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俗語叫做「聰明反被聰明誤」,《大秦賦》劇中的呂不韋和李斯就是這樣的人——大聰明小糊塗。
要命的是二人都在關鍵時刻犯了糊塗,以致於二人結局都很悲慘:呂不韋被秦始皇逼著喝毒酒自殺,李斯被趙高誣陷謀反腰斬而亡。
(呂不韋)
掩卷思考,有人提出了疑問,二人當初就沒想到有這樣的結局嗎?
中國有句話叫做「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現在我們看這段歷史會冷靜的思考,如果我們像呂不韋和李斯那樣處於高位,處於那個特定的時代,我們同樣會迷失方向,也會犯糊塗,也許更甚。
二人悲慘的結局都是權力惹的禍,權力的誘惑力不亞於毒品,權力是男人的春藥,有時也是「不男不女」之人的春藥(留個懸念,不男不女是誰?)
呂不韋和李斯在秦朝的官位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呂不韋是秦國相國,又是秦始皇的「仲父」。辭海解釋仲父意思是:「父親的大弟」,也就是說呂不韋和秦始皇的父親異人稱兄道弟,說呂不韋是秦始皇的義父不為過也。
確實如此,之前秦始皇的父親異人不被秦始皇的爺爺待見,於是把他交給趙國做了人質。(這在當時是慣例,兩個國家之間為了表示友好不打仗,會彼此把兒子交換當成作人質)。
當時異人被大商人呂不韋看中,他認為異人奇貨可居,心想「別看現在異人很落魄,只要我在他身上砸錢包裝,只要我把異人送回秦國接了他爹的班當了國君,以後我的投資會得到雙倍的返還。」
(秦莊襄王)
呂以一個商人遠見眼光開始投資異人,他的投資可以說是不計成本,不餘遺力。為了籠絡住異人,呂還把自己的小妾趙姬嫁給了他。
半年後,異人和趙姬在趙國生下了秦始皇,因此後人猜疑秦始皇是呂不韋的私生子,不過沒有歷史證據。
呂不韋眼光果然獨到,他的投資最後得到了回報。
經過一番包裝和運作,異人在老爸去世後接了班做了秦國君王,是為秦莊襄王。大家想一想,異人能做上王位能虧待呂嗎?呂不韋被異人(秦莊襄王)拜為丞相,封文信侯,劃定河南洛陽十萬戶作為呂的食邑,奴僕萬人。
呂不韋得到了成倍的回報,一時權勢燻天。
誰知秦莊襄王福薄命短,即位三年就得病去世了。此時13歲的秦始皇繼承了父親王位。由於年齡小,就由相國呂不韋輔政。
前面咱也說了,趙姬也就是秦始皇的母親原來是呂不韋的小妾,當秦莊襄王去世後,呂不韋和趙姬舊情復燃,二人明鋪暗蓋鬼混在了一起。
(趙姬)
不過隨著時間的發展,秦始皇的年齡越來越大,到16歲也就到了當政的年齡,秦始皇當政意味著呂不韋要歸權,秦始皇要集權。
呂不韋害怕秦始皇當政後懲罰自己,畢竟和他的母親私通不是什麼光彩的事兒,但是呂不韋又不想失去趙太后這個靠山,於是就想了一個萬全之計:既不得罪趙姬,自己又能抽身而去,呂就找了一個替身假太監嫪毐侍候太后。
還別說,站在呂不韋的角度來思考,這還真是一個萬全之策,既不得罪趙太后,又避免了被秦始皇報復。
誰知道「人算不如天算」,往後的發展趨勢沒有按照呂不韋的思路去走,而是變得面目全非,完全出乎呂不韋的意料。
原來嫪毐和趙太后如膠似漆,然後生下了兩個私生子,二人就想密謀立私生子為王,廢掉秦始皇。
興許天不滅秦,幸虧秦始皇發覺及時,他以霹靂手段斬殺嫪毐和兩個私生子,然後把母親趙姬關進了冷宮。
大家想一想,秦始皇最恨誰呢?肯定恨始作俑者呂不韋。是呂不韋向太后推薦了嫪毐。說實話,呂不韋也不想出現這種情況,但是有些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秦始皇)
呂不韋很聰明,八面玲玲瓏,誰也不想得罪,結果天意難違得罪了秦始皇。
從這件事以後,秦始皇就恨上了呂不韋,逐漸疏遠他,最後把他趕出了國都。
呂回到了封地河南洛陽,秦始皇仍然不放心。
有一天,秦始皇給他寫了一封信,信的大致意思是說:「你(呂不韋)對秦國有何功勞,秦國封你在河南食邑十萬戶,你對秦王有什麼血緣關係,而號稱仲父,你與家屬都應該遷到蜀地去居住(蜀地是不毛之地)。
呂不韋一想自己這是被秦王步步緊逼,秦王不會放過自己,呂越想越怕,於是絕望之下飲毒酒而死。
綜上,我認為呂不韋之死是因為他貪戀權勢,如果他能夠激流勇退,不至於落到如此悲慘的地步。秦始皇也到了當政年齡,把權力悉數歸還,遠離政治漩渦,回自己封地頤養天年不好嗎?還是那句話,我沒有處於那個高位,如果我處於那高位我也不會放權。一個吃白菜的人不會理解吃燕窩熊掌人的心思。
(李斯)
李斯也是因權力而死,李斯這個人很聰明,他從一個小吏做到相國靠的就是聰明頭腦。
但李斯聰明有餘而謀略不足,這主要表現在秦始皇死後,趙高為了個人利益拉他合謀陷害長公子扶蘇,矯詔秦始皇的二兒子胡亥接班。
這時候李斯犯糊塗了,大家想一想,趙高如果立了胡亥,誰的功勞是最大?毫無疑問是趙高的功勞最大,李斯只是從中幫了一把,胡亥感激的是趙高。
反過來說,如果李斯及時制止趙高的陰謀,果斷立公子扶蘇為王,那麼李斯就立下了頭功,公子扶蘇感激的是李斯,興許趙高和胡亥等人會被悉數消滅。
可惜李斯在關鍵時刻沒有霹靂手段,也不夠果斷,猶猶豫豫被趙高威脅犯了糊塗,成了趙高的幫兇。
果不其然,趙高得了權勢以後,害怕李斯和自己爭權,最後陷害李斯謀反,李斯被腰斬。
李斯被殺的時候,突然想起自己還不如激流勇退和兒子領著黃狗在夕陽下嬉戲玩耍多好,可惜為時已晚。
(趙高)
李斯糊塗的地方就在於沒看不清趙高的陰險,試問一個殘缺的太監能有健全的心智嗎?太監的心理是陰暗的,李斯和趙高共處相當於與虎謀皮。
雖然李斯夠聰明他還真不是小人的對手,歷史證明君子鬥不過小人,歷史證明權力是男人最好的春藥,同樣也是「不男不女」(太監)之人的春藥。
文/秉燭讀夏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