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秦賦中,呂不韋和李斯都是有大才的人,最開始李斯是呂不韋門下的門客,因為當時投奔呂不韋的人太多了,李斯縱然有荀子高徒的稱號,也一時之間沒有入得了呂不韋的法眼,後來時間長了,李斯不受重用多次要走,呂不韋才把他推薦給了大王,到了大王身邊之後,李斯多次明裡暗裡的和呂不韋劃清界線,讓大王罷相。呂不韋為什麼要把這樣一個和自己作對的人推薦給自己的頂頭上司呢?這不是自己毀自己嗎?
當時呂不韋是被威脅的,雖然我們現在看到的呂不韋對於朝政把持的非常緊,絲毫不給大王施展的機會,但是不得不說他做的所有事都是對大秦有利的,他沒有賣過,沒有大興土木勞民傷財,就是對於權力的貪念比較重。當時的李斯是個很有才華的人,並且多次說明自己只願意輔佐明君,而在這裡遲遲得不到重用,所以要走。呂不韋出於對秦國的考慮,堅決不能放李斯去別的國家,所以作為讓李斯留下的條件,才把他推薦給了大王。
呂不韋可以說是盲目的自信了,試想一下,如果我們是當時的呂不韋,你會對一個當初原定讓他去著書的人有什麼防範之心嗎?李斯在相府中,原本是想讓他和眾人去著書的,說明在呂不韋看來,李斯的才能也僅限於此了,就算是他哭著喊著非要去大王身邊,由他去就是了,呂不韋以為李斯的才能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你孫悟空的能耐再大也翻不出我的手掌心,所以才把他給了大王。
後來甘羅的死,讓呂不韋明白了自己和大王之間的嫌隙,為了平復大王的怒火,他顫巍巍的說讓大王重用李斯,這才有了後來的受封長史。其實當時即便他不說,大王也是要重用李斯的,他只是給大王找了個臺階下而已。可他低估了李斯的才能,或者可以說李斯不得志之時沒有完全展露自己的才華。上位之後的李斯拼命的找機會表現自己,並且切割自己和呂不韋的關係,以免他將來遭雷劈的時候連累到自己。此時的李斯呂不韋已經完全控制不了了,不僅如此,後面李斯甚至還要擺呂不韋一道,這也算是最早期的「授人以柄」了。
呂不韋是商人出身,用盡一生的心血爬到了一國丞相的位置,這樣的艱辛可想而知,所以在權利的頂峰,他自然睥睨傲世,感覺誰都不如他,天下盡攬。但人算不如天算,他那點小九九早已經被李斯洞察了,兩人之間的對話也變成了整部大秦賦最有看點的情節,甚至是僅次於戰爭場面的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