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表」一詞始見晉幹寶《搜神記張華擒狐魅》一文,說燕昭王墓前木質華表與斑狐對話時自稱「老表」。又據宋《亢社錦語》稱:「以和尚為『光表』,道士為「老表」……皆當時之俗稱。」因為江西是一個在中國道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響的省份,在外鄉人眼中慢慢形成了江西多「老表」(道士的俗稱)的印象。於是由最初的對「老表」的尊稱,衍化為諢號的戲謔之稱。
道教教皇張天師,
1904年嗣位的第62代天師張元旭
攝於南昌東二百裡的上清宮
贛地先人們很相信風水,為在遷移的途中也便於掌握方向,老是愛帶著一個表(古時的羅盤),因此外省人稱江西人為「老表」。
江西臨川出土的大羅盤俑
認為稱江西人為「老表」來源於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1363年朱元璋與陳友諒決戰鄱陽湖時,江西永修道士周顛到應天(今南京)向朱獻吉言稱此戰必勝,並充任嚮導。朱、陳在鄱陽湖康郎山(今江西餘干)初戰失利,朱負傷後被當地人救護脫險,朱許諾與江西人以「老表」相稱。敗陳後朱建立大明王朝,朱對江西特別關照。《明太宗實錄》卷十一:「昔我高皇帝開創基業首得江西,資其供給以定天下,三十餘年屢加恩澤……」
「老表」一詞與江西大量移民他鄉有關。從宋末到明初,江西由於經濟發達,而且地處魚米之鄉,所以人口是當時全國第一大省(1290年,1425萬人,佔全國四分之一)。而其他很多省份,因為戰亂和災荒,人口銳減。所以,元末明初,當時的朝廷就組織江西人大量移居湖廣川貴諸省,他們的足跡遍布各地。眾多的江西人在他鄉定居和流寓,但仍與祖籍地保持著親情鄉誼,以至於見到或說到江西人時都倍感親切,很自然地以「老表」相稱。其中包括很多名人的祖輩,都是那時遷出江西的。
《韶山毛氏族譜》記載:韶山毛氏鼻祖毛太華,由江西省吉水縣八都龍城遷到雲南,後入湖南,毛澤東為其第二十代子孫。
從紅軍時代開始,毛澤東多次在公開和私人場合稱江西人為「江西老表」。因為他的個人威望,導致現在幾乎全國人民都管江西人叫「老表」。
據《永新溪岡馬氏重修宦譜》記載:元末明初,江西省永新縣溪岡五世孫馬成中,在湖南安仁縣從軍,後葬於長沙。其族人分徙於湖南湘潭湖田、衡東、衡山各地。依此推算,馬英九屬湖南省湘潭縣湖田馬氏轉衡山的支裔,是江西省永新縣馬氏始祖馬子儀的第22世孫。
2005年5月,湖南、江西馬氏研究重修族譜事宜。遠在臺灣的馬英九之父馬鶴凌先生得知此事,來電錶達了希望能將其後裔收入族譜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