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元制(dual education)是德語系國家特有的一種教育制度,所謂雙元,有兩層含義:一是指人才培養模式的雙元,即學術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兩條培養路線平行前進;二是指實踐型人才的培訓要求參加培訓的人員必須經過兩個場所的培訓,高等院校或職業院校+企業或公共事業單位的職業實訓。習慣上,很多人把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稱為「雙元制」。
雙元制教育分為職業培訓(Berufsausbildung)、職業高中(Fachoberschule)、職業專門學校(Berufsfachschule)、職業學校(Fachschule)和應用科技大學(Fachhochschule)雙元制項目(duale studium)等幾種形式。
雙元制職業培訓(Berufsausbildung)是指整個培訓過程在工廠、企業和國家的職業學校中進行,並且這種培訓又以企業培訓為主,企業中的實踐和職業學校中的理論密切結合,學生的學習目標明確-「為未來工作而學習」,從而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德國雙元制教育模式中的培訓課程設置是與時俱進的。在進行課程設置之前,校企雙方會深入社會進行調研,最終依據《職業培訓條例》共同制定課程內容。課程設置總體上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但由於各州經濟發展狀況不同,因此,地域實際情況也是考慮的重點內容。此外,課程講授的場所也實現了「雙元化」,不再局限於教室,上課模式也不再是傳統的理論灌輸。學生在學習基礎及專業理論知識後,可以走進企業實際操作,這不僅提高了教學效率,而且也加快了學生對於知識的接受速度。
雙元制(duales studium)大學是指將在高等院校(Hochschule)的大學學習與在企業的職業培訓或實踐融合在一起的一種學習模式,通常在應用科技大學(Fachhochschule)開設【1】。它與傳統大學課程學習的不同之處在於其較高的實踐性,同時它還包括兩個學習地點:高校課堂和企業實訓,即所謂的「雙元」。
本科階段學生主要以學生的身份,在應用科技大學裡學習和接受與職業有關的專業理論和普通文化知識,同時以學徒的身份在企業內通過技術人員的培訓來掌握職業技能和實踐經驗【2】。
研究生階段的學生則需要學生在學業完成後有獨立完成科技或工程項目的能力,並有創新性的思維和意識,能夠獨立地進行產品創造性和變革性的研發。
雙元制大學培養模式中,大學負責教授最先進的專業知識、企業安排有資質的培訓師進行實訓指導,按照企業對人才的要求組織教學和崗位培訓。
目前德國雙元制教育模式已經成為德國高等職業教育和應用科學大學的核心和重點,不僅為德國培養出智能高、素質強、技能硬的企業必備人才,同時對降低德國失業率、防止結構性失業、增加國民收入、提振經濟、科技創新和社會穩定等方面都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2】。
同時,雙元制教育模式也是德國「產-學-研」融合教育機制中最為關鍵一環,其為產業結構的高層次人才需求和社會發展的應用研究都提供了充分的智力支持和教育保障[2]。
參考文獻:
【1】 餘傳玲.德國雙元制大學教育模式的特點及對我國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的啟示[J].職業教育研究,2018,(11):88-92
【2】 史秋衡,陳志偉.德國雙元制應用型碩士培養機制研究[J] Journal of 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2016,(04):3-11