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市值叫板Adidas,安踏憑什麼?| 運動品牌再戰

2021-01-19 贏商網

  坐擁全球最大實物消費市場,卻始終未現敢叫板國際大牌的消費品公司,這是中國式「成長的煩惱」。

  不過現在,這種煩惱或因安踏的奮起直追,有所改變。

  據歐睿國際數據,2019年,在中國運動鞋服市場,安踏的市佔率達16.4%,與國際巨頭阿迪達斯僅相差4%。以1月15日的收市價計算,安踏總市值達3522.4億港元,已超過阿迪達斯總市值(按法蘭克福交易所股價計算)的60%。

數據來源/歐睿國際 製圖/商業地產頭條

  自2009年起,安踏不斷收購國外知名運動品牌,打入新市場,完善產品矩陣。沉澱十年有餘,其於2019年收購Amer Sports後,全面橫掃大眾、高端市場,涉獵休閒、專業與戶外運動全品類。

安踏集團產品矩陣:形成全方位覆蓋

資料來源/安踏官網、FILA官網、Amer Sports官網 製圖/商業地產頭條

  走在成為一線消費品公司的路上,進擊的安踏,還將如何步履不停?

  01

  向內而生:砸重金搞研發,高「品質價值比」主品牌扛把子

  翻閱一線消費品公司成長史,可知,穩定的核心業務不僅是支撐公司收購的「現金奶牛」,也是抵禦風險的「緩衝墊」。

  此理,同樣適用於安踏。主品牌是否形成了壁壘,帶來穩定營收,是擴張的關鍵。歐睿國際數據顯示,2019年安踏主品牌的市佔率達8.9%,穩中有升。

數據來源/歐睿國際 製圖/商業地產頭條

  安踏瞄準的是大眾市場,核心是高品質價值比的功能性產品。

安踏的「巢」系列運動鞋

圖片來源/安踏體育官方微博

  無論是高品質價值比,還是強功能性,都離不開研發的支撐。官方數據顯示,過往十年間,安踏用於研發的費用,及研發費佔收益的比例,整體呈逐年上揚之勢。

  其中,2019年安踏集團研發投入7.8億元,超過其他國內運動品牌競爭對手。

數據來源/公司公告 製圖/商業地產頭條

數據來源/公司公告 製圖/商業地產頭條

  硬核的研發投入下,安踏迅速提升了產品的功能性,不斷縮小技術儲備與國際龍頭的差距,2017年其在中國內地的專利申請量已超過Adidas中國,技術壁壘漸成。

資料來源/公司年報、安踏官網 製圖/商業地產頭條

  功能性加滿後,安踏並未盲目提價,而是堅持定位大眾市場,控制價格。主品牌定價低於國際大咖Nike和Adidas,也低於國內競品李寧。

數據來源/各品牌官網(已剔除打折價格) 製圖/商業地產頭條

  重研發、控價格策略下,安踏主品牌營收穩定,2019年高達174.5億元,同店收入達137.23萬元/家。

數據來源/公司公告、wind(由贏商大數據測算) 製圖/商業地產頭條

  以主品牌為基,內生增長的安踏持續改革,逐漸形成了利於品牌孵化的體制。

  在2012年遭遇業績滑坡後,安踏於2013年提出轉型:由品牌批發商轉向品牌零售商,取消運營管理中間層,扁平化組織結構,精簡分銷架構。

2013年起安踏取消運營管理的中間層級

資料來源/公司公告製圖/商業地產頭條

  一系列變革下,安踏集團的淨利潤恢復增長,且由於運營效率提高,毛利率保持上升趨勢。

數據來源/公司公告 製圖/商業地產頭條

  危機過後,為配合集團品牌收購以及「單聚焦,多品牌,全渠道」的戰略,安踏繼續變革。2019年,大調組織架構,建立了五大中臺、三大品牌集群。

新的組織架構為安踏整合收購品牌帶來靈活性

資料來源/公司公告 製圖/商業地產頭條

  新組織架構下,中臺為所有品牌群服務,而品牌群則專注自身定位的市場。基於此,安踏可持續深耕大眾市場,且不被其他併購品牌所影響。

  以2008年成立的兒童事業部為例,其在發展初期囿於安踏主品牌開店速度慢而發展較緩。隨著變革中,安踏積極拓寬自己產品的年齡段,且產品技術優勢日益明顯,安踏兒童也開始步入發展快車道。

安踏兒童拓展產品年齡段

資料來源/公司公告 製圖/商業地產頭條

安踏兒童登陸紐約時裝周

圖片來源/安踏兒童官方微博

  2019年國內安踏兒童市佔率達1.6%,排名第二,僅次於巴拉巴拉的6.9%。考慮到目前童裝行業集中度較低的現狀,安踏兒童的市佔率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數據來源/歐睿國際 製圖/商業地產頭條

  穩住主品牌,同時通過變革為集團打下孵化子品牌的基底,安踏為外延擴張埋下了一個大大的伏筆。

  02

  外延擴張:買下FILA,「一次最成功的收購」

  偏安於單一市場,成不了一線消費品公司。安踏亦深諳此理。

  但入局新市場,意味著新風險——進入哪個市場,選擇哪種方式,如何培育新品牌,每一個都是成功路上的攔路虎。

  繞開競爭白熱化的大眾化市場,外延擴張的安踏選擇了以併購的方式,進入尚為藍海的高端運動時尚市場。

  在外界看來,買下FILA,無疑是安踏做出的「一次最成功的收購」。2009年,安踏以3.32億元收購了義大利知名運動品牌FILA處於虧損狀態的中國區業務。

  創立於1911年的FILA,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全球擴張,並於2005年在上海開出中國內地首店。可囿於水土不服等原因,其中國業務在2007年被百麗收入囊中。

  雖然彼時的FILA是名列前三的世界運動品牌,但初入中國市場推出的首批產品卻聚焦在網球、滑雪、高爾夫等領域,市場需求嚴重不足,運營遇阻實屬正常。

FILA網球鞋服產品

圖片來源/公司官網

  當然,這種挫折非FILA產品力、品牌力不足所致,而是其缺乏打通中國市場的判斷力、及運營力。而後者正式闖蕩運動品牌江湖數十載的安踏,所擅長之處。

  於安踏而言,借力FILA打開高端市場,無疑是權衡各方利弊後,風險最小的選擇之一。

一方面,FILA的鞋服產品均有技術和設計優勢,安踏收購後,可通過融合技術,有效提升自身產品力,同時可借力FILA品牌形象,擴大市場份額。 另一方面,雖定位高端,FILA的產品與Nike、Adidas主攻的籃球、跑步、綜訓等領域形成錯位,避開正面衝突,減少競爭成本。

資料來源/商業地產頭條 製圖/商業地產頭條

  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斷上升,運動品牌消費從功能性向著表達自我潮流化大轉變背景下,接手FILA後的安踏,將FILA的主力消費群體定在:享受運動舒適感並能在產品設計上表達自己的中年群體。

  為最大限度黏住該部分強消費力群體,FILA在產品與渠道布局上,均與安踏主品牌形成鮮明的差異化定位。

  *產品上,FILA以服裝為主體,強調時尚性,重視產品的設計。安踏集團利用自身擁有的多個海外設計中心,整合全球優質設計資源,賦能FILA產品。並先後推出FILA KIDS、FILA FUSION子品牌,實現年齡層全覆蓋。

FILA產品強調時尚感

圖片來源/FILA官方微博

  *渠道上,對標高端市場,將門店開在一二線城市黃金商圈,且採用全直營模式。在安踏集團高效的運營下,2019年,FILA的同店收入達626萬元/家,店效提升速度快,增速達53%。

數據來源/公司公告、wind(由贏商大數據測算)製圖/商業地產頭條

  在安踏集團針對性培育下,FILA的國內市場佔有率逐漸走高,2019年達5.2%。藉此,安踏成功完成了市場外延式擴張。

數據來源/歐睿國際製圖/商業地產頭條

  03

  「買買買」不停:出海併購覆蓋全品類,朝一線公司邁進

  於一線消費品公司而言,全品類覆蓋是關鍵。既可確保公司增長潛力,又能橫向覆蓋創造協同效應。

  完成主品牌、FILA培育後,安踏已經覆蓋了大眾市場的專業與時尚產品,以及高端市場的時尚產品,但卻未涉及高端市場的專業產品。

  為彌補這一空缺,自2015年起,安踏陸續收購了斯潘迪、迪桑特、可隆、Kingkow(小笑牛)等知名國際品牌以及運動產品集團Amer Sports,分別對標高端運動鞋、高端滑雪裝備、高端戶外運動裝備、高端時尚童裝等細分市場。

  這些國際品牌多已深耕國際市場多年,有著良好的品牌形象與產品力,安踏既可借力國際技術,提高自身產品力與產品覆蓋;同時打開國際市場,形成新的增長點。

收購Amer Sports:提升品牌形象與產品力,拓寬價格帶,走向國際化

  2019,安踏與方源資本、騰訊及Anmered Investments組成投資者集團,出價371億元收購Amer Sports股份。交易完成後,安踏集團對Amer Sports控股57.95%。

安踏通過投資者集團收購Amer Sports股份

數據來源/公司公告製圖/商業地產頭條

  Amer公司1950年起源於芬蘭首都赫爾辛基,最早從事的是菸草生意,1974年開始通過收購進入體育用品行業。2004年,Amer公司徹底退出菸草市場,更名為Amer Sports,專注於體育用品行業,深耕戶外運動產品,佔據高端市場。

資料來源/公司官網 製圖/商業地產頭條

始祖鳥的專業戶外產品

圖片來源/始祖鳥官方微博

  2019年3月至年底,Amer Sports營收175億元,虧損約12億元。與FILA境況相似,安踏收購Amer Sports時,後者並未打開中國市場,且處虧損狀態。

  買下虧損的Amer Sports,雖有風險,但安踏確實可依靠Amer Sports擴充自身產品矩陣,且有望藉助Amer Sports的國際資源推進國際市場拓展,縮小與國際巨頭的差距。

數據來源/公司公告 製圖/商業地產頭條

  隨著北京-張家口冬奧會申辦成功,國內的冰雪產業迎來新一輪發展高潮。原本的小眾市場,開始走向大眾化。

資料來源/國家體育總局 製圖/商業地產頭條

  另據《中國滑雪產業白皮書》統計,2019年,全國滑雪場滑雪人次達2090萬人,同比增長6.09%,滑雪場的數量也持續保持增加。滑雪人數與滑雪場的增加,對冰雪運動產品的需求不斷擴大。

數據來源/《中國滑雪產業白皮書》 製圖/商業地產頭條

  安踏買下的迪桑特,定位為高端專業運動品牌,產品集中於滑雪、綜訓和女子等,於1935年創建於日本大阪。以此為跳板,安踏得以進入新的運動細分市場,並利用自身運營能力對其進行孵化,精準匹配渠道、營銷。

迪桑特的專業滑雪服

圖片來源/迪桑特官方微博

  培育2年有餘,迪桑特於2019年首度扭虧為盈。這年,除主品牌與FILA外,安踏集團其他品牌總營收達17.1億元,經營虧損率從2018年的12.2%下降至3.5%。

  受益於冰雪運動在中國的進一步發展,安踏集團有望依託迪桑特在冰雪運動市場站穩腳跟。

  不難看出,靠著營收穩定的主品牌,盈利能力過硬的FILA,以及向上而生的多品類品牌,三十而立的安踏,正勇立新潮頭。

數據來源/公司公告 製圖/商業地產頭條

數據來源/公司公告製圖/商業地產頭條

  而此刻的它,亦離成長為國際一線消費品公司,又近了一步。夢想的出口,有光在等待。

相關焦點

  • 6大運動品牌財報分析丨Adidas瘋狂追Nike,安踏營收超李寧兩倍!
    雖然 adidas 在整體的市值和體量上和 Nike 還有著很大的差距,但是三條槓的 IP 和 SWOOSH 的 IP 對於消費者的吸引力是基本相同的。而世界第一大運動——足球的相關裝備領域,adidas 依舊是當仁不讓的老大,Nike 也完全無法撼動,光是足球產品部分本身的收益就已經成為了 adidas的品牌基石。
  • 安踏還是Supreme母公司,誰將成為市值24億美元銳步的接盤俠?
    「 adidas要出售旗下品牌Reebok 」 早就是人盡皆知了。2006年 adidas 為了與競爭對手Nike 抗衡,斥巨資38億美元將當時世界第三運動品牌Reebok收至麾下。雖熬過了七年之癢,但從2012年開始,就有報導稱adidas想要拋棄Reebok。
  • 運動品牌很「受傷」
    消息傳出後,安踏體育、李寧和特步國際當日股價應聲大跌,分別錄得3.85%、3.38%和5.13%的跌幅,國內最大運動服飾零售商滔搏股價更大跌8.3%。東京雖是在有條不紊的抗擊疫情,但距離東京奧運會開幕的7月24日僅剩下4個月時間。
  • 國產運動品牌一哥:市值一度超越阿迪達斯,耐克慌了
    而且,如今李寧和安踏之間的差距,要比當年安踏和李寧之間的差距,更大。在Brand Finance品牌評估機構發布的「2019全球最有價值TOP50服飾品牌」榜單中,安踏以38.7億美元的品牌價值,位列這一榜單的第21位。
  • 龍頭之爭:安踏VS李寧誰才是國產運動品牌之王
    李寧成立於1990年,其創始人李寧締造了世界體操史上的神話,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點燃聖火的一幕更成為一代人的永恆記憶,李寧公司也因其獨特背景成為國內最具品牌鮮明度的運動服飾企業,並且於2004年6月在中國香港成功上市。安踏則成立於1991年,於2007年7月在港交所上市,經過二十幾年的發展,安踏體育用品有限公司現已成為國內最大的綜合體育用品品牌公司。
  • 這個中國運動品牌,市值破千億僅次於阿迪、耐克,逆襲成全球第三
    而截至到目前,「安踏體育」的開盤價已達到了46港元/股,市值漲到了1257億港元,一舉超越了美國體育運動品牌Under Armour(安德瑪),成為全球僅次於耐克、阿迪達斯的第三大市值運動品牌公司。隨後,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安踏籤約成中國奧委會合作夥伴,一度讓安踏的品牌名氣到達了頂點。然而,自2011年起,受整體宏觀經濟的影響,國內零售業整體遇冷,各大運動品牌掀起了關店潮。根據統計的數據,在2012年期間,安踏一共關閉了門店近600家,當時的運動品牌龍頭李寧更是關店1800多家。隨後,國內各大運動品牌紛紛尋求轉型。
  • 國內第一運動品牌「隕落」,曾市值400億,今無奈面臨破產
    常有人說電商的興起,是在接替實體店的發展,但是近幾年,也常能看到家喻戶曉的品牌接連「倒下」,即便是很多大牌,也難以避免銷量下滑、業績虧損,大面積關店的現象,尤其是在競爭激烈的服裝市場,想要站穩腳跟已經沒那麼容易。
  • 又一運動品牌「落幕」,巔峰時期市值高達417億,如今市值縮水97%
    而一些體育用品行業也是如此,提到運動品牌,大多數人第一時間會想到阿迪達斯、耐克、特步等國際大品牌,而一些國產品牌,李寧、安踏也是另大眾喜歡。然而,經過了時間的洗禮,很多的國產體育用品品牌也走上了沒落,也只剩下安踏、李寧在中國有著一定的競爭力,逐漸成為了我國運動品牌的巨頭。據數據分析顯示,安踏股價達到了每股100港元,其公司市值也高達2743億港元。
  • 這些品牌全是「一家人」,除安踏,匡威和 Nike,還有……
    實際上回顧最近幾個月發售的新鞋中,除開AirJordan1、Yeezy依然人氣火爆外,另外還有一個品牌一樣非常值得重視——Converse。不但有AMBUSH、ACOLDWALL、FEAROFGOD這一些超人氣街頭品牌的聯名,MMJ、KITH的聯名更誇張在國內基本上沒正式發售非常火熱!
  • adidas大中華區收入暴跌85%,Puma關閉過半中國門店,運動品牌該如何...
    另有分析人士認為,作為運動服飾行業的領頭羊,市值逾1200億美元的Nike擁有足夠實力應對此次挑戰。據悉Nike早在疫情發生前就已做好十足準備,除了中國官網,該品牌還在天貓設有官方旗艦店,目前已擁有逾2390萬粉絲,同時在微信設有官方精品店以及健身體驗房等小程序,並於去年底上線中文版的Nike App。
  • 安踏、李寧的質量與耐克、adidas這些名牌差別大嗎?看完恍然大悟
    問題:安踏、李寧的質量與耐克、adidas這些名牌差別大嗎?如果論質量,早期NIKE、adidas 和 ANTA、李寧並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畢竟早期的NIKE、adidas都是在中國代工廠製作的,用的橡膠膠水等材料大部分都是國內原產的。
  • 阿迪拋售銳步,安踏立即出手!真就第一運動品牌?
    adidas將出售長期陷入困境的銳步品牌Reebok,交易最快將於明年3月前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銳步在2006年被 adidas 以38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之前曾是全球第三大運動品牌。
  • 安踏的2019:市值突破2000億港元、組建三大品牌群、加速全球化布局...
    從數據看安踏的2019   1.市值突破2000億港元、成為國內最大服飾集團   2019年8月27日安踏體育市值為1654億港元,自2019年以來累積上漲64%,首次趕超申洲國際1650億港元,成為國內最大的服飾集團。
  • 國產運動品牌一哥:市值超2000億,如今超過阿迪,耐克捏把汗!
    導語:國產運動品牌一哥:市值超2000億,如今超過阿迪,耐克捏把汗!中國還是製鞋業的世界領導者,但許多製造商在早期並不知道如何建立自己的品牌,假冒產品的大量出現影響了國產鞋的聲譽。後來,許多外國品牌席捲中國市場,但國內品牌的鞋子只能給人們以「便宜」的印象。但是,國產品牌適應性強,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又成功崛起。現在安踏穩坐國內第一體育品牌的地位,其市值已超過2000億。如今,它已經超過了阿迪,並且有繼續超過耐克的勢頭,其他大牌的運動品牌也已開始恐慌。儘管安踏不是高端運動品牌,但它在鞋子的質量和成本效益方面一直做得很好。
  • 盯上專業運動領域市場 安踏競購戶外品牌始祖鳥母公司
    盯上專業運動領域市場 安踏競購戶外品牌始祖鳥母公司 2018-09-13 10:00:21 來源:第一紡   安踏似乎盯上了專業運動領域細分市場。
  • 又一運動品牌崛起,與安踏李寧齊名,全國有7000多家門店
    導讀:又一運動品牌崛起,與安踏李寧齊名,全國有7000多家門店健身,正成為現代人流行的生活方式之一。隨著二十一世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運動行列,長跑、瑜伽等,運動頻率或多或少。正因為這樣,運動品牌不斷地推出陳新,將運動產品時尚化,誘惑你買買買。像國內最為火熱暢銷的運動品牌就有耐克、阿迪達斯、安踏、李寧、361、鴻星爾克等知名品牌。隨著運動品牌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又一運動品牌崛起,坐擁三萬名員工,至今擁有超7000家門店,排名僅次於安踏。它是哪個知名品牌呢?它就是鴻星爾克。
  • 這家曾比肩安踏的運動品牌,最終被遺忘
    上世紀90年代,隨著奧運風吹遍中國,國人開始了對運動品牌的追求。於是,就在晉江這片地方,誕生了一大批為耐克、阿迪等運動品牌做代工的鞋廠。在這些小鞋廠中,也就有了後來的安踏、361°、匹克以及德爾惠等國產運動巨頭。
  • 安踏只做世界的「安踏」
    從2015年成為國內第一家破「百億」年銷售的本土體育用品公司之後,安踏的發展速度堪稱迅猛,一直到2019年,其都保持銷售額和利潤雙位數增長,去年銷售額達到史上最高的339億元,成為國內體育用品品牌當之無愧的「領頭羊」。
  • 為什麼這些品牌都沒落了,安踏卻崛起了?
    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舉辦,可以說是整個中國運動市場的一場盛宴,也是福建運動企業蓬勃發展的一針強心劑。但這針強心劑帶來的不是持續的繁榮而是突然繁榮假象過後所呈現出的衰退。奧運會不僅推動了國內運動品牌市場的火熱,同時也讓國際品牌看到了無限的商機。耐克、阿迪、彪馬、安德瑪甚至包括以前做休閒服飾的優衣庫、HM等都在中國市場進行了大的布局。
  • 品牌資訊:阿迪、安踏、斯凱奇、李寧、安德瑪、特步、匹克、喬丹體育
    按不變匯率計,第三季度 adidas 直銷業務銷售額同比增長13%,為集團貢獻了35%的銷售額,批發業務同樣快速增長,但仍未恢復到去年同期的水平。按品牌看,adidas品牌銷售額同比下滑2%,Reebok 品牌銷售額同比下滑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