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26皇子守邊疆,不許進京,清朝皇子不許離京,利弊一目了然

2021-01-10 觀天下

明朝26皇子守邊疆,不許進京,清朝皇子「關」在京城,不許離京,利弊一目了然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共有42個子女,光兒子就有26個,這些孩子大多是朱元璋稱帝後所生,為了鞏固朱家的皇權地位,朱元璋從小對兒子們分封藩王,長大後各自帶兵鎮守邊疆,這些藩王手中各自都握有兵權,朱元璋給予兒子們最大的權利,甚至可以監督所管轄區的臣民。

朱元璋這種「讓兒子守邊疆」的做法一是出於對其他人的不信任,朱元璋是農民出生,只知道自家兒子不會出賣自己,二是兒子眾多,都留在身邊可能會引起「爭寵」兄弟反目,最終在朝廷之中拉幫結派,朱元璋晚年還曾下令「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也就是說,藩王不許進京,這或是擔心自己駕崩後會出現兒子們爭奪皇位而引起戰爭,所以乾脆讓他們安心在各自的邊疆鎮守。

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內政方面:太子朱標已立,諸子歷經抗元/滅陳友諒/滅張士誠等戰,多具有一定的實力和班底。如全部留在朝中,太祖春秋鼎盛時期尚可壓制諸子,待太祖晚年無力治理朝政之時,難免會有投機倒把之徒押寶,攛動諸子爭儲,太子朱標仁義之君(想朱棣個反骨仔,可是很早就幹過摟著太子脖子炫耀的大不敬之事的),保不齊最終地位不保。唐初玄武門之變的血腥教訓,還是歷歷在目啊,天下初定,國本未穩,為避免朝綱動搖,及時將成年的兒子分封四地,遠離政治中心,也就避免動搖太子朱標的太子之位。這步安排,也是太子早薨之後朱允炆可以順利由皇太孫即位大統的重要前提。

2,外政方面:元廷雖經徐達常遇春遠徵之後元氣大傷,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在蒙古/河西之地實力不容小覷;當年的抗元勢力(陳友諒/張士誠)在角逐中落敗,仍有不少小股勢力餘存(江蘇地區可就是因為懷念張士誠而三倍徵賦的)。一旦國內有變,兩股勢力裡應外合,動搖大明統治根本。皇子守國門,一旦胡人入塞,朱家天下土崩瓦解之後,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保障了忠誠度。而換了職業武將集團,則難免他們遭到敵對勢力腐蝕而叛變。

朱元章共有26個兒子,分別是:

朱標,長子,懿文太子(孝慈高皇后出)

朱樉,次子,秦愍王(孝慈高皇后出)

朱棡,三子,晉恭王(孝慈高皇后出)

朱棣,四子,明成祖(碩妃出,但自稱孝慈高皇后出)

朱橚,五子,周定王(孝慈高皇后出)

朱楨,六子,楚昭王(胡充妃出)

朱榑(1364年-1428年),七子,齊王(永樂朝廢為庶人)(達定妃出)

朱梓(1369年-1390年),八子,潭王(洪武朝自焚死)(達定妃出)

朱杞,九子,趙王(幼殤)

朱檀,十子,魯荒王(郭寧妃出)

朱椿(1371年-1423年),十一子,蜀獻王(郭惠妃出)

朱柏(1371年-1399年),十二子,湘獻王(胡順妃出)

朱桂(1374年-1446年),十三子,代簡王(郭惠妃出)

朱柍,十四子,肅莊王(郜氏出)

朱植,十五子,遼簡王(韓妃出)

朱栴,十六子,慶靖王(餘妃出)

朱權,十七子,寧獻王(楊妃出)

朱楩,十八子,岷莊王(周妃出)

朱橞,十九子,谷王(永樂朝廢為庶人)(郭惠妃出)

朱松,二十子,韓憲王(周妃出)

朱模,二十一子,沈簡王(趙貴妃出)

朱楹,二十二子,安惠王

朱桱,二十三子,唐定王(李賢妃出)

朱棟,二十四子,郢靖王(劉惠妃出)

朱鷖,二十五子,伊歷王(葛麗妃出)

朱楠,二十六子。

此後「藩王不得進京」便成為明朝的祖訓,直到清朝建立,而清朝不但不沿用明朝這一制度,反而是將所有王爺、皇子、公主郡主全部「關」在京城,特別是愛新覺羅皇族更是半步不得離開京城,除非是以欽差大臣的身份。

按照清代「錫爵之本意,酬庸為上,展親次之,故有皇子而反封貝勒、貝子、公者」,比起明代皇子來,的確要嚴謹的多。另外,親王、郡王嫡福晉所生子,年過二十歲,由負責皇室事務的宗人府請旨考試後,親王子可封世子,郡王子封為長子,以待襲爵。其餘子及非嫡子,經過期考後分別減少等授爵。

清朝最看重花翎,隨官職高低戴翎。宗室中,以貝子戴三眼花翎,最為尊貴;鎮國公戴雙眼花翎,為稍次,鎮國將軍等戴單眼花翎,而親王、郡王雖然爵位比以上更為尊崇,非蒙皇上特賜不能戴花翎,而且已經賜有花翎者,遇到朝冠晉見時仍不能戴用。凡是由皇子分封的親王、郡王都不賜戴花翎,這是因為戴花翎是"臣僚之冠",而親王、郡王、皇子等乃宗室貴位,戴翎子由有"紆尊"之嫌。

一般來說,皇子授封年齡也就是成婚年齡,當然也有稍早或稍遲的。結婚以後就要搬出內廷(也有不立即出宮的),叫做分府。分府後,其居室服用、設官、俸祿給養,均按爵位高低撥給。

親王、郡王府設長史,貝勒府置司禮長,其餘還有散騎郎若干人,協助長史管理府事。另外根據爵位高低,還配備其他屬官。儀仗護衛、典衛和藍甲、白甲,特殊有勳勞者還特旨倍增或加額設置,且他們還有權蓄養太監。

清廷對分封后的諸皇子,在經濟上的待遇也是很優厚的。首先有俸祿,每年親王給銀萬兩,以下世子六千兩,郡王五千兩,長子三千兩,貝勒二千五百兩,貝子一千三百兩,鎮國公、輔國公七百兩及相應俸米。

清代在皇子分封上,吸取了明代的教訓,除了不濫施封爵外,還嚴格規定按授封等第賜予莊園田土,其土地均從內務府經營的皇莊中撥給;又規定諸王公均「不錫土」,「不臨民」,「不加郡國」,府邸均建於京師,「無故出京師六十裡罪與百官同」。這樣的制度避免了明代那樣,莊田數額無定數,每當親王之國,為修治宮殿,搜刮田土,弄的官民交困,怨聲四起。之國後,又在藩封地發生藐視官府、魚肉百姓等事。

在京城裡王爺皇子們只是獲得了特殊的身份待遇,並沒有兵權,有效防止王爺造反事件的發生,但這種做法的弊端是皇室之間都聚集在京城,勾心鬥角很明顯,甚至幹涉朝政比如清朝的「九子奪嫡」、「辛酉政變」,都有王爺積極參與的身影。

九子奪嫡,是指清朝康熙皇帝的兒子們爭奪皇位的歷史事件。當時康熙皇帝序齒的兒子有24個,其中有9個參與了皇位的爭奪。

九個兒子分別是:大阿哥愛新覺羅·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最後四阿哥胤禛勝出,在康熙帝去世後繼承皇位,成為雍正帝。

辛酉政變是1861年(鹹豐十一年)鹹豐帝病死後,慈禧太后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的一次宮廷政變。打倒了顧命八大臣勢力。為贊襄政務大臣(又稱顧命八大臣),輔弼皇太子載淳為帝,總攝朝政,以時在夏曆辛酉年得名。又因改變其祺祥年號而稱「祺祥政變」,亦稱「北京政變」。

鹹豐帝病死於熱河避暑山莊行宮(在今河北省承德市),御前大臣載垣、肅順等八大臣與新皇帝載淳的生母皇太后葉赫那拉氏(即慈禧太后)產生嚴重矛盾,葉赫那拉氏乃鼓動鹹豐帝皇后鈕祜祿氏(即慈安太后)與八大臣爭權,授意御史董元醇上朝奏請由皇太后垂簾聽政,隨即遭到八大臣抵制。另一方面,宗族中比較最近的恭親王奕訢與鹹豐朝顧命大臣僧格林沁和軍機大臣文祥等人被排斥在最高權力之外,亦極為不滿。於是葉赫那拉氏與奕訢等人聯合,發動政變。

從此,慈禧、慈安兩太后開始垂簾聽政。但實際上,慈禧掌握清政府的最高權力,歷時四十七年之久。

相關焦點

  • 明朝26皇子守邊疆不許進京,清朝皇子不許離京半步,優劣一目了然
    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有42個孩子,光是兒子就有26個,這些孩子中的大多數都是在朱元璋稱帝之後出生的,為了鞏固朱家的皇權,朱元璋從小的時候就分封藩屬,長大後分別帶兵鎮守邊疆,這些藩屬手中都握著兵權,朱元璋給兒子們最大的權力,他們甚至可以監督管轄範圍內的臣民。
  • 明朝的皇子最舒服,清朝的皇子四更天起床苦讀,一般人幹不了!
    這種想法也是存在的,特別是在明朝,因為明朝是嫡長子繼承制度,所以會選擇嫡子或者長子為太子,剩下的皇子都會被封為親王,成年之後都會被派遣都番地,開始由國家供養,王位還會繼承世襲下去。條件是非常優越的。明朝的皇子是最幸福的。但是歷史上,皇子待遇最差的要數清朝了,為什麼這麼說呢?
  • 明朝不準王爺進京,清朝不準王爺出京,哪種做法防備藩王最合適?
    朱元璋為了永保江山,分封了很多藩王來「藩屏國家」,另外在《皇明祖訓》中規定他們不準擅自離開封國進京,只有朝廷下達命令時才可以。而清朝針對藩王則採取的是圈養在京城裡的制度,那麼這兩種制度相比哪種更合適呢?如果看整個宗室管理制度,如朝廷的開支負擔等方面,清朝對宗室成員的處理方式比明朝要好很多。
  • 皇子封王是歷朝歷代的慣例,為什麼說唯有明朝王爺的含金量最高?
    明朝皇子之所以與眾不同,是因為他們不是普通的王爺,而是真正意義上的藩王。 ,其二便是分封皇子。 朱元璋吸取教訓,總結經驗,在借鑑歷代分封的基礎上創造性地建立了明代的藩封制度,並在洪武三年(1370)、十一年(1378)、二十四年(1391)先後將二十四個兒子和一個從孫分封為藩王,鎮守在邊疆及內地的主要城市。
  • 三位明朝末代皇子的悲慘下場
    皇子換衣出逃三位從小養尊處優、不諳世事的皇子,在兵荒馬亂中自然逃不出去,都被李自成俘虜,而李自成也沒有虐待侮辱前朝皇子,只是將其監管起來,不久,李自成在山海關敗於吳三桂和清軍之手,李自成逃往西安,而崇禎的三個兒子也不知所蹤
  • 康熙皇子允祥被圈禁十幾年,可明朝有個皇子被幽禁了五十五年
    明朝明英宗兵敗被俘,後被放回。後被弟弟明代宗朱祁鈺在南宮幽禁八年。明朝還有個皇子,卻被幽禁了55年,這個皇子叫朱文圭。建文四年(1402年),明成祖朱棣以"清君側"為名,率兵攻破南京金川門,佔領南京,結束歷時三年的靖難之役。朱棣也成為一統王朝唯一一個造反成功的王爺。
  • 「汝可信手拈出,令諸皇子誦讀」,清朝對皇子為何如此嚴格?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皇家對於皇子的教育是極為嚴格的,因為皇子是未來繼承者,將是社會最高統治者。他們所接受的教育,所有的才能和學識關乎的是天下的未來。雖然說歷朝歷代對於皇子的教育都極為重視和嚴格,都有一定的制度,但是要論起哪一個朝代對皇子最嚴格,當屬清朝。
  • 雲頂之弈10.13星守皇子陣容怎麼玩 星守皇子陣容玩法介紹
    雲頂之弈10.13版本星守皇子是玩家分享的一套陣容,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就是這套陣容的玩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先說3種皇子陣容,一是帶女警狙神,二是帶6星守,三是帶6法。星守和6法強度不錯,女警那套強度稍弱。這帖主要說星守。  思路:狂徒+反甲的皇子,當前排,加攻速頂住星守後排集體發瘋收割。
  • 明朝不準王爺進京,清朝不準王爺出京,哪個更高明?
    明朝藩王「非有詔不得入朝」,而清朝宗室卻是「無聖命不準離京」。    自古以來,皇帝往往不止一個兒子,同樣的血統意味著皇子們擁有平等的繼承權,即便多數時候朝廷以「立嫡立長」的傳統來平息諸子對權力的爭奪,但仍舊不能保證大家不會對皇位產生覬覦。    其實,同樣的問題不止發生在中國,強盛一時的奧斯曼帝國也常常為新老蘇丹之間的權力交接大傷腦筋。
  • 他是乾隆兒子,被乾隆嫌棄,終日沉迷酒色,卻成為清朝最長壽皇子
    不過,在清朝時期卻有一個皇子,此人名為愛新覺羅·永璇,是乾隆皇帝的兒子,深受自己父親的嫌棄,終日沉迷於酒色,但是誰也沒想到的是這樣的一個人,最後卻最終成為了清朝最長壽的皇子。在《李朝正宗實錄》中有這樣的記載:「皇子四人中,第八王沉迷酒色,又有腳病,素無人望。」由此可以看出,永璇身患腿疾,再加上永璇的母親在他幼年之時便去世了,而乾隆皇帝政事十分繁忙,因此,他自幼便缺少親情,性格十分孤僻,沒有人能夠走進他的內心。
  • 明朝不準王爺進京,清朝不準王爺出京,到底哪個更高明
    據《明史》記載,明朝的正王「十作不臨百姓,分色不是石土」。大體上是說,靖王不能插手地方的事物,靖王不能擁有稅收的權力。朱元璋對國王的態度可以看出給你病魔,但你沒有經濟基礎,就沒有造反的可能。朱元璋為了限制靖王,在繼承中嚴格遵循嫡長子繼承制。當然,明成祖朱秋和明大鐘朱治玉是特例。
  • 幾千年來,皇子、諸王造反時有發生,為何唯獨清朝沒有發生?
    歷史上這樣的事件數不勝數,但是有一個朝代卻是非常的特殊,竟然沒有任何皇子以及諸侯造反的事件發生。這個特殊的朝代就是清朝。清朝存在的時間將近300年,其中一共傳承了十二任皇帝。但是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每一任皇帝在位期間,就沒有發生過這種事情。這就引起了我們的好奇心,清朝到底是憑藉什麼讓各個朝代都會發生的事情,在他這裡沒有了聲響呢?
  • 清朝的皇子們都是什麼人撫養長大的
    而在清朝,降生在皇宮大內,那些富貴逼人的皇子們,也是由自己生身父母撫養的嗎?答案居然是否定的!這也是清朝獨有的特色。歷朝歷代的皇子們,都是由生母撫養長大,只有清朝,把這看似再正常不過的事情,給否定了。這是為什麼呢?滿清八旗入關,徹底統一中原之後,對前朝政權是如何被顛覆的,做出了深刻的反省,最後總結出顛覆政權的五種可能性。
  • 明朝宗室起名規則:明朝皇子名字為什麼與元素中期表高度重合?
    由於明朝皇子的名字與元素周期表重合度極高,所以有人說,明朝皇子的名字是按照元素周期表起的。這種說法根本不值一駁——明朝1644年就滅亡了,元素周期表1869年才問世。那麼,明朝宗室起名到底遵循什麼規則?為什麼會與元素周期表高度重合呢?
  • 清朝後宮真實生活
    清朝後宮真實生活..◎王璞像若曦那樣周旋於多個皇子之間,或者像甄嬛身邊的浣碧,起初不忘在皇上面前獻殷勤,後來又打扮得花枝招展勾引果郡王,是基本不可能的,其中的原因依然是規矩。宮女每餐只能吃八分飽,因為怕在主子面前失儀犯忌。特別是服侍皇太后、皇后的宮女,身上不能有絲毫的怪味,海鮮、魚、韭菜是碰也不能碰的。一年當中,宮女多數時候只能穿兩種顏色的衣裳,春夏是綠色的,秋冬是紫褐色的。
  • 清朝皇子等級是怎麼劃分的?原來導演們都在忽悠
    古代皇宮裡面的等級制度十分嚴謹,任何一個小小的部門或者機構都有著嚴格的等級劃分,就像是身份尊貴的皇子也是如此。清朝時經常將皇上的兒子稱為阿哥了,其實這並不能體現出阿哥的身份,那麼清朝的皇子到底是劃為幾個等級呢?也許看完後你就會明白了,原來導演們都在忽悠我們。
  • 清朝皇子們的等級,究竟是如何劃分的?宗室爵位只有一個最為顯赫
    哈嘍大家好清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一共存在296年,經歷了11代12位皇帝,在這個戒律森嚴的皇宮,每個人都是按照等級進行劃分,那麼清朝皇子們的等級究竟是怎麼劃分的呢清朝皇子們的等級清朝皇子的等級怎麼劃分呢?
  • 清朝最慘的皇子,竟因為一句話,被親爹一腳踢中要害,不治身亡!
    清朝最慘的皇子,竟因為一句話,被親爹一腳踢中要害,不治身亡! 原標題:清朝最慘的皇子,竟因為一句話,被親爹一腳踢中要害,不治身亡!
  • 康熙圈禁幾個皇子和後來雍正圈禁那些兄弟,環境條件怎麼樣?
    從清朝諸位皇子不同圈禁和環境來看,什麼權勢地位,金錢名利,在政治鬥爭面前都不堪一擊,只有擁有自由才是最真實寶貴的。圈禁是清朝最常見的懲罰,坐牢也是分等級和待遇的,在當時圈禁一共有四種:牆圈、屋圈、坐圈、人圈。從字面上看不難看出圈禁的環境是有差別的。
  • 清朝出身高貴的兩位皇子,同父同母,卻成為了一輩子的死敵!
    喜歡看清朝類型電視劇的朋友們對這段歷史一定非常的了解,前幾年的一部穿越劇讓我們徹底的見證了當時的慘烈景象,如果說在清朝當中,關於皇子們繼承的故事也就是這一段非常的有看點,因為九子奪嫡這件事情不是在哪一個朝代都可以碰到的,而在這場暗鬥當中參與的又何止是這些皇子們,還有他們各自背後的種種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