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拳真正「練到身上」?

2020-09-05 八極肥龍


八極拳兩儀樁


我們能夠把拳真正「練到身上」,你會發現練拳可以是「半自動」化的,我們只需要找到一個「阻力點」,就會自動崩發出勁力,用這樣的方式發勁,不容易累,即使連續打幾百個,也不會耗很多體能。

虎豹等貓科動物,擅長筋骨勁,它們在奔跑時,持續性非常強。我們打拳,就類似於動物奔跑時候的狀態,用身軀帶動肢體運動,加上筋骨的崩彈,動作顯得輕靈而又穩健,但又能做到疾如閃電。

「出手如箭,回手如鉤」是充分運用了動物奔跑時候的發力模式,肢節在軀幹帶動下,做循環往復的動作,任意一動都是「整體勁」,絲毫不會散亂。在實戰中,用「打人如走路」來形容功夫練到身上的程度。

當真正掌握了動物運動時候的核心,也就掌握了傳統拳法的實質!

練拳時,要做到「落地生根」,但並不是說一腳踩個大窟窿,我們看貓在走路時,每一步都感覺是小心翼翼,走的非常細膩,輕提輕放。練拳時,要做到腳下有數,得做到「碾壓」而行,由腳後跟過渡到前腳掌,腳趾抓地,步步為營。

人體腿部三節中,腳為稍節,膝為中節,胯為根節,此三節同樣遵循「起、隨、追」的動作要求,平時走路,我們注重感受腳與地面的接觸,用胯抽提帶動腿運動,用兩腿的磨來感受阻力,一旦發動,可以做到出腿如鑽,抖擻間完成身法、步法的變換,做到「起如風,落如箭,追風趕月不放鬆」。

「功夫在背」,背為人體最大最寬之處,毫無懸念,所蘊含的勁力也是最大的。我們評價一個人拳架子好不好,功夫高不高,可以從背上看出來,背活並且崩彈旋裹,如同變形金剛般的根據需要展現出不同的狀態,是為活、整!

背的力學構造由胯、脊、肋、肩主宰,它們開發好了,背必然活力無限,潛能盡數發揮。我們在練習熊膀時,將胯、肩的擰裹崩彈,肋的折合,脊的旋擰,肩的壓彈充分表現出來,從而實現「龍身」!

所謂「身備五弓」,兩臂,兩腿帶身弓,最大的弓在於背,也就是人體軀幹,我們只有將背脊盤好,才可以將這把弓的威力表現出來!

古人創拳,循動物之能,像其形,取其意,而後成拳,精髓全在「本能」二字。動物不練拳,但卻有過人之能,縱橫反側,靈動無比,全在平時以「胯、脊」帶動身體整體運動所致。

動物不練器械,不練肌肉,天生筋骨發力,用「大筋」牽動骨節運動,所以動物不練拳,但又時時在練拳,真正做到「拳不離手」的,是動物而不是人。

狗在犬吠之時,同時在盤練「橫隔肌」,能夠用其帶動內臟進行提墜練習。我們看到狗在攻擊人時,發出「嗚嗚」的聲音,實際上是在調動「橫膈膜」,處於攻擊狀態!所以說,動物比人更懂得如何運用本能來形成戰鬥力。

「大動不如小動,小動不如微動」是指在練拳的時候,「根、中、梢」之間的關係。開始都是梢節的動為主,後面過渡到根節,帶動梢節的過程。而在運用的過程中,講的是「一動無有不動」,根催梢動,梢帶根至,整體如彈簧般顫動,又稱「顫勁」。此時勁力不分先後,是勁力的整合階段,或者稱「化勁」也可。不管「明勁」也好,「暗勁」也好,到最後都是一把勁,也就是「顫勁」。

「靜如處子,動如山崩」,「靜」如同入睡一般,「動」則如驚醒,越是不經意間,越接近人體本能,人體的潛能往往是經受外界強烈的刺激以後迸發出來的,此時可以將人體的精神反射與內臟,筋骨融為一體,接近動物般的本能,所以說,練拳就是練的反先天!

練拳有內外三合,其中外三合為「手腳合,肘膝合,肩胯合」,所謂「合」則如皮筋牽引,崩彈而動,同步打擊,上下梢節間不是默契,而是「牽引」,是實質性的勁力連接。

「脊柱」是上下肢之間的橋梁,依靠「脊柱」崩彈之功實現對接,令打擊一氣呵成。我們在練習過程中的「沉肩,收尾閭」目的就是拉背,或者稱「開弓」也可以,通過自身調節,使其充滿「彈力」。

用時,用脊柱帶動兩「端點」同步崩彈發勁,將勁力傳遞至上下「節點」,共同攻擊,手腳齊到,多點同時攻擊,這在實際的運用當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是「五弓合一」的核心體現,也是傳統拳區別於現代搏擊的重要環節。

「脊柱」這條大龍,人體開合崩彈,迴轉盤旋皆賴與此。「胯」是人體運動的核心,與「脊」相連接,構成運動組合,兩者相互作用,如同一體。

脊柱是過關節連接,每個關節之間皆有「大筋」相連,既可以撐拔拉伸,又可以壓縮成弓,能夠有「皮筋」般的縱向崩彈勁力,又具備如竹竿般的壓彈,可鑄就四面八方之勢,是人體起落縱橫的關鍵元素,其連接於「胯肩」之間,是胯勁延伸的必備條件。

看動物奔跑,內臟的前後衝撞於脊柱一起拉伸後縮,從而將勁力傳遞至四梢,能夠快速竄進,實質是「胯脊」之動,以根帶梢,是根節勁力,更是整體勁力,無「壓」不成功,平時要善於借力壓肩,胯升使脊能彈,模仿動物捕捉之勢,必有所得。

相關焦點

  • 如何從一上手就開始練真正的太極拳?
    01先解決如何練的問題先看看多數人是怎麼開始的。你可以從網上找到很多種說法。這裡就不囉嗦了。練了這麼多,學了這麼多,啥是太極拳?太極拳的規律是啥?每天練那麼多,練出太極的功夫了嗎?能回答明白的,就是真的太極拳。要是說不清楚,答不明白,那就是沒入門,那就是湊熱鬧的外行人。3. 有人建議:先站無極樁。4.
  • 真正的心意拳如何練實戰?
    在如此複雜的歷史背景下,當時回民為自保,由當地長老類人物商議確定:每家之長子,到一定年齡階段,必須入清真寺內習武,無需交納費用。當時在周口,功夫影響最大的正是心意拳,所以教堂內請到當地頗有名望之心意拳老師為教練,教堂內所練即為後來名揚天下之心意神拳。每家回民長子之外的兒子,不作習拳要求,有自願學習者,教堂並不拒絕。人稱神掌,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的楊老四,即不是家中長子,因自身喜愛,亦入寺習拳練武。
  • 練太極拳如何才能真正松下來
    ,首先要看他放鬆的功夫如何.沒有鬆柔,就沒有太極拳特有的味道,不論那一派、那一式的太極拳.根據觀察,當今練楊式、吳式大極拳者,對這個放鬆問題比較重視,解決得也比較好,而某些練陳氏太極拳的人,則往往由於重視了發勁的鍛鍊,而忽略了對放鬆功夫的修煉;其實,他們沒有充分認識到放鬆才是發放剛柔相濟、松活彈抖勁力的前提
  • 如何練出真正的中國功夫
    如何練出真正的中國功夫?在練習的領域中,我們大致分為:<練拳﹐走拳﹐領拳﹐洗拳﹐忘拳>五個階段。而這五個階段,真正靠的是你自己,自己去練,自己去體會,自己用腦仔細的思考;這就是古人所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的真意,師父帶你進入的只是拳的領域,教你練拳,以後的階段看的是你自己的體認,體認的深,問的問題就能捉住重點,事半功倍;不去體認,不去思考,只是一昧的問問題,所得到的還是空洞的外在形式,永遠無法融合。
  • 練太極拳如何心靜
    練太極拳最重要的原則是&34;。這指的是在運動時,思想集中心神專一,意識不斷地指導動作,並且靈活變換,使任何動作都有一定的指向,沒有顧此失彼的亂動。這個原則應該始終貫串在整個練拳過程之中。太極拳功夫深,練得非常寧靜的,當表演時,純靜專一,氣勢騰挪(虛靈活潑預動之勢),精神靈動,一片神行,可以把觀眾的情緒安定下來,全場肅靜,專心欣賞。有些人在練拳時把&34;練成閉目養神的半睡眠狀態,動作鬆懈隨便,沒精打採,並且把練拳套的時間無限制地延長,也就是把靜坐功運用到太極拳行功內來了,這和練太極拳&34;、提起精神、一氣呵成等要求是不符合的。
  • 內家拳的內勁是怎麼練出來的
    ,反映到身體哪個部分都是整體發力,就是孫祿堂說的身上到處都是支點。所以我說一切武技均以練筋為要務,尤其是內家拳,不尚拙力,純任自然,所謂明勁、暗勁、化勁者。那麼這個所謂的內勁是怎麼練出來的?很簡單,就是你們自己門派傳承幾百年的那個練法練出來的。
  • 為什麼練太極拳動作精準很重要?又應該如何練呢?
    但如何練太極才能達到很好的養生作用呢?洪爐點雪循經太極拳創始人李兆生先生在《中國循經太極拳二十四式教程》中,提到了&34;的概念。只有動作精準,才能真正利於氣血的暢通,經絡暢通,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發揮各種組織、器官的最佳功能。
  • 練太極拳不能洩氣
    >作者馬權友 練太極拳多年後,身上應該產生一定的功力,自然會有內勁,發勁時應該很猛,但是有時會覺得有勁卻使不上勁。這種現象的出現,有多種原因,其中不排除有&34;意志&34;方法&34;柳暗花明又一村」,也許會開悟,會領悟到太極的真諦,看到太極拳殿堂的輝煌。 練拳要走好自己的路,只要能讓自己身心愉悅、拳後舒服就行。當你的拳練的不好時往往沒人注意你,當你把拳練的好時,就會引人注目,有水平的觀者會肯定你,鼓勵你,但也會讓練拳二把刀的人妄議,說你這不對,那不行,因為他嫉妒你。
  • 練太極拳的三個訣竅,拳友們可根據實際情況結合!
    ,才能把太極拳真正練好,這是擺在每個太極拳愛好者身上的永恆命題和永恆使命。為了讓太極拳發揮儘可能大的效益,學練太極拳者必須先明確自身練太極拳的目的是什麼?然後,再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扎紮實實地錘鍊好自身的太極功夫。總結先賢練出太極功夫的規律,除了拳架套路、內功心法、太極思維含三為一不可偏廢的總原則外,還必須明白何為太極拳。以下三種學練太極拳的關竅至關重要。
  • 形意拳內勁練法
    內家拳主指內勁,外家拳主指外勁,形意拳是內家拳,以內勁為核心。其內勁的練法主要有以下二個方面一內氣:(真氣)的練法:不論練什麼姿勢都要咬緊上下門牙,舌抵上顎.用深呼吸。雖然把對方操倒,但對方身上卻不疼,如果疼則說明勁敷激用的不對,能打倒以後,還要進一步練習打得脆,進身快,不拖泥帶水,兩者互換練習,每日操練。②活樁的練法;打死樁有一定功底後,就可以練操活樁。演練時在場地周圍都放上軟床,中間留一長方形場地足夠兩人來回打對拳,活樁就是兩人在活動中操樁將對方打倒。
  • 練太極拳以養氣為主
    在我的指導下,他練拳逐漸找到了感覺,拳架穩固了,拳越練越漂亮,從此練拳的興趣又來了,能坦實地苦練了。他也高興地對我說:「師父,我現在練拳有勁了,越練越愛練,我對練好太極拳信心百倍,而且有原拳友跟我著摸,我能合而發之了。」是呵,此弟子通過苦練,並且練對了,中氣足了,功力就有了。提到中氣,我再說說內氣。我常對弟子說,練太極拳就是要練得內氣充盈。氣足而血行,暢通經絡而養生,意氣勁相合而利於行功。
  • 李經梧:練太極拳講悟性
    古人是先明白太極拳拳理後,再一招一式地學套路,等學完套路後,既起到了強身健體的作用,又能技擊。而我們現在呢?絕大多數人是先學套路,馬馬虎虎地學完,然後再回頭悟拳理,這是與古人不同之處。我認為要想練好太極拳,必須先明白太極拳的拳理,讓拳理在自己的身上能具體地體現出來,這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下面我只就怎樣悟拳理,以及練習太極拳過程中意氣神的要求,談談我個人的粗淺看法。
  • 習拳心得:內家拳的練眼與用眼
    道人反問會不會看花,南先生說:當然會看,道人卻說:「普通人看花,聚精會神,將自己的精氣神,都傾瀉到花上去了,會看花的人,只是半虛著眼,似似乎乎的,反將花的精氣神,吸收到自己身中來了。」於是,南先生又寫道:「吸收了一切的植物花草的生力,藉著練神成氣,還精返本,這就是道人語重心長的修道法。朋友們,快學看花吧!」
  • 練太極拳如何保養膝蓋
    初學者練太極拳,因為方法不當、不懂保養而容易傷到膝蓋,要領一:慢拳高練,快拳低練。因此膝關節的受力負荷是很大的,故慢拳應高練,快拳應低練。慢拳如太極十三勢,動作緩慢,練習一遍的時間較長,故重心應放高;快拳如武當玄武拳,動作迅疾,練習一遍的時間較短,而且由於快拳本身的動作要求,重心應放低。初學者不區別拳法的快慢,將重心一直壓得很低,這樣容易受傷,應知慢拳高練,快拳低練。
  • 劈 拳 練 法
    開始時一個劈拳要練上一年,不是練姿勢打法和發力,是練息呼吸的氣。初練劈拳要找個開闊地帶,氣息容易放開,猶如人登上高山,視野一開,會禁不住地長呼一口氣。手一探一回,猶如人的一呼一吸。一趟四五百米地打下去,氣息越來越綿長,越來越深遠,精力便充沛了,手部動作激發了全身,漸漸感到氣息鼓蕩,全身毛孔開合。練拳的人要學會體呼吸,體呼吸的妙處在打劈拳時可以體會到。
  • 怎樣練好太極拳?練,用心練
    怎樣練好太極拳?首先要「練」,太極拳的功夫是每天循規蹈矩認真練拳得到的。很多身懷絕技的人都是每天練拳不輟,從不間斷。練太極拳,也稱打太極拳,確切的說:叫「盤架子」。因為太極拳的套路自始至終走弧線,有人說,太極拳套路是由大小不同的環組成,故稱「亂環拳」,弧線是盤出來的。練拳開始,切記走孤線,忌直來直去走直線,久之,得不到太極拳特有的圓活趣味和層的功夫。
  • 奧秘在這裡:懂勁前練的是操,懂勁後練的才是拳
    除了手上有,身上也有,身上每一個接觸點都要有掤勁。 拳友功夫不到,還沒有練出掤勁,一經搭手,就發迷,不用力吧,對方推得自己沒跟,東倒西歪,一用力吧,更沒跟,被對方引進落空,因此為「不丟不頂」苦惱。 你不用力,對方說你丟了,你用力,對方說你頂了。為什麼?告訴你,你沒有掤勁,你用的是拙力,是力,不是勁。
  • 練太極拳與不練太極拳的人,人生有何區別?
    練太極拳的人與不練太極拳的人,人生到底差在哪兒?從一天來看,兩者似乎沒有任何區別;從一月來看,差異也是微乎其微;從一年來看,差距雖然明顯,好像也沒什麼了不起的;但是三年五年之後,身體和精神狀態的差距就很大了;等到十年之後再來看,兩者之間的差距也許就是一種人生對另一種人生不可企及的鴻溝。 練太極拳對身體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為了自身的健康著想,即使再忙,也要練套太極!
  • 阿福說內家拳之 中國功夫到底練的是什麼?
    不過泰國人只學了簡潔實用的招式,而捨棄了原來的柔練部分,其實這部分才是真正的精華。所以在沒有內練強壯筋骨的情況下只能用踢打大樹等損害健康的方式快速出功夫,增加抗擊打能力。日本極真空手道的大山倍達也是一樣。他在1932-1938年日本侵華戰爭時期在中國學了南拳18手。但他並沒有學到此拳的秘傳內功心法,只能通過外練來代替。
  • 太極纏絲勁如何在拳架中練
    簡單的一路,他們由於沒有真正明白具體打法,所以一直進步緩慢,發不出整勁。一般人肯定以為我要說是纏絲勁沒練出來。)其實,目前也沒幾個真正明白纏絲勁怎麼練才有。陳式太極的纏絲勁實際上有內外兩家練法:外家練法就是從手腕到手臂的畫圈、纏擰。最後出來的勁是脆而猛的外家纏絲勁。這類人多練的肌肉強健,打出拳套路脆快,有強大的蓄髮力。問問他們自己這就是內家拳嗎?他們自己也很糊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