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拳的訓練是一個「節節後縮」的過程,由手及肘,由肘及肩,由肩及身,由大關節代替小關節去用力,慢慢的形成了用身體的整體勁力去克服身體局部阻力,形成整身合勁的狀態。功力增長的過程,也是身體不斷整合的過程,從身體外形動作來看,動作幅度越來越小,最後要求做到「以內帶外」,用「內臟」帶動「軀幹」,軀幹帶動「肢節」運動。
站樁
我們所看到的「站樁」的練功方式,同樣遵循這種規律,關節的撐拔,骨縫的開合,大筋的由弱變強,最後產生整體合勁,從原理上來講,都是一致的,都屬於「撐筋拔骨」的過程當功夫練到一定層次,從發動到打擊是沒有預動的,瞬間完成,非常的高效,並且功力越深,表現出來的動作就越小,但是打到人的身上,勁力卻非常大,看似輕鬆的一擊,能夠讓人感覺到透骨的痛。
傳統武術
傳統拳的魅力就是這樣的,練到這個程度,訓練也變得非常簡單,因為骨節都開了,大筋都連了,內臟與神經反射銜接了,即使看似不起眼的散步,同樣可以是練功的過程,走走路就可以起到效果,一圈走下來,渾身通透,拳譜中說,「把人練沒了」估計就是這種感覺,人跟大自然融為一體,每一下呼吸都變得格外清晰。筋骨好的人,時常會像貓一樣,軟軟的感覺,一旦發動起來,又威力十足,走起路來,喜歡慢悠悠的,但每一步卻又非常的踏實,如同碾過路面一般。拳譜中對於發勁的描述:「起於腿、蓄於腰、轉於背,出於手」,通過這樣的發勁模式將勁力集於點。
練拳
除此以外還有一種方式,就是「身備五弓」,簡單講就是將「胯與脊」作為發勁的根源,通過其它「四弓」的配合,形成整體的「弓彈」勁。這種發勁模式,很好的將腿部解放出來,可以做到「手腳同步」打擊,對於傳統拳以貼身近靠的打擊方式,「五弓齊發」是非常有優勢的。傳統武術的表現方式豐富,打擊的部位也多,「頭、肩、肘、手、胯、膝、足」同步打擊,每次的攻擊都會保持兩到三個攻擊點,且變換極快。
身備五弓
真正能夠掌握到這種方式,實戰能力可以陡增。對於體格不是很強壯但又很喜歡實戰的人群來講,掌握這種獨特的打擊模式是非常好的彌補,同時又更加能夠融入生活,做到隨時隨地都可以練習,利於普及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