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宜賓市屏山縣距今約4500年的叫化巖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出一個紅褐色陶杯,轟動一時。專家判斷,這個陶杯是當時的酒器。
作為宜賓出土文物中最古老的酒具,這個陶杯見證了酒都宜賓4500年的釀酒歷史。
五千年前的陶杯,盛著怎樣的酒?怎樣的月光?又經歷了怎樣的歲月風霜?
文物承載著人類文明,即便只存於這顆星球的嶙峋一角,卻銘記著歲月的更迭、歷史的原貌和人類智慧的結晶。
星河璀璨,江清野曠。
陶杯的主人很可能是一名部落女性。她仰望星空,依據星辰的指引,掌握四時的變化。她要決定播種及收穫的時間,分配漁獵的成果,識別遷徙的方向,還將剩餘的果蔬糧食釀造成美酒……
也許她就是最早給陶杯注酒的人,而有幸飲酒的人,應該都是為部落作出過貢獻的人,或孔武英勇,或德高望重……
酒杯空了,月光滿了。一個部落的仰望,伴隨篝火的閃亮,萌動著生命的張揚。
這個部落生活在金沙江畔,可能是僰人的祖先。紅褐色陶杯的赫然出現,證明了早在5000年前宜賓就已經有了人類繁衍生息,並以氏族部落的形成進入原始漁獵和農耕生活。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遺址中還發掘出一把半月形的石刀,應該是當時的收割工具。這裡已由依賴自然採集的漁獵經濟躍進到改造自然的種養業經濟。
先秦時期,僰人普遍種植水稻,宜賓城近郊山谷祠東漢巖墓中出土的陶田,出現了自流灌溉、稻田養魚等先進農業生產技術,證實了當時農耕文明的輝煌。
泱泱五千載,宜賓擁有「七山一水二分田」生態環境優勢,這一地貌單元結構為當地提供了優良水質和大氣,加之溼潤季風,形成了熱量豐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光照適宜、雨熱同季等優勢氣候條件,造就了今天宜賓廣闊的生物帶,為釀酒業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天然環境。
地跨北緯27°50′-29°16′與東經103°36′-105°21′之間的宜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世界糧農組織定義為「地球同緯度上最適合釀造優質純正蒸餾白酒的地區」。
「川酒甲天下,精華在宜賓。」從先秦的清酒,秦漢的蒟醬果酒,唐代重碧春酒,宋代荔枝綠、姚子雪麴,到明清雜糧酒,五糧液從歲月深處流淌而來,帶著宜賓千年釀酒文化的精華,如星辰般閃耀於中國酒文化的歷史長河。
奔騰的文化巨流中,翻湧著五千年中華文明波濤。一捧黃泥,一掬清水,一擔五穀,在時間裡,是誰煉化了誰?
鬥轉星移,滄海桑田。
自早古生界淺海環境開始,這裡經過海水浸沒、退走,地殼抬升,河床下切,風化剝蝕和堆積……
新生代最新紀第四紀後,宜賓形成了現在的地質地貌,土質特別利於釀酒,地表沉積了很厚的黏土,土溫亦是釀酒有利條件。據《宜賓市志》中記載,經多年測錄,宜賓全年氣溫保持平均值19.8℃-19.9℃,其低溫參數適宜於釀酒微生物生長。
金沙江畔部落首領的陶杯,連同她腳下的泥土一起,被埋進深邃的歲月時光之中。
新石器時代已遠去,陶杯及這片土地的故事還在繼續,這裡的泥土滋生潤養萬物,成窖釀化美酒。
相傳,大禹治水時由於洪水肆虐,勞動人民在與洪水搏鬥的過程中苦不堪言。有人把釀好的酒送給抗洪軍士及身患風溼的百姓,人們喝了後,感到全身的酸疼和疲乏好像都沒了,渾身有力,最終取得了治水的勝利。
陶杯是目前宜賓出土文物中最古老的酒具,是宜賓有4500年釀酒史的實物證據。
五糧液釀造所有窖泥取自當地特有的弱酸性黃黏土,含有適量砂礫,有助於釀酒微生物的持續呼吸。五糧液古窖池窖泥至今是國家博物館唯一收藏的「活文物」。
中華文明是人類唯一不曾斷流的文明。文化傳承生生不息,一代代炎黃子孫在這片土地生活繁衍,留下了無數綺麗傳說。
這片瀰漫酒香的土地上,從祭祀、營養到助興、社交,酒已成為禮的代表、詩的伴侶。
詩人的流浪,總在入川出蜀間。
公元765年春天,53歲的杜甫棄官漂泊西南,到戎州,他用豪氣幹雲掀起筆底波瀾,寫盡民間疾苦。
在戎州東樓,宜賓水土孕育出的五糧液前身佳釀「重碧春酒」和「荔枝綠」給詩人莫大慰藉,寫出《宴戎州楊使君東樓》:「重碧拈春酒,輕紅擘荔枝。樓高欲愁思,橫笛未休吹。」
770年冬,有雪覆舟中。千古「詩聖」長眠舟中,留下對國家和人民最後的掛念:「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
江西詩派始祖黃庭堅,被貶來到了戎州,並在此講學教士,效法王羲之蘭亭集會修建了曲水流觴。
九曲形流杯池,峽谷林泉中文人雅士聚集,他們山水為友,「落星石」為伴,在巖壁上留下石刻題記。
在戎州黃庭堅嘗到了「姚子雪麴」,寫下《安樂泉頌》:
「姚子雪麴,杯色爭玉。得湯鬱郁,白雲生谷。清而不薄,厚而不濁。甘而不噦,辛而不螫。老夫手風,須此晨藥。眼花作頌,顛倒淡墨。」
如今的五糧液,保留了姚子雪麴的神韻,更以大國濃香的經典代表蜚聲世界。
五千年的陶酒杯,盛著迷人的酒,盛著醉人的月光,更盛著一代又一代人傳承的神秘技藝和動人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