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長廊中有代表一年四季的四座亭子,今天海雲想和大家聊一聊代表秋天的秋水亭。
秋水亭為八角重簷攢尖頂建築,坐北朝南,建築面積21.2平方米,高3.7米,進深5.55米。
秋水亭南面懸掛乾隆書匾額「秋水亭」。
秋水亭北面懸掛「三秀分榮」(原匾遺失,現存匾為仿製)。
內懸匾:西「德音汪濊」,下方彩畫竹林七賢。
東面為「稟經制式」,下方彩畫嶽飛傳中的槍挑小梁王。
秋水亭中的藻井天花。
大多數人認為秋水亭中的秋水二字出自莊子的《秋水》。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譯文:
秋天的洪水隨著季節漲起來了,千百條江河注入黃河,水流巨大,兩岸的水邊、洲島之間,不能辨別牛馬。於是乎黃河神河伯自己十分欣喜,以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這裡了。順著流水往東走,到了渤海,臉朝東望去,看不到水邊。於是乎河伯才收起(改變)了欣喜的臉色,抬頭看著渤海神若嘆息道:「有句俗話說,」聽到了許多道理,就以為沒有人比得上自己」,即是說的我呀。並且我曾經聽到有人小看孔仲尼的見聞、輕視伯夷的義行,開始我還不相信;如今我看見您的大海難以窮盡,我如果不到您的面前來,那就危險了,我會永遠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譏笑。」
也有很多人認為秋水亭中的秋水二字出自以下:
《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
唐代:王維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餘落日,墟裡上孤煙。
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以寒山、秋水、落日、孤煙等富有季節和時間特徵的景物,構成了一幅和諧靜謐的山水田園風景畫,而這一景一物都經過了詩人主觀的過濾而帶上了感情色彩。
《天末懷李白》
唐代:杜甫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
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
楚天實多恨之鄉,秋水乃懷人之物。悠悠遠隔,望消息而不可得;茫茫江湖,唯寄語以祈珍攝。然而鴻雁不到,江湖多險,覺一種蒼茫惆悵之感,襲人心靈。對友人深沉的懷念,對其身世深切的同情,共融其中。
《塞下曲》
唐代:王昌齡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
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
昔日長城戰,鹹言意氣高。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牽馬飲水渡過了大河,水寒刺骨,秋風如劍如刀,此處的秋水沒有給人詩情畫意的感覺,環境實在不好。這首詩著重表現軍旅生活的艱辛及戰爭的殘酷,其中蘊含了詩人對黷武戰爭的反對情緒。
唐代:李白
南湖秋水夜無煙,
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賒月色,
將船買酒白雲邊。
詩人為我們描繪了月夜泛舟的情形:明月皎皎,湖水悠悠。洞庭秋水澄澈無煙,水月相映,清輝怡人。而且還生出遺世獨立、羽化登仙的「上天」之念。這傢伙真不是一般的浪漫。
不知大家發現沒有秋水亭中還有二副取自《三國演義》枋心畫。
子龍截阿鬥
連環計
頤和園中最有秋之韻味的秋水亭,在仲秋之際更顯的令人神往,長廊中文化內涵究竟是什麼?咱們下次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