的標杆人物因糖尿病併發症與世長辭,享年81歲。
美國政界和新聞界人士紛紛發表聲明,悼念這位享有盛名的記者。美國總統歐巴馬在聲明中稱讚這位前白宮記者團團長「是那個時代最德高望重、最敏銳的新聞評論員」,並稱他「是一個待人和善、彬彬有禮的紳士,是一個所有人都會思念的人」。布羅德的老同事、《華盛頓郵報》的政治專欄作家丹·鮑爾茨稱,布羅德「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為美國政治報導下了定義」。
一輩子只當記者
布羅德1930年出生於美國伊利諾州芝加哥高地,在芝加哥大學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1951年他開始在軍中服役,1953年退役之後,他開始了在布魯明頓的記者職業生涯。從此以後,他一輩子再也沒有更換過職業。
在輾轉《國會季刊》、《華盛頓明星》和《紐約時報》等多家媒體之後,他於1966年進入《華盛頓郵報》。1973年,他協助兩位同事鮑勃·伍德沃德與卡爾·伯恩斯坦一同調查「水門事件」,並因此獲得美國新聞界的最高獎項——普利茲新聞獎。
布羅德在擔任白宮記者期間始終保持尖銳的提問風格。他的專欄文章經由《華盛頓郵報》集團出售給全球超過300多家報紙。他長達半個世紀的職業生涯令人敬畏:自1956年開始,他報導了全部全國性政治會議;從1960年開始,他參與了每次總統競選的報導。
不懼白宮恫嚇
在1972年尼克森總統競選連任成功時,布羅德在專欄中批評尼克森並沒有真正認真地與美國人民討論他第二個任期的計劃以及國家面臨的挑戰。
1972年6月,5名男子因私闖水門大廈民主黨全國總部安裝竊聽器並偷拍有關文件而被捕。由於《華盛頓郵報》對此事進行了堅持不懈的追蹤報導,尼克森政府對此耿耿於懷,聲稱「《華盛頓郵報》真是一幫疑神疑鬼的下流坯子」。隨著調查的深入,來自白宮的敵意有增無減。他們不僅對參與調查的記者施壓,還對《華盛頓郵報》進行恫嚇,使該報處於孤立的地位。但布羅德和他的同事最終堅持住了,直到1974年8月9日真相大白之後,尼克森宣布辭職,布羅德和《華盛頓郵報》因此名聲大噪。
回首當年,布羅德說,在選擇美國總統時,洞悉、發現總統的品質十分重要。他認為,從尼克森和詹森身上得到的教訓是,如果總統不說實話,對國家利益極為有害。因此,深入調查總統候選人的品質是記者的職責所在。曾經有人問他:「對於一個新聞記者來說,普立茲獎意味著什麼?」他說:「得到普立茲獎是記者無上的榮譽。但是我的工作不是為了得獎。我要為滿足讀者需要而工作。」
勇於追求真相
布羅德曾在1991年的一次演講中說,「記者應該多花點時間在選民身上,挨家挨戶地敲門,在客廳聊聊天。如果我們清楚地知道選民關注什麼,那麼用他們的議程推動我們的議程是有可能的。」
縱觀布羅德長達半個世紀的職業生涯,可以說他是一個勇於追求真相、善於獨立思考的人。在自由媒體監督組織「媒體事項「的調查中,布羅德是僅有的未被貼上自由派或者保守派標籤的5位記者之一。《華盛頓郵報》作家群的編輯部主任阿蘭·希爾斯寫到,「他不偏不倚的做法從未動搖過,他從未左傾或者右傾,我們甚至都不能稱他為『可靠的中間派』。」
布羅德因經常出現在美國全國廣播公司的節目「會見新聞界」和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的節目「政治內幕」中而為電視觀眾所熟知。從1964年開始,布羅德在「會見新聞界」中出現了400多次,遠遠超過這檔節目開播以來的其他參與記者。布羅德還是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的研究員。從2001年開始,布羅德擔任馬裡蘭大學新聞系的教授,但他最鍾愛的還是當記者。2008年78歲高齡的布羅德結束了《華盛頓郵報》的全職員工生涯。不過,他一直沒有停止專欄寫作。直到離世前一個月,他還在為《華盛頓郵報》撰寫每周兩期的專欄。
相關連結:
老記者看總統
作為資深白宮記者,布羅德的很大一部分工作都是在和總統打交道,而且這個交道一打就是30多年。
布羅德經常會提出採訪總統的要求。他自嘲說,當然「但大部分的時候,我都被拒絕,或被忽略了。」但無論如何,布羅德還是採訪了除布希之外的大部分總統。
在日復一日的觀察中,總統們在布羅德心中自有一番形象。「福特總統是最容易對付的,他不是那種以自我為中心的人。」
在布羅德看來,尼克森、詹森和柯林頓,都是很好的採訪對象,他們會和記者深入探討一些問題。裡根總統對記者比較友善,但如果想得到額外的信息,那就完全是徒勞了。也許是布羅德有過親身體會,他說,卡特總統不信任媒體,並且有點鄙視媒體,小布希總統也是一樣。(於昕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