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子封王是歷朝歷代的慣例,為什麼說唯有明朝王爺的含金量最高?

2020-12-17 騰訊網

文/藍夢島主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皇子封王是歷朝歷代的慣例,但若論硬實力,唯有明初王爺的含金量最高。

封建王朝時期,凡是有王爵的人都可稱王爺。以唐朝為例,李世民登基前為秦王,郭子儀立功後封汾陽王。一般情況下,一字王為親王,品級最高,兩字王為郡王,品級稍次。

明朝皇子之所以與眾不同,是因為他們不是普通的王爺,而是真正意義上的藩王。

(明朝王爺劇照)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天下初定,為穩固江山,實現長治久安,朱元璋做了兩件大事,其一是封賞功臣,其二便是分封皇子。

朱元璋吸取教訓,總結經驗,在借鑑歷代分封的基礎上創造性地建立了明代的藩封制度,並在洪武三年(1370)、十一年(1378)、二十四年(1391)先後將二十四個兒子和一個從孫分封為藩王,鎮守在邊疆及內地的主要城市。

朱元璋一共有26個兒子,之所以只封了24個藩王是因為:嫡長子朱標是太子,無需封王,而皇二十六子朱楠直至朱元璋最後一次分封藩王時還未出生,並於不久後夭折,所以沒來得及封王。

明朝唯一一個非朱元璋直系的藩王朱守謙,是明初著名將領朱文正的兒子。朱文正是朱元璋的親侄子,也就是說,朱守謙是朱元璋的侄孫,也是朱家血脈。明朝建立前夕,朱文正因犯錯被廢黜,但朱守謙卻一直備受朱元璋的喜愛和厚待。洪武三年朱元璋首次大封天下時,朱守謙有幸與叔叔們一起被封王,就藩靖江府。

(明太祖朱元璋畫像)

先說說藩王與普通王爺的區別。

所謂藩王,即有自己封地(藩屬國)的親王或郡王,他們是地方官吏與天子之間的統治者。

明初的藩王,不僅有封地,還有官署和軍隊,其權力和地位都遠高於普通王爺。比如清朝的皇子,很多也是封了王的,如:果郡王胤禮、恭親王奕訢。但是,清朝的王爺都是虛銜,沒什麼實權,與明朝的王爺是天壤之別。

再說說朱元璋分封藩王的原因。

朱元璋之所以將兒子們封為藩王,初衷有二:其一,抵禦外敵,抗擊北元;其二,拱衛王室,取代功臣。

(明朝疆域示意圖)

抵禦外敵,抗擊北元:朱元璋雖然滅了元朝,但明朝初期,來自北元殘餘勢力的威脅仍不容小覷。朱元璋把最重要的北方軍事重地分封給了年紀最大、能力最強的幾個兒子,其目的就是讓他們守國門、衛國土。

從效果上來看,藩王們大多不負所望,戰功赫赫,尤以皇四子燕王朱棣和皇十七子寧王朱權最為突出。朱元璋對皇子們的表現也十分滿意,曾發出如是感慨:「朕無北顧憂矣!」

(明朝功臣劇照,前排為李善長、劉伯溫)

拱衛王室,取代功臣:

明朝的分封,其最顯著的特點就是:不設異姓王。

異姓不可封王,這是明太祖朱元璋立下的祖訓。終大明王朝276年,只存在過一位異姓王——忠勇王金忠。

朱棣打破祖制封歸降的蒙古王子也先土幹為王,並賜漢名金忠,實乃權宜之計。而我們常說的中山王徐達、開平王常遇春、岐陽王李文忠、寧河王鄧愈、東甌王湯和等,無一例外,都是死後追封,並非真正的異姓王。

同樣的,沐英也是死後才追封的黔寧王,沐家世襲的只不過是黔國公爵位。所謂的沐王府,實際上裡面從來沒有住過任何姓沐的親王。朱元璋秉承著家天下思想,對兒子十分信任,對功臣十分不信任。他將能封的兒子全部封為藩王,鎮守在全國各地,就是要逐步用朱家子孫取代異姓功臣,實現大明王朝的江山永固,長治久安。

(明成祖朱棣畫像)從效果上看,朱元璋的這一目的也算是達到了。正所謂「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朱元璋謀略出眾、能徵善戰,兒子們也不差,個個出類拔萃,確實是朱元璋的好幫手,大明朝的好藩王。

但是,朱元璋的藩封制度並非盡善盡美,而是存在重大缺陷。那就是,藩王的實力太強,尾大不掉,直接威脅到中央統治。

朱元璋雖然規定了藩王們「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但並未在根本上限制藩王們的權利,尤其是在軍事上給了他們過多的支持和自由,以至於發展到洪武后期,很多藩王甚至有實力與中央一較高下。

再加上,朱元璋晚年越過二十幾個兒子,將皇位傳給了孫子朱允炆,引起了藩王們的強烈不滿,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為名,發起「靖難之役」,奪取了皇位。這一切,都是朱元璋親自埋下的禍根。

(靖難之役中的朱棣)

總體來說,朱元璋的藩封制度有利有弊,短期內實現了既定目的,長期看卻形成重大隱患。為了消除這種隱患,朱棣登基後加大了對藩王的限制,規定藩府成員不農、不工、不士、不商,只作為宗室享受一定的經濟待遇和政治待遇。也就是說,永樂之後的明朝藩王,實力大大削弱,威脅大大減小。但是,新的問題又出現了。

根據《天潢玉牒》的統計,到了明朝末期,朱家宗室達到了60萬之巨。如此龐大的藩府成員,「不農、不工、不士、不商」,沒有收入,完全靠國家供養,是一項龐大的財政開支。追根究底,朱棣只是將政治風險轉化為了經濟負擔。

參考資料:《明史》、《明實錄》文中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明朝唯一非朱元璋直系的藩王,5歲養在宮中,10歲與皇子同時封王
    大明王朝建立之初,朱元璋就確立了"眾建宗親以藩王室"的政策,並於洪武三年(1370)、洪武十一年(1378)、洪武二十四年(1391)分三次封了25個藩王。明朝的分封有個顯著特點,那就是不設異姓王(中山王徐達、黔寧王沐英等都是追封,不是真正的異姓王),25個藩王全部是朱家子孫。
  • 明朝最特殊的藩王——靖江王
    在歷朝歷代皇子封王那是很常見的事情,但是唯獨明初王爺的含金量比較高。朱元璋統一天下後,為了穩固江山,實現長治久安,朱元璋一面封賞功臣,一面分封皇子。朱元璋建立了藩王制度,先後將二十四個兒子和一個侄孫分封為藩王。
  • 明朝26皇子守邊疆,不許進京,清朝皇子不許離京,利弊一目了然
    明朝26皇子守邊疆,不許進京,清朝皇子「關」在京城,不許離京,利弊一目了然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共有42個子女,光兒子就有26個,這些孩子大多是朱元璋稱帝後所生,為了鞏固朱家的皇權地位,朱元璋從小對兒子們分封藩王,長大後各自帶兵鎮守邊疆,這些藩王手中各自都握有兵權,朱元璋給予兒子們最大的權利,甚至可以監督所管轄區的臣民。
  • 古代的王爺是什麼級別,都有什麼樣的權力?
    正如前文所說,兩漢時期的「王爺」,實際上就是封國的皇帝,與周朝時期分封制下的諸侯國權力幾乎沒有什麼分別。這些諸侯王,不僅擁有獨立的軍權,且財權和治權同樣是獨立成系統的。即使漢武帝推行「推恩令」以後,諸侯王的封地開始銳減,但其權力卻始終沒有發生變化,只是侯國的權力被嚴重限制而已。
  • 清朝王爺表面風光消遣,為什麼內心悲涼?這不是想要的生活
    萬事追其源,在人們印象中,王爺都是家財萬貫,整天閒散無事的形象,在了解清朝王爺如何消遣生活之前,先來了解清朝的宗室制度,即王爺是怎麼產生的。清朝宗室制度歷朝歷代的皇族都是子女眾多,自然而然就出現如何安置這些皇帝近親的問題,也就是宗室制度。
  • 明朝宗室起名規則:明朝皇子名字為什麼與元素中期表高度重合?
    由於明朝皇子的名字與元素周期表重合度極高,所以有人說,明朝皇子的名字是按照元素周期表起的。這種說法根本不值一駁——明朝1644年就滅亡了,元素周期表1869年才問世。那麼,明朝宗室起名到底遵循什麼規則?為什麼會與元素周期表高度重合呢?
  • 為什麼古代臣子的最高待遇是封侯,而不能封王呢?
    除非你立下大功,一般情況作為異姓臣子,是很難封王的。秦始皇一統天下,建立秦朝後,「皇帝」成為專制王朝最高統治者的尊號,以此類推,王爵就成了第二等,接下來仍是公侯伯子男之類。但是,秦朝自上至下實行郡縣制,不再有封國一說,而且秦朝只延續十幾年就分崩瓦解了,到了漢朝才又穩定下來。
  • 宋朝太師、王爺、丞相誰的官銜高?開封府尹和六部尚書又是誰大?
    和太師相比,歷朝歷代都設有丞相一職。朱元璋廢除相制之前,丞相作為皇帝的左膀右臂,負責處理繁雜的政務,掌握著軍政大權,他們行使權力的幅度和半徑都很大。比如宋太祖時代的趙普,宋徽宗時代的文彥博二人,他們既被加封為太師,又同時擔任丞相。丞相和太師雖然都是正一品,但太師的政治待遇更高一些。和太師、丞相不同,王爺是一種爵位。宋朝的王爺有三個等級,即「王、嗣王、郡王」。
  • 明朝26皇子守邊疆不許進京,清朝皇子不許離京半步,優劣一目了然
    一朝內部動蕩不安,兩股勢力內鬥,動搖大明政權的根基,皇子守國門,胡人一入塞,朱家天下一崩,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忠心耿耿。自此「藩王不得入京」,即成為明朝的祖訓,直到清朝建立,而清朝不但沒有沿用明朝的制度,反而把所有的王爺、皇子、公主郡主都「關」在京城,尤其是愛新覺羅的皇族更是半步不離,除非是欽差大臣,這是為什麼呢?
  • 明朝不準王爺進京,清朝不準王爺出京,哪種做法防備藩王最合適?
    而像明朝因為藩王問題還搞出了靖難之變,這就是因為對藩王的處置不當導致的。朱元璋為了永保江山,分封了很多藩王來「藩屏國家」,另外在《皇明祖訓》中規定他們不準擅自離開封國進京,只有朝廷下達命令時才可以。而清朝針對藩王則採取的是圈養在京城裡的制度,那麼這兩種制度相比哪種更合適呢?
  • 古代皇子爭奪皇位,腥風血雨朝不保夕,當個無憂無慮的王爺不香嗎
    從這個意義上說,當個無憂無慮的王爺是最好的了,不愁吃不愁喝,不但能花天酒地,還不擔風險,何樂而不為呢?但是,仔細分析之後,就會覺得並不現實。王爺也有很多擔憂,面對諸多困境。
  • 明朝不準王爺進京,清朝不準王爺出京,哪個更高明?
    有鑑於此,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自然不能重蹈西漢覆轍,但四方疆土交予別人終究不如放在家人手中可靠,所以到最後「王」還是一個不少地封。而且從私心上說,出生入死地打天下,不就是為了子孫後代能夠安享富貴嗎?
  • 愛王,聽王,扶王,戀王:太平天國王爺的封號到底有多奇葩?
    我國古代封了許多王,這些封王的稱號大多都是有一定規則的,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採用東周時候的國名,這也是最常見的一類,比如秦王、晉王、楚王、齊王等等。這類稱號的封王是所有爵位中最高的,也就是我們俗稱的「一字王」。
  • 古代的王爺都有哪些名稱?
    「王爺」——這個對於中華歷代王朝宗室最高等級男性成員(除皇帝外)的稱呼主要是盛行於清代,而且是相當口語化的稱謂。雖然在明代中晚期宮廷內中就有了「皇爺」(稱呼皇帝)、「小爺」(稱呼太子)這種尊稱,市井小說中也有了「某某爺」的稱謂,但是終明一代,朝廷及官員都是用「某王殿下」、或者「殿下」來稱呼被封授王爵的宗室高級成員,平民百姓中也沒有「某王爺」這種稱謂。朝廷及地方官府正式文書上則一律以「某王」註明,如果涉及先代諸王,則以王號加諡號稱呼,如「秦慜王」、「寧靖王」、「興獻王」等。
  • 解讀:在古代,王爺,阿哥,貝勒有何區別?他的權最大!
    一、王爺(親王)  親王是封建制度中的爵位名。在中國封建制度中,為王爵的第一等。  中國封建制度中的親王漢朝開始,封皇子、皇帝兄弟為王。魏晉開始,王爵分為親王、郡王兩等,親王專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初為皇太子之子的封號,後多用於分封節度使等武臣,文官也有受封郡王者。
  • 明朝那個兩歲封王,至死都敢和皇帝攀比的朱翊鏐,為何那麼大膽?
    明朝時期有個王爺兩歲就被封王,至死敢和皇帝攀比!古代是很講究禮制的,比如說一言九鼎中的九鼎可不能隨便用,君王才可以用,還有就是皇帝頭上戴的皇冠的那幾串玉珠也是有講究的,皇帝皇冠上12串旒,每串旒12顆珠。皇帝以下的王爺可以戴9串旒的王冠,每串旒也只能9顆珠!
  • 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明朝的藩王制度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所以在明朝建立伊始,朱元璋便開始學習劉邦,大肆分封諸姓諸侯王,接著再把這些諸侯王分封到各個地方,以此來拱衛宗室。明太祖在全國各地封了包括自己二十五兒子(第二十六子朱楠幼殤,未封王), 與侄孫朱守謙,在內的二十六個王。不過,前提是都在封地裡給我待著,沒事兒不準進京瞎晃。
  • 明朝的皇子最舒服,清朝的皇子四更天起床苦讀,一般人幹不了!
    中國古代社會大部分都是帝制,皇帝一言九鼎,被稱為九五之尊,皇帝的地位是非常高的,皇帝的兒子被成為皇子,他們的地位也是備受尊崇的,很多人都認為皇子的生活是最舒服的,過著優越的生活。這種想法也是存在的,特別是在明朝,因為明朝是嫡長子繼承制度,所以會選擇嫡子或者長子為太子,剩下的皇子都會被封為親王,成年之後都會被派遣都番地,開始由國家供養,王位還會繼承世襲下去。條件是非常優越的。明朝的皇子是最幸福的。但是歷史上,皇子待遇最差的要數清朝了,為什麼這麼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