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下午,北京市「回顧十三五、展望十四五」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城市副中心建設專場召開,會上介紹了城市副中心一大批重點工程的進度,包括城市副中心站、東六環入地改造、廣渠路東延、環球影城等。
城市副中心站、東六環入地改造、廣渠路東延進度披露
交通基礎設施項目方面,一是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工程:項目位於城市副中心「一帶一軸」空間結構的交匯處,佔地61公頃,地下建設面積128萬平方米。該樞紐連接M6線、平谷線、M101線三條軌道交通線路和京唐鐵路、京哈鐵路、城際聯絡線三條鐵路線路,是《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中明確的10個全國客運樞紐之一,是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的「橋頭堡」。目前正在加緊進行土護降施工,現場各類大型機械設備約600臺,各類操作技術人員和施工人員近3000人,至11月底,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6.2億元,建安投資22.6億元,12月初日均建安產值達到4000萬元以上。該項目建成後,1小時直達雄安新區,15分鐘直達首都國際機場,35分鐘直達大興國際機場,預測日均換乘客流將達到47.2萬人次。項目地上綜合開發139萬平方米,按照站城一體規劃設計,將被打造成全國「站城一體化」的典範,引入商業設施後將建成北京東部最大的商業中心。工程項目將於2024年年底完工。
二是東六環入地改造工程:項目全長16公裡,入地改造公裡隧道總長9.2公裡,其中盾構段7.4公裡,明挖段1.8公裡,採用分離式雙洞布置,2019年11底開工,現已成功實現土建施工與盾構機生產、運輸、現場預組裝並聯作業。採用我國自主設計研發,目前大陸地區最大直徑15.93米的大型盾構機,超越京張高鐵和京瀋客專項目中採用過的同類型盾構設備,超挖刀可開挖直徑達到16.07米。2020年12月1日和8日,2臺盾構機「京華號」「運河號」首件分別順利吊裝下井,工程已進入盾構組裝施工階段,預計明年1月30日具備始發條件,承擔7.4公裡隧道掘進任務,確保2023年12月交付使用。
三是廣渠路東延工程:廣渠路東延是繼京哈高速、京通快速路後,連接市區和城市副中心的第三條重要快速通道,全長7.6公裡,按地面、地下兩套系統設置。隧道上方同步設置市政綜合管廊,解決城市「馬路拉鏈」「空中蜘蛛網」等問題,並結合海綿城市設計理念,提升城市防洪排澇能力及城市生態系統功能,改善市民出行條件。目前,全線土方外運完成98.8%,隧道交通層主體結構完成98.9%,隧道管廊層完成95.1%;地面主路導行及通三鐵路節點、西濱河路節點隧道已完工,12月底前完成隧道機電安裝,主體工程全部完工。這條隧道工程開通後,市民駕車6分鐘即可從地下隧道穿越通州城區,大幅提升北京中心城區與城市副中心的交通便利。
副中心劇院、圖書館、博物館將在2023年竣工交用
文化旅遊項目方面,一是北京環球影城項目:首個主題景區「未來水世界」已完工移交,城市大道及技術服務樓、食品加工倉庫、數據中心等17個建築單體已全部完成竣工驗收;全球體積最大、重量最沉、所在緯度最高、施工難度最大的環球廣場標誌物已啟動,將是遊客必到網紅打卡地,周邊32條市政道路、綜合管廊及管線等市政配套項目已完成,目前滿足開園條件。
二是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築及配套共享設施:副中心劇院、圖書館、博物館項目位於城市綠心西北部市民文化休閒組團,是城市副中心「一帶、一軸、兩環、一心」規劃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劇院又名「文化糧倉」,可容納5550人,其中有1000人的戲劇院、1800人的歌劇院、1600人的音樂廳,另包括可容納500人的多功能廳和650人的室外劇場,集演藝演出、藝術創作、藝術教育、現場體驗等功能於一體,對標世界級一流劇院標準進行設計、建設,建築外觀簡約現代,室內空間劃分科學合理,內部裝飾典雅精緻,未來將滿足各類世界級演出要求。目前首段正負零頂板澆築完成,率先衝出地面。圖書館又名「森林書苑」,集知識傳播、城市智庫、學習共享等功能於一體,建築面積約7.5萬平方米,地上三層(5萬平方米),地下一層(2.5萬平方米),建築高度22.3米,設有古籍文獻館、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開架閱覽區、智慧書庫、報告廳等功能分區。目前墊層及防水完成95%,正在同步推進底板及側牆澆築,即將開始首段地下室頂板澆築。
首博東館又名「運河之舟」,集收藏保管、開放式展陳、科學研究、社會教育、文保修復等功能於一體,南側形似巨帆,高高揚起;北側形如船隻,堅實厚重,描繪出一副運河圖景。建築面積9.7萬平方米,地上三層(6.2萬平方米)、地下二層(3.5萬平方米),建築高度35米(最高點48米),分為主樓和市民共享大廳兩座建築。目前墊層完成70%,正在同步推進防水工程。
目前三大建築及共享配套設施項目已經全面進入主體結構施工階段,計劃2021年上半年實現結構封頂,2021年底完成幕牆安裝,2022年底完成室內裝飾工程,將在2023年竣工交用。
三是副中心路縣故城遺址保護展示工程項目:路縣故城遺址是在2016年城市副中心建設前期考古勘探時發現的西漢遺址,已獲評「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是北京城市副中心文化保護與傳承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此次開工建設的展示工程位於遺址公園範圍內,屬於文物發掘密集區,總佔地面積約1.4公頃,施工界面範圍約3.5公頃,總建築規模約1.8萬平方米,建築高度12米,該工程融展覽展示、文物保護、科學研究、社會教育四大基本功能為一體,將整合搭建博物館展示、考古研究、文物保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等學科平臺,建成後將成為副中心歷史文脈的又一亮點。目前已完成現場文物發掘,並開工建設,比原計劃開工建設提前了3個月,正在進行土護降施工,計劃2022年12月底竣工。
北京學校中學部部分工程月底完工並交付使用
教育衛生項目方面。一是北京學校:是北京市教委直屬的12年一貫制公立學校,通過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帶動疏解,為區域居民提供重要教育保障,極大提升副中心綜合教育教學水平。項目總建設用地300畝,建築面積20萬平米,學校整體呈南北條狀布局,中學部、學生公寓在南側,小學部在北側,中間是共享核心區,形成三大功能組團。設計規模108個教學班,其中小學48班、初中30班、高中30班。建設內容包括教學及輔助用房,生活用房,校園綠化、操場等。小學部已於今年9月1日順利開學,中學部教學區、宿舍區、共享區及園林工程等今年12月底完工並交付使用。
二是中國人民大學通州校區:整體建設和未來城市風貌相融合,遵循副中心城市規劃和城市設計導則,將建設小街區、密路網,圍合式的開放校園。用地規模110公頃,建築規模105萬平方米,學生規模2.2萬人。現北區學生宿舍一期工程已於今年9月初提前封頂,社會與人口學院樓、西區學部樓一期工程、北區學生宿舍二期及食堂工程3個項目均已提前一個月開工,新增建築面積22萬平方米,計劃2023年12月完工,未來將成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一張「文化名片」。
三是北京安貞醫院通州院區:建設規模37萬平方米,將是北京市單體面積最大的醫院院區,集醫、教、研、防、國際交流五位一體,將為城市副中心、通州區和部分津冀居民乃至全國心肺血管危重症患者提供優質綜合醫療服務,安貞醫院的立院強項心肺血管救治特色優勢凸顯,將大大提升城市副中心的急診救治能力。目前正在進行土護降施工,明年上半年進入地下主體施工高峰期,年底實現地上一層施工,計劃2024年12月竣工。
內容來自北京頭條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