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時而作,為時而歌。在眾多文學體裁中,報告文學是作家展示才華、感悟時代、抒發心聲的一方舞臺。今年是廈門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廈門文學院圍繞這一主題邀請作家展開文學創作,以期讓文學參與見證廈門這座城市的發展。經過兩年時間的精心策劃籌備,《築夢者——廈門百姓故事》(以下簡稱《築夢者》)於日前正式與讀者見面。
《築夢者》共35萬字,由《一個人和升起風帆的城市》《廈門援疆故事》《廈門——永不磨滅的記憶》《折翅奮飛》《匠心築夢——廈門非遺傳承人採訪札記》五部中篇報告文學組成。五位作家從不同角度切入,通過記錄普通百姓在廈門工作生活的日常點滴,反映廈門經濟特區發展歷程中日新月異的變化,以及廈門人敢闖敢試、埋頭苦幹的精神面貌,為人們留存時代的記憶。
故事接地氣有溫度
貼著老百姓的故事就會感染人,就會有溫度。《築夢者》最大的特點就是寫人的故事,寫廈門普通百姓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追逐夢想、築造信念、創造屬於自己不平凡人生的故事,有大量真實的人和事,有很多動人的情景與故事。
隨著文字的展開,讀者可跟隨作者認識「廈門號」船長魏軍、廈門援疆幹部、草根創業者胡世傑父子、義務交警「獨腿哥」謝啟明以及部分廈門非遺傳承人等。
在《築夢者》創作座談會上,與會專家曾指出,書中的廈門故事接地氣、有溫度,其中濃縮著四十年來廈門人民艱苦奮鬥的歷史,也包蘊著我國改革開放偉大進程的民族進步史,全書字裡行間中的感動與震驚直達人心。
嚴格篩選優中選優
廈門文學院院長劉岸,是《築夢者》的主編。他告訴記者,2018年,廈門文學院決定籤約作家做項目,即創作一部反映廈門百姓故事的紀實文學。為此,廈門文學院在全國範圍內招聘,先後有40多位作家通過網絡提出申請,並提供創作梗概和基本採訪方向。
劉岸說,廈門文學院據此先做了一層篩選,大致確定了編書方向,即反映廈門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城市與百姓生活的發展變化,並以此為主題,包括鼓浪嶼申遺、廈門百姓個人拼搏及城市發展、外地人來廈打拼創業、廈門人支邊、援疆、扶貧等。根據主題,作家們交來了「作業」——每人七萬字的紀實文學。
隨後,廈門文學院組成三輪評選委員會,耗時半年完成遴選工作。第一輪評委會由廈門文學院的編輯組成;第二輪聘請福建省文聯、福建省作協的領導專家及各個主要刊物的主編,只看作品進行打分,選出十餘件作品;第三輪請福建省作協主席陳毅達、廈門市文聯主席舒婷等五人組成終審評委會,選出五位作家的五部作品。
如今,《築夢者》出版發行,各方反響不錯。
被廈門人的精神感動
最終結集成書的五位作家,胡進來自安徽,毛眉來自新疆,沈世豪、蘭文、段鈺則是廈門本土作家。
胡進雖是安徽宣城人,但與廈門有著特別的情緣。第一次到廈門,是他帶著安徽宣城的作家來此採風;第二次是中國作家「重走長徵路」活動;第三次便是《築夢者》的故事。在《築夢者》中,胡進著眼於一個隨著改革開放大潮湧進廈門的創業者胡世傑及其兒子胡亮亮。「我被這兩代人不屈不撓的創業精神深深感動,尤其是胡亮亮身上的正氣、為人處世的方式,我很欣賞。」在寫作的前期準備中,胡進通過網絡購買了大量有關廈門文史的書籍資料,並來到廈門進行實地考察,與胡亮亮深入對話,挖掘素材。
蘭文關注的是殘疾人創業,他覺得這個題材獨特且具有典型性和現實意義。為寫好此作,蘭文多次採訪主人公謝啟明,與其交流交心,成稿後多次修改才定稿。他希望藉此展現殘疾人身殘志堅的形象,鼓舞更多人拼搏奮鬥。
段鈺講述的是幾位比較具有代表性的非遺傳承人及他們的工匠精神。「這些非遺傳承人用自己的生命和奮鬥,闡釋了閩南人海納百川、百折不回、勇於創新的精神,追尋著夢的方向。」(廈門日報記者 陳冬 張覺尹 見習記者 許舒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